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遗址在今浙江上虞、绍兴、余姚、宁波、萧山等地,唐代时属越州所辖,因而称为“越窑”。其中心窑场在上虞,以上林湖窑场最具代表性。
越窑盛行青瓷,始烧于东晋,至唐时技艺娴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瓷胎细腻坚致,叩之声脆,釉色呈色黄或青中泛黄,浑厚滋润,隐露精光。造型丰富秀美,有执壶、罂、瓶、罐、耳杯、把杯、盏托、粉盒、油盒、碟、水盂、唾壶等。品类齐全,产量巨大,不仅内销,更数量可观远销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埃及等国。由此使越窑名列青瓷产地之首。
越窑青瓷在五代被称为“秘色瓷”,专为帝王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秘色瓷制作精绝,质地细腻,釉色如碧玉翡翠,可谓“明彻如冰,莹润如玉。”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有云:“碗,越州为上,其瓷类玉类冰而益茶,茶色绿”,也就是说越州秘色瓷的青色更能增益茶水的颜色。韩渥诗云:“越犀玉液发茶香”,用越窑秘色瓷盛茶,竟能使茶的香味更醇醉,这应当是对其最高的赞誉了。
2.邢窑名瓷
邢窑是唐五代最著名的白窑瓷场,有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而通之”的美誉。窑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县,因唐时地属邢州,故名邢窑。
邢窑除烧造白瓷外,还制青、黑、黄釉瓷等产品。而白瓷亦分粗细两种,邢窑白瓷胎质坚实,胎质细洁纯白,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在胎、釉之间有一层化妆土,作为护胎釉。尤为难得的是其细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泽雪白莹润,陆羽《茶经》中所赞“邢瓷类银”,“邢瓷类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
邢窑产品器型规整,制作精致,有碗、盘、钵、托子、杯、砚、盒、瓶、壶、罐等,多为日常用品,均少带纹饰,以突显釉质之美,风格朴素淡雅。
3.鼎州窑名瓷
据文献记载,鼎州窑在今陕西省经阳县内,主要烧青瓷,是唐五代著名窑场。陆羽《茶经》中有云:“推鼎州瓷碗次于越器,胜于寿洪所陶。”可知鼎州窑青瓷的瓷质稍逊于越窑。因陆羽嗜茶,便从“增益茶色”的角度去品其釉色,寿州窑瓷黄,显得茶色偏紫,洪州窑瓷为褐色,令茶色看起来变黑,皆不适宜作茶具,而鼎州青瓷无此缺陷,釉色仍可称得上碧绿光洁,所以比寿州、洪州所制瓷要称意。
由于至今未发现鼎州窑的确切窑址,只能仍视为陶瓷史上的一宗悬案,有待后人揭示,还其本来秀媚面目。
4.婺州窑名瓷
唐五代有六大青瓷产地,婺州窑为其中之一。陆羽《茶经》中有为瓷碗排位,婺州窑名列第三。
婺州窑位于今浙江金华地区,在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州、江山等地均发现遗址。婺州窑瓷器制作较为粗糙,产量不高,属民间用瓷,主要有盘口壶、罐、盆、碗、瓶、枕等生活器皿。胎质不大坚致,色泽呈深紫或深灰色,使用白色化妆土,釉层滋润柔和,釉色青黄带灰或泛紫。唐代时创烧乳浊釉瓷,釉中有星星点点的奶白色,也出现在釉层开裂处,这是婺州青瓷最独特引人入胜之处,因而一直盛烧不衰,延续到宋、元。
婺州窑瓷器装饰简朴,均为刻画花纹,风格文雅大方。
5.岳州窑名瓷
岳州窑窑址在湖南湘阴窑头山、白骨塔、窑滑里一带。始于隋朝,盛于唐,终于五代。所制瓷器胎质较薄,不如越窑致密,稍粗松,故较轻,早期胎色多为红色或米黄,晚期多为灰白色。釉色以米黄、红棕、靛青三色为主,以青绿居多,釉层很薄,玻璃质感强,光亮呈透明状,开细碎冰片纹。陆羽谓岳州窑次于婺州瓷而胜于寿州,是由于用岳州青瓷碗盛茶,茶水呈红白之色,非常艳丽可爱。
