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轻松看透经济,实现你的财富自由
44836200000013

第13章 商业银行———让你不再抱着枪睡觉(1)

货币兑换业务

银行业务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想要深刻理解银行业务,首先要了解银行的“前世今生”。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贵金属可以兑换商品,因此为了方便使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不约而同地通过铸造货币,方便商品和贵金属的流通。

当时不仅国家可以铸造货币,有经济实力和信誉的私人也可以铸币。中国也出现过官银和私银。有“聪明人”就想了,如果往金属当中掺进一些便宜金属,不就可以买更多的商品了吗?于是,从贵金属充当货币伊始,掺假的货币也诞生了。

重量不一、成色不同、来路混杂的货币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时带来很大麻烦,于是,很多金匠凭借丰富的经验,识别、估值不同的货币,并提供货币兑换服务。他们赚到的好处就是“手续费”。

这种古老的业务至今仍然存在,只不过已经不是按含金量进行兑换货币,而是根据当日汇率兑换货币。

存款业务———不再抱着枪睡觉

朋友们,如果你家里有很多黄金、白银,你睡得着吗?估计得抱着枪睡觉。古代的商人也和你一样,彻夜难眠。怎么办呢?

很多大的金匠铺自己就储存大量黄金、白银,因此保安措施非常好,为此也花了不少钱,因此,他们也很愿意代别人保管黄金,赚一部分“保管费”。慢慢地,有一部分金匠铺的信誉越来越好,很多富商都把金银给他们保管。逐渐地,代人保管货币就成了一种行业,有的地方取名为“钱庄”,有的地方叫“票号”,为了方便,我们以后姑且还叫它“金匠铺”吧。他们赚到的好处就是“保管费”。

这就是银行储蓄业务的由来。不过,现在代为保管的已经不是金银,而是纸币;在金库里堆放的也不再是白花花的白银和黄澄澄的黄金,而是一堆堆被我们叫作“钱”的印刷品。在电子商务的今天,甚至纸币也可以省去,只需一台大型计算机,全面建立一个电子化的账本就可以了。

货币发行权———“金匠铺”里的发明

假如你是一个古代的商人,把金银存到金匠铺以后,“金匠铺”是不是需要给你开个收据呀?这个收据还要设置特殊暗号以便“金匠铺”的工作人员以后辨认,防止有人伪造凭证取款,对吗?

据我所知,山西的“票号”开出的每一张银票都写着一首有暗语的“藏头诗”。由于每次兑换金匠铺的风险很大,因此,他们只接一些大单的业务。一些零星的金银就懒得费那个事了。

但是,两个问题出来了。第一,大单的存款如果想根据需求分次取出来比较困难,程序过于复杂;第二,社会上大部分人只有零星的金银,但是这些金银积聚起来却相当可观。

“金匠铺”之间为了竞争,吸收更多的存款,有的“金匠铺”推出了“金匠卡”。“金匠卡”有“金匠铺”自己才能识别的暗号,防止假冒;“金匠卡”的面值也可以做得很小,方便吸收社会上零散的金银;还可以做成不同的面值,方便储户随时来提取实际需求数量的金银。而“金匠铺”呢,见到自己发行的“金匠卡”就立即无条件兑换金银。

这下可好了,社会上只要有金银的,十有八九都存在了“金匠铺”。“金匠卡”在社会上就流行起来,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快人们就发现,支付货款的时候其实不必先跑到“金匠铺”,把“金匠卡”兑换成金银之后再付款,这样效率太低,也不安全。因此,有很多人直接支付“金匠卡”,让卖货物的自己去钱庄兑换,省去了自己的麻烦;商人也很快发现,带着大量的金银很沉,不如带着“金匠卡”轻便。逐渐地,“金匠卡”就在市面上流行起来。

说到这里,朋友们可能觉得“金匠卡”似曾相识。对了,“金匠卡”就是今天“纸币”的前身,“藏头诗”或者“识别暗号”变成了“防伪标识”,而“金匠铺”印刷自己“金匠卡”的权利就演变成了今天的“货币发行权”。这个权利在信用货币时代,各国已经收归中央银行了。中央银行不同于商业银行,属于政府机构,一方面负责制定金融政策,管理商业银行,另一方面输出国家信用,就是印钱。

