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EMBA前沿管理方法:权变管理
44998100000058

第58章 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技术管理”是一个尚未得到严格界定的题目。然而,在最近的十年中,这一领域在几个方向上出现了扩展,使技术管理的内涵远远超出了研究开发的界限——既包括与产品和制造工艺的技术创新有关的问题,也包括企业其他部门引入技术和使用技术的有关活动,尤其是制造和工艺技术的创新受到特别多的强调。同时,技术管理对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制造和营销之间的联结也倍加关注。而且,企业技术管理从原来仅考虑内部开发技术,急剧转为更为平衡地关注内部与外部两个技术源,转为如何获得外部技术,如何通过战略联合来取得竞争领先所需要的技术能力等。

创新是现代企业和经济活力之源,是经济发展、生产率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驱动力。这已得到广泛的共识。发达国家的政府无不把创新放到国家战略中高度重视,并纷纷采取措施激励创新行为,甚至直接参与和推动。

美籍奥地利人、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哈佛大学教授)于1912年第一个从经济学角度系统地提出创新理论。现在,创新经济学已发展成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基本分支。熊彼特认为,创新的五种基本类型是开发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或新工艺、开辟新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形成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在经济领域,广义地说,创新是企业家向经济中引入的能给社会或消费者带来价值追加的新东西,这种东西以前未曾从商业的意义上引入经济之中。

1.技术创新就是企业竞争力

国家的繁荣来自于创新,创新能力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息息相关。

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汽车和半导体产业的世界市场份额上一度超过美国。美国政府从80年代开始将重点放在产业政策方面,从六个方面改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加快制造系统的改进,励精图治。1994年,美国全国汽车生产数量再次超过了日本。在计算机中心处理装置微处理器进入32位的时代之后,它所需要的半导体芯片的生产几乎全被美国英特尔和摩托罗拉两家公司所垄断。1993年,美国在半导体市场上重新压倒日本。美国的钢铁等产业也出现了与汽车、半导体产业同样的竞争格局。正是美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美国的这些产业在世界市场上东山再起,并使美国的产业竞争力连续几年排在世界第一。

英特尔公司是企业创新的典范。它的芯片制造厂是世界半导体行业中最先进的工厂。1991-1995年间,英特尔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在创新制造能力方面的投资数额高达100亿美元,控制了世界微处理器市场的75%。

英特尔之所以如此充满活力,基本原因是:它总保持芯片设计技术的领先地位,不断创新,从而培养了独特的技术、独特的产品和独特的营销手段。其战略的最成功之处,就是向自己攻击,而不仅仅是创新领先。比如,它退出自己一手开创的集成电路市场,全力在微处理器市场发展;如386微处理器在市场上还如日中天时,就决定以486取代386;以奔腾芯片取代486;甚至在对手刚开始转产奔腾芯片时,迅即于1996年生产下一代奔腾芯片。这些决策,避免了一般企业常犯的“沉没成本”和“承诺升高”之类的决策陷阱。

英特尔成功地引导了每一次技术跳跃,依靠其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以最有力的竞争方式把对手甩得远远的——“拉着行业走”,使许多著名计算机公司都不得不依靠它制造核心部件,为美国重新在半导体产业领域压倒日本立下汗马功劳。

2.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技术创新问题

技术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共识,但是很多人尚未认识到它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同样的战略意义。不少人只满足于引进设备和技术,结果造成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致使产业结构极不合理。他们不理解产业技术进步的规律,以为引进了设备和工业设施就万事大吉,而不再投资于技术能力深化。许多人甚至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搞创新、瞄向国际产业技术前沿是好高骛远。殊不知,这正是造成他们产业技术发展出现追赶陷阱的思想根源和文化根源。

争取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无不开始于一个与其资源和能力根本不成比例的志向。但它在组织的各个层次上创造了一种要获胜的执着信念,并在多年对全球领先地位的追求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这一执着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成功实现技术追赶的灵魂。日本的许多著名企业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搞技术创新,它们的许多重大创新都是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开始的,如卡拉OK、摄像机和家用录像机。日本那时也只相当于发展中国家,正是积极进取的战略意图引导着它们一步步建立起国际领先地位。如果只引进不创新,就没有它们的今天。

所以,企业必须在引进与自主创新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有些发展中国家过分强调自给自足,结果为贫乏的生产力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是,走另一个极端——只引进不创新,就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追赶陷阱。

从宏观效果看,技术创新是中长期有效的反通货膨胀手段。对我国企业来说,渐进创新可能比较多。这类创新涉及更多的管理因素,它对生产率和成本有着极大影响。美国的研究表明,在钢铁、显像管制造等行业,渐进性创新可以使生产成本降低50%以上。我国邯郸钢铁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等渐进性创新手段,不仅在同行业取得了成本领先地位,而且取得了飞速发展。因此,制订适当的政策,促进产量大的产业——如钢铁、汽车、化工和建材——的技术进步和渐进创新(包括管理改进),将会大大降低这些产业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整个经济的成本,从而起到良好的反通货膨胀效果。所以,渐进性创新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战略优势源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3.技术创新是一种商业行为

在研究技术创新的同时,要认识到制度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虽然知识和技术存量规定了人类活动的上限,但它本身并不能决定人类如何在这些限度内取得成功。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绩以及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长速率。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式,以及规定人类活动的规则的实际机制是经济历史发展的核心。正是这些规则造就了引导和规定经济活动的激励与非激励机制,同时也决定了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的基础。因此,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并建立起促进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是目前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不是单纯的技术行为。所以,要倡导一体化创新,即营销、研究开发、制造、设计、用户和供应商甚至政府等都参与创新过程。目前,研究机构和企业在组织上、空间上和产权上的分离构成了我国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它是造成我国科技-经济脱节和企业缺乏活力的根源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惟一着手处。只有对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关系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将应用性研究开发的大部分建到企业中去,并在企业形成正确的研究开发组织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经济脱节的问题,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活力。不从体制上解决问题,科技投入越多,独立的科研院所就会越独立,科技-经济脱节将越严重,科技投入的动力和力度都会越来越小。这一点,应该受到政府、工商界、经济学界和科技界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