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主题阅读空间(自然人文卷)小博士讲名河
45026300000012

第12章 黄河

在伟大祖国版图的中北部,一条大河像巨龙似的蜿蜒在大地上,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它从青海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下发源,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9省、自治区,沿途汇集了35条主要支流和千百条溪沟涧川,形成了年水量达480亿立方米的滔滔巨流,于山东省利津县北镇附近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7.8%。黄河在全国河流中,长度和流域面积均小于长江,居第二位,但其年径流量仅为480亿立方米,只有长江的1/20,在我国大河中居第8位。黄河流域有3亿多亩耕地,居住着1亿多人口。

黄河从青海源地至内蒙古的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的孟津为中游段,从孟津到山东入海口为下游段。

黄河的上游河段:本段总长度为3742千米,上游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落差3464米。黄河上游水量占全河流量的56%,水能总量占全河的60%。根据上游段的河道特点,可以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段。黄河的河源至今仍有两种说法:1952年考察黄河源,认定正源是玛曲(藏语黄河之意);1978年考察,认定正源是曲麻莱县境内的卡尔曲,源出于巴颜喀拉山脉,海拔4400米,它由西南向东北流,经草滩地注入星宿海。星宿海是一个长20千米—30千米、宽10多千米的盆地,因地面排水不畅,形成一片沼泽地,散布着许多海子,“若天上列星”,故名星宿海。从星宿海向东20千米,便到了扎陵湖和鄂陵湖,这两个湖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也是青藏高原上两个著名的大淡水湖,海拔均在4200米以上,前者面积880平方千米,后者面积533平方千米,水色清澈,各有特色。

前者近岸水浅,湖底沙石,历历可见,湖心水色深绿,风平浪静时,天空的云彩倒影清晰寂静,像掉在水里一般;后者则景象殊异,登上北岸不高的错尔尕则山,可望全湖,只见水色碧蓝,湖心偏南是黄河的主流线,像一条黄色的带子分湖水为两半,此间黄河的水近看并不黄,然而与碧绿的湖水相比,远远望去仍显异样。二湖虽地处高海拔,每年长达三个月之久的冬季冰冻1米多,然而湖中鱼类资源丰富,还有高原候鸟和留鸟达20多种,以野鸭、天鹅、大雁和仙鹤为最多。两湖向下,黄河绕行在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之间,形成两个巨大的曲折,到达黄河上游的第一个峡谷——龙羊峡。从源头到龙羊峡,黄河流淌在海拔3000米—4000米的高原上,河道宽浅,水量稳定,水流缓慢,水质清澈,为高原河流。峡谷段在龙羊峡以下至青铜峡之间,黄河深切高原、山地,由于岩石性质不同,软弱的被侵蚀成宽谷,坚硬的则被侵蚀成狭谷,呈现峡谷与川地相间的格局,著名的峡谷有龙羊峡、松巴峡、积石峡、刘家峡、八盘峡、鸟金峡、盐锅峡、桑园峡、黑山峡、青铜峡等19个峡谷,它们峡窄崖陡,水流湍急,还汇入了洮河、湟水等支流,蕴藏了丰富的水力资源,峡谷以上平坦宽阔的川地,为梯级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出青铜峡,黄河流经富饶的银川平原,至磴口以北,折向北流入内蒙古高原,穿过阴山南麓,又流经著名的河套平原,至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一般称为黄河上游段的冲积平原段,大部为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地区,极少支流注入(仅纳入宁南的清水河和山水河),河床平缓,水流缓慢,干流两岸是大片带状冲积平原,为著名的引黄灌区。由于气候干燥,蒸发过盛,引黄灌溉耗水量巨大,黄河水量有减少趋势,称为过境河。

黄河中游河段:黄河从河口镇到孟津为中游段,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为34.4万平方千米,落差839米。黄河穿过黄土高原的腹地,接纳了内蒙古的大黑河、浑河,陕西的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云岩河、宜川河及著名的渭河水系(含泾河和洛河水系),山西的朱家川、岚漪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涑水河及汾河水系,河南的宏农涧等中小河数十条,这些支流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从河口镇南转,黄河穿行于晋陕峡谷之中,河床多礁石、险滩,河水紧束,汹涌奔腾,声如雷鸣。壶口到龙门一段,河谷两岸危岩陡峻,高出水面数十米到百米,谷底宽250米—300米。急流在平整的谷底冲出一道长5000米、宽30米—50米、深30米的沟,犹如大河槽中再套入一个小河槽,平时飞瀑下跌17米,像壶水向下倾倒,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壶口大瀑布。唐代诗人李白曾以“咆哮万里触龙门”的诗句形容这段黄河的气势。

