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心理学
44996000000040

第40章 意志控制与失控

一、意志控制

(一)意志控制的含义

意志控制是指通过意志和行动上的努力,使事件的进程和结果与期望的目的相一致的过程。意志的控制作用按照其指向性可以分为对外和对内两种情形。指向外部的意志控制是按照人的期望和目的来改变环境。指向内部的意志控制是按照人的期望和目的来改变或塑造自身的素质。

意志对环境和自身的控制作用是密切联系的。对环境的控制往往离不开意志对自身的控制,意志对自身的控制也离不开意志对环境的控制,因为意志对自身的控制往往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而人的行为又往往指向一定事物。

要实现意志对环境和人自身的控制作用,既需要对某些行动进行激励,也需要对某些行动进行克制。对行动的激励表现在通过自我暗示、模仿榜样等方式,推动人为达到目的而积极行动起来。

意志对行动控制的激励和克制作用是在具体的活动中互相联系的。为达到预定的目的所采取的行动越有力,就越能克制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行动。正是通过这种激励和克制作用,意志实现着人对环境、对自身的控制作用。

(二)自我控制与意志控制的关系

意志控制与自我控制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从联系上看,意志控制与自我控制在本质上都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控制的作用;从区别上看,两者的作用对象有所不同,着重点也不同。意志控制是人通过对其心理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使自身的心理及行为朝着预定的目的发展,以实现对环境或自身素质的改变。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从人具有自我意识的角度对人的意志行动进行考察,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一致的过程(王曦,2001)。意志控制着重于人是如何意识、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而自我控制则着重于人是如何意识、调节自己的意志的。因此,人对自己意志的监控与调节是否得当取决于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从根本上说,自我控制能力影响着意志行动的效果。

二、失控

失控是指人在面临有威胁性的情况而自己又无力应付时就会觉得对事件失去了控制能力(黄希庭,1991),失控是意志行为遭受挫折的表现。失控的时间因威胁性程度和个体失去控制能力的程度而有长有短。例如,考试失利这种失控,时间较短,经过努力可能很快就会消除;而监狱中被判无期徒刑的囚犯,他的失控时间就很长了。

(一)失控的原因

导致失控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外部的原因和内部的原因两类。外部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生命安全所造成的威胁,人世间的生、老、病、死,以及人类的能力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引起的失败等等。内部原因是指由人自身所造成的困扰,例如,由于决策失误将目标定得太高,因为酗酒或吸毒使人的神经无法发挥正常的功能,遇到困难不是把精力集中于解决问题,而是把精力消耗在担心自己的面子等无效的活动上,等等。

有一些心理因素也会导致失控,常见的有默许、超越失败、滚雪球效应和过度的控制(张灵聪,2001)。

默许是指在某些情境下人们允许自己失控。例如,当人极度疲惫时或巨大的打击使人觉得一切都失去意义时,人就不再愿意付出努力。当人们认为失败所带来的后果并不严重时,也容易默许自己失去控制。

超越失败是指人们的注意力局限在当前的刺激上,不能超越当前的环境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因而难以抵制当前刺激的诱惑,以至于放弃努力,失去控制。例如,网络成瘾的人在接触网络之初,如果能预计到上瘾的可能性和后果,就容易养成使用网络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避免成瘾。

滚雪球效应是指人由于一次小的、偶然的失控,对自己产生了消极的评价,导致了低的自我效能感,而低的自我效能感又往往造成下一次控制失败,如此反复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演变为大的、经常性的失控。

过度的控制也可能引起失控,并且这种失控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极端暴力行为的罪犯,往往是那些对攻击行为具有很强控制力的人,平时这些人对挑衅几乎没有任何反抗,以消极的方式把愤怒隐藏起来,而一旦某起事件成为他们爆发的导火线,那么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残忍和野蛮程度是超乎人们想象的。

(二)失控后的反应

失控时,人们的反应虽各不相同,但一般都有寻找信息、对困难反应加剧、产生抗争或消沉、寻求帮助等行为反应(黄希庭,1991)。

1.寻找信息

一个人受挫后最先产生的反应通常是渴望得到更多的信息,以便合理地、全面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困境。这种反应往往会带来两个后果:一是对环境影响更加敏感;二是对所获得的信息的加工更加粗糙。例如,一个人患了一种自己不懂的疾病时往往会想方设法寻找信息来了解、认识这种疾病:他会向医生咨询,向得过或者听说过这种疾病的人打听这种病的后果以及治疗方法,对周围人们关于这种疾病的谈话会特别敏感,还可能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寻找相关信息。通过这些行动,他对自己所患的这种疾病会有较全面的认识,也可能会找到医治这种疾病的方法,从而治好疾病、恢复健康。

