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主题阅读空间(自然人文卷)小博士讲名河
45026300000023

第23章 尼罗河

尼罗河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赤道南部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干流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苏丹和埃及等国,最后注入地中海。支流还流经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刚果(金)、厄立特里亚等国的部分地区。干流自卡盖拉河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670千米,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约287万平方千米,占非洲大陆面积的九分之一以上。入海口处年平均径流量810亿立方米。

尼罗河是一条非常古老的河流,约在6500万年前的始新世就已存在,河道曾发生多次变迁,但它总是向北流。在更新世,朱巴和喀土穆之间曾是一个大湖,湖水由当时已经存在的青、白尼罗河补给。后来,湖水高出盆地边缘,通过喀土穆以北的峡谷,向北沿着古尼罗河流入地中海,于是便出现了现在的尼罗河水系。

尼罗河主要支流有白尼罗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等。尼罗河的全部水量中,60%来自青尼罗河,32%由白尼罗河供给,剩下8%来自阿特巴拉河。但洪水期和枯水期有很大变化。在洪水期,尼罗河水量中青尼罗河占68%,白尼罗河山l0%,阿特巴拉河占22%;在枯水期,尼罗河水量中青尼罗柯下降为17%,白尼罗河上升到83%,而阿特巴拉河此时断流,无径流汇入。上述几条河流在尼罗河水量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和变化,与各河流域的降水多寡、季节分配特点有密切关系。

苏丹的尼穆莱以上为上游河段,长1730千米,自上而下分别称为卡盖拉河、维多利亚尼罗河和艾伯特尼罗河。从尼穆莱至喀土穆为尼罗河中游,长1930千米,称为白尼罗河,其中马拉卡勒以上又称杰贝勒河,最大的支流青尼罗河在喀土穆下游汇入。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汇合后称为尼罗河,属下游河段,长约3000千米。尼罗河穿过撒哈拉沙漠,在开罗以北进入河口三角洲,在三角洲上分成东、西两支注入地中海。

尼罗河流域南起东非高原,北抵地中海岸,东倚埃塞俄比亚高原,并沿红海向西北延伸,西邻刚果盆地、乍得盆地并沿马腊山脉、大吉勒夫高原和利比亚沙漠向北延伸尼罗河流域跨纬度35°,南北气候迥然不同,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同时非地带性因素(主要是地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气候带的分布。位于流域东南部的埃塞俄比亚高原,由于地形隆起,气候出现垂直带谱,并具有干湿季分明的特点。夏季,北非和阿拉伯半岛上空属低压带,南印度洋吹来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为西南风,与来自几内亚湾的湿热气流合并为强大的西南气流,沿高原迎风坡抬升,形成7—9月的“大雨期”。冬季,高原盛行来自西南亚大陆干燥的东北风,形成l0月至次年2月的干季。3—4月,苏丹位于低压中心,从印度洋面吸引一股湿润气流,在高原大部分地区形成“大雨期”前的“小雨期”。高原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2000毫米,是尼罗河流域最重要的降雨中心。

流域南部,东非高原西北部不仅受来自几内亚湾湿润气流的影响,而且由于地处赤道湖区,太阳辐射强烈,对流旺盛,因此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1300毫米,季节分配也较均匀:月平均降雨量最多不超过180毫米—200毫米,最少不低于50毫米—60毫米,没有明显的干季,相对湿度约为70%,这是尼罗河流域的另一个降雨中心。

由尼穆莱往北,雨季缩短,雨量递减,等雨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苏丹南部雨季出现在4—10月,中北部则限于7—8月。喀土穆年雨量不足200毫米,而栋古拉—开罗之间年雨量更在25毫米以下,阿西尤特以南经常终年无雨。由于受地中海式气候的影响,自开罗起北至沿海,年雨量从25毫米渐增至200毫米,降雨多在冬季。

由于尼罗河流经广大的沼泽和沙漠区,流域内降雨绝大部分耗于蒸发,径流系数仅0.06,径流深度也很小,仅28毫米,各河段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变化量很大。流域年径流量绝大部分来自干湿季分明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因此就全流域而言,径流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索巴特河口以上,由于有众多湖泊以及广大沼泽调节,全年流量比较稳定,但索巴特河以下,包括索巴特河在内的尼罗河干、支流每年则呈现明显的洪水期和枯水期,8—10月水量最丰,占全年水量的70%,2—4月为枯水期,洪峰愈往北愈推迟。尼罗河流域地表径流年际变化很大,有丰水年和枯水年之分。据记载,1978年曾达1510亿立方米,而1913年仅420亿立方米。就流量而言,1878年9月最大洪水流量达13500立方米/秒;1922年5月最小枯水流量仅275立方米/秒。

尼罗河是条多沙河流,泥沙主要来自青尼罗河。埃及阿期旺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34亿吨,平均含沙量约1.6千克/立方米,最大可达5—6千克/立方米。

尼罗河在阿斯旺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40亿立方米,即尼罗河的总水量。由于尼罗河流经不同的自然带,水资源的分布亦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流域径流资源总的趋势是由南往北递减。同时,由于非地带性因素(地形)的影响,对水资源的纬向分布产生干扰,在流域内形成最主要的水源区一埃塞俄比亚高原和最大的耗水区一苏丹南部广大沼泽,从而改变了尼罗河流域水量平衡状况。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尼罗河流域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地域差异十分明显。

尼罗河流域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这一地区的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突出的代表就是古埃及。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这里。因此,尼罗河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几千年来,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8月份河水上涨最高时,淹没了河岸两旁的大片田野,之後人们纷纷迁往高处暂住。十月以后,洪水消退,带来了尼罗河丰沛的土壤。在这些肥沃的土壤上,人们栽培了棉花小麦水稻椰枣等农作物。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上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而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埃及就在这里创造出辉煌的埃及文化。现今,埃及90%以上的人口均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埃及人称尼罗河是他们的生命之母。

为了可以全年进行灌溉,人们于19世纪在尼罗河上修建了几座拦河坝。1902年阿斯旺水坝建成,1959年至1970年,耗时11年,耗资10亿美元,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阿斯旺高坝。阿斯旺高坝控制了尼罗河每年的洪水,保护了居民和农作物,还可以提供大量的电力。阿斯旺高坝位于埃及阿斯旺市附近,是一种填石坝。坝高111米,顶长3830米,体积4430万立方米,所形成的水库(纳赛尔水库)容量为1689亿立方米。水库建成后增加灌溉面积32万多公顷,并把28万公顷的洪泛区改造成常年灌溉区。埃及和苏丹协议将尼罗河水(年总量约740亿立方米)由两国分亨,其中555亿归埃及。为建水库,迁移了阿布辛拜勒古庙,人口迁移达14万。形成了新农业区。高坝给埃及带来了巨大利益。历史上首次由人控制住了尼罗河水每年的洪水,使千万亩农田得到灌溉,改善了上下游通航能力,发电量高达21兆瓦,水库水深90米,平均宽22千米,库区养渔业的发展可以补偿大坝对地中海沿岸捕鱼区造成的不利影响。然而大坝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主要是尼罗河两岸农田肥力逐渐降低所造成的农作物减产,这是因为肥沃的淤泥都留在了水库中。现在埃及每年使用100万吨化肥,仍不足以代替原先每年由河水带来的4000万吨河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