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是这样练成的
44975700000004

第4章 妈妈要学会理智地爱孩子

◎细节

好妈妈不会以爱的名义约束孩子

好妈妈应该给孩子充分的爱,但是不能以爱作为约束孩子的理由。好妈妈要将对孩子的爱,转化成孩子前进的动力,而不能用爱束缚孩子,压抑孩子的各项潜能。

家教案例

王颖妈妈30多岁才有了王颖,对她自然呵护备至,除了包办她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外,还限定了她的交际范围。

妈妈要求王颖周末老实在家待着,不允许她出去玩,怕她有危险。王颖想自己洗衣服,妈妈怕她累着;王颖想自己端饭,妈妈怕她烫着……但是王颖却没有因此变得开心,她觉得自己完全受妈妈的摆布,没有自由。

专家解析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心理:爱孩子就要为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于是,溺爱孩子也就成了许多家庭的普遍现象。

很多妈妈认为,不能让孩子受苦,就竭尽全力地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甚至包括无理的要求,代替孩子完成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她们以为,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是孩子并不因此心怀感激之情,反而为此和妈妈产生隔阂和矛盾,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孩子认为妈妈束缚了自己的自由,阻碍了自己施展潜能,因此很难和妈妈保持良好的沟通。

好妈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不要对孩子过度约束,要给孩子属于自己的空间。

适当的约束,可以让孩子学会遵守生活和社会规范,掌握基本的礼貌常识,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过度的爱,会剥夺孩子的自由,不利于孩子自主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因此,好妈妈不要以爱的名义约束孩子,而要让孩子在爱中既得到情感的满足,又获得激励前进的动力。

给妈妈的建议

妈妈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要讲究原则,把握分寸,合理控制对孩子的爱,把握好爱孩子的“度”。

在很多人眼里,琳琳比同龄孩子显得更懂事,当别的妈妈在为孩子不能自己穿衣服犯愁时,琳琳已经会洗衣服了,这和琳琳妈妈从小就大胆地对她放手有关。

从3岁起,琳琳就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妈妈坚持让她自己睡觉、起床,教会她自己穿衣服。妈妈很爱女儿,可更希望孩子早日独立。懂事的琳琳知道这是妈妈爱她的表现。

好妈妈应该给孩子适度的爱,让孩子在妈妈的爱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进而升华为进步的动力,而不是让过度的爱成为约束孩子成长的障碍。

好妈妈的爱能够帮助孩子成长。妈妈的爱应该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不竭动力,而不能成为孩子前进的阻碍。

好妈妈要以促进孩子的成长为目的,不要约束孩子。当孩子犯错时,好妈妈要用爱安慰孩子,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问题,努力地改正;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好妈妈要用爱表达对孩子的赞赏;当孩子迷茫时,要用爱为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重视孩子的自主权。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解决遇到的难题。妈妈不应该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事,而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在尊重中成长。

刘敏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她的身体一直不好,为此妈妈对她很疼爱。刘敏的学校可以安排住宿,但是妈妈担心她吃不好、睡不好,所以每天都要骑车接送刘敏。

刘敏觉得自己有能力在学校里好好照顾自己,她也不想妈妈每天那么辛苦。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虽然妈妈很爱她,但是为了锻炼孩子,妈妈答应了她的要求,放手让刘敏到学校住宿。

有智慧的妈妈会用平等的态度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将自己和孩子摆在同样的位置,不给孩子太多的束缚,让孩子自理、自立、自主。

很多妈妈为了让孩子更加优秀,总是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除了孩子正常的学校学习,还为孩子安排了很多特长培训班。妈妈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实际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好妈妈应该解除对孩子的束缚,不要让爱扼杀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孩子适度的时间,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孩子自己能做的,不要试图去帮助孩子,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很多妈妈出于对孩子的爱,将孩子束缚在自己的身边,限定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即使孩子不在身边,也会随时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其实不然,这样会阻碍孩子独立性的成长。孩子在妈妈规定的范围内活动,缺乏了自主性,养成了依赖性,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也会使孩子不满,造成亲子关系的不和谐。

