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44839400000048

第48章 感染性疾病(6)

备选处方

(1)荆防败毒散:荆芥10g,防风6g,羌活10g,柴胡6g,川芎10g,枳壳6g,茯苓10g,桔梗5g,桂枝5g,生姜5片。加水煎服。用于寒湿痢风寒表证较重者。

(2)藿香正气散:藿香10g,紫苏10g,白芷10g,羌活10g,白术10g,厚朴8g,法半夏6g,大腹皮10g,茯苓10g,陈皮6g。加水煎服。用于寒湿痢表湿较重者。

(3)保和丸加减:焦山楂10g,焦神曲10g,法半夏6g,茯苓10g,陈皮6g,连翘10g,木香6g,槟榔10g,莱菔子10g。加水煎服。用于寒湿痢兼夹积滞者。

(4)大黄附子汤加味:大黄6g(后下),制附子6g,细辛3g,干姜6g,厚朴10g,枳实6g,槟榔10g,焦山楂10g,生甘草6g。加水煎服。用于寒湿痢内有冷积者。

(5)纯阳正气丸:每次1岁以内0.5g,每日2次;1~3岁1g,每日3次;3~7岁1.5g,每日3次。口服。用于寒湿痢。

3疫毒痢:

毒热内闭证:突然高热,恶心呕吐,烦躁谵狂,甚至神志不清或昏迷,反复抽搐,口渴,尿赤,痢下脓血,或虽未见下痢,但肛门指检或灌肠取到黏液脓血粪便,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厚或灰糙,脉滑数。治宜清肠解毒,泄热开窍。

基本处方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5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8g,白头翁15g,地锦草15g,马鞭草15g,石菖蒲10g,郁金10g,大黄6g(后下)。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三黄枳朴丸加减:黄连5g,黄芩10g,黄柏10g,大黄6g(后下),枳实10g,厚朴10g,槟榔10g,石菖蒲10g,郁金10g。加水煎服。用于毒热内闭证。

(2)安宫牛黄丸:每次;3岁1/4丸,4~6岁1/2丸,每日1~3次。口服。用于毒热内闭证。

(3)紫雪丹:每次1.5~3g,每日1~2次。口服。用于毒热内闭证。

内闭外脱证:在壮热、昏迷、抽搐的同时,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皮肤花斑,四肢厥冷,汗出而冷,口唇紫绀,严重者呼吸浅促微弱不匀,呕血,便血,舌质淡,苔黄腻,脉微细欲绝。治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基本处方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人参10g(另炖),附子8g,桂枝5g,煅龙骨30g(先煎),煅牡蛎30g(先煎),丹参15g,白芍20g,甘草6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醒脑静注射液:每次2~4ml加入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内闭外脱证。

(2)生脉注射液:每次2~4ml加入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稀释后,静脉滴注。用于内闭外脱证。

4久痢

虚热痢:下痢迁延日久,午后低热如潮,下痢赤白稠黏,里急欲便,量少难下,或虚坐努责,或涩下稠黏,腹中热痛绵绵,心烦口干,手足心热,皮肤干燥,形体消瘦,小便短黄,舌质干红或光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和血止痢。

基本处方驻车丸加减:黄连3g,马齿苋12g,阿胶10g(烊化),当归10g,白芍10g,乌梅10g,麦冬10g,石榴皮10g,焦山楂10g,生甘草3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清热救阴方加减:白头翁10g,炒地榆10g,青蒿10g,黄连3g,苦参6g,厚朴6g,白芍15g,煨木香6g,石榴皮10g,生甘草6g。加水煎服。用于虚热痢。

虚寒痢:下痢日久,便多黏液白沫,或淡红,或紫晦,甚则滑痢不止、脱肛,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面白无华,神疲食少,四肢欠温,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治宜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基本处方真人养脏汤加减:人参10g(另炖),白术10g,白芍20g,当归10g,肉豆蔻10g,肉桂5g,煨木香6g,诃子10g,石榴皮10g,茯苓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理中汤加减:人参10g(另炖),干姜5g,白术10g,甘草6g,诃子10g,石榴皮10g。加水煎服。用于虚寒痢。

(2)桃花汤加减:赤石脂10g,干姜5g,肉豆蔻10g,石榴皮10g,茯苓10g,粳米20g。加水煎服。用于虚寒痢。

警示

中毒型菌痢病情重,病死率高。若出现休克、酸中毒、脑水肿等危急重症,在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同时,应积极运用西医药治疗。

