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海顿生平与作品鉴赏
45028600000011

第11章 《惊愕交响曲》赏析

后人曾为海顿的一些交响曲,起了不少有趣的别名:《告别》、《时钟》、《惊愕》、《军队》、《鼓声》等。当然,这只是人们听他的音乐以后所得的印象和所做的联想,并不意味着音乐即是如此,但“惊愕”这个名字,的确有段逸事可讲。海顿在写这部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时,突然用了一个极强烈的乐队全奏和弦,把用断弓轻轻演奏的小提琴旋律一下子打断。对此处令人惊愕的效果,他非常得意和自信:“到这儿,所有的女士都会尖叫起来”。虽然这只是个传闻,但说明海顿正像他的前辈曼海姆乐派一样,是绝不会放过利用乐队力度对比的手段,来丰富自己音乐作品的表现力的。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海顿笔下的快板奏鸣曲式,也和交响曲套曲一样,成为一种范式。作为典型的“奏鸣曲式”,应该包括三个段落,每个段落本身又包括几部分。现在用一个图式来说明: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A—B—A

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在不同调上移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主调(转调)—属调—属调—主调—主调—主调这个图式意味着,“奏鸣曲式”需要包含陈述主部与副部两个主题的“呈示部”,用呈示部中的材料进行发展的“展开部”,及再现呈示部的“再现部”。呈示部的主题,必须在两个不同的调性上呈现。到再现部的时候,两个主题的调性需要统一到主调上来。

海顿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属于早期奏鸣曲式的曲子,因此我们是可以遵循这个基本图式来听他的音乐的。

《惊愕》的第一乐章以“如歌的慢板”作为引子,这支旋律在节拍(3/4)和速度上,与主部主题的节拍(6/8)、速度(非常活泼的快板)形成对比,配器(乐队的乐器组合)上也有所不同。

引子:(谱1)

主部主题:(谱2)

早期的奏鸣曲式快板乐章,经常有一个慢板引子,它的形象与主部主题差别比较大,因为当时主部与副部间冲突矛盾还不强烈,引子的存在,就起到了重要的对比调节作用。

《惊愕》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副部主题和主部间的对比显然不明显,都是轻快而又活泼的旋律。但在调性上还是形成了色彩的变换:由主凋(G大凋)转入属调(D大调)。

(谱3)

结束部依旧在属调上,是一支加了装饰的、更加优美灵活的旋律。

(谱4)

整个呈示部通常要再演奏一遍,因此它的结尾处有一个反复记号,将它与展开部清楚地分割开。现代指挥家有时做精简处理,不反复就直接进入展开部。

展开部在奏鸣曲式中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因为只有在这个部分,才可以把呈示部里呈现的各种材料加以发挥。19、20世纪的作曲家,利用了这个结构部分所给予的巨大可能性,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想像力。海顿的展开部当然不能与后世的作曲家相比,但他在交响曲发展史上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尤其是在展开部里,他用动机的发展手法,将呈示部主题的简单的乐思(动机)不断展开、变化、发展,结构成长大、富于逻辑的严整形式,使音乐具有强烈的动力感。这种音乐思维方式,是在海顿的创作中得以确定并完善下来的。

《第九十四交响曲》的展开部,利用了主部主题的前五个音符,构成了小的动机结构(见谱2括号中的音),以它为核心,经过不断的转调、移调,使这段音乐生动活泼地展开,原来呈示部的健康、欢快的情感被赋予以戏剧性。

再现部稍有缩减,副部的调性,统一到主部上来,整个乐章在主调性(G大调)上结束。

(谱5)

第二乐章,就是上文提到的“惊愕”起名原因的乐章,这个乐章有时被听众要求单独演奏。它采用的是“变奏曲式”,谱5的旋律,就是这首变奏曲的主题。但这只是主题的后一半,它与谱旋律完全相同的前一半一起,构成了16小节的方正而对称的结构。变奏曲主题的音乐风格,既朴素又简捷,它在乐章里一共变化出现(变奏)了四次。听的时候,曲调的旋律每一次都有变化。

第一变奏里,很显然地增加了与主题对置的小提琴轻巧的旋律(专业术语中,称这种手法为“复调对位”)。

(谱6)

第二变奏,主题从C大调转入c小调,大调性成了小调性。由于全部木管乐器的加入,并用了两个“ff”的强音记号,使这个小调色彩的变奏,情绪和气氛反倒热烈起来。海顿的音乐常常会给人带来一种幽默、滑稽、出乎意料的情趣,这里也是如此。(谱7)

到第三变奏,主题虽然回到了原大调,但在轻弱(p)的力度下,跳动的音型使主题更加活泼、轻松。

(谱8)

