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书法收藏与鉴赏
45039300000009

第9章 五代宋辽金元书法

一、概述

五代和宋代的文人促进了书法的发展。印刷术的发达使书法家从单纯的功能性书写活动中解放出来,书法艺术特性被进一步强调。宋元时代的书法可以说是行草时代。宋代书法家在楷书和狂草方面不及唐代书法家,但在行草书方面却表现出鲜明的文人个性和品质,开一代新风。法帖的普及使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具有绝对的典范意义。但宋代重要书法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具有变革意义的中晚唐书法的影响,特别是颜真卿的影响。此外,宋人对金石学的重视和研究也使书法和篆刻艺术置于更大的历史尺度之下,汲取了丰富的源泉。

二、五代书法

由于战争连年不断,士大夫皆无暇留心翰墨,因此书坛较为冷落。但中唐以来的书法革新浪潮影响深远,五代时期杨凝式的书法,实现了由唐至宋元的重要转折,为宋朝“尚意”书风的崛起,作了铺垫。杨凝式之外,还有李煜、徐铉等有成就的书法家。

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昭宗时进士,官秘书郎,后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因为对时局的混乱,政治的多变极为苦痛,杨凝式性格狂放不羁,故人称“杨风子”(即杨疯子)。久居洛阳,好游佛寺道观,兴起时常在粉壁上题字,当时洛阳寺观随处可见他的书迹。

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等。

《韭花帖》是他流传于世的代表作,是用行书书写的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笔意。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深得颜真卿《祭侄稿》的神髓,错落有致,气势开张,一股朴茂雄浑之气扑面而来。狂草《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均藏于故宫博物院)则更加恣肆纵横,变化多端,点画狼藉,线条扭曲不安,一股对时局不平的郁勃之气跃然纸上。《神仙起居法》在草书中,时时夹入一些行书,后人称为“雨夹雪”。

杨凝式被视为历来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响。

李煜(937-978年),即南唐后主,字重光,酷爱书画。他书法传二王执笔法,称为“拔镫法”。擅长行书,喜欢使用那种虬曲而颤动的笔法写字,被称为“金错刀”。作大字不用笔,卷帛而书,被称为“撮襟书”。他的墨迹流传很少,南唐画家赵幹《江行初雪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的一行标题被认为是他的真迹。他曾出示南唐秘府所藏的书法作品,命徐铉刻成《升元帖》,供人欣赏和临习,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法帖。今已不存。

徐铉(916-991),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曾在南唐为官,后入宋。在南唐时即以文翰知名,精于文字学。他擅长李斯小篆,也工于隶书。他与其弟徐锴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被称为“二徐”,他们考订了《说文解字》。此外,北宋淳化五年重刻秦代《峄山刻石》,即根据徐铉的摹本。徐铉所书的篆书,映日视之,笔画中心有缕浓墨,因其笔锋直下不倒侧,故笔锋常在画中,故人也称其如“屋漏痕”、“锥画沙”。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有他的《篆书千字文残卷》(宋摹本)。

三、宋代书法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希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宋太宗即位后,才开始书画作品的收藏,购置古先帝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整理编刻了一部法帖,赐给大臣。这部法帖,因为是在淳化年间所刻,所以称为《淳化阁帖》。《淳化阁帖》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第二、三、四卷为五代名臣法帖,第五卷为古代各家的法帖,第六、七、八、九十卷为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占了一半,所以宋初的书法风格受到“二王”的影响。但是,作为临摹而刻制的法帖,毕竟不能与名家书法作品原作相比;而且,王著编刻《淳化阁帖》时,所依据的书法作品也有一些并非原作,而是赝品。

直到宋四家时(仁宗庆历到神宗熙宁、元丰年间),他们力主由唐溯晋,屏除帖学,宋代书法才为之一振。

米芾在《书史》中分析说:“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取用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宋室南渡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其风靡有如此者。”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多了。所有这些,都限制和影响了宋代书法的发展。

宋代的金石学宋代金石学已经相当兴盛,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陈思的《宝刻丛录》、洪适的《隶释》、《隶续》都是宋代有代表性的金石著作。金石学的兴盛反映了宋人对古代铭刻的兴趣,这对书法和篆刻艺术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