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44839400000050

第50章 感染性疾病(8)

3虫瘕证(蛔虫性肠梗阻):有蛔虫病史。突然阵发性剧烈腹痛,伴频繁呕吐,可吐出蛔虫,便秘,腹胀,腹部可按及大小不等、部位不定的条索状或团状包块,按之有活动性,腹部多柔软,压痛不明显。病情加重可见腹部硬、压痛和肠鸣。苔白或黄而腻,脉滑数或弦数。治宜行气通腑散蛔,继则驱虫。

基本处方驱蛔承气汤:大黄6g(后下),芒硝5g(冲),枳实10g,厚朴10g,使君子10g,乌梅10g,苦楝皮10g,槟榔1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槟榔10g,全瓜蒌10g,茵陈10g,苦楝根皮10g,番泻叶6g,陈皮6g,浓煎至150~200ml,用温豆油20ml送服,每日1剂。若呕吐不能口服者,改作保留灌肠。用于虫瘕证。

(2)生豆油:5岁以下生豆油50~150g,6~10岁150~200g,11岁以上200~250g,在2小时内分2~3次口服,1剂不效者,可再服1剂。一般口服2剂后于24~48小时内即排出稀便、豆油或带有蛔虫。用于虫瘕证,可解除梗阻症状。

警示

1蛔虫症出现并发症时,要注意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胆道蛔虫症内科治疗之久不缓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可先用内科治疗,完全性肠梗阻应及时手术治疗;蛔虫性阑尾炎或腹膜炎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

§§§第十五节蛲虫病

蛲虫(蠕形住肠线虫)病是由蛲虫寄生在肠道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以肛门、会阴部瘙痒及睡眠不安为主要临床特征。无明显季节性,以2~9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但由于蛲虫成虫(雌虫)的寿命短,一般在体内存活20~30天,若能防止其重复感染,可不治自愈。

诊断要点

1肛周瘙痒,以夜间为甚。

2粪便中可见成虫,或夜间在肛周和会阴部皮肤上可见成虫,检出虫卵。

3大便涂片不易查见虫卵,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栙湿拭法:用棉签浸以1%氢氧化钠液,在清晨刮拭肛旁皱襞,随后涂在玻片上镜检。栚胶玻纸片法:用胶性玻纸或用普通玻纸涂以胶性物如二甲苯、甘油蛋白等,剪成小块贴在肛周皮肤皱褶处,虫卵即被粘于胶面,然后将纸贴在玻片上镜检。此法检出阳性率极高,使用方便,—般应在晨间便前进行,如系阴性时,应连续检查2~3天。

辨治原则

辨证首先辨病情轻重,除有肛周瘙痒外,还有全身症状者为重证;若伴有尿频、尿急、遗尿、腹痛等症,应考虑为蛲虫所致异位损害的遗尿、阴道炎、阑尾炎等病证。治疗当驱虫止痒。常内治与外治法结合,尤以直肠给药最有效。防止重复感染可不药自愈。

处方

蛲虫证:肛门、会阴部瘙痒,夜间尤甚,睡眠不安;或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夜惊,磨牙;或肛周皮肤搔伤破溃、糜烂;日久可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面黄体瘦;或偶可见遗尿、尿急、尿频、腹痛等症。治宜驱虫止痒。

基本处方内服驱虫粉:将使君子、大黄以8:1混匀,共为细末,每次剂量0.3g×(年龄+1),每日总量不超过12g,饭前1小时吞服,5~6日为1个疗程,可连用1~2个疗程。外用蛲虫软膏(内含百部、甲紫)于每晚临睡前洗净肛门后涂用;或生百部30g,加水200ml,文火煎煮,煮成30ml,每晚作保留灌肠,连续10天。

备选处方

(1)化虫丸:每服2~6g,每日1~2次,早晨空腹或睡前用温开水送下。用于杀虫消积。

(2)炙鸡内金、炒薏苡仁、榧子等量,研为细末混合,加白糖少许,开水调服。1~3岁每次1~2g,4~6岁每次3~4g,7~12岁每次4~6g,每日2~3次,连服10日。用于兼有食欲不振的蛲虫病患儿。

(3)生百部30g,水煎至200ml,再加食醋60ml,和匀。每次取25~30ml,每晚睡前用消毒导尿管插入肛门内约20cm,然后用消毒注射器将药液注入肠内,小儿酌减,每日1次,连用3~4天。用于驱杀蛲虫。

(4)生百部30g,苦楝皮60g,苦参10g,煎水,晚上熏洗肛门,连用5~7天。用于驱虫。

警示

本病再发感染机会很多,药物治疗必须与预防相结合,方能彻底治愈及杜绝流行。

§§§第十六节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钩口科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常见者有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以贫血、营养不良、上腹不适或疼痛、便秘或腹泻、异食癖等为主要临床特征。轻者可无症状,称钩虫感染,严重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和生长发育障碍。

钩虫的分布呈全球性,以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特别流行。钩虫病患者为主要传染源。皮肤接触污染丝状蚴的土壤是主要感染途径;进食污染钩蚴的食物也是感染途径之一;婴幼儿可因尿布、衣服晾晒在或落在沾有钩蚴的土地上而感染,或因坐地、爬玩而感染。其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成人高于儿童。小儿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古代文献中的“黄胖病”、“懒黄病”等与本病类似。

诊断要点

1在流行地区有接触粪便泥土、泥水,或生饮、生食史;有钩蚴皮炎、咳嗽、哮喘等病史,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2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异食癖、食欲亢进或食欲减退、上腹不适或疼痛、腹泻等脾胃症状者。

3粪便检查为确诊方法。粪便饱和盐水浮聚法较直接涂片法阳性率高。钩蚴培养法,检出率较高。当咳嗽时痰中找到钩蚴亦可确诊。

4外周血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量有不同程度降低,多呈中~重度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或伴有轻~中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5血清IgE、IgG球蛋白显著增加。

辨治原则

应辨病情轻重;辨蚴虫或成虫致病:蚴虫致病多表现为钩蚴性皮炎和肺系的临床症状;成虫致病则多见贫血和纳运功能失常等脾胃症状。本病治疗以驱虫为根本大法。但若出现纳运失常,气血亏虚者,又当调补脾胃,益气养血。

处方

1虫蚀胃肠证: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不振或消谷善饥,或嗜食异物,恶心呕吐,大便或干或稀,或有便血,面色萎黄,神疲体倦,甚者心慌气短,浮肿,舌淡胖苔薄白,脉细无力。治宜驱虫,扶正。

基本处方

(1)驱虫:贯众10g,榧子10g,槟榔10g,鹤虱10g,使君子10g,苦楝根皮15g,百部10g。加水煎服。

(2)调理脾胃:木香6g,砂仁3g(后下),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半夏6g,陈皮6g。加水煎服。

(3)补养气血: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生地10g,熟地10g,人参10g(另炖),黄芪1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鹤槟汤:仙鹤草120g,槟榔30g,红枣30g,贯众15g,苍术15g。加水煎服。用于钩虫病成虫侵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