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疹后阴伤证:丹痧布齐,身热渐退,咽痛减轻,口唇干燥,或有干咳,食欲不振,皮肤脱屑甚或脱皮,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治宜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基本处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0g,麦冬10g,玉竹10g,天花粉10g,生地10g,玄参10g,太子参10g,扁豆10g,甘草6g,桑叶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加味甘桔汤:桔梗6g,天花粉10g,连翘10g,地瓜皮10g,大青叶10g,锦灯笼10g,麦冬10g,蝉蜕6g,甘草6g。加水煎服。用于疹后阴伤证。
(2)滋阴清化汤:石斛15g,生地15g,麦冬15g,北沙参15g,丹皮10g,糯稻根须30g,连翘12g,忍冬藤12g。加水煎服。用于疹后阴伤有热者。
警示
发现猩红热患者应及时隔离,及时治疗,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心悸、痹证、水肿等并发症。对严重病例或有并发症者应配合西医药积极治疗。
§§§第十三节小儿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全身各个脏器均可受累,但以肺结核最常见。原发型肺结核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包括原发综合征与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小儿吸入带结核菌的飞沫或尘埃后即可引起感染,形成肺部原发病灶。小儿肺结核的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高,年龄越幼小,病变活动性可能越大,1岁以内婴儿更是如此;而年龄越长,病灶呈隐伏或非活动性的可能性越大。本病属中医学“童子痨”、“小儿肺痨”、“瘰疬”、“虚劳”等范畴。
诊断要点
1未接种卡介苗,有明显或可疑的结核病接触史。
2发病缓慢,有低热盗汗、咳嗽纳呆,消瘦疲乏等症。
3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或由阴性转为阳性者,应作进一步检查。
4X线检查:原发综合征:肺内原发病灶大小不一,局部炎性淋巴结相对较大而肺部的初染灶相对较小;支气管淋巴结结核:肺门阴影扩大,边缘模糊,并可见肿大的淋巴结。分三种类型:炎症型、结节型、微小型。
CT扫描可显示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对疑诊肺结核但胸部平片正常病例有助于诊断。
5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核病变蔓延至支气管内造成支气管结核,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见。
6实验室检查:
(1)结核杆菌检查:从痰、胃液、脑脊液、浆膜腔液中找到结核杆菌是重要的确诊手段。
(2)免疫学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联免疫电泳技术(ELIEP)、DNA探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
(3)血沉:多增快,结合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可协助判断结核病的活动性。
辨治原则
肺常不足,脏腑虚弱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病初可出现肺卫证,继则肺阴重伤,脾肾亦虚,兼及心肝,所以虚损往往相互影响,由一虚渐至两虚,由一脏而累及它脏,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治疗以“补虚以扶其元,以绝其根”为原则,施以润肺、运脾、滋肾、补气、养血等方法。
处方
1痨毒蕴肺证:发热,微咳,倦怠乏力,盗汗纳呆;或寒战高热,头痛,咳嗽,烦渴,盗汗,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基本处方桑菊饮加减:桑叶10g,菊花10g,银翘10g,连翘10g,桔梗6g,芦根10g,杏仁10g,百部10g,黄芩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清肺理痨汤:黄芩6g,青蒿10g,川贝母10g,郁金10g,地骨皮10g,生地15g,知母15g,玉竹15g。加水煎服。用于肺热内蕴证。
(2)柳叶野菊花汤:柳叶、野菊花、白花蛇舌草、百部、桑叶各500g。水煎成浓缩剂,每次取汁15ml,每日2次。口服。用于痨毒蕴肺证。