◎细节

促子自立,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自立是指孩子远离父母的庇护,独立自主地生活和成长。妈妈要适度放手,鼓励孩子自立,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更好地锻炼自己,适应社会。

家教案例

珊珊3岁了,平时,妈妈事事为她包办好,吃饭都是妈妈喂,自己连勺子都握不稳。马上要上幼儿园了,妈妈很担心她。

果不然,中餐时间到了,别的小朋友都拿着勺子吃饭,就是珊珊不动手,她茫然地等着。老师一问,才知道,珊珊还不会使用勺子。老师只好手把手地教她,最终她吃得天一半,地一半,小朋友都笑她。

一回家,珊珊就嚷着不去幼儿园了。她说:“大家都笑我,说我不会吃饭,说我上完厕所不会自己提裤子。”妈妈听后,也开始后悔:是啊,这些事,平时都是我替她做的,没想到最终却害了她。

专家解析

妈妈对孩子的事情一手包办,并不会带给孩子完整的幸福感,孩子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自立、自主做事,并且在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中得到快乐,才有真正的幸福感。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从小依赖妈妈,对于妈妈的照顾习以为常,甚至上学、放学也是妈妈负责。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打击,不会拥有美好的人生。

孩子无法自立,就缺乏亲自实践的机会,因此而缺乏自信,能力低下,这都来源于妈妈的包办代替。孩子完全不能自理的时候,妈妈的照顾无可厚非,但要意识到,照顾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做事,帮助孩子掌握独立生活、工作的能力。

妈妈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培养孩子独立活动的能力,对于孩子力所能及之事,妈妈决不要包办,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独立的习惯。

学会自立,是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妈妈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要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而不是一相情愿地代替他们去做一切。

给妈妈的建议

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以成为孩子独立做事的榜样。妈妈要善于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学会自立。

刘薇的妈妈平时经常对她说,求人不如靠己。妈妈有什么事,大部分也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不到万不得已,妈妈不会求助于他人。

刘薇在妈妈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自立的孩子。从小开始,刘薇就能自己整理房间、洗衣服。她不喜欢依赖别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她的自理能力,让妈妈很省心。

妈妈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在生活中树立独立自主的形象。妈妈要坚强、独立,长此以往其优秀品质无形中就会传递给孩子。

动手能力是孩子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妈妈教育孩子的目的,因为孩子最终会离开妈妈,走向社会。在动手的过程中,孩子会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张坤是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孩子,他在最近的发明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这和妈妈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从张坤小时候开始,妈妈就重视培养他自己动手的能力。有一次,家里的电视突然没有影像了,张坤问妈妈是什么原因,妈妈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鼓励他自己去发现问题。他仔细观察了插座、开关,发现原来是短路了。在生活中尽量亲自动手,使张坤养成了自立的好品质。

妈妈喜欢把已经长大的孩子,当小孩子一样来对待,认为孩子离开了妈妈,什么都不会。其实不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会越来越有能力去处理自己的事情,独立意识也会增强,妈妈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在实践中充分锻炼自己的才干。

如果妈妈事事包办,孩子就会懒于动手动脑。妈妈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即使遇到困难,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妈妈的赏识是对孩子最好的激励。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当发现孩子的独立行为时,要适时送上称赞,强化孩子的自立行为。

孩子的年龄小,社会阅历有限,无法具备得心应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妈妈有意识地教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妈妈要让孩子学会勇敢地面对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直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孩子,而是用心听孩子的想法,再给孩子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不断提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细节

拒绝娇惯,做理性爱孩子的妈妈

妈妈适当娇惯孩子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太过。如果对孩子有求必应,会导致他们不珍惜自己的拥有。所以,好妈妈不要养成娇惯孩子的坏习惯。

