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饲料的配方要求
(1)必须含有动物机体维持和生产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
(2)一部分物质必须易于消化。大量不能消化的物质的作用是填充,并不具备营养价值,而那些可消化的物质代表着饲料的营养价值。
(3)饲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必须保持平衡。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营养全面的饲料其蛋白能量比应为1∶4;即1份可消化的蛋白质4份,可消化多糖,脂肪含量是碳水化合物所含能量225倍。
(4)饲料必须有很好的适口性。即使营养全面而且配比平衡的饲料,假若适口性差,在鸵鸟的饲喂过程中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5)饲料中必须含有足量的粗纤维。因为纤维素可促进肠胃蠕动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集约化饲养添加粗纤维更为重要,放牧饲养的鸵鸟能够采食到足够量的粗纤维。
(6)日粮组分的多样化是饲料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多刺梨和含盐分较多的灌木都是多汁饲料,它们含有多种营养物质,苜蓿草和青干草都是饲料配方的优质组成成分。
(7)日常的饲养中,人们常常忽视多汁饲料的适口性。它可用多种方式供给,如绿色的谷类植物、南瓜、葡萄、胡萝卜及切碎的青草等都是很好的补充形式。对于雏鸵鸟必须悉心护理,并饲以完善的全价饲料。饲料的种类及搭配直接影响其适口性及消化率。麸糠及细粉料不能直接用来饲喂鸵鸟,如需使用必须制成颗粒饲料。
(第二节)成年鸵鸟的饲养管理
成年鸵鸟在食入大量多汁饲料后每天必须补充15~3千克精饲料。种鸟则应喂给足够的全价混合饲料,同时也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进食量,以防止种用鸟过度肥胖。
显然,补充饲料的数量应根据鸵鸟的生产类型以及年龄不同而改变。下面阐述的是不同类型饲养方式的营养需要。
一、集约化饲养系统
1管理模式
鸟场应在15~16亩左右,每个围栏内一公二母。集约化饲养是最优良的饲养方式,它具有如下优、缺点。
缺点:
(1)建造围栏总投资较大。
(2)鸟群完全靠人工饲喂提高了饲养成本。
(3)易出现公母搭配不当的情况。
优点:
(1)可以进行准确的系谱记录。
(2)可以对具有优良特性的个体进行选育。
(3)蛋的收集容易进行。
(4)鸟群易于控制。
(5)便于进行试验和研究。
我国绝大多数的饲养场家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场地的局限,大部分场家的饲养场地远远小于上述场地面积,细心饲养,严格控制场内环境,将成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2饲养技术
集约化饲养系统必须人工饲喂干草或青绿饲料,并适当补充精饲料。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干草及精饲料应与青绿多汁饲料配合饲喂,以改善其适口性。产蛋鸟每天应补3千克左右精饲料,并饲以足量的青绿多汁饲料。饲喂量的多少应根据鸵鸟的采食量来确定。青绿饲料包括:白菜、青草、苜蓿及其他各种营养丰富且适口性好的青草类。
有的围栏较小或栏内牧草生长不好,鸟群在其中采食不到足够的食物,这种情况下,应补饲混合料。休产期可减少精饲料添加量,并可用较便宜的谷类及玉米等制成饲料饲喂。筑巢和求偶期间,必须逐步提高营养水平,并维持到产蛋期结束。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用于鸵鸟的混合饲料,所以,饲喂鸵鸟的饲料都是饲养者自己配制,应根据不同阶段的需要适时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喂量,否则将会造成停产或产弱精蛋。停产的母鸟,在调整饲料以后,可在4周内恢复产蛋。
因鸵鸟喜欢采食色彩鲜艳的食物,人们常将青绿饲料切碎后同精饲料混合,以刺激鸵鸟食欲,提高鸵鸟的采食量。到目前为止最适合鸵鸟采食的牧草还不清楚,不过苜蓿类应当是鸵鸟理想的食物。质地坚硬难以消化的青草不适应饲喂鸵鸟,雏鸵鸟尤其应该注意,否则易造成雏鸟的肠梗阻。给鸵鸟饲喂碎石和砂粒同样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帮助其消化食物。
二、半集约化饲养系统
1管理模式
这种饲养系统是非洲一些国家普遍采用的饲养方式,它的场地一般在300~1 500亩,其中饲喂30只公鸟、50只母鸟。这种公母比例只是饲养人员凭经验确定并非科学实验得出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半集约化饲养系统特点是鸟群在草场上采食一定量的青饲料,适当补充精饲料,这样可以保证鸟群获得足够的营养,以充分满足鸟群生产的需要。但应注意鸟场上必须有足够的青饲料供鸵鸟采食。
优点:
(1)一次性投资少,固定资产投入较低。
(2)便于对鸟群进行监控。
(3)每天都可以收集鸟蛋。
(4)便于观察鸟群的生存条件、受伤情况及寄生虫侵害。
(5)因其能从草场上采食大量的饲料,故其饲料成本较低。
缺点:
(1)很难确定它们之间的配偶关系。
