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轻松看透经济,实现你的财富自由
44836200000007

第7章 国际贸易———强国的游戏(2)

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最初也只是涉及纺织、电子产品、玩具、钟表等轻工业产品。由于生产的质量比较好,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后来,欧美实行了进口配额制,而香港拿到的配额比其他亚洲国家拿到的配额总数还要多,甚至有一部分人通过倒卖配额就成了大富翁。

制造业丰厚的利润使香港沉醉其中,不思进取。20世纪80年代,当IT时代悄然而至的时候,香港仍然抱着制造业不放,享受着传统制造业带来的最后晚餐。而就在这时候台湾却迎头赶上,抓住历史的机遇,成为世界IT产品的生产基地。

当欠发达国家纷纷加入制造业,商业利润急剧下滑的时候,香港人如梦初醒。但是他们很快发现,信息革命使世界联系日趋紧密,国际贸易不断发展,金融业必将成为国际贸易的动力来源。于是香港先后引进了100多家外资银行,到20世纪末,香港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国际金融中心。而此时的台湾却仍热衷于芯片的生产。

香港的发展再次证明,在国际贸易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因为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催生进步、涤荡陈腐的地方。

贸易理论的后续发展———永恒的国际贸易

之前我们讨论的贸易理论都是比较定性,建立在理想化的数学模型之上。

后来,学者们突然发现,运输成本、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对国际贸易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又进行了修正。

再后来,人们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还区分了大、小国贸易的不同。

现在,学者们又考虑到政治因素、政策因素、关税因素、文化因素、区域因素、国际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等贸易现实问题。

理论由最初的理想状态,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全面,逐渐向国际贸易实务发展。

但是不管怎么发展,推动国际贸易的主流方向是不变的,促进全球经济融合的目标是不变的,倡导国家间平等互利开展贸易的理想也是不变的。

经济理论———落后就要被淘汰

朋友们,我们经常被国际贸易中纷繁复杂的事件折腾得头昏脑胀,迷失在眼花缭乱的经济乱象之中,包围在令人费解的经济理论中。

而真正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争端中总是显得理屈词穷?在应对之中总是显得毫无章法?

第一,我们要清晰地意识到,没有纯粹的经济现象,也没有纯粹的社会科学。尽管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都是有国籍的。因此,经济理论必定带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二,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之上的。比如,世界是和平的、贸易是没有壁垒的,运输费用是可以忽略的等。当别人引用一个经济学结论时,是不会主动告诉你他的假设前提的,政治立场也由此显现。

第三,西方经济理论一直在博弈和对抗中健康发展。从自由经济理论到国家干预理论,从绝对优势理论到出口的贫困增长理论,它们相互批判,相互借鉴,在不断的“立”和“破”中趋向完善。

现在,我们来反观发展中国家。

第一,理论上一直是拿来主义。拿来的标准是需要啥拿啥,而基本不做创新和科学地改造,因而没有自己的分析工具。在贸易摩擦中,仅凭直觉,抗争的方式仅限于激烈的谩骂和情绪化的对抗。即便是引用西方经济理论辩护,也一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因为人家的理论就不是为你设计的。

第二,根本就没有服务于本集团的理论体系。至今我也没听到什么东方的经济理论。对于某些适用本国国情的理论,也仅限于口号式的宣传和政治性的说教,僵化和终结了理论的发展。

令人深省的是,为什么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却诞生了反对资本主义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将其进行科学论证的仍然是西方学术界?将其中的批判精神用于推动社会变革的实践也仍然在西方?理论的发展只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缩影。

朋友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永远走在经济理论之前。因为他们明白:

一个不能创新的民族、一个不严谨求实的民族、一个不尊重科学的民族,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赚取外汇的得与失

为了让大家直观地了解这个问题,我给大家打个比方。

中国过去困难时期发行粮票,有地方粮票,只能在本地兑换粮食,还有一种全国粮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兑换粮食。

各国国内货币,比如人民币、卢布等相当于地方粮票,而在全世界流通的准世界货币,比如美元、德国马克就是全国粮票。

如果你总在北京,自然只需要北京粮票就可以了。可是如果你出差去外地,要吃外地的粮食,或者需要换取外地的鸡蛋、副食等,就需要换取全国粮票。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闭关自守,自然不需要外汇,但是随着科技、文化的交流融合,富国需要资源,穷国需要粮食和技术,因此,每一个国家都要有一定的外汇储备。

