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寒晖传
44881200000031

第31章 到民间去(4)

张寒晖在延安亲身经历了轰轰烈烈的秧歌运动。《拥护八路军》、《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秧歌剧优秀作品,民众剧团、西工团演出的《十二把镰刀》(马健翎编剧),大型秧歌剧《无敌民兵》、《英雄城壕村》(柯仲平编剧)等,都给张寒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了他很多启发。

张寒晖早就想用作品来投身“秧歌运动”。现在,他得到时间和条件来编写秧歌剧了。

一九四五年前后,关中分区为了建立“三三制”抗日政权,正在开展一个民主选举运动。当时的关中分区,东西宽约一百多华里,南北长约二百华里,东、南,西三面都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交界地区还经常发生磨擦冲突事件,环境比较动荡。选举运动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是,群众不愿出面当干部。忠厚老实的乡党,一怕当干部以后得罪人,二怕形势变化了遭灾殃。这普遍的思想问题成了选举运动的重大障碍。

张寒晖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创作了秧歌剧《从心里看人》(又名《选举》),来配合当时的民主选举运动。

独幕秧歌剧《从心里看人》中的主要人物有爸爸、妈妈、哥哥、妹妹。哥哥是一位憨厚、忠诚的青年农民。但在民主选举什么样的人当乡长村长的问题上,有些糊涂认识,光从表面上看人,不愿选举立场坚定,办事公道的老乡长连选连任,与选民们顶牛,一气之下跑回家里。这时,他的父亲、母亲和妹妹都来开导他,做他的工作。父亲说:“不从大处看,不从心里看人,把人认错了,还是自己招祸呢!”

妈妈也劝:“老二家,你大(指父亲)说的对,咱们应该从大处看,应该从心里看人呢!”

最后经过全家人的反复说服和教育,青年农民提高了认识,决心重选老乡长连任。

这部秧歌剧并没有表现群众选举的场面。开幕时场上静悄悄的,别人都去开选举会了,只留妹妹一个人在家看门。

选举会开得很长,公鸡已叫头遍,还没有散会。妹妹等得忍不住直打哈欠,一边打着嗑睡一边唱着《外边的天漆黑》这段唱腔,张寒晖是采用了陇东民歌《卖悄悄》填词的,音乐悠长、抒情,很好地表现了深夜宁静的气氛。

接着是哥哥气呼呼地上台了,他拧着脖子,口中嘟嘟嚷嚷:“我就是不选他连任乡长!”爸爸,妈妈急忙劝说,父亲先是训斥儿子不该顶撞众乡亲:“你给谁耍态度?不选老乡长,你那眼窝长到哪里去了?”接着就是父母,妹妹轮流地劝说和开导。

《从心里看人》的音乐,除了采用一些陇东民歌之外,主要采用的是眉户调,如哥哥的唱腔是由口语化的“紧诉调”为主的,父亲的唱腔则是由“劳子词”、“五更调”

构成的。剧中母亲有几段唱腔,回忆旧社会穷人无权的痛苦,对比新社会人民当家掌权的幸福,十分动人,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选举》编出以后,张寒晖亲自挑选演员,一句一句教演员们歌唱,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教演员们表演,启发演员们的内在感情,使小演员们在排演过程中学到很多表演知识。

这个小歌剧在关中分区巡回演出过很长时间,受到了各地观众的喜爱。

正当《军民大生产》和《从心里看人》获得初步成功的时候,一九四五年七月,胡宗南所属暂编第五十九师和骑兵第二师,突然向关中分区淳化县的爷台山发起进攻,并继转向旬邑、耀县等地袭击。当地军民被迫进行自卫反击,终于粉碎了他们的军事挑畔。这时,关中八一剧团奉命去爷台山前线慰问演出。张寒晖为配合这次慰问宣传,创作了秧歌剧《拥军》。

这是一出表现边区人民支援前线的小歌舞,一共两个人物:大娘和她的孩子,她们冒着盛夏酷暑和枪林弹雨,给前线的子弟兵去送水。开头的唱腔是形容农历六月酷热天气的,用的是眉户的“银纽丝调”。

张寒晖随关中八一剧团到达爷台山地区以后,访问了许多百姓和驻军,听到了很多自卫反击战中军民团结战斗的动人故事。他不断地收集、分析、消化这些生活素材,并正在酝酿,构思一部新的作品。