家教案例

林永的爸爸出国进修,长时间不在家,妈妈觉得不能让林永受一点委屈,就对他百般娇惯,只要孩子要求,她都不会拒绝。妈妈的娇惯,使林永变得我行我素。

他经常在外面惹是生非,不是和同学打架,就是毁坏别人的东西。有人上门对林永的妈妈抱怨,妈妈却不把别人的损失放在眼里,不但不批评孩子的过错,还说别人的不是。林永在妈妈的娇惯下,变得为所欲为,他知道有了问题妈妈总会帮他解决的。

这天上课时,他突然被警察带走了,原来他参与了一起抢劫案。妈妈非常后悔自己以前对儿子的娇惯放纵。

专家解析

“惯子如杀子”,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训。妈妈溺爱孩子,会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价值观的确立及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都产生很坏的影响。

每位妈妈都爱孩子,但是应该理智地爱孩子。应宽容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接受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纵容、毫无原则地娇惯孩子,这样只会使孩子变得自私、任性、骄横,这是在害孩子。

在妈妈的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差,学习中遇到困难也只会退缩,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步入社会后,由于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孩子缺乏爱他人的情感体验,也是妈妈溺爱孩子产生的后果。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整天被妈妈的爱包围,只会坦然地接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

孩子的成长需要妈妈的爱,妈妈的爱不仅要博大无私,更要理智和冷静。妈妈要理性地爱孩子,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给妈妈的建议

“娇”孩子和“惯”孩子不同。“娇”主要是指妈妈疼爱孩子,被妈妈“娇”的孩子,不一定娇气。“惯”则不同,主要是指妈妈放纵孩子,缺少必要的严厉,“惯”出来的孩子多数娇气且骄横。因此,妈妈应该把握好度,对孩子娇而不惯,宽严有度。

妈妈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自己做事的机会。当孩子有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忙,而是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信心。这样的妈妈,才是理性爱孩子的妈妈。

“严师出高徒”,在家庭教育中也是适用的。妈妈不应该盲目地爱孩子,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这才是理智地教育孩子的方式。

此外,妈妈要给孩子立规矩,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比如,给孩子规定严格的睡觉、起床时间,从小事入手,理智地爱孩子。

不少爱孩子的妈妈,常在生活中忽略孩子的错误,对孩子的错误熟视无睹或是不以为然,这样会让孩子的是非意识出现差错,以为自己的行为都是正确的。

妈妈爱孩子,但是不能淡化孩子的错误。当孩子出现错误时,要及时地为孩子指出来,教给孩子正确的做法,让孩子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

很多的妈妈,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孩子也理所当然地接受妈妈的爱,可是孩子并没有意识到,爱是相互的。

魏洁爱吃又香又软的小蛋糕。下班后,妈妈给她买了一斤。魏洁高兴地跑过去说:“妈妈,我爱你。”说完就提向了自己的小屋。妈妈赶紧对他说:“小洁,奶奶牙不好,小蛋糕正适合她吃,你给奶奶送几块去。”

魏洁一听,赶紧惭愧地说:“好的,我分一半给奶奶。”奶奶听后忙说:“小洁爱吃,就给她吃吧,我不吃。”妈妈赶紧说:“那么多,小洁一个人吃不完,我本来就是为你俩买的。一人半斤。”奶奶见状,就和孙子一块吃起了蛋糕。

孩子是家中的宝,但妈妈不要把所有的爱都倾注给孩子一个人。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特权地位,妈妈应该将爱公平的施与给家中的每一个人,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孩子付出爱。如果妈妈疏于引导,任由孩子独占,只会加重他的自我中心意识,不懂得关爱他人。

妈妈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态度要坚决,不能妥协,这也是理性地爱孩子的表现。

刘艺今年上初一。她看见班里很多同学都有手机了,出于虚荣心,也向妈妈提出买手机的想法。看着孩子哀求的眼神,妈妈也想满足孩子的愿望,但是转念一想,孩子年龄小,没有必要用手机,一旦买了手机,势必会影响她的学习。

妈妈没有答应她的要求,并且向她讲了很多道理,让她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刘艺听了妈妈的话,非但没有怨恨妈妈,相反还感谢妈妈对自己的教育。

每位妈妈都爱孩子,但是要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坚决地说“不”。无原则地迁就和顺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会助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不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随心所欲,使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细节