(3)西黄丸:每次1~6岁1g,7~10岁2g,10~14岁3g,每日2次。口服。用于淋巴结核热毒炽盛证。
2肺阴亏虚证:干咳少痰,偶有带血,或痰中带血,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象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基本处方月华丸加减:百部10g,知母10g,白及10g,麦冬10g,生地10g,山药15g,茯苓10g,沙参10g,桑叶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沙参麦冬汤加减:麦冬10g,玉竹10g,沙参10g,天花粉10g,生扁豆10g,桑叶10g,生甘草5g。加水煎服。用于肺阴亏虚证。
(2)养阴清肺汤加减:生地10g,玄参10g,麦冬10g,丹皮10g,川贝母10g,白芍10g,甘草5g,土牛膝10g。加水煎服。用于肺阴亏虚证。
(3)阿胶补血膏:每次6岁以下10g,7~9岁15g,10~14岁20g,每日2次。口服。用于肺阴亏虚证。
(4)增液冲剂:每次3~7岁1/3袋,8~10岁1/2袋,11~14岁1袋,每日3次。口服。用于肠结核津亏肠燥证之便秘。
(5)百合固金丸:每次6岁以下1/3丸,7~9岁1/2丸,10~14岁1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肺阴亏虚证。
3阴虚火旺证:呛咳痰少,咳血,潮热骨蒸,盗汗,口苦,头眩,形体消瘦,舌红绛,苔少乏津或光薄而干,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润燥肃肺。
基本处方百合固金汤合地骨皮饮加减:生地10g,鳖甲15g(先煎),天冬10g,麦冬10g,白芍10g,地骨皮10g,黄芩6g,浙贝母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每次6岁以下1~4丸,6岁以上5~8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结核后期阴虚内热证。
(2)知柏地黄丸(浓缩丸):每次6岁以下1~4丸,6岁以上5~8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结核病阴虚内热证。
(3)蛤蚧定喘丸(大蜜丸):每次3~7岁1/3丸,7岁以上1/2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肺结核阴虚火旺证。
(4)蛤蚧养肺丸:每次3~7岁1/3丸,7岁以上1/2丸,每日2次。口服。用于肺结核阴虚火旺证。
(5)止血片:每次1~3岁1片,4~6岁2片,7~9岁3片,10~14岁4片,中量及大量出血加倍,每日3次。口服。用于肺结核咳血热伤血络证。
(6)维血宁冲剂:每次1~3岁5g,4~6岁10g,7~9岁15g,10~14岁20g,每日3次。口服。用于肺结核咳血阴亏血热证。
4肺脾气虚证:咳嗽痰多,或痰夹血丝,面色少华,神疲纳呆,心悸气短,低热多汗,舌体胖嫩,苔白腻,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温化痰浊。
基本处方人参养营汤加减:人参10g(另炖),黄芪15g,陈皮6g,茯苓10g,白术10g,当归10g,白芍10g,远志6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参苓白术丸:每次6岁以下2g,7~9岁4g,10~14岁6g,每日2次。口服。用于小儿肺门淋巴结核脾肺气虚证。
(2)人参五味子晶:每次6岁以下5g,6岁以上10g,每日2次。口服。用于肺结核心气不足证。
5阴阳两虚证:咳呛咳血,声嘶失音,劳热骨蒸,形体羸弱,面白无华,盗汗自汗,喘息气短,形寒畏风,面浮肢肿,纳呆便溏,或肌肤甲错,甚或咯血大作,舌淡少津,苔光薄,脉微数或虚大无力。治宜填补精血,调理脾胃,培元固本。
基本处方黄芪鳖甲煎加减:黄芪15g,鳖甲15g(先煎),茯苓10g,紫菀10g,半夏6g,麦冬10g,生地10g,熟地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扶正抗痨汤:黄芪15g,党参15g,枸杞子12g,秦艽12g,地骨皮12g,当归12g,海浮石15g(先煎),乌梅10g。加水煎服。用于阴阳两虚证。
(2)补天大造丸加减:党参15g,黄芪15g,当归10g,远志8g,白芍10g,枸杞子10g,熟地10g,鹿角霜10g,龟板15g(先煎)。加水煎服。用于阴阳两虚证。
警示
1本病一旦明确诊断,要积极杀灭病灶中的结核菌,防止血行播散。抗痨药使用要早期,用药要规律,剂量要适宜,联合用药,坚持全程,分段治疗。
2肺结核大咯血时,要积极运用西医药综合治疗。
§§§第十四节蛔虫病