壶口以南65千米,黄河在禹门口切穿山岭,河槽被龙门山夹峙,急流从宽仅100多米的河槽中冲出,被称为龙门。龙门以下至潼关,黄河进入汾渭冲积平原,在130千米的河段内,接纳了渭河、汾河等重要大支流,水量大增。河道流经汾渭平原、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道摆动,很不稳定。

黄河在潼关、风陵渡之间,直角急转东流,穿行在山岭之间,形成黄河干流上最后一个峡谷河段,以三门峡最为著名,向下到孟津结束了中游的流程。黄河在孟津(著名的水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就在孟津以上兴建)以下的桃花峪以下河道加宽,流速缓慢,转入下游。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年输沙总量占全河的89%,这里多暴雨,同时汇集了许多重要支流,是黄河洪水的重要源地之一。黄河中游是根治黄河水害的关键性河段。

黄河的下游河段:黄河自孟津至入海口为下游,流程787千米,河道游荡于华北平原上,宽阔平坦,水流缓慢,从中游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高出两岸地面4米—5米,自花园口以下约900千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除孟津至郑州桃花峪间,纳入伊洛河、沁水以及山东的大汶河等支流外,再无其他支流汇入,约束干流的半人工、半自然的黄河大堤成为与海河和淮河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在山东垦利县北镇以下进入河口段。由于泥沙不断地在河口堆积,使黄河河口不断的向大海伸展,形成规模巨大的扇形三角洲平原。黄河含沙量太高,以至于在远离河口数十千米后,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中仍能分辨出条块状的黄色海水被蓝色海水包围着的近海奇观。

黄河径流量少而又变率极大。黄河流程长,上、中、下游的地形、气温、降水、蒸发和地表物质组成有明显差异从而出现了若干特征:第一,总径流量少。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仅为1470立方米/秒,不仅远不如长江,而且也少于流域面积是自己1/134的闽江(1750立方米/秒)。第二,地区差别大。上游的上中段水量丰富,变率小,水质也好,水能潜力大;上游下段,几乎无支流,又多引提水工程,降水补给有限,因而水量减少,兰州至包头段流域面积虽增加了20%,径流量却减少了60亿立方米;中游接纳了许多支流,水量增加,但含沙量明显增多;孟津至桃花峪间有洛河和沁水纳入,水量增加,但以下河段不仅无支流纳入,而且下段渗漏严重,水量反而减少。有人计算,兰州以上流域面积占流域面积的29.6%,但径流量却占70.1%。黄河径流量主要来自上游和中游,占全河总流量的90%,下游仅占10%,下游几乎没有补给,只在上段有个别支流补给,但大部分为“地上河”,经过渗漏和引用,流量有限,遇到天旱,长短时期不等的断流现象,时有发生。第三,径流季节年际变率大。黄河干流水量集中在夏秋季节,上游秋季9月稍多,中、下游8月最大。夏秋雨季要占年总量的70%—80%,春季占15%,冬季占10%。年内分配如此,年际变化也不例外。据统计,1933年最大洪峰流量为22000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则不到200立方米每秒,二者相差近百倍。1843年的一次特大洪峰,原陕县站的流量是36000立方米/秒,超过长江汉口站1954年特大洪峰的记录。

黄河含沙量居世界第一位。据多年观测,平均为每立方米377千克,是长江的65倍,闽江的279倍。黄河的年输沙量也大得惊人,平均为16亿吨,是长江的3倍多。有人计算过,把16亿吨泥沙堆成宽高各1米的大堤,其长可绕地球赤道23圈。黄河含沙量多的主要原因是,黄河经过中上游黄土高原时,冲积和携带了大量黄土物质。泾河含沙量每立方米171千克,祖历河更高达每立方米476千克,真如古人说的“斗水半斗泥”。河口镇以上年输沙量只有14亿吨,占黄河总输沙量的88%,而来自中游的泥沙竟占黄河总泥沙量的90%。含沙量大,河床淤积抬高,不仅造成“地上河”,而且导致洪水灾害。据记载黄河在近3000年间,共发生水灾1590多次,重大改道26次,其中特大改道十次,使黄河干流动荡在海河和淮河、长江之间,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危害极其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