避免“母害”,不对孩子过度保护

妈妈的溺爱,会使母爱变成“母害”。妈妈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成为一种伤害。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磨难,这是规律。妈妈要尊重规律,不对孩子过度保护。

家教案例

嘉豪是家里的独生子,妈妈对他是精心照顾,万般呵护。前几天嘉豪踢球的时候,在一次进攻中不小心被一个后卫绊倒,擦伤了膝盖,对方犯规,却说嘉豪假摔,两人吵了起来,还大打出手。老师批评了他们,要求他们写检讨书。

回家后,他闷闷不乐。妈妈知道这件事后,找到了学校,和老师理论,还当着同学的面严厉批评了和嘉豪吵架的同学。嘉豪觉得很羞愧,最后竟然选择了离家出走。

专家解析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教育孩子却是一门艺术。”现在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妈妈常常过度地保护孩子,母爱成了“母害”,完全背离了教育孩子的初衷。

爱孩子是每个妈妈的天性,也是妈妈的责任和义务,关键要看妈妈怎么爱孩子,怎么保护孩子,这不仅是教育方法的问题,更是教育理念的问题。

古往今来,能够取得成功的多数是勤奋、经受住磨难的孩子。妈妈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所以往往会对孩子过度保护,这样只会让孩子丧失自我生存能力,造成孩子终身的隐患。明智的妈妈,要懂得放手,不对孩子过度保护。

被妈妈过度保护的孩子,通常会缺乏责任心,人格也会不健全,不会自己解决难题。遇到问题,只会考虑依赖妈妈或是他人,给别人带来负担。

每个人都要体验成长的过程,妈妈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使孩子丧失体验的机会,变得无能。在过度保护中成长的孩子,只能听到赞美,不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也就无法闯出自己的天地。

在孩子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时候,妈妈的保护是必要的,但是孩子一旦具备了自我保护能力,妈妈就要让孩子自由发展。

给妈妈的建议

妈妈喜欢为孩子解决一切困难,但若不教给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下次遇到困难,还是会束手无策,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妈妈要学会对孩子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给予孩子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孩子去经历困难和挫折的洗礼,适时地给孩子指导,孩子将会变得更加优秀。

妈妈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做,带来的是孩子的懒惰、无能。妈妈正确的做法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不要代替孩子去做。

丁丁做完作业,把书包一扔说:“妈,作业做完了,其他的都交给你了。”平时,丁丁写完作业,妈妈都会帮他先检查作业,再整理书包,还把铅笔都削好。从幼儿园开始,妈妈每天都重复着这项工作。现在,丁丁三年级了,他还是习惯这样喊。

妈妈今天却没有动,她说:“丁丁,从今天起,妈妈不再帮你做这件事了。你长大了,还是自己来吧。”丁丁抬头看了一眼,妈妈的眼神很坚定,她认真了。丁丁见状,只好自己来收拾书本,整理书包。

孩子需要妈妈的保护和照顾,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妈妈的呵护方式也应该有所变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挫折和失败,妈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做事方法,让孩子学会自主,而不能简单地代替孩子去做事。

孩子需要妈妈的照顾和看管,但并不是要求妈妈寸步不离、事无巨细地跟着。妈妈劳累一天,还要看着孩子做作业、看着孩子吃饭穿衣等,孩子觉得这是妈妈不信任自己的表现,妈妈则会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从而导致亲子间的隔阂。

在妈妈的“看管”下,孩子的思维和行动都会受到束缚。妈妈要抛弃“母鸡式”的看管教育,让孩子具备独立面对社会竞争的能力和素质。

孩子缺乏独立性,适应外界的能力就差,一旦离开妈妈的保护,就会束手无策。妈妈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开始。

独立坚强,有责任感的妈妈,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依赖性也不会太强。妈妈要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和教育孩子,使孩子自觉树立独立意识,逐渐自立。