其器形从碗、盘、壶、罐、瓶等为多,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唐时使用匣钵和垫饼烧制,五代时期工艺有所改进,改用支钉烧,故在盘、碗底部留有支钉痕迹。
6.洪州窑名瓷
洪州窑在江西丰城县赣江西岸的罗湖,在陆羽《茶经》中位居第六。它从东汉晚期始,经三国、两晋、南朝、隋、五代,约有800年历史。在唐代早期得到较大发展,但品质不高,胎多为黄白色,少量灰白色,粗糙但较坚硬。以烧青瓷为主,釉色一般较淡,青中泛黄;也有黄褐,酱紫等色,陆羽以为不宜作茶具。盛唐至中唐时,达到历史上产量的高峰,造型丰富,有大碗,盘口壶,双唇罐、杯等,有的仿金银器,有胎色较深,施化妆土,釉多为褐色。均讲究装饰,多刻印花朵、图案形花叶,沿器物周壁对称排列,端庄且显荣华排场。
7.长沙窑名瓷
长沙窑也称“铜官窑”、“瓦渣坪窑”,为唐代重要瓷窑之一,地处今湖南省长沙北郊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始烧于中唐,盛于晚唐,至五代以后渐衰。
长沙窑以生产青瓷为主,兼有白釉、褐釉、酱釉、绿釉瓷。胎质坚硬,较疏松,多为灰白色,少量褐色、铁灰色,普遍使用化妆土。在装饰方面尤其讲究,首创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即在青釉下用褐色或绿色斑点组成几何图案,在白釉或者黄釉下用笔绘云彩和几何纹。其模型贴花、印花、模印印花、堆花、刻花、雕塑、镂孔等。技法也有独到之处,常以动物、花卉、人物、园景、诗文等为装饰主题,诗文最具特色。
长沙窑器形丰富多样,有壶、瓶、杯、盘、碗、灯、枕、注子,笔盒、砚等日用生活器皿和文具,以及生动可爱的鸟、狮、猪、狗、猫、鱼、青蛙等动物玩具。不仅国内各地传用广泛,且同时远销海内外,影响甚大。
8.密县窑名瓷
密县窑为唐五代生产白瓷的大窑场,始于唐,终于宋初。遗址在今河南省密县西关,窑沟等处。唐五代时以生产白釉瓷为主,兼烧黑釉、黄釉和青釉。瓷器胎为灰白色,胎质较粗,但多使用化妆土,令釉层洁白细腻,比较滋润。晚唐时在装饰技法上发明了珍珠地划花,借鉴了唐代金银器錾花的工艺特征,风格独特,华美。另外,在壶上装饰简洁的白地黑花纹、圆圈内加五点纹等纹饰也是密县窑首创,对以后的装饰艺术有深远影响。
密县窑主要生产器形有碗、盘、盒、瓶、盆、杯、罐、洗、枕、壶、俑、灯、注子、双耳罐、四系罐、盘口罐等,品类丰富。
9.鲁山窑名瓷
鲁山窑在河南鲁山县段店村,唐代时生产花瓷,由南卓《羯鼓录》中记载“不是青州石器,即是鲁山花瓷”,可见当时鲁山花瓷天下闻名。
花瓷即花釉瓷,是唐瓷的创新品种。它是以随意或规则的天蓝、月白色斑点分多次施于黑釉、黄釉、黄褐釉、天蓝釉和茶叶釉上,烧成后各种釉色深浅不一,互相映衬。鲁山窑花瓷釉面光彩夺目,自然流淌,绚丽多姿。常见造型有罐、三足盘、腰鼓、双系壶、葫芦式瓶、花口等,黑釉者居多。
10.湖田窑名瓷
湖田窑是景德镇著名古窑场,在《陶记》、《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中均有记载。窑址位于景德镇市郊南山山麓的竟成乡湖田村,距市5公里。其范围约40万平方米,是景德镇古瓷窑遗址中烧瓷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处。始于五代,历经宋、元,至明代中叶隆庆、万历年间结束,延续烧制瓷器七百多年。
五代时的湖田窑生产青瓷与白瓷,器形多为平底宽边的盘、碗。烧造方法采用支钉支烧,因以在器里及足上均留有一圈支烧痕。以白瓷为最精,胎骨坚硬,釉质纯净,光辉澈亮,洁白度可达70度,有“假玉器”之称。《浮梁县志》有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名闻天下。”可见景德镇五代瓷器已具倾国魅力。
湖田杨梅亭古窑址,是五代时期景德镇烧造白瓷的著名窑厂。属湖田窑瓷系。所烧白瓷以碗、盘、壶等日用瓷器为主,呈色白度高,造型秀挺,有的还有精细的刻画,不独有使用价值,还有欣赏价值。
