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去拜访一位朋友。一进门,看到她正愁眉苦脸地坐在沙发上。
“这是怎么了?”我问朋友。
“唉,还不是园园,真让我们操心。”朋友苦恼地对我说。
“是这样的,今天园园竟然把她储藏罐里的钱都拿到学校去,说是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了。你说这孩子怎么想的,好几百块钱呢,平时宝贵得谁都不让动,可是今天竟然一下子都给捐了,真让我理解不了。”
“这是好事啊,说明园园有爱心,要是换了我啊,夸奖还来不及呢!”
“有爱心有什么用啊,即使捐给灾区也无济于事啊;再说了,她捐款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简直太过分了。”
“你这个想法可就不对了,为灾区捐款是大家的事,要是都像你这么想,怎么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啊?”
“话是这么说,可是她总不能不跟我们商量就把钱都捐了吧。”
“这肯定是有原因的,要不把园园叫出来问问?”
园园耷拉着脑袋从房间里走出来,脸上还挂着泪痕。
“园园,跟阿姨说说,今天捐款的事为什么不跟你爸爸妈妈商量呢?”
“我想早一点捐款,灾区的小朋友收到钱就能去上学了,所以中午回家就把钱都拿到学校了。我本来想下午放学告诉妈妈的,可是我还没有来得及说,妈妈就生气了。”园园很委屈地说。
“可是那么多钱,总该和妈妈说一声才好啊。”我微笑着对园园说。
“嗯,我知道错了。妈妈,你不要生气了好吗?”园园对妈妈说。
听到园园说这些,朋友的气也消得差不多了,她把园园揽在怀里,一边给她擦眼泪,一边温柔地:“好了,是妈妈太小气了,园园真有爱心,是个好孩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比大人更强烈的爱心。这时候,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肯定和赏识,而不是因为孩子没有和父母商量或者违背了父母的意愿而否定了孩子的爱心,更不能因为个人的私利而打击孩子的爱心。否则,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有爱心是错误的,从而自我否定这种爱心行为,变得冷漠和自私,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人之初,性本善。”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一旦发现孩子的爱心行为,就要及时地亲吻、拥抱和赏识孩子,受到赏识的孩子下次会更容易做出类似行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闪光点”视而不见,孩子做出同样行为的频率就会低得多。
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享受到的爱多了,可是,心灵却变得狭隘起来,表现出更多的自私和没有爱心。所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爱心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赏识孩子的行动开始,对孩子的表现做出正面的、积极的回应,通过这种回应和赏识,强化孩子的爱心行为,鼓励孩子在以后怀着一颗爱心去生活。
有时候,孩子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孩子的爱心也需要大人的帮助。
在一次春游中,孩子无意中在草地上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鸟。小鸟的翅膀不知道被什么动物咬了一下,已经不能飞了,只能扑腾着带着鲜血的翅膀,无助地叫着。孩子把小鸟捧在手中,对爸爸妈妈说:“这只小鸟真可怜,翅膀受了伤,这样下去肯定会被饿死的。我们把它带回家养着好吗?”
爸爸看了看这只小鸟,对孩子说:“如果你想养,就带回家吧,可是我和妈妈没有时间照顾它。”
“嗯,我来照顾它好了。”孩子高兴地说。
孩子把小鸟带回了家。他想给小鸟做一只鸟笼,但是,又不会做,怎么办呢?他想请爸爸帮忙,可是当时已经答应爸爸要自己照顾小鸟。于是他决定自己动手去做鸟笼。
在做鸟笼的时候,孩子不小心把手割破了,鲜血直流。爸爸赶快把孩子送到医院去包扎,在去医院的路上,爸爸责备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呢?干不了就不要干,为什么不找我帮你做鸟笼?”
“我不敢让爸爸帮我,爸爸不是说要我自己照顾小鸟吗?”孩子忍着疼痛对爸爸说。
“傻孩子,还这么认真,好了,等回去爸爸帮你做鸟笼!”爸爸心疼地说。
“谢谢爸爸,爸爸真好!”
“孩子,你真有爱心,爸爸很喜欢你这一点!”
当孩子做了有爱心的事情时,不管这件事情是否经过父母的允许,首先要给他们肯定和赞扬。你应该说:“好孩子,你真有爱心!不过以后要和我商量一下好吗?”当孩子想付出自己的爱心却又无力实现时,你应该说:“孩子,让我们一起来做吧!”让孩子与大自然的花草、动物和谐相处,是培养孩子爱心不可缺少的内容。告诉孩子大自然是人类的好朋友,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是一种美德。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到植物园、郊外走走,在让孩子领略大自然美感的同时,培养和发现孩子的爱心。
孩子的爱心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如果父母拒绝了孩子的求援,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并不支持自己的爱心举动,从而产生错误的观点。当父母帮助孩子去实现了一件有爱心的事情时,孩子会从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肯定,从而对自己的爱心有了正面的认识。要想培养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首先父母必须有爱心,用自己的爱心去影响孩子,用自己的行动去支持孩子,才能让孩子拥有更加纯洁和善良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