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轻松看透经济,实现你的财富自由
44836200000006

第6章 国际贸易———强国的游戏(1)

后“金本位时代”的重商主义

在古代,货币均使用贵金属铸造,金、银得到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的认可。尤其是黄金被称为“硬通货”,成为衡量财富的标尺,这就是“金本位制度”。人们普遍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因此,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都是鼓励出口,减少进口,甚至不进口。

中国鸦片战争前后,列强要求中国开通通商口岸,以及欧洲对美洲、非洲的殖民掠夺,基本都是围绕黄金、白银展开的。

实际上,黄金的集聚也并不会为国家带来真正的富裕。地理大发现时代,葡萄牙对美洲金银的掠夺,使欧洲大陆的金银数量猛增,进而是金银贬值。况且,巨大的财富并没有用来推动葡萄牙经济社会的进步,而是被用于满足贵族的穷奢极欲,使这个富极一时的超级大国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金本位制度”下,人们只相信黄金,因此重商主义还可以被理解。而在当今社会,还有很多人仍然奉行重商主义,这就显得荒唐可笑了。原因可能是这些人对当今货币的实质没有清晰的认识。

目前,世界各国均已经废除“金本位制度”,进入“信用货币”时代,纸币或电子货币的价值已经不再与黄金挂钩,全部寄托在货币发行机构的信用(不滥发货币)上。如果你出口的国家很守信用,不滥发货币,你手中的外汇就能保值,如果你出口的国家不守信用,滥发货币,你手中的外汇就会贬值。

为了好理解,不妨假设你是一个被倾销的国家领导人。如果大量商品倾销进来,你就要支付很多本国的货币给别的国家。如果支付得多了,本国货币在国内流通得就少了,对吗?

货币作为社会生产的组织工具,如果太少就会影响社会的运行,对吗?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不是“被逼无奈”地要再印一些钱呀?

你一印钱可不要紧,你们国家的物质财富没有增加,这就相当于向你倾销的国家所赚取的你的货币贬值了。而他们有朝一日用你的货币购买你的商品时,你的国家一定会通货膨胀。

因此,当今时代的重商主义对谁都没有好处。

为什么要贸易———国际分工

假设我和你都会种粮食,也会酿酒。但是我更擅长于种粮食,我种的粮食比你种的粮食产量高;而你更擅长于酿酒,你酿酒的效率比我高。

如果我只种粮食,而你只酿酒,那么我们就能生产出更多粮食和美酒,对吗?我们通过贸易就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对吗?这就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有朋友问,如果我种粮食和酿酒都不如你,那我们还有必要分工和贸易吗?

虽然种粮食和酿酒你都不如我,但是你酿酒还是要比种粮食要稍微内行一些,对吧?OK!

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我只生产粮食,一定比我又生产粮食又酿酒创造的物质财富多,对吗?如果你只酿酒,一定比你又酿酒又生产粮食创造的财富多,对吗?

因此可以推知,我们分别生产自己擅长的东西,比我们各自什么都生产,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因此,分工生产、贸易交换,能使我们的生活质量比彼此封闭的生活质量要高。这就是大卫·李嘉图的著名的“相对优势理论”。

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相对优势理论”,目的就是为了说明国际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的自然发展已经早已使我们接受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概念。但是,当我们视野扩大,把整个地球看作一个社会,把国家分工看作社会分工,把国际贸易看作市场经济的时候,心中却充满顾虑。甚至需要那么多伟大的经济学家用复杂的逻辑和数学来再次证明它的正确性。为什么?因为在这里面多出了一个“国家”的概念。

国家是人为划分的界限,而经济自有它的规律。

相互需求理论———分工与合作并存

理论上讲,国家分工,各自制造自己擅长的产品,确实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产品。但在真实的世界中情况会变得很不理想。

比如我们说好,我只种粮食,你只酿酒,到时候我们通过贸易互换产品。

但是到了年底,我的粮食不想卖了,或者我不想买那么多酒了,你会怎么想?你肯定把我恨得牙根痒,对吗?