“唐三彩”陶器是初唐时期出现、盛唐时期兴盛、“安史之乱”以后渐趋衰落的多彩陶器。它是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和反映,尤其是伴随着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兴衰而变化。《旧唐书》载:“王公百官竟为厚葬,偶人象马,雕塑入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破产倾资。风俗流行,下兼士俗。”唐三彩多为明器,是这一社会习俗的形象载体。唐三彩并不限于三彩,而是多彩陶器。唐三彩有独特的釉色美和造型美及情调美。斑斓多变的釉色、灵动豪放的造型、浪漫飘逸的情调,使唐三彩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八、辽代名窑名瓷
辽国为我国契丹族于10世纪初建立的北方地方政权,其农业、畜牧业发展的繁荣促进了瓷业的兴起。辽国瓷业大约始于太宗会同年间,瓷窑的出现也于此时。
辽瓷工艺大抵承袭唐宋北方名窑,故其器装饰风格与之相类似。主要烧白瓷、黑瓷和低温釉陶。其白瓷多为仿定窑制品,低温釉陶以单色釉为主,三彩者称为“辽三彩”。
别具一格的是辽瓷的器型与装饰,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种族、时代、环境、生活方式、习俗、观念等与中原地区相去甚远,因此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独树一帜,前无古人。常见的造型有凤首瓶、长颈瓶、鸡腿坛和鸡冠壶等。
装饰分胎上装饰和釉色装饰,前者有刻画花、印花、贴花等方法,后者有水波、流云、游鱼、蝴蝶、仙鹤、葡萄、花、圆钱等纹饰。
辽国遗址已发现的有七处:林东辽上京窑、赤峰缸瓦窑、北京龙泉务窑、林东南山窑、林东白音戈勒窑、辽阳江官屯窑、大同西郊青瓷窑。现只取前三者略为评述。
1.林东辽上京窑
林东辽上京窑为辽代晚期官窑,窑址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一公里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的皇城内。
窑规模较小,主要烧制白釉和黑釉瓷,兼烧绿釉陶器,白瓷胎质细白,釉层纯净匀薄,光泽温润,器型多为杯、碗、盘、碟、瓶、罐、盂、盒等。黑瓷瓷化程度高,无吸水性,釉色黑而闪暗绿,厚处呈蜡痕或堆脂状,为此窑独创,种类较少,仅有瓶、罐、壶、盂、瓦等。绿釉陶器只有瓶、罐两种,胎质比一般釉陶精纯,却稍逊于黑、白瓷,釉色混浊,色泽较差。
此窑场虽烧造时间不长,但因工艺多得益于定窑,所烧瓷器均较为精美。有少数出土陶瓷带有“官”字款,其窑址又设在皇城内,可确证为辽晚期官窑。
2.赤峰缸瓦窑
赤峰缸瓦窑又称“赤峰窑”或“缸瓦窑”,为辽代官窑,窑址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赤峰市西南68公里的缸瓦窑屯。规模很大,开始时代大约在辽太宗年间或辽世宗时期。
以烧制白瓷为主,另有白瓷黑花器,三彩及单色釉陶器,茶叶末绿釉器和黑瓷等。白瓷胎质微黄,有黑色杂点,釉色混浊偏黄,产品有杯、碗、碟、壶、罐等。三彩及单色釉陶器有印花盘、碟和黄釉圆身环梁鸡冠壶。茶叶末绿釉器与其他不同,未施化妆土,胎质粗硬色黄。釉色灰绿或肉黄,亦浑浊不透明,施于鸡腿瓶上,倒也别具风味。
3.北京龙泉务窑
龙泉务窑是辽代烧白瓷和三彩器的大窑,在今北京市西郊门头沟北6公里的龙泉务村北永定河西岸,大约在辽太宗会同年间始烧。
除了烧造白瓷与三彩器,尚烧少量黑釉,酱釉和褐釉瓷。白瓷有粗细之分,胎骨坚致,釉色泛青或泛黄。所烧器物有碗、盘、瓶、壶、盂等,以碗、盘数量最多。其他釉瓷大抵相似。工艺技术和花纹特征与定窑风格接近。三彩器胎质坚细,釉色为黄、白、绿,多烧菩萨坐像、坐佛像等。
装烧采用匣钵装烧法,其所烧的盘、碗里心或足部多数留有4个支烧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