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师德修养
44876000000017

第17章 为人师表廉洁从教(2)

5.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标准,带头推广普通话。教师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之一是能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推广普通话是规范汉语语言的需要,也是人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在我们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不但国内各地的社会联系更加密切,而且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语作为世界基本语言之一,标准的汉语表达是进行广泛的社会交流的必然要求。人民教师要以身作则,努力锻炼自己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课堂上用普通话教学,在平时用普通话进行交往,促进学校和社会的语言规范和文明。

(二)仪表大方,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1.教师的仪表应具有美感。这是对教师仪表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的衣着、发式应以整齐、洁净、朴素为特色。这种仪表特色能充分展现教师热爱生活,精神饱满,诚实朴素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文明情操,从而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如果教师衣着不整,不修边幅,不仅有伤斯文,有失风雅,还会给学生留下一种生活懒散、精神颓废之感。对教师的这种仪容,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进行尖锐的指责和批评:“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了当教师的资格了,最好还是清醒地走到角落里,在那里去擦鼻涕,叫谁也不要看见他。”所以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信任,获得好感,就要时时注意自己的形象,给学生留下美好、愉快的形象。

2.教师的仪表要有职业感。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智慧的化身。教师的服饰应同职业相适应,根据自己的年龄、性格、体态、性别,合理选择服装款式、格调,切不可随意化。教师的服装过于艳丽,就会与教育气氛相冲突,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使学生的目光过多地集中在教师的服装上,并且在学校中,男教师不宜留长发,穿花里胡哨的衣服,女教师不奇装异服,浓妆艳抹。因为这种服饰出现在学生面前,必然会引起评头论足,窃窃私语,在学生心灵上激起强烈反映,结果还可能导致学生模仿教师这种形象,破坏了学校的良好风气,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3.教师的仪表应该适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力求内外统一相协调。应当尽可能使衣着色调的冷暖与性格的刚柔相协调,或者用以弥补自己性格中的某些特点。如果教师衣着颜色、款式与教师良好性格融为一体,可使学生感到老师更亲切、慈爱,更富有朝气和尊严感。比如,性格火躁的,不宜穿鲜红色的衣服,以免学生更加感觉得你气势逼人,因而心中充满恐慌与不安;性格孤僻、冷漠的老师,不宜穿黑色等冷色调,以免学生觉得你拒人千里之外,而不能接近你。甚至连教师体型的胖、瘦、高、矮,也可以用服装的不同面料、颜色来进行调节,使衣着更加适合自己的体态,达到性格与自己的性格和形体的和谐统一,增加教师整体形象的美感。

4.教师的仪表还应具有时代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建设者,在教师身上应体现出时代的岁月,不能过于保守,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也不能一味追求时髦、标新立异。一般而言,青年教师的服装可以新颖一点,活泼一点,既不过分艳丽,又能体现社会和时代的特色,这会有利于青年教师与学生的接近。同样,中老年教师衣着款式应以大方稳重为主,但也不能过分老气横秋,让学生望而生畏,应在端庄大方中蕴含着生机与活力,使学生看了觉得精神振奋,神采奕奕,显示出成熟稳健的魅力。

总之,教师的仪表修饰是一门学问,它能直接地反映出教师的精神面貌,不仅对学生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也是教师自身修养和生活质量的标识和显示。

(四)从教师的教态方面来看

1.教师的站态,即要端庄稳重,又要富有活力。端庄稳重,有助于稳定学生的听课情绪,振作学生的精神。塌肩弓背,不停走动,摇头晃脑,都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要注意克服那些不良习惯,如讲课中挠头、挖耳朵、吐唾沫、卷裤腿、叼烟卷等。这些动作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从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也有损自己的形象。富有活力,就是不要呆板和拘谨。要求教师的站态稳重之中还要显示活力。教师站在讲台上,要精神振奋,富有朝气,潇洒大方,炯炯有神。要随时根据课堂内容和课堂的变化调整站态;适当走动;要善于运用恰当好处的动作和姿态来配合自己的语言教学。

2.教师的手势要简洁、适度、准确有力。手势是教师最明显、最丰富,也是使用最频繁的教具之一。教师在讲课谈话时手势要自然、适度、舒展,既不要过分单调,也可能过分繁杂。一般说,手势应该表达正确的感情,而不能势不达意,更不能指手画脚,擂桌子敲黑板,显得毫无修养。

3.教师的表情要丰富、自然、亲切。特别是眼神,要给一种敏锐、聪慧之感。教师的眼睛要热情地注视着学生,因为教师的目光里不仅有感情,有启迪、有赞扬、有批评,更重要的是,学生往往能从教师的目光中看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从中得到鼓励。此外,教师的目光还是稳定教室纪律的一个法宝,当某个学生心不在焉或出现小骚动时,教师的一个目光可以迅速使之回过神来。教师的目光千万不能向上盯着天花板,或转窗外,对学生漠然无视,致使自己虽然在上边兴致勃勃地讲,学生却在下边大行其乱。

4.坐态也是一个人精神气质和文化修养的体现。教师的坐态应保持上身相对直立,双腿自然并放,给人以端庄和谐之感。无论在什么场合,切忌“抖腿”和翘“二郎腿”,以免给人放荡不羁的感觉。

总之,教师高雅自如、利落洒脱的教态,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而粗鲁散漫的作风,会明显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尊严和威信,甚至使学生对教师的人格发生怀疑,从而降低教育和教学效果。