孩子对妈妈存在依赖心理,事事都想从妈妈那里寻求帮助,导致了妈妈无法抽身。减少孩子的依赖心理,也就能减少妈妈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李佳是个胆小的孩子,晚上从来不敢自己出门,做事也畏畏缩缩。孩子年龄小,妈妈只好为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李佳在妈妈的保护下快乐地生活。

可是李佳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妈妈为了让她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主动在生活中减少了对李佳的保护,鼓励她做自己能做的事。渐渐地,李佳变得勇敢、懂事了,妈妈也觉得轻松了很多。

妈妈要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通过教导和以身作则,去影响孩子,使孩子树立独立意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细节

放下棍棒,不做打骂孩子的妈妈

孩子犯错固然应该教育,但是教育方式很多,而打骂是一种最坏的方式。打骂起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还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家教案例

陈雷是个调皮的男孩,经常闯祸。他妈妈脾气特别暴躁,孩子不听话时她总是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急了抓起身边的东西就打。最初陈雷还会和妈妈辩解,可不但不会平息妈妈的怒火,还往往会招致又一轮的打骂。渐渐地,他已经习惯了妈妈的教育方式了,并且无形中陈雷也学会了用打骂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

这天,老师因为他和同学吵架批评了他,他的暴躁脾气当场就上来了,他冲老师嚷嚷开了,让老师很没面子。下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里谈话,他却说他妈妈平时就是这样对他的。

专家解析

妈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妈妈也要明白“拳脚棍棒永远造就不了秀才”的道理。一些妈妈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打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打孩子是为孩子好。

妈妈应该知道,经常打骂孩子,容易摧毁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极度自卑、懦弱,同时还会引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此外,打骂的教育方式,还会使妈妈丧失威信,孩子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形成叛逆的性格,将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

有的妈妈认为,打骂出来的孩子比用言语说服教育出来的孩子更懂事,其实不然。每个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和模仿心理,妈妈常常打骂孩子,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孩子的脾气也会变得暴躁,当和他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也会很自然地采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聪明的妈妈一定不会滥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而是和孩子和睦相处,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

给妈妈的建议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非打即骂,以期帮助孩子成材。可是现实往往会事与愿违,打骂的方式不但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还可能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王岩今年上初三,他在学校里经常和同学吵架,甚至会大打出手。这天,他又因为别人瞪了他一眼,就将别人的眼睛打青了。妈妈很不安,带着他去咨询一位心理医生。

医生和王岩交谈之后得知,妈妈对他要求很严格,在他很小的时候,妈妈因为他做错了一件事而对他一顿毒打,并且还用难听的话羞辱他,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从此,他就经常出现攻击行为。妈妈听后,很后悔自己教育的失误。

妈妈是开启孩子心智和品德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妈妈要意识到打骂方式的弊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提高自身修养,采用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一些妈妈心智不够成熟,孩子对她们来说是压力和负担。她们不懂得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就会将自己的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并且采用极端的打骂教育方式。

当妈妈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满意时,就更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妈妈就会打骂孩子。因此,妈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将自己的失意发泄在孩子身上。

孩子犯了错误时,妈妈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道理,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采用打骂的方式,不仅会缺乏教育效果,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关系紧张或产生隔阂。

乐乐是个调皮的孩子,他妈妈是个脾气暴躁的人,乐乐一旦犯错,她就会打骂孩子,认为这样孩子才会听话。因此,乐乐变得很内向。

有一次,乐乐想研究遥控器是怎么工作的,就将遥控器给拆了。妈妈回到家后,看到乖乖站着的乐乐,放下了刚刚抬起的手。她摸着乐乐的头,和蔼地告诉他,要爱惜家里的物品。乐乐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答应妈妈以后不再这样做了。

妈妈要将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与孩子沟通,做到以理服人,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将道理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这样才会让孩子更信服。

一些妈妈喜欢凭借权威教育孩子,而打骂也曾经被认为是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教育方式。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妈妈头脑中一些固有的教养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今教育孩子的需要。妈妈要责无旁贷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抛弃打骂孩子的旧理念。

妈妈要吸收新的教育知识,跳出固有思维,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养方式。

◎细节

理性妈妈从不随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妈妈为孩子创造富足的生活环境,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是害孩子。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精神上的需求。