§§§第十一节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发热,表情淡漠,腹部不适,肝脾大和周围血象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皮肤玫瑰疹和相对缓脉为特征。患者及带菌者为传染源,通过病菌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各年龄儿童均可感染,但以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发病率高。小儿伤寒较成人伤寒轻,多不典型,病程较短,预后较好。本病属中医学“湿温病”范畴。

诊断要点

1发病多在夏秋季节,有饮食不洁或与伤寒病人接触史。

2临床表现有持续发热,表情淡漠,肝脾大,腹胀腹泻,玫瑰疹。

3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粒细胞左移,嗜酸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血及骨髓伤寒杆菌培养于发病第1周内阳性率达85%,粪便与尿培养在第2~3周阳性率达80%。血清肥达反应于第2~4周阳性达90%,“O”凝集价曒1暶80,“H”凝集价曒1暶160。

辨治原则

辨证重点抓住湿、热的偏重和表里气血的变化。初起湿热郁表,邪郁卫气,除肺卫见症外常涉脾胃气分;继而湿热蕴蒸,壅滞气分,以脾胃中焦为主,可充斥三焦,伤及血络;进而可热入营血而见心肝之症。后期多耗伤气血,正虚邪恋。治疗重在清宣疏泄,清化湿热。

处方

1湿热郁表证:微恶风寒,身热不扬,少汗或无汗,头痛身重,全身不适,倦怠懒言,胸闷纳呆,呕恶便溏,或有咳嗽,口不甚渴,舌质淡红,苔白而腻,脉象浮数。治宜芳香化湿,疏利达邪。

基本处方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10g,苏叶10g,碧玉散10g(包煎),羌活10g,厚朴10g,半夏8g,茯苓10g,薏苡仁15g,金银花10g,大豆卷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藿香10g,竹叶10g,连翘10g,杏仁10g,厚朴10g,薏苡仁20g,滑石10g(包煎),黄芩6g,半夏8g。加水煎服。用于湿热郁表证。

2湿热蕴蒸证

(1)湿重于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汗出而热不退,汗出黏滞,可见白,表情呆滞,面色淡黄不华,脘腹胀闷,恶心欲吐,纳谷不香,口不渴或渴不多饮,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质红,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治宜化湿辟浊,清热解毒。

基本处方三仁汤加减。杏仁10g,白蔻仁5g(后下),薏苡仁15g,厚朴8g,连翘10g,半夏8g,滑石10g(包煎),木香6g,黄连5g,大豆卷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藿香10g,厚朴8g,白蔻仁5g(后下),炒薏苡仁15g,连翘10g,半夏8g,炒竹茹8g,苍术10g,焦山楂10g。加水煎服。用于湿重于热,兼有呕吐、大便溏泄者。

(2)热重于湿:发热较高,稽留不退,红疹白,烦躁口渴,腹胀便秘,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或黄干,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疏利化湿。

基本处方连朴饮加减。黄连5g,厚朴8g,栀子8g,金银花10g,生石膏20g(先煎),苍术10g,半夏8g,滑石10g(包煎),芦根10g,甘草5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黄连5g,黄芩10g,厚朴8g,半夏8g,茯苓10g,冬瓜仁10g,枳实10g,大黄5g(后下)。加水煎服。用于热重于湿,兼有大便秘结不通,腹胀者。

3热入营血证:壮热不退,入夜尤甚,烦躁谵妄,口渴唇红,皮肤斑疹,腹部胀满,或便血衄血,甚则神昏抽搐,舌红绛,苔黄厚而干,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基本处方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20g(先煎),黄连5g,栀子8g,玄参10g,连翘10g,丹皮10g,赤芍10g,生地黄10g,紫草10g,石菖蒲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安宫牛黄丸:每次;3岁1/4丸,4~6岁1/2丸,每日1~3次。口服。用于热入营血证。

(2)紫雪丹:每次1.5~3g,每日1~2次。口服。用于热入营血证。

(3)醒脑静注射液:每次2~4ml加入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内闭外脱证。

4正虚邪恋证:形体消瘦,面色不华,神疲气弱,或低热不退,自汗盗汗,虚烦口渴,食欲不振,舌淡或舌绛,苔少而干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治宜益气生津,养阴清热。