2.对困境反应的加剧

人在失控时都有恢复控制的倾向。如果人事先没有预料到困境,在失控后又得不到关于困境的信息,不能对困境进行干扰、排除,那么,其对困境的消极反应就会加剧,如出现心跳加快、紧张焦虑等反应,并且这些消极反应不容易被消除。例如,在一个实验中(Glass&Singer,1972),让三组被试分别在无噪音、被试不可控制的噪音和被试可以控制的噪音的实验条件下完成一项作业,然后让后两组被试在无噪音条件下再完成一项作业,结果发现,不可控制的噪音不仅干扰了第一项任务的完成,而且也降低了后一项任务的完成水平;而可控制噪音组则不影响后一项任务的完成水平。这说明,失控在困境消失之后,仍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

3.抗争

当人已有的控制能力或即将具有的控制能力被强行取消或受到威胁时,就有可能产生抗争反应。抗争可能引起下列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

(1)产生愤怒、敌意和攻击情绪。例如,当某人的电脑被病毒攻击而瘫痪时,他也可能表现出咒骂、拍打电脑等反应。

(2)复控。恢复对情景的控制,结束挫折状态。例如,上例电脑中毒的人会各方寻找杀毒的方法,或者请专业人员帮忙,清除病毒、恢复电脑的正常运行。

(3)改变对结果的认识。被外力强制取消的、原本所期望的结果变得更有吸引力,而在外力的作用下不得不接受的结果则变得更不合自己的心意。例如,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越是被父母所反对,两人就越是向往能在一起,越是不满意父母的干涉。

(4)象征性复控。人在失控后常常会产生各种幻想,幻想自己克服了困境,重新实现对事件的掌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方式恢复已失去的控制。

引起抗争的主要因素是个体对结果进行选择时受到了外力的威胁,本来可以做的选择被外力取消,或者自己将要做出选择时受到外界的压力,这时人们就会抗争或反抗。在失控时,如果个体对选择的自由程度的期望越大、认为原本所希望的结果的价值越大或这个方面的控制能力被取消会影响到对其他方面的控制,则个体抗争的强度和坚决度就越大。

4.消沉

消沉是个体在失控时的另一种反应,是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它与抗争相反,抗争会产生愤怒和敌意,并努力挽回失去的控制,而消沉则自认失败并放弃改变困境的努力。消沉常产生于试图努力改变某种不利情形却屡遭失败的时候。如果屡次挽回控制力都没有成功,人就有可能停止努力,变得消沉。

三、失控后的应对

失控后,人们对挫折的反应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有的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竭力挽回控制力,以达到目的。有的人失控后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以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与人们的控制观、失控的经验、失控的阶段以及控制能力有关。具有内控观,或过去失控的经验少,或处于失控后的初期,以及具有控制感的人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处理失控。而具有外控观,或过去有较多失控的经验,或处于失控后的中后期,以及没有控制感的人倾向于以消极的方式处理失控。

人生的征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失控、挫折时常可能发生。意志行动的重要特征是勇于克服困难和阻碍,而正确处理超出自己所能控制的事件是克服困难的一个方面。能否有效地处理失控不仅决定于个体经受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对失控的认识、评价和理解,还取决于个体的态度以及应对的行为方法。应对失控的有效方法包括对挫折的合理认知、改善挫折情境、总结经验、调节抱负水平、寻求帮助等(彭聃龄,2001)。

(一)合理认知

首先要认识到万事万物不可能人人都可以随意操控,各种目标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达到的,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认识和看待它。如果认识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就对超出自己控制的状况有了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挫折能不灰心、不后退,敢于向挫折挑战;能把挫折作为前进的阶梯、成功的起点。

其次应该认识到挫折具有两重性:挫折并不都是坏事,它促使人为了改变情况而奋斗,能磨练性格和意志,增强创造能力和智慧,使人对生活、对人生认识更加深刻、更加成熟。

(二)改善情境

情境失控是产生挫折和挫折感的重要原因,如果挫折情境得到改善和消失,挫折感也就会随着消失。对失控情境的改善,首先应预防挫折的发生,即对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做出正确的估价。挫折发生之后,认真分析引起挫折的原因,设法改变、消除或降低其作用的程度。改变情境的另一种办法是暂时离开挫折情境,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或改变环境的气氛,给受挫折者以同情、支持和温暖。

(三)总结经验

善于总结失败和挫折中的教训。一方面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积极态度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力争改进。另一方面,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振作精神,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信心,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四)调节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在从事活动前,对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或成就定的标准。它是人们进行成就活动的动力,而能否成功则取决于抱负水平的高低是否适合个体的能力或条件。抱负水平过低或过高都容易产生挫折感。抱负水平过高,在达不到预定的目的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感;抱负水平过低,也会产生无能的挫折感。所以要使个体在活动中产生成就感又不至于受到挫折,就要提出既适合个体能力水平又具有挑战性的标准。

(五)寻求帮助

寻求外界帮助是人们面临失控状态时常用的一种行为策略。当一个人遭受挫折后,向朋友或专业人员倾诉自己的心里话,便能使自己从挫折中解脱出来,内心的紧张也会逐渐减弱。同时,还可以从朋友或专业人员那里得到鼓励、信任、支持和安慰,重新振作精神,战胜困难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