59帮助青年音乐工作者

“关中八一剧团”有一位年轻的音乐工作者叫王依群,张寒晖在剧团工作时,对王依群进行了热情细心的帮助和辅导。

王依群因为爱好音乐,戏剧,一心想到延安鲁艺去学习。他一九四一年十九岁时由陕西渭南到达关中分区。领导上发现这个小伙子会拉秦腔板胡,能唱戏,而当时剧团又正缺音乐演奏人员,就决定留他在“西北剧团”工作。王依群于是边干边学,刻苦自修了四年。这时,正巧张寒晖来到“关中八一剧团”,王依群得到了一位诲人不倦、谆谆善诱的好老师。

当时,王依群正在热衷于收集记录民歌,编辑《秦腔过门集》,研究秦腔板眼等。张寒晖非常喜欢这位埋头好学的青年,他们住在一个窑洞里,经常就戏曲唱腔问题或音乐创作问题交谈,研究到深夜。

王依群有几本用马莲纸订成的民歌本,那上面已经记下了几百首各地民歌。张寒晖一面翻看着这些本子,一面赞扬王依群学习民歌的热情,还唱了很多河北民歌、陇东民歌让王依群记录下来,使王依群的民敢仓库中又增加了《二十四糊涂》、《叹十声》、《怀胎》等河北民歌和《东凉》,《推炒面》、《走宁夏》等陇东民歌。张寒晖一边唱,还一边给王依群分析逮些民歌的音调特点。

张寒晖热忱鼓励王依群大胆搞音乐创作。王依群向他表示:由于自己没有学过作曲,因此,创作时总有思想顾虑。

这时,张寒晖便用自己的体会来开导他。在他们的窑洞里,张寒晖一边抽着自己卷的“喷呐烟”,一边慢慢地聊着。

“我也没有学过作曲。我非常想写些歌曲,可写了又怕拿出去。我怕人家笑话我,怕那些真正懂作曲的人讥笑我。

加上我的记谱能力又差,不如你们记得那么快。所以我写歌曲原先也有许多顾虑。

“有一次,我在西安见到了冼星海同志。他当时已经很有名气了,留过学,写了许多好的歌曲。他对别人的创作非常爱护,非常热情……”

张寒晖将冼星海对他的鼓励详细地告诉了王依群,然后说:“听了冼星海同志的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冼星海真是一位大胆的艺术家,他说:你要把作曲法当成你的奴隶,叫它服从你的需要。说得多好!后来我又看到一位外国大作曲家也说过:技巧是仆人,作曲者是主人。他们说的道理都是共通的。我非常感谢冼星海的这一番谈话。此后,我写东西就大胆多了,不再受作曲法的束缚了。我写歌的时候,怎么得劲就怎么写。你分析分析我以前写的《松花江上》,怎么一会儿四分之三拍,一会儿四分之四拍,混在了一起,这符合作曲规律吗?本来我也怕不符合作曲法,后来才知道其实它是符合的,按歌曲情绪的需要,该用四分之四就四分之四,该用四分之三就四分之三,节拍的变化是为了符合情绪的需要,咋得劲咋来!”

冼星海的鼓励曾解除了张寒晖思想上的顾虑。今天,张寒晖又用他自己的切身感受消除了王依群思想上的顾虑,更鼓起了王依群学习创作的勇气。

当时,王依群已从老艺人那里记录了很多秦腔唱段,并己初步懂得了秦腔板眼变化的规律。

张寒晖对于戏曲音乐的板眼规律也非常感兴趣,并且懂得很多。他经常和王依群一起研究。他们的窑洞里有一张木头搭起的简易小桌子和两条长凳,张寒晖蹲在王依群对面的凳子上,两人隔着桌子一起用手敲着节奏,唱着京戏或昆曲,深入探索着戏曲音乐的板眼变化的共同规律。

“只知道戏曲音乐上下旬的起句和落音的规律还不够,还要会分析句子中间板眼变化的规律。”张寒晖以富丰的戏曲音乐知识来启发王依群的思路,他说,“以京剧十字句的慢板来说,十个字又可分为四个小腔:一二三字是第一腔,四五六字是第二腔,七八字是第三腔,九十字是第四腔。上下旬都可这么分。但是,每一腔在什么地方起,在什么地方收,上句和下旬就不一样了,但也有各自的规律,这里头的共同规律也应当重视。”张寒晖曾一字一句地唱了昆曲《尼姑思凡》中“风吹荷叶煞”那段唱腔:“奴把袈装扯破,埋了《藏经》,弃了木鱼,丢了铙钹……”让王依群记下了谱子,又一腔一腔分析其规律,再用这种方法来分析秦腔音乐。

王依群非常佩服张寒晖高度的分析能力,张寒晖的提示使他对于秦腔板眼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掌握内部规律的新境界,他的研究兴趣更高了。

