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EMBA前沿管理方法:整合管理
44997900000073

第73章 企业生态环境系统整合

企业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由企业环境、事业环境、业务环境、作业环境等构成的分层次的系统环境,这个环境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只有不断地进行整合,才能确保企业经营在良好的内外环境中健康有效地高速运行。

1.企业环境

企业生态环境系统的第一层次是企业环境。它是左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各分系统开展事业活动的共同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

(1)自然生态、资源环境

生态是各种生物在自然界生活的状态。这些生物群体在地球表面的一定空间中,与无机环境通过能量转换同物质循环联结成矛盾的统一体——生态系统,并通过动态平衡自然规律,保持着相对协调和稳定。人类尤其是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这种生态系统中和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必然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或不利的结果。特别是后者最终会造成经济和社会损失。同样,社会生产的过程是变自然资源(自然界赋予的、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开发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为社会财富的过程。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所需要的资源要素取自周围的环境,由其形成的最终产品或伴生物,通过消费或排放过程,变成废弃物返回自然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因此,要从多视角管理的角度考虑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把保护生物圈、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处理和削减废弃物排放、废物再生利用等作为生产经营的前提条件,实行环境优先的经营。

(2)法制环境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运营一方面要靠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另一方面要接受有关法规的规制,包括商法、税法、劳动法、产品责任法(PL法)、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规制。

(3)资金环境

人、财、物是传统的三大生产要素。财即资金的筹措条件要受多方面的制约,包括来自各种金融制度、利率变化、股价趋势等方面的制约。

(4)社会环境

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进行的。成功的企业经营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即人们对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贡献的要求。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三类:一类属于非企业活动直接引起的问题(如贫困、地区差异等),或者即使是因企业活动而引起的却由社会缺陷而反映出来的问题(如种族等歧视导致的职业差别等);一类是日常企业活动对外部的影响,如公害、产品安全性、工厂关闭造成的影响;三是企业内部与日常企业活动直接相联系的问题,如生产现场的安全性、舒适性、人情味等。与局限于同企业活动直接相关联领域并被动地、由补偿社会损失而发生的企业社会责任相比,强调广泛地、能动地改善社会条件为社会多贡献的社会环境更值得企业重视。企业的社会贡献活动大致涉及7个方面:一是改善地球环境,二是促进国际交流与相互理解,三是改善所在地区环境的条件,四是提高福利,五是提供教育、研究扶助,六是支持活跃文化、艺术活动,七是支援文体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应以有利于社会发展为目的,而非追求回报(如变相的广告等)。

(5)国际环境

企业在全球经济国际化的大趋势下,作为一个微观的开放系统,必然受到日益扩大的人、财、物、信息等因素国际间流动的影响。产品、技术的出口和进口,企业的境内合资、合作、合营和境外现地生产经营,都会受到对方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市场环境、民族主义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适应这种国际环境及其变化是成功地开展生产经营和回避各种风险的关键。

(6)劳动环境

人是企业经营资源中最具活力的核心要素。企业能否把这一因素充分、持续地调动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环境如何,因此必须关注劳动力供求关系、工资、工作时间、工会动向、各种工作规则以及外籍工人状况等,以适应劳动环境的变化,确保本企业所需劳动力,调动其生产经营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7)信息环境

信息联系与组织的共同目的、组织成员的贡献意愿是一个组织体(企业)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信息是决策的依据,尤其在信息收集、处理、传递技术日益发达的现在,企业对信息环境的适应与利用程度如何左右着企业的经营效率。为此,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和充分地利用信息网络、数据库,另一方面要谋求信息共有、共享。

2.事业环境

事业环境是指能否形成企业在各事项领域生存、发展的条件的外部环境而言的。主要包括:

(1)市场环境

从市场营销特别是关系性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讲,市场就是消费者。因此市场环境主要指消费者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势,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销售市场、供应市场的变化趋势。

(2)技术环境

技术革新是企业新的利润源泉,是以技术引进方式和内部开发方式来实现的。因此企业需要认真地把握和利用技术环境,即伴随技术革新而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动向。不过,这里所说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未必是世界上最新的,而是通过开发能给企业带来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

(3)社会资本环境

社会资本环境是指交通、通信等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发展动向。为了提高和改善国民生活环境而对交通、通信、上下水、废弃物处理、文化娱乐等设施的社会资本的扩大,具有带动民间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与环境的作用。因此把握和利用好社会资本环境对企业来说是不可忽视的。

(4)产业结构环境

产业结构是指一国经济的产业部门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由生产力结构、产业地区结构、经营结构(从各个经营体的相互结合关系观察的产业结构)、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结构构成。产业结构环境指第一、二、三产业的构成动向,以及第二产业中由重厚长大型向轻薄短小型行业结构的变化动向等。把握这些动向是企业顺应环境变化和寻找发展机会的关键。

3.业务环境

业务环境是与左右企业的规划、开发、生产加工、营销、资金的筹措与运用等业务条件有关的环境。主要包括:

(1)系列环境

在现代企业经营中,有些企业出于促进销售或稳定供求、扩大资本规模、方便投融资、形成销产供一条龙体制等目的,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通过包销、业务合作、干部派遣、投融资、相互持股等方式,强化企业相互间的联合关系,形成系列化,包括销售系列化、生产系列化、资本系列化、银行系列化、商社系列化等。这种系列化是以诱因与贡献平衡为基础的合作关系,当因环境变化而失去平衡时,往往引起利益冲突和摩擦。因此,身为系列成员的企业需要随时观察系列环境的变化,即各种系列直接业务活动领域的动向,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或避免这种冲突和摩擦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各种系列化虽有其稳定供求的优点,亦有其在产销阶段妨碍自由竞争、难以达成规模经济的弊端。故作为系列成员的企业应根据系列环境的动向考虑如何克服这种弊端的对策;作为非系列成员的企业则应根据系列环境的动向,寻求回避系列化的优势、利用系列化的劣势的对策,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

(2)同业环境

同业环境是指同行业竞争企业的设备水平、生产能力、市场占有份额等动向。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企业必须根据同业环境制定适当的战略和策略,才能战胜竞争对手。

(3)金融制度环境

企业为了维持其财务流动性和适当的资本结构,谋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必须根据资金计划合理而有效地筹措和运用资金。因此它必须认真地把握金融制度环境,即及时准确地了解来自各种金融制度的影响企业资金筹措与运用的诸因素的变化趋势,以确保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筹集和运用资金,回避资金筹措与运用风险,增加资本收益。

4.作业环境

作业环境实质上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相关之间的一种关系表现形式,即相互学习、相互支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协同共生的关系。

综上所述,多视角管理理论所主张的企业环境是包括了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在内的系统的企业环境。企业对外部环境虽说是几乎不可控制的,但并非是完全被动的,也不完全是单方受影响的,企业自身也影响环境(如产业公害、环境污染)。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特性和企业外部环境特性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不管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还是企业管理咨询人员,都有责任弄清在具有怎样的企业特性的情况下,怎样的环境特性具有较强烈的影响,并据以抓住改善企业环境的关键,确保企业经营在良好的内外环境下顺利而有效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