家教案例

李栋的妈妈幼时家境贫寒,生活得很艰辛。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她认为不能再苦孩子了,所以对孩子关爱有加。平时李栋要什么,妈妈就会给他买什么,要多少零花钱就给他多少。

上学后,李栋胡乱花钱的不良习惯变本加厉,并且受不了学校的束缚。妈妈意识到该严格管教孩子了,于是开始控制他的零花钱,但是一向自由惯了的李栋根本控制不了,竟然偷拿了妈妈的1000元钱。妈妈很无奈。

专家解析

一些妈妈认为自己所受过的苦,不该在孩子身上重演,努力为孩子创造富足宽裕的生活环境。妈妈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可这不是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孩子会在妈妈无限制地满足自己的过程中,偏离健康成长的轨道。

孩子不用付出努力,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这对他们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妈妈的迁就、溺爱、纵容,会助长孩子的物质欲望,容易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缺乏同情心、没有责任感的不良品格,这是每位妈妈都不愿意看到的。

孩子在成长中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孩子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孩子无条件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在家庭教育中,妈妈要把握好孩子需要和给予之间的尺度,鼓励孩子通过恰当的方式争取自己所需,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才是理智的妈妈应该做的。

给妈妈的建议

很多孩子在妈妈不满足自己的要求时,会采取哭闹的方式。妈妈尝试拒绝孩子,但是看到孩子哭闹时,往往心就会软下来,于是会违心地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尝到了甜头,下一次就会采用同样的方式让妈妈妥协。

当孩子任性时,妈妈要学会冷处理,等事情过后,再向孩子说明道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采用这样的方式,孩子的任性会逐渐改变。妈妈不要让孩子尝到“甜头”,不要屈服于孩子的哭闹,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要让步和妥协。

妈妈拒绝孩子时,一定要和孩子说明理由,而且理由一定要充分,让孩子知道,是因为他的要求不合理才会拒绝的,而不是因为妈妈不爱他。

比如,当孩子想吃膨化食品,妈妈考虑到铅含量多时,可以这样说:“你现在不可以吃,因为这个东西虽然好吃,但含铅太多,吃多的话,脑袋就不聪明了哦,这样很可怕,是不是?”

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而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也不想妈妈是否能买得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妈就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不是随意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

小雪4岁了,今天她和妈妈一起逛街。一进广场,她马上被彩色的氢气球吸引了,说:“妈妈,好漂亮呀,我要买一个。”妈妈说:“你不是要去玩蹦蹦床吗?这个东西拿在手上,怎么跳呢,一松手就飞啦。”

小雪说:“那妈妈帮我拿着吧,我就要气球。”妈妈发现,小雪有点耍赖皮的倾向,赶紧说:“小雪,出门前,你跟妈妈承诺过什么呀?”小雪马上想起来了妈妈出门前说过:不准赖皮,不然妈妈下次不带她上街了。妈妈安慰她说:“蹦蹦床多好玩!而且家里有好多气球了,我们快走吧。”小雪知道,妈妈说话算话,再耍赖她下次就不能上街了,只好乖乖地走了。

妈妈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态度要坚决,不要试图说服孩子。孩子年龄小,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妈妈模棱两可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要求是对的,一番软磨硬泡后,很多妈妈会为此妥协。因此,妈妈要坚决地对孩子说“不”。

当孩子听了妈妈的规劝,放弃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时,妈妈要及时表扬孩子,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孩子会在妈妈的表扬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梁如以前每次和妈妈一起出门,都会让妈妈给她买很多东西。这次和妈妈一起逛街时,表现很好,没有嚷嚷着让妈妈买这买那。妈妈趁机表扬她说:“你今天没有闹着吃炸薯条,妈妈要表扬你,晚上回家后我给你做喜欢吃的土豆泥。”梁如开心地点了点头。

妈妈要让孩子认识到:妈妈会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但不合理的要求,妈妈就会拒绝。在以后遇到相似情况时,妈妈只要明确地表示自己的态度,孩子就会明白妈妈的意思,也就不会纠缠妈妈了。