在张寒晖的热情帮助和具体启发下,二十三岁的王依群开始写了一篇戏曲音乐论文,《秦腔板眼研究》。这篇论文后来发表在《秦腔音乐》一书中,成为一篇早期研究秦腔音乐的很有分量的论文。王依群还在秦腔音乐的改革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如他们剧团曾将新歌剧《白毛女》改编为秦腔,王依群为秦腔《白毛女》设计了一些新的唱腔。关中八一剧团的秦腔《白毛女》演出之后,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一九四五年王依群在为新秦腔戏《出路》设计唱腔时,还写了秦腔风格的合唱曲,为秦腔音乐的改革作了大胆的尝试。这些,都是与张寒晖的启发、教导分不开的。

和张寒晖同时在关中八一剧团帮助工作的,还有从鲁艺音乐系毕业的青年音乐工作者刘采石。刘采石比张寒晖先到剧团几个月,担任剧团教育干事。张寒晖来了以后,帮助他给剧团的小演员们教各种课程,协助他解决演员的文艺思想问题,和他一起研究编写秧歌刷。同时,还鼓励刘采石进行音乐创作。

爷台山事件爆发以后,八路军大批正规部队集中到马拦一带,准备进行自卫反击。张寒晖看到人民军队威武雄壮的气势,感受到浓烈的战争气氛。他对刘采石说:“写首进行曲吧!应该写得雄壮,带着强烈的鼓动性。一唱,就使人按奈不住要跟着你的音乐行军!”

接受了张寒晖的提议,刘采石很快写出了一首进行曲。

张寒晖又非常认真地与刘采石一起反复研究,从各方面揣摸怎样把进行曲修改得更好些。

爷台山慰问演出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了。党中央将大批干部召回延安,准备分配到各地工作。张寒晖与刘采石应召一起于十月份离开了关中八一剧团,回到延安后一同向西北局作了汇报。此后,张寒晖又回边区文协继续工作。

60大秧歌剧《打开脑筋》

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蒋介石就不断调遣大批部队向解放区进攻,阴谋发动内战。正如毛主席当时指出的:“现在蒋介右在磨刀了,因此,我们也要磨刀。”这时,张寒晖根据他在爷台山调查访问的材料,创作了大型秧歌剧《打开脑筋》。

《打开脑筋》剧情的开始,描写了边区一群武装变工队员,他们把武器架在地头,在热烈的歌声中愉快地劳动着。

他们所唱的,就是《军民大生产》。张寒晖将《军民大生产》一歌用在这里,很好地表现了陕甘宁边区军民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为了适应剧情的需要,张寒晖这次又改写和补充了部分歌词,使歌曲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了,歌曲也更显得完整了。

唱过这几段雄壮的合唱之后,有一个扮作好吃懒做的二流子角色歪歪斜斜地上了台,合唱继续唱着。在大家唱到“咚”的那一霎那,“二流子”四仰八叉咕咚一声跌倒在舞台中央,破鞋摔得远,变工队员们放声欢笑着。

接着,剧情表现国民党军队向边区发动了进攻,侵占边区地方,残杀边区人民。在边区军民联合的反击之下,人民重又夺回了失去的土地,并俘虏了一批国民党士兵。剧本刻射了几个俘虏的不同形象,描写了他们思想转变的过程。

《打开脑筋》的语言富于人物个性,剧情充分表现了革命阵营蓬勃的生气。读过这个剧本的张季纯写文回忆道:“《打开脑筋》给予我很大的惊异,在这个剧里,描写了几个俘虏的不同形态和不同归宿,充满了革命阵营中的光和热,主题是十分积极的。另外,语气的丰富和流利,在我见过的歌剧中,应说是数一数二的。但他并不因此自满,还是态度很虔诚听取旁人的意见,准备修改。”

由于当时国民党军队加紧向边区和延安发动大规模进攻,解放区军民全力投入了紧急的自卫战争,这部大型秧歌剧因此未能得到演出的机会。后来,在胡宗南占领延安以后连剧本手稿都被焚毁了。但作为这个剧本主要插曲的《军民大生产》,却更广泛地传唱并了,它被西北文艺工作团的同志们当作独立的歌曲,在边区到处演唱,处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徐特立同志在听到这首歌曲后,就立即向西工团索要歌片学唱,并很重视这首歌曲的创作经验。朱总司令也非常喜爱这首歌曲。后来,它广泛流传在群众中间,成为人人爱唱、众口皆碑的新民歌了。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西工团演唱《军民大生产》的情景还被电影工作者摄进了记录影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