(2)有的雄鸟领3个以上雌鸟组成一个家庭,这样就会降低蛋的受精率,从而降低其生产能力。
(3)主要母鸟将影响青年鸟的产蛋率。
(4)捕鸟难度大。
(5)找不到饲料投放地的鸟会严重降低生产能力。
半集约化生产系统是一种较理想的饲养方法,其特点是:鸵鸟所在的环境特别接近自然环境,辅助以人工孵化及育雏便可以较大地提高鸟群的生产能力。有些采用集约化生产场家,常常将鸟群混合在一起放人较大的鸟场内,让其自由选择配偶,将配对较好的鸟作为一个“家庭”,转群到较小的围栏内,可以较大提高受精率。
2饲养技术
半集约化饲养方式因为有较大的运动场和草场供鸵鸟自由活动,其生产性能、鸟蛋的受精率、孵化率都比集约化要高,造成这种情形的因素之一是营养。在高质量的牧场上,鸵鸟便可以自由采食且始终能保持健康活泼的状态,蛋的孵化率和受精率都很高,所以饲喂鸵鸟时应尽可能将鸟群饲养在最接近自然的条件下,让鸟群在比较开阔的场地自由活动。在人工饲喂下的种鸟要适当控制其采食量。对产蛋鸟还要补充产蛋期饲料,对处于繁殖期的公鸵鸟能采食到足够的营养满足其机体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饲喂与驯化后鸵鸟群会变得易于管理,主要原因是它们适应了人工饲喂的程序。
目前,我国还处于种鸵鸟养殖初始阶段,也就是说,我国鸵鸟绝大部分都是用来作种用的,这就要求养殖场家特别重视种鸟的养殖,尤其是对种母鸟的饲喂。种鸟的休产期一般采用维持饲料,在繁殖季节到来之前须逐渐补饲蛋白质饲料。初期每只鸟每天补充约1千克,几个星期后逐渐增加到2~3千克,并用青绿饲料切碎后与颗粒料混合,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假若鸟群仍然没有交配、产卵的迹象,还可以增加饲料投入量。这应根据鸟群的需要由管理者灵活掌握,摸索出鸟群的最佳需要量。
三、人工孵化粗放式饲养管理系统
这种饲养方式是将蛋收集起来,人工孵化,然后人工育雏。种鸟的饲养成本很低,除了必要的围栏和孵化设备外,几乎不需要任何费用。在非洲某些国家,某些农场主在自己的牧场内发现一些野生鸟群时,利用其繁殖雏鸟。显然这种方式有其不足的地方:
(1)需大片草场供鸵鸟活动。
(2)很难寻找和监控鸟巢。
(3)鸟蛋常常被其他野生动物破坏。
(4)在鸟蛋的收集和运输过程中,有时易造成胚胎死亡。
(5)因很难找到鸟巢,不能即时收集鸟蛋,蛋的存放时间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孵化技术及管理也相应地需要提高。
总之,这种饲养方式最基本的条件是必须具有野生鸟群,其次是一套切实可行的孵化、饲养及管理技术。在我国西北及华北草原地区采用这种饲养方式是可行的。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入力物力投入少,完全依赖自然条件。
四、自然孵化粗放式饲养管理系统
鸵鸟原生于沙漠地带,其特征是:喜欢在宽阔的场地上奔跑活动,所以场地越大越好,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饲养方式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是行不通的,我国更是如此,这主要是土地太少的原因。此外,粗放饲养过程中监控种鸟、收集鸟蛋及捕获雏鸟都将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
这种饲养方式最适应于饲养野生性较强的鸟群,因这些鸟群善于作长距离奔跑。在野外寻找野生鸟群的集聚地和鸟巢方法可根据jarvis(1983)经验:水源周围常常是鸟群活动及休息的地方。
这种饲养方式中,公母鸟可以自然择偶且这种配偶关系将一直维持整个干旱季节。雨季到来之前,常常是雄鸟重新选择配偶,重新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在许多饲养场内公母比例是人工搭配,有人采用1公3母,而有人则是1公1母或是1公2母,应当指出的是:公母比例应考虑到气温及其他环境状况。
一个“家庭”中,一般只有一只母鸟占主导地位,我们可以从它与公鸟及次要母鸟的行为中看出:在这个家庭中,它总是首先在巢中产蛋并和公鸟一起担负保卫和孵化的职责。次要的母鸟也在巢中产蛋,但假若蛋的总数超过20~25个,孵化的雌鸟即会将多余的鸟蛋弄到巢外,不予孵化。有趣的是:它能准确地将其他鸟蛋分辨出来并弄到巢外。假若母鸟需要某种平衡的话,也会部分保留其他鸟蛋。在野外一般母鸟在每个巢内产蛋8~10枚。假若将鸟蛋取走,可以促进其多产蛋。鸵鸟产蛋期一般在春天,多雨季节为鸵鸟的休产期。
野生鸟和驯养鸟的区别在于野生鸟的危险意识及对外界刺激较敏感,假若将其窝内鸟蛋全部取走,它们可能离开原巢,到一个新的地方筑巢,并在2~3周内重新开产。应当注意的是:用这种方法来刺激产蛋会导致母鸟死亡率升高。为了维持其自然野生群,常常将6~8月龄的雏鸟放回场内。
自然孵化粗放饲养系统的优点在于成年鸟饲养成本低,不需较大的人力、物力,自然孵化也大大降低了孵化成本。但必须具有捕捉雏鸟的车辆及工具。这种饲养方式的缺点很多:(1)野外鸟死亡率可达95%~100%。
(2)捕捉雏鸟特别困难,花费也很高。
(3)捕获的雏鸟常有绦虫病和线虫病。
(4)生产及排水都应根据环境状况及育种需要来决定。
(5)必须有足够规模的牧场。
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不适应这种饲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