基本处方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9g,石膏15g(先煎),人参9g(另炖),黄精9g,麦冬9g,连翘9g,生地9g,薏苡仁15g,甘草6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9g,鳖甲15g(先煎),生地黄9g,牡丹皮9g,知母9g,玉竹9g,玄参9g,薏苡仁15g,茯苓9g。加水煎服。用于阴虚内热者。

(2)人参五味子汤加减:人参10g(另煎),茯苓10g,炒白术10g,炙甘草3g,五味子4g,橘红5g,炙黄芪10g,地骨皮10g。加水煎服。用于气虚内热者。

警示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粪便颜色及腹部情况,如有腹痛、脉搏加快、体温突然升降、大便出血、或极度腹胀等症状,则应随时检查有无并发症发生。一旦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应立即运用各种措施(包括西医西药)积极抢救治疗。

§§§第十二节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由痧毒疫邪(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腐烂,全身布发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疹退后脱屑脱皮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多见。本病多发生于2~10岁小儿,传染性强,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仅有少数病例可并发心悸、痹证、水肿等。本病中医学又称“丹痧”、“喉痧”、“疫痧”、“烂喉丹痧”。

诊断要点

1有与猩红热患者接触史。

2起病急骤,高热,咽喉肿痛或腐烂,舌乳头肿胀,状如杨梅。起病1~2天出疹,皮疹先见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处,于24小时内蔓延全身。皮肤弥漫潮红,其上见有均匀、密集的细小丘疹,似鸡皮样,压之退色;在肘窝、腋窝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成线状;面部皮肤潮红无皮疹,而口鼻周围皮肤如常,形成环口苍白圈。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疹退1周后开始脱屑、脱皮,而无色素沉着。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细菌培养可分离出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辨治原则

本病辨证主要是辨病期:病之初期,邪侵肺卫;病之中期,毒炽气营;病至后期,邪去阴伤。轻重之辨,按上述三期顺利发展即为轻证;凡出现壮热无汗,痧隐神昏,痧色深紫挟有瘀点瘀斑,喉烂气秽者即为重证。治疗以清热解毒、清利咽喉为基本法则,病初辛凉宣透,清热利咽;中期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后期养阴清热,生津增液。如若出现心悸、痹证、水肿等,则应参照有关病证辨证治疗。

处方

1邪侵肺卫证:发热恶寒,继之高热头痛,无汗面赤,咽喉红肿疼痛,或伴呕吐腹痛,皮肤潮红,丹痧隐现,点如锦纹,舌质红,舌苔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有力。治宜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基本处方解肌透痧汤加减。葛根10g,蝉蜕6g,荆芥10g,浮萍10g,射干10g,牛蒡子10g,大青叶10g,连翘10g,桔梗5g,甘草6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清解汤加减:金银花10g,连翘10g,牛蒡子10g,大青叶10g,荆芥8g,黄芩10g,挂金灯10g,蝉蜕6g,薄荷6g(后下),甘草5g。加水煎服。用于邪侵肺卫证咽喉红肿疼痛明显者。

(2)透痧解毒汤加减:葛根10g,板蓝根15g,蝉蜕6g,僵蚕10g,牛蒡子10g,荆芥8g,薄荷6g(后下),鲜芦根30g,马勃3g(包煎)。加水煎服。用于邪侵肺卫证。

(3)玉钥匙散:西瓜霜15g,硼砂15g,白僵蚕10g,冰片2g,朱砂2g。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适量吹咽喉,每日3~4次。用于猩红热咽喉肿痛者。

2毒炽气营证:壮热烦躁,面赤口渴,咽喉红肿,甚者糜烂,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见疹1~2天舌苔黄糙、质红起刺,3~4天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治宜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基本处方凉营清气汤加减。生石膏20g(先煎),生地10g,水牛角15g(先煎),连翘10g,栀子8g,黄连5g,丹皮10g,赤芍10g,玄参10g,鲜芦根3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加减解毒汤:黄芩6g,生石膏20g(先煎),知母10g,蒲公英10g,连翘10g,生地10g,儿茶1g(冲),青黛2g(冲),马勃3g(包煎),甘草5g。加水煎服。用于猩红热重证。

(2)化痧解毒汤加减:生石膏20g(先煎),水牛角15g(先煎),生地10g,大青叶10g,忍冬藤10g,连翘10g,栀子8g,丹皮10g,蝉蜕6g,鲜芦根30g。加水煎服。用于毒炽气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