◎细节

不做一心为孩子牺牲自己的妈妈

妈妈的牺牲往往会成全孩子的依赖,是孩子独立发展的阻碍。妈妈要珍视自己的价值,尊重自己,尊重孩子,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教案例

王敏是个很难带的孩子,从小就经常生病,是医院里的常客。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她,毅然辞去了自己的工作。现在王敏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但是每天要靠妈妈叫她起床,帮她准备要穿的衣服,还坚持让妈妈送她上学。

妈妈看到如此依赖自己的王敏,很头疼,不知道该怎么办。还有一个新的问题困扰着妈妈:王敏说妈妈整天在家也不工作,不思进取,这让妈妈开始怀疑,自己对孩子的牺牲是不是有价值。

专家解析

很多妈妈为了孩子,可以无条件地牺牲自己,以为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全方位受到呵护。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妈妈要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而不是简单的牺牲者。

有的妈妈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工作,选择待在家里照顾孩子;有的妈妈为了照顾孩子,甚至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到学校替孩子做卫生等。但是,这样的牺牲是不是有价值和意义,值得妈妈认真考虑。

孩子是妈妈的希望,妈妈肯为孩子做任何牺牲,包括工作,但是妈妈的牺牲往往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也得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牺牲自己的一切,把孩子放在人生的第一位,这对妈妈来说,是不可取的。妈妈过分的牺牲,会使得孩子不能独立地面对挫折和困难,遇到困难时只会退缩。现在的孩子最缺少的是生活的磨炼,只有亲身经历克服挫折和困难的过程,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妈妈的牺牲换来的不一定是孩子的进步和幸福,妈妈要摆脱“牺牲自己”的方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孩子的榜样,努力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不是因为孩子的存在,而隔断自己的进步之路。

给妈妈的建议

对家庭的贡献是妈妈价值的体现,但不是唯一的价值体现。妈妈除了养育孩子的责任,也有服务社会、成就自己的义务。妈妈要准确地给自己定位,不要一味地为了孩子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妈妈不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放在如何帮助孩子上面,也要关注自己的人生发展,珍视自己的价值。

妈妈认为孩子是自己和家庭的全部希望,所以妈妈悉心照顾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照顾孩子的生活,陪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陪孩子做作业等。即使上班时,心思也大多放在孩子身上,对自身的充实毫不顾及,有些妈妈为了更加全面地照顾孩子,甚至放弃自己的工作。这种做法传达给孩子的人生态度是不正确的。

常湘君今年上五年级了。她的妈妈在一家工厂上班,为了陪女儿参加书法培训班经常请假,因此每年的先进评比都落选。

这次,女儿参加了市里的书法大赛,却连前十名都没有进去。妈妈很生气,心想为了孩子牺牲了得先进的机会,可是孩子还让她失望。女儿说:“妈妈,你自己都不努力争取先进,我为什么要争取好名次啊?”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些妈妈以牺牲自己来换取孩子的进步,其实这种做法既牺牲了自己也牺牲了孩子。孩子不会从妈妈身上学到对事业、时间的珍惜,也不会在失去工作的妈妈身上学到自信、积极进取等优秀品质。妈妈应该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也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从妈妈身上学到自尊和自信,这是教育好孩子的另一种方式。

妈妈想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孩子更多的进步,想法是好的,但是做法却不明智。妈妈为孩子做好很多事情,孩子得不到实践的机会,妈妈的牺牲也是没有意义的。

金艳2岁的时候,爸爸就出国进修了,妈妈一个人带她。妈妈没有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工作,看到妈妈那么辛苦地工作,下班后还要照顾自己,金艳变得很懂事。金艳从小就学会自己穿衣服、洗衣服,她想做的事情妈妈一般不会阻拦,而是积极地鼓励她,在这样的教育下,金艳比其他孩子更独立。