最后一个变奏,在配器和力度上都有所强调。而后,主题用了附点节奏,突出旋律本身的C大调主和弦的性质。

(谱9、谱10)

之后,有段尾声,结束了整个乐章。

从这个乐章,我们可以理解到“变奏曲式”,即由主题和它的一系列变奏组成。开始主题作为简单的乐思陈述出来,后面的变奏就比较复杂难辨了。海顿的这首还是古典式的,主题的轮廓基本没有改变,比较容易辨认。在音乐的创作中,变奏的手法从来是展开音乐的重要手段,一支主题旋律,可以从音调、和声、配器、节奏和织体(指一条单旋律,有另一条旋律与之相对位的“复调织体”,或是一个旋律为主,其他声部处于伴奏的“主调和声织体”)等多方面加以变化。当变奏手法成为一个乐曲的主要构成手法时,就可以称这首乐曲的结构是“变奏曲式”。我们如果用图式来表示海顿这个变奏曲乐章的结构,即:A—A1—A2—A3—A4尾声

C大调—c小调D大调——

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是小步舞(Menuet)。海顿将小步舞这种宫廷舞蹈用在他的交响曲中,完全改变了它原来的性质,使它充满了奥地利民间舞曲的淳朴与欢快。乐章用的是复三部曲式,这意味着乐曲所分的三个段落(A、B、A)中,每个段落都不是简单的结构(比如“乐段”),而是比“乐段”复杂的“单(纯)二部”、“单(纯)三部”的较大结构。

如果用图式表明:

A—B—A小结尾

a—b—a—c—d—c—a—b—a

海顿小步舞乐章第一部分(A)的大段里,a小段的旋律运动方向不断改变、跳动,鼓声的敲打,以及乐器间形成的对答,使音调显得有些稚拙但却十分俏皮有趣。

(谱11)

b段,基本是a的因素的发展,其中还有调性的变化,尤其是大提琴、大管结尾的答句,幽默而滑稽。

第二部分(B),与第一部分没有强烈对比,只是另一个三拍子的舞曲旋律,c与d段都比较平和,下面是c段的旋律。

(谱12)

第三部分(A′)是第一部分的完全重复,这就形成了典型的“三部曲式(A—B—A)”的结构:即音乐由三个段落组成,第三段和第一段相呼应。如果它们完全一样,谱子上会标明“dacapo”,意味着返回开始段。如果两段不一样,就要把第三段的变化明明白白地写在谱子上。而海顿创作的小步舞,两种类型都有。《惊愕》的小步舞曲用的则是前一种“完全再现”的三部曲式。

第四乐章速度相当快,是首通俗的民间舞曲。在海顿的交响曲中,这样类型的终曲是很多的。它采用的是回旋曲式(Rondo)。这也是作曲家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曲式,在交响曲、协奏曲等大型体裁中,一般被用于末乐章的快速终曲中。回旋曲来源于欧洲民间的舞蹈音乐,在乐曲中,有一段音乐是主要部分。它间断地、反复地出现,当它间断(休息)的时候,插入新的、比较次要的音乐段落,统称“插部”。典型的回旋曲式如果用图式来表示,即:A—B—A—C—A—D—A

主题—第一插部—主题—第二插部—主题—第三插部—主题下面的谱是这个乐章的主题,它在乐章中有时完整地,有时动机式地出现,整个音乐的性质极其灵巧活跃。

(谱13)

第一插部的旋律,同样轻松、欢快。

(谱14)

它的调性与音调和主题不同,在G大调主题的属调性(D大调)上陈述。而且,到乐章后部,与回旋曲的主题一起再次出现,调性还在G大调上达到了统一。因此,有些音乐学家将这个乐章,视做奏鸣曲式,因它包含了奏鸣曲式的要素:调性的矛盾对比与最终的合二为一。但主要部分的主题在这个乐章中,占据绝对统帅的地位,又使回旋曲式的因素也十分明显。

《惊愕交响曲》的四个乐章,就这样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从第一乐章的主题对比,动机的动力性展开及最后的统一,从几个乐章间不同个性的并置及联系,体现了丰富的变化和逻辑发展上的内在合理性。

海顿曾这样叙述过自己对音乐创作的看法:“当我在劳动的路上和一切阻碍进行斗争时,当我感到精神与体力都不支的时候,当我感到难以坚持我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时,一种神秘的感觉轻轻对我说:‘在这个世界上快乐、满足的人太少了,人们到处为悲哀、忧虑所逼迫,也许你的劳动可以成为一个源泉,从这个源泉里,充满忧虑和牵挂的人可以暂时得到安静和休息。’这个感觉有力地鼓舞我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