当然了,如果你不想买我的粮食,或者不想卖给我酒,我也会很被动。

无论是出现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以后我们还能合作吗?当然不会了,贸易也就此停止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我们才可能合作呢?

就像我们讲“为什么要贸易”中说的一样,我们双方都感受到贸易带来的好处的时候才能合作。

我买你的酒,要比我自己酿酒的成本低得多;你酿酒卖的利润足够高,能买比自己种粮食还要多的粮食;

同样,你买我的粮食,要比你自己种粮食成本低得多;我卖粮食的利润也要足够高,能买比我自己酿酒还要多的酒。

只有在分工和贸易中双方都觉得合适,实现了我们各自利益最大化,这种分工和贸易才最稳定。这就是约翰·穆勒提出的著名的“相互需求理论”。

在现实社会中,仅仅两个国家之间的相互需求几乎不存在,基本都是多个国家靠复杂的分工合作来协调的。正因为很难平衡相互需求,所以才经常出现贸易摩擦。

要素禀赋理论———生产力要素

我想请问大家,生产力要素是什么?有人说: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其实《资本论》说得很明白: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而不是生产力要素。那么,生产力要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分析一下。

首先,生产力就是社会生产能力,怎样组织社会生产呢?我们讲到,货币是社会生产的组织工具,因此“货币”是必需的。

货币是为了调动人劳动的积极性,因此“人”是必不可少的。

而人又是如此复杂,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能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能掌握科学技术并运用于实践,能了解人性并施以科学管理……因此,“科技”和“管理”又不得不单独作为生产力要素而存在。

但是有了人还是不能生产,因此“资源”必不可少。土地、矿山等劳动必需的生产资料均属于资源。

现在问题出来了,货币从哪来?产品销售到哪里去?是谁赋予了以上三个要素的灵魂,才能让他们运转不息?答案就是市场,因此“市场”必不可少。日本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多印钱),面向东南亚各国的日元贷款,有两个好处:一是拓展自己在欠发达国家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使日元贬值,赢得发达国家的海外市场。有了市场,工厂才能运转,无穷的智慧和活力才得以产生。

综上所述,货币、人、科技、管理、资源、市场作为社会生产力要素缺一不可。

当然,历史上也出现过以上要素短暂或局部缺失的情况。比如,奴隶社会针对奴隶而言不需要货币,但是劳动效率并不高,而且这种社会形态也已经被淘汰;再比如前苏联高度的计划经济,第一个5年计划就使国家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国家,第二个5年计划就使前苏联从一个普通工业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可谓是人间创举。但是由于缺乏市场,社会生产力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国家也很快极盛而衰。

要素禀赋理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国际贸易理论中有一个“要素禀赋理论”。之前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社会生产力要素,因此理解要素禀赋理论就比较容易了。

先说货币。有的国家的货币有良好的信誉,资金也充足,因此可以输出资金,或者建设资金密集型产业。

再说人。有的国家的国民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有创新意识,国家也鼓励创新,因此新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在国际市场获利丰厚;有的国家管理很强,可以很好地控制成本、开拓市场,因此也有不错的利润空间;有的国家比较贫穷,但是劳动力便宜,因此可以出卖廉价劳动力,作为其他国家的加工厂。

还有资源。有的国家实在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但是有土地和矿山,因此可以出卖矿产资源。

最后是市场。产品谁都需要,关键还得有钱,因此有良好信誉货币优势的国家也是有市场的国家。有市场的国家不但可以促进世界贸易的繁荣,而且国民也最终能享受到国际贸易带来的好处。而市场需要培育和开拓。

要素禀赋理论就以上诸要素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做出复杂的解释,但是一言以蔽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后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神奇的劳动力要素转移

人们发现,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崛起的初期总是发展很快,而在高速发展二三十年之后就突然慢下来了。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发展中国家发展初期起点低、经济总量小,因此稍微一发展就进步很明显。说得很对,但这不是理论解释。要想了解更深层次的原因,还要从生产力要素说起。