蛔虫病是由人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以脐周疼痛,乍作乍止,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并常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等为主要特征。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一般农村较城市多,饮食习惯差、不注意卫生者发病率高。蛔虫生性好动,常扭结成团,喜钻孔,故可形成胆道蛔虫症,称为“蛔厥”;若蛔虫过多,扭结成团,阻塞肠道,可形成蛔虫性肠梗阻,称为“虫瘕”。在古医籍中,蛔虫另有蚘虫、蛕虫、蛟蛕、长虫、大虫、食虫、消谷虫等名。
诊断要点
1有吐蛔虫或排蛔虫史。
2脐周疼痛,乍作乍止。腹部按之可有条索状物或团块,轻柔可散,嗜食异物,形体消瘦等。
3粪便检查可查到蛔虫卵(但仅有雄虫或不成熟雌虫时,粪便可无虫卵)。
4蛔虫移行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肠蛔虫症时,嗜酸性粒细胞仅轻度增高。
辨治原则
辨证重在辨腹痛部位、腹痛程度,以区别肠蛔虫证与蛔厥、虫瘕。一般病情轻者,全身症状轻微,不明显;严重者有烦躁不安、夜寐磨牙易惊等临床症状,久则可导致营养不良,形体消瘦,甚至智力迟钝,发育障碍等。驱蛔杀虫是治疗蛔虫病的主要原则;蛔虫致腹部剧烈疼痛时可先安蛔止痛,继则驱蛔杀虫;驱虫之后,应调理脾胃。
处方
1肠蛔虫证:脐周疼痛,乍作乍止,按之无明显压痛或有条索感;胃脘嘈杂,食欲异常,嗜食异物,夜卧不安,磨牙易惊,恶心流清涎;重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肚腹胀大,青筋显露;大便不调或便下蛔虫。舌质红,舌苔或薄或腻或见花剥,脉弦滑。治疗以驱蛔杀虫为主。
基本处方使君子散加减:使君子(去皮尖)10g,乌梅10g,苦楝根皮10g,白芜荑10g,槟榔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肥儿丸:每次1~3岁0.5丸,4~6岁1丸,7~9岁1.5丸,10~14岁2丸,每日1~2次。口服。用于肠虫证虫积成疳,脾虚胃热证。
(2)化虫丸:每次2~8g,每日1~2次。空腹或睡前服。用于肠蛔虫证。
(3)复方鹧鸪菜散:1周岁服0.3g,2~3岁服0.45g,4~6岁服0.6g,7~8岁服0.9g,10~14岁服1.2g,每日1次。清晨空腹温开水送服,连服3日。用于肠蛔虫证。
(4)使君子仁:先去皮尖,文火炒黄嚼服,每日每岁1g(1~2粒),最大剂量不超过10g(20粒)。晨起空腹服,可连服2~3日。服时忌进热汤热食。本品甘温无毒,驱虫有效率为60%~89.4%之间,以当年产未变质走油、无虫蛀者效果为好。服后2小时可加大黄3g煎水服导泻。主要用于驱蛔。
(5)苦楝根皮:一般干品用量为10~15g,鲜品最多不超过30g,加水适量,煎30分钟,浓缩至50ml左右,晨间空腹顿服,可连服2天。因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持续服用。主要用于驱蛔。
(6)香榧子:文火炒熟,5岁以上每次每岁2粒,嚼细烂服,每日3次,连服1周;5岁以下服香榧子粉(将香榧子炒熟,研成细末),每岁每次1g,温开水吞服,每日3次,连服1周。主要用于驱蛔。
(7)驱蛔散:韭菜蔸、葱蔸各10个,鲜苦楝根皮125g,艾叶、川椒各10g,橘叶30g,莪术6g,芒硝5g,酒药子1粒。将艾叶、酒药子、川椒、莪术、芒硝研成细末,再将鲜韭菜蔸、葱蔸、橘叶、苦楝根皮切碎,两组药混合加酒炒热,敷于痛处,外用纱布固定。药温保持在37℃以上,最好能在其上加一热水袋保温。每日1剂,严重者用2剂。用于蛔虫腹痛。
2蛔厥证(胆道蛔虫症):有蛔虫病史。同时表现剑突下、右上腹突然发生阵发性剧烈绞痛,哭叫打滚,曲体弯腰,以拳顶按痛处,面色苍白,汗出淋漓,疼痛有时可自行缓解,缓解后患儿嬉戏如常。或伴恶心呕吐,有的可吐出蛔虫。常反复发作,或呈发作持续状态;或伴畏寒发热,甚可见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宜安蛔定痛,继则驱虫。
基本处方乌梅丸加减:乌梅10g,党参10g,桂枝6g,细辛2g,干姜6g,附子6g,黄连3g,黄柏6g,蜀椒6g,当归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梅椒二黄汤:黄连2g,川椒5g,乌梅10g,使君子肉10g,鹤虱10g,生大黄8g(后下),每剂水煎2次成200~300ml药液,分次频服。用于胆道蛔虫症。
(2)柴胡10~30g,黄芩5~15g,大黄5~12g,苦楝皮10~30g,二丑5~18g,槟榔10~20g。每剂煎成500~600ml,每3~4小时服药1次,以使药力持久。用于胆道蛔虫症。
(3)乌梅丸:每次3岁以下3g,4~9岁6g,10~14岁9g,每日1~3次。口服。用于蛔厥证寒热错杂者。
(4)胆蛔冲剂:每次3~6岁10g,7~9岁15g,10~14岁20g,每日3次,连服2日。用于蛔厥证胆腑湿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