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师德修养
44876000000016

第16章 为人师表廉洁从教(1)

内容精粹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荀子

为人师表,廉洁从教,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人民教师的崇高风范。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切言行举止,都应当成为学生甚至全社会的楷模和表率。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道德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以身作则是教师职业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

二、以身作则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所必须的高尚品德

三、以身作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古今中外教师共同遵守的一条重要的道德规范。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对什么是真假、善恶、美丑,尚处于探索之中,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具有很大的好奇心,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学生会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楷模,教师的言行、品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俗话说道千言道万语,不如做个好样子。

在我国《荀子·儒教》中有“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理,莫不从有,规谓人师”的记载;《韩诗外传》中也有“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人师也”的论述,杨则明确指出:“师者,人之模范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

同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各种职业道德的特征是由各种职业不同的社会职责、不同的工作对象和不同的工作手段决定的。如律师的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是秉公执法、主持正义;医师的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除具有高明的医术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教师的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就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教师的劳动是培育一代新人的工作,是造就人才的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首先要求育人者作出表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人才是“四有”人才,他具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人民富裕和祖国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人。广大教师要承担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自己首先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否则就无法完成这一光荣任务。所以,从教师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来看,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动,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还是人民教师完成教育工作所必须具有的高尚品德。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不仅要“言教”,更重要是“身传”。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成为学生道路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高度的道德水平。我国古语中也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说法都说明了人格感化是教育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教师是直接用自己的品格影响学生的品格,所以,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谈吐、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方面“以身立教”,为学生作出表率。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之所以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这与教师的职业劳动需要和教师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密切联系。教师的威信是其进行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无论是教育科学还是心理科学的实验都证明了如下设想:教师的威信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正比关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越高,对学生积极影响越大,其教育、教学效果就越好。反之,一个缺乏道德修养,在学生中缺乏道德威信的教师,是不能对学生产生心悦诚服的教育作用的。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学生学习有一个从信服教师的人品到想念教师所教授学习内容的心理过程。一个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所说的话,比一个与他们格格不入且受他们鄙视的人所说的话,他们接受起来是完全不同的。教师欲提高自己的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很重要一条,就是要树立和提高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内涵和要求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内涵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要求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内涵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各个方面都应为学生和社会作表率。它是约束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也是影响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教师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甚至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对中小学生影响更大。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教师必须从严要求自己,做到用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具体来讲,从教师面临的教育任务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思想品德情况看,作为人民教师,特别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中国共产党,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坚实的政治信念。

第二,热爱伟大的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三,要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人民教师只有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道德境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配得上“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才能成为青年一代可敬的导师。我们人民教师要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和日常生活中,努力学习,发扬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爱国爱民,关心集体,乐于助人,诚实勇敢,正直无私等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坚决克服和摒弃那种贪图私利,斤斤计较,损人利己,营私舞弊,崇洋媚外等旧道德、旧习气。

第四,教师要有知识上的进取精神,教育工作上的改革创新精神。

上述是教师在思想品德方面给学生以表率作用,同时在行为上也应该以身作则,这里包括:

第一,遵纪守法。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目的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决不是于社会有害的人。因此,必须首先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在此,教师必须先在这方面作出榜样。

第二,语言文明。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教师劳动的重要手段。丰富的科学知识的传授,美好思想感情的交流,还是离不开语言的。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善于用语言来启动学生求知的心扉。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道德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仪表大方。

仪表是教师在身体修饰、衣着打扮等方面的外貌形态,是教师精神面貌的体现。仪表是教师内在素质的体现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十分明显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

第四,教态要稳重中见出生气。

一个教师的教态,是无言的语言,是教师的情感、姿态、表情的流露。人体语言学认为,人的动作实际上是一种语言,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教师的教态如果轻佻随便,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科学真理的庄严感;严肃过分,又会让学生望而生畏,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动作太多,容易给人零乱、锁碎之感,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表情呆板,则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力,提不起精神。可见,教师努力把握好教态的“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要求

在思想品德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前面已作了一些分析,在教师行为上的要求应是:

(一)在语言文明方面

1.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要使用规范的语言,不夹杂方言土语,不生编硬造谁也不懂的词汇,不滥用缩略语和外来语。教师语言不规范,不仅会破坏国家语言的纯洁性,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秀,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够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庸俗、粗鲁无礼的污言秽语。特别是在批评学生时,切忌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去训斥和辱骂学生,也不允许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去讽刺、挖苦和嘲弄学生。这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而且会伤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的心灵留下长久的伤痕,甚至会直接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他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和教学效果,同时还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感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成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就要用优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2.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鲜明、语意清晰,发音准确,用词得当,造句符合语法,推理合乎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教师的语言如不准确,词不达意,学生听起来就会不得要领,如坠入黑雾中,就会给教育和教学信息的传递带来障碍。所谓鲜明,就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精辟透彻,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分析要深入浅出,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睛,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切,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3.教师的语言要热情、诚恳,富于激励性。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是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的。教师的语言一旦脱离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讲“官语”、“套语”,言不则衷,毫无个人的感情色彩,那他纵然具有满腹经纶,辞藻华丽,声音动听,也会失去激动人心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一定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特级教师于漪在总结自己的教学语言经验时说:“教学语言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之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深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教师语言的要求还有一个特殊点,即富于激励性。在教育和教学中,表现好的学生期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有了过错的学生,则害怕老师的挖苦和冷落。这就需要老师多使用激励性语言,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予以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该批评的,则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批评激励其上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语言干瘪无味,学生听了势必提不起兴趣,昏昏欲睡。相反,教师如果语言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语言,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气氛活跃,思绪敏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那些富有幽默感,谈吐诙谐,风趣机智的老师,往往更善于缓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一些突发事件,使教育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当然幽默绝非庸俗无聊,更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否则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固然活跃,但学生却会学不到什么知识。必须懂得,使用幽默诙谐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搞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