我们此前已经讨论过,货币、人、科技、管理、资源、市场作为社会生产力要素缺一不可。

首先说货币。这些国家一般拥有主权货币,因此可以通过随时增加货币的发行量来刺激生产。如果你认为我说得太庸俗,那就看看后进国家纸币上的位数吧。另外,股票、债券等现代融资渠道也给予他们一臂之力。

再看人。工业的高利润使农民进入城镇,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同时,大量土地也被解放出来,廉价地流转到商业领域,为商业发展提供了腾飞的基石;

接着,由于技术外溢,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不断流入,不但提高了产品质量,还扩大了生产领域;

进而,很多埋藏于地下的资源被利用,促使经济突飞猛进;

随着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现代管理经验被移植到国内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

最后是市场。后进国家本身就是一个等待开发的市场;再加上发达国家对后进国家的环境掠夺,还有自身资源的贱卖,以及廉价劳动力使用,使商品价格在国际市场占有优势,赢得国际低端市场。

总之,后进国家的高速发展过程,就是劳动力要素的转移过程。

为什么在高速发展二三十年之后就突然慢下来了呢?是因为生产力要素已经转移完毕。

有人问,如果继续保持发展呢?

那还得从市场着手。怎样进一步占领市场呢?只有一条路:避免与其他后进国家竞争低端产品市场。也就是说,要与发达国家竞争高端市场,甚至引领高端市场。如果做到这些呢?只有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怎样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呢?必须促进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如何促进科技发展呢?那就是人的问题了,涉及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涉及鼓励创新的问题。这又谈何容易?总之,要找到生产力要素新的增长点。

为什么发达国家看起来并不繁华———关键的经济结构

2004年我去了日本,发现东京并不比北京繁华。心中正在纳闷,不少朋友也在问我同样的问题。请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首先我问大家,什么是发达国家?答案是生产力发达的国家。

而生产力要素有什么?我们曾经讲过,货币、人、科技、管理、资源、市场是影响生产力的要素。而我们看到的繁华市容建设能反映生产力吗?

因此,一个国家是否发达,应该看生产力要素是否已经内化为国家的内涵,而不是表面文章,虚饰浮华。

如果你足够细心就会发现,日本所有的卫生间都有卫生纸,说明国民是富足的,不再贪图公共财产;日本的农村和城市一样富足,人们可以在市民和农民的身份上随意变更,说明农村和城市已经没有差别,是“一元制经济结构”。

“一元制经济结构”是对应于“二元制经济结构”的。而“二元制经济结构”是经济界专门为落后国家发明的词汇,意思是农村和城市经济能力差距非常大,是落后经济的代名词。

为什么有人反对贸易———偏安的恐惧

很多理论都已经证明国际贸易对社会的益处。但是总有一些人站出来反对贸易,这是为什么?有什么道理吗?

其实,主要原因就在于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家的疆界产生了矛盾。

无论绝对优势理论还是相对优势理论,实际就是在鼓励世界分工。发达国家占有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而发展中国家基本都是科技和经济比较落后,按照理论讲,只能从事农业劳动、手工制作或产品加工。这种现象好像历史上也似曾相识。英国历史上曾是“日不落帝国”,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1865年曾这样描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和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很多国家仍然像两个世纪前一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的出卖矿产、有的出卖土地、有的出卖血汗、有的出卖环境……因此,有人也曾经极端地认为,国际贸易只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的积累和环境的恶化。

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国家都有发展的权利,而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国家的新兴产业还处于初创时期的时候,一定经不起外国成熟产业的竞争,因此应当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这就是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著名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也是国际贸易中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理论。

但是如果一味反对国际贸易,而又不积极进取、迎头赶上,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机遇与挑战并存———生于忧患

很多人抱怨国际贸易中的种种不公,认为自己受歧视、受排挤。香港的经济发展或许能从另一个侧面带给我们不同角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