但是全国粮票很少,你如果想换取1斤全国粮票,就可能需要1.5斤地方粮票才行。也就是需要牺牲利益,换取流动性。

同样,如果1美元在美国可以买1斤粮食,你就可能需要1.5斤粮食换取1美元。具体怎么操作呢?国际市场上很多卖粮食的,怎么让别人买你的粮食呢?方法只有一个,尽量降低自己粮食的价格。但是价格来自于成本,而成本来源于原材料、工资、国内税收等。因此,你需要压低原材料价格,会出现资源贱卖;需要降低工人工资,会出现“血汗工厂”;还需要减少国内税收,对吗?因此,裸税不是不穿衣服的“裸睡”,而是出口商品不含本国的税金,已经成为出口国通行的做法。也就是说,国家为了鼓励出口创汇,根据你出口的成交额退还原先在国内交的税,这就是大家经常听说的“出口退税”。而这部分利益让渡给谁了呢?让渡给了进口国,这就是我们经常听过的“关税”。

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叫贸易顺差,会拥有更多的外汇储备,但是说明自己国家和人民付出的相对要多;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叫贸易逆差,会损失外汇储备,但是说明自己国家在贸易中受益比较多。

穷家富路,以备不时之需的话,存一些全国粮票还是有用的。可是,你有必要存大量的全国粮票,存到全国第一吗?

同样,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也只是为了维持物资的周转。如果持有大量外汇,而外汇的发行权在别人手里,就等于把自己财富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总是热衷于出卖血汗、环境和资源

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今天我们一起来理一理思路。

实际上,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政府。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不能在国际间流通,而在国防安全、国际事务中,外汇显得很重要,因此,政府鼓励出口换取的外汇是无可厚非的。

第二,利益集团。朋友们,请注意这个名词,它在经济现象的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公共政策的制定由谁做主,是社会大众吗?不,因为广大群众是无组织、分散的,形不成合力,因而不能影响政策制定者。而利益集团有雄厚的经济后盾,因而在政府中有自己利益的代表,通过运作,可以影响国家的决策者。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公共决策。

我们回到出口问题上,什么利益集团希望扩大出口呢?一定是那些从出口中获利的集团。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比不上发达国家,同等产品肯定不会有竞争力。那么怎样才能从发达国家赚取外汇呢?一定是出卖科技含量低、成本低,从而价格低的商品。

那么如何降低成本呢?

首先,血汗工厂肯定是可以降低成本,自不必说。

再者,发达国家注重环境保护,千方百计要转移污染,因而,引进高污染企业可以降低引进成本;另一方面,直接排污可以省掉大量污染处理成本。而这巨额成本由谁来承担呢?由广大群众承担,这就是经济学里所谓的“负外部性”。

还有成本更低、利润更高的产品,那就是矿产资源。自然界长期形成,价格可比白菜贵多了,还不用种植,挖出来就能卖。更有甚者,直接出卖矿山开采权,因为这几乎没有成本呀!

朋友们,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资本是短视的,是没有祖国的。马克思早就说过,资本家为了利益,可以出卖绞死自己的绳索。

怎样改变着一切呢?那就得依靠一个“远视”的政府了。如果出卖血汗、环境和资源只是为了赢得腾飞的机会也可以理解,但是一个没有目标、规划和应急准备的国家,无异于一艘逐渐沉没的无舵的船。

进、出口的是与非———并非“非黑即白”

之前我们讲到,出口意味着国家和人民要付出更多。可是为什么很多国家还热衷于出口呢?原因很简单。

第一,赚取外汇,可以买到需要的资源;

第二,可能使自己国家的货币升级为准世界货币,学名叫国际货币结算单位。我们之前提到过,这是向世界收取铸币税的途径,尽管这事难得几乎不可能实现;

第三,在军事、外交、国际事务中游刃有余;

第四,促进科技发展,提高制造水平;

第五,优化技术结构、产业结构,跟上世界的步伐。

尽管付出更多,尽管大量出口会使国内货币量激增,会引起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很多新兴国家还是禁不住诱惑,大量出口。就像一个人不但要活着,还要锻炼身体,加快血液循环,要活得更健康一样。

同样,进口意味着国家和人民可以获利更多,为什么很多国家会拒绝进口物美价廉的商品呢?原因更简单。

第一,不想形成依赖,就像一个健康的人不想打胰岛素一样;

第二,出口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在进口时都会反其道而行之;进而造成技术落后、本国产业凋敝、失业率增加,社会动荡。

因此说,酒好也不能贪杯。

于是,出现了一种“劫贫济富”的奇怪的现象,代表穷国利益的政府想方设法降低穷人工资,把财富送给富国;而代表富国利益的政府却呼吁提高穷国穷人工资,拒绝馈赠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