孩子总会走向社会,必须要学会独立做事,妈妈的一味牺牲则会阻碍孩子的独立,使孩子事事都想依赖妈妈。所以妈妈要走出教育误区,尽早让孩子独立。

妈妈对自己的境况不满意,将自己的全部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孩子放弃现有的工作。她们对孩子过高的期望,给孩子的心理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妈妈牺牲自己,会变得不自信、消极,这样的情绪传达给孩子之后,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我否定,良好的心理素质怎么养成?因此妈妈不要一味牺牲,不要给孩子太大心理压力。

◎细节

莫为孩子强报各种培训班

妈妈不要盲目跟风,为孩子强报各种培训班。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为孩子报合适的培训班。

家教案例

黄俊的妈妈听说特长生中考的录取分数比普通学生要低,在没有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就为他报了美术培训班。她想如果孩子报了培训班,考入重点高中的把握就大些了。

可是黄俊得知妈妈的做法后,非但没有感激妈妈,还觉得妈妈一点也不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他认为只要好好准备,自己靠文化课成绩升入重点高中是没有问题的。

专家解析

当前教育部门强调为孩子“减负”,但是妈妈们却乐此不疲地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拥有一技之长,所以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他人。

妈妈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看起来孩子活动很多、安排很合理,但孩子缺少自主活动的时间,失去了自己安排生活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妈妈不要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只有培训班符合孩子的实际和兴趣时,孩子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如果只是妈妈的一相情愿,孩子缺乏兴趣,这既浪费孩子的宝贵时间,又得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孩子天性爱玩,不喜欢被各类培训班所束缚。妈妈为孩子报培训班,孩子存在逆反心理,如果妈妈报的培训班不符合他们的要求,就会和妈妈顶撞,从而会影响到良好的亲子关系。

此外,妈妈要知道,违背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报培训班,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妈妈要慎重地为孩子选择培训班,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使孩子获得长足发展,为他们顺利走向社会做好铺垫。

给妈妈的建议

妈妈为孩子报培训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到其他孩子报,担心如果不为自己孩子报培训班,孩子会落后于他人,将来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不是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歌星、影星、画家。很多孩子渴望过平凡的生活,妈妈要戒掉攀比的心理,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孩子。不要对孩子提太高的要求,只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就足够了。

现在的社会充满竞争,妈妈害怕自己的孩子掉队,所以会盲目跟风,自行为孩子报培训班。孩子能做的,就是按照妈妈的安排参加培训,为此失去很多自由,但是妈妈却无视孩子的心情,对报培训班乐此不疲。

崔琳琳是五年级的女孩,英语口语不好,为此妈妈很头疼。一天她在同事那里,得知英语口语培训班很好,就自作主张地为女儿报了培训班。崔琳琳对妈妈的行为不满,因为自己的口语水平不高,去培训班肯定跟不上。

去听了一节课,崔琳琳对自己更没信心了。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考虑到孩子的实际,觉得盲目跟风是不明智的选择,就退掉了培训班,为女儿买了英语辅导资料,让女孩自己在家学习,打好基础。

妈妈为孩子报培训班时要多一些理性,综合考虑孩子的爱好和培训班的教学质量,而不要盲目地跟从其他人的选择。在众多的培训班广告前擦亮眼睛,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让孩子在快乐的培训中发展自己的爱好。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希望从妈妈那里得到起码的认同,妈妈要满足孩子的认同感,在为孩子报培训班时,认真耐心听取孩子的意见。

适合孩子的培训班才是最好的。妈妈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在孩子同意和感兴趣的基础上,为孩子报培训班,这样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

悦悦从小就喜欢画画,并且在市里的大小比赛中获得了不少奖项。最近她想报名参加省里的绘画比赛,这是她的第一次参加这个层次的比赛,为此她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妈妈了解孩子的心情,就和女儿商量,为她报个短期专业培训班。

悦悦觉得妈妈很支持自己,在参加培训班的过程中很用心。最终,她没有让妈妈失望,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缺乏尊重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没有自己的意识,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将来走上社会,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妈妈要尊重孩子的个人爱好,是否报培训班,报哪种培训班,都要和孩子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