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改变习惯,改变一生
44971200000034

第34章 用“我们”代替“我”

人类是喜好合群的动物,人类喜好组织家庭,建立各种社会组织,长久的相互亲近。所以,每一个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带有某种信息。

“入乡随俗”,是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谚语,每个人的举止言行都是环境的产物,但人是能动可变的,要改造环境首先就必须适应环境,这点任何人都需要注意。

人心是很微妙的,人类有七情六欲,人类的情感有喜怒哀乐,然而丰富的感情世界,也使人类产生了归属动机。所以,与人交谈时,有的人说话会令对方反感;而有的人说话却会令对方不由自主地产生亲近感。

在人类的语言里,“我们”这个词是最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的词汇,用“我们”代替“我”,从很大程度上就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人是一种思想的动物,所以人在衡量自己时也常常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实现。比如,有的人工作成绩突出,事业蒸蒸日上;有的人经济富裕,生活档次极高。因此,人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攀比心理。

当然,攀比心理也有其积极一面,这种积极的效应就是——比事业,工作更加努力;比经济,生活更有追求。所以,人在这种自我实现动机中,便产生敦促自身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倾向,于是人便会向亲和自我的一方迈进。

一次聚会,有位先生在讲话的前三分钟内,一共用了36个“我”。他不是说“我”,就是说“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园”,等等。随后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员工。”

那个人怔了怔说:“我失去了所有员工?没有呀,他们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难道你的这些员工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吗?”

事实上,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对方说“我”、“我认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将远不如他采用“我们……”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亲切的意识。亨利·福特二世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你与他人之间筑起一条防线,形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

在开口说话时,我们要多用“我们”,以此便可制造出彼此间的共同意识,对促进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人类是喜好合群的动物,人类喜好组织家庭,建立各种社会组织,长久的相互亲近。所以,每一个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带有某种信息。因此,当你使用“我”和“我们”的时候,也产生不同的信息,“我”所包含的自私的、独立的成分比较多,而“我们”却能使人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亲近感和亲和力。

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曾做过一项实验:他将5名志愿者分别隔离在5间屋子里,在提供住宿的情况下,使其与外界隔绝。结果,这些志愿者有的只坚持了20分钟,便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有的却坚持了较长的时间,最长的竟达到了8天8夜。这项实验表明,亲和倾向源于人的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会使他们恐惧,离群会使他们害怕。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用“我们”一词代替“我”,恰恰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如果遇到不可避免地要讲到“我”时,你也应做到语气平淡,既不把“我”读成重音,也不把语音拖长。同时,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洋洋,你要把表述的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听的人觉得你自认为高人一等,觉得你在吹嘘自己。

人类的亲近感,能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是人与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结果。因此,人类社会越发展,人社交的范围越广阔,人所需要的精神生活就越丰富,亲和力就越强,所以亲近感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也越大。

巧妙地把握“我”与“我们”的分寸,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只要你的动机纯正你就会赢得许多朋友,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