5.教师的风度。风度是人的精神、气质综合性的外在表现,教师的风度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从外表上讲,它涉及到衣着、服饰、容貌、体态,即通常说的“风姿”、“仪态”。从内在讲,它体现着品格、情绪和精神面貌,即“风格”和“气度”。美的相貌和体态,可以为风度增光,但相貌平平者也可以通过其他方面去弥补自己的风度。一个教师如果相貌美丽,但没有内在的优秀品质作为基石,风度必然不佳。只有把美的形象同美德结合起来,风度才会放射出真正吸引人的光辉。

风度与单纯的仪表不同。一般说来,仪表对同一职业往往有比较统一的要求,并可以随境不同而改变。而风度则是根据自己的心理、体态、气质、爱好及生活习惯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外部特征。风度总是因人而异、不拘一格的;有的机灵敏捷、有的老成持重,有的含蓄深沉,有的坚毅果断,有的温柔细腻,有的潇洒大度,有的文静雅典,有的热情洋溢,有的朴实自然,真可以说千差万别,各有风采。从教育需要出发,一般地说,教师的风度亦可列举下述要求:朴实整洁而不呆板,稳重端庄而不矫饰,活泼开朗而不轻浮,热情大方而不做作,善良和蔼而不怯懦,谦逊文雅而不庸俗,“温而厚,威而猛,恭敬而安详。”当然教师的风度也是胸怀与个性的有机统一,不同年龄、性格、性别的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教师的共性美之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个性美。只有表现个性美,才能够显示其自身的独特魅力。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气质,并无好坏优劣之分,无论是哪种气质都存在着积极的一面与消极的一面。培养风度美,并不是要改变自己的个性,而是要善于根据自身的特色,培养发扬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有意识地进行修养,以求自我完善,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风度;以增加为人师表的魅力。

前面我们已论述,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都十分重视以身作则,对此都有很多的重要论述,下面我们以一篇小学生的作文为例来看,教师的言行。在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一举一动,将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何等重要的影响。题目是《朱老师的眼睛》。(作者:顾宇,选自《中国小学生作文大全》,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

朱教师的眼睛是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初看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啊,嘿,朱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我懂得朱老师眼睛讲的自豪感,小朋友们也懂得朱老师眼睛讲的话。一天自修课上,朱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和家长谈话,小朋友们随便地讲起话来。这时朱老师回过头来,用眼睛盯着我们看了一下,仿佛在批评我们:“怎么讲话了!”小朋友们马上静下来,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有一次,朱老师在礼堂里给我们上《乌鸦喝水》这一课,有300多位老师听课呢!朱老师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我马上把手举得高高的,朱老师请我发言。我看有这么多的老师,心里很慌,那颗心啊,怦怦地直跳,回答得很轻。朱老师的眼睛马上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似乎在说:“对,对,声音再响亮点儿!”我看着朱老师的眼睛,胆子大了,声音也响亮起来了。这时朱老师高兴地向我投来赞许的眼光,好像在说:“讲得真好!”

记得有一回,我生病住院了,过了一个多星期才上学。上课时,朱老师不时用眼睛看着我,仿佛对我说:“顾宇,吃得消吗?身体舒服吗?”我的病刚好,精神还不大好,但一看到来老师的眼睛,精神又提起来了……

下课,朱老师和我们一起玩的时候,她的眼睛也会说话。一次,我们玩“老鹰捉小鸡”,朱老师当“老鹰”。她一下子跑到东,一下子跑到西,眼睛呢?睁得大大的,好像在提醒我们“嗨——当心!我要捉住你们啦!”真糟糕!末尾一只“小鸡”跑得太慢,被捉住了。这时候呀,朱老师笑得可真欢,眼睛似乎在说:“哈哈,这只可被我捉住了!”

现在朱老师虽然不教我们了,但每当我看到朱老师时,还是总先看看她的眼睛,看看她对我要说些什么。

树立以身作则,为人师

表的道德风尚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我国教师的一种传统美德

二、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我国教师的一种传统美德。在教育史上,我国春秋时代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把教师以身垂范、言行一致,作为对教师职业的一个基本要求。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他善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比如,他教育学生要“学而不厌”,他自己读《易》书编三绝。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书中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即凡是有道业,有德行的人,可让他从事教育工作。在《论语》中有:“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作为良师,要温和而又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重而且安详。在《吕氏春秋·诬徒》中有“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就是高明的教师的教导,能使学生安心、快乐、安闲、优游、庄重、严肃。

战国时代的大教育家孟子,认为“教者必以正”,自己“身不行道”,就不能教育别人。西汉的大教育家董仲舒认为,教师要学识渊博,道德高尚,以身作则,这样学生才会自然受其感化。他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认为这样的教师才会“其身亡而其教存。”在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杨昌济先生,非常重视教师“言行之一致”。他说:“教育者之行为若不速其言,忧国忧民,对他的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人民教师担负着把我国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首先为广大青少年作出示范和表率,必须严于律己,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科学的人生观。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做到方向正确,信仰坚定。在个人品格上,应该是无私、正直、善良、诚实、廉洁、谦虚、守纪,以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在个人行为上,应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说到做到,严禁大话、空话、假话,还必须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怕困难,刻苦钻研业务,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人民教师是青少年一代精神文明的塑造者,心灵教育的工程师。为了把青少年学生造就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教师首先要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全面塑造好自己,给青少年学生作出示范和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