大家也许还发现,“金匠卡”(货币)的背后是兑换财富的信誉,“金匠铺”发行“金匠卡”的权利(货币发行权)来源于经济实力。如果一种货币失去兑换财富的信誉,如果一个没有经济实力的机构拥有了货币发行权,那将是多么荒唐可笑的事情。而这些荒唐事就发生在今天的世界各地。

准备金———拆东墙补西墙

之前我们讲到,人们为什么要把金银存到“金匠铺”,那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既然如此,你就不会随意地将它们取出来,对吗?而且人们取款时也不会介意取出来的金锭、银锭是不是之前存进去的金锭、银锭,反正是纯度一致的金银就行。

“金匠们”很快就发现,总是有一部分金银常年积存在金库里无人问津。一些大胆的“金匠”就开始把这些金银拿出去投资,结果获利丰厚。后来,很多“金匠”也跟着学,把大量库存金银拿出去投资。结果有的“金匠铺”金银库存过少,有的储户取款的时候“金匠铺”居然拿不出金银,储户们一听说都着急了,争着去“金匠铺”取款,而金匠的投资还没有到回报的时候,自然拿不出金银还给储户。结果可想而知,那个“金匠”和“金匠铺”的命运肯定很惨。我们把储户们竞相拿着凭证将存款取出来的现象称为“挤兑”。

“金匠”们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一致发现,积存的金银可以拿出一部分进行投资,但是一定要有一定库存金银,随时准备应对储户们日常的取款需要。而这一部分金银的库存被称为“准备金”。

“准备金”是现代银行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只是现在的准备金已经不再是金银,而是纸币。银行业常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准备金数量达到存款总量的20%左右是安全的。也就是说,储户们80%的钱都可以拿出来投资。这就是每个银行家看起来总是那么有钱的原因。

自从有了存款准备金概念,以前“金匠铺”100%金银库存的时代就结束了,真正意义的现代“银行”已经初露端倪。

银行的“阿喀琉斯之踵”———挤兑

从银行的准备金概念中我们发现,现代银行的运作只建立在20%左右库存的基础上,80%左右的库存已经拿出去放贷了。如果人们储蓄的行为习惯不改变,他的运作就是安全的;而一旦很多人同时到银行取钱,也就是发生“挤兑”,银行一定是无法拿出足够的钱来应对储户的兑换,可以说,“挤兑”对于银行来说是个死穴,即便是一个运行非常健康的银行也是如此。

那么,挤兑什么时候会发生呢?这个问题诸位比我更有直觉。不过可以概括地说,是你对银行失去信心的时候。比如:你认为银行有可能倒闭的时候;通货膨胀太厉害,钱存在银行等于看着财富缩水的时候;有其他好投资项目(比如股票、债券)的时候……

它的导火索一般来自于社会的恐慌,来自于公众对银行失去信心。

贷款业务———一种古老的银行业务

贷款行为自古就有,有的向亲戚朋友借钱;有的到“当铺”里抵押财产借钱;还有的到乡绅那里借高利贷;赌博的时候拿房子和地产抵押等等,五花八门,利率也有高有低,还有“驴打滚利滚利”(复利),总之,很不规范。

自从有了银行,贷款就没那么困难了。关键是由于规模效益和自由竞争,贷款利息下降了很多。银行几乎继承了社会上所有的贷款方式,并且不断创新。

比如:

你要有财产,可以做“抵押贷款”;

你要认识有钱的朋友,可以做“担保贷款”,现在也有专门的担保公司为你担保;

如果你有优质的股票、债券,也可以拿它们去做“质押贷款”;

如果你还款能力强,与银行长期合作,甚至可以“无抵押贷款”,也就是“信用贷款”,最常见的就是信用卡的透支功能;

如果你有稳定的工作,或是有高学历证明有比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无需担保和信用记录也可以贷款。

现代银行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但可以贷款本币,还可以贷款外币;

如果你贷的款很多,一家银行的钱不够,还可以多家银行一起给你贷款,这叫“银团贷款”。

银行也逐渐担负起社会责任,“助学贷款”就是体现之一。

过去贷款得到银行办手续,现在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在线贷款”。

贷款的方式举不胜举,而且花样不断翻新。归根结底,只要你能让银行相信你有还款的能力和动力,他就可以把钱贷给你。假如以后网络虚拟世界中的财产成为人们难以割舍的财富的时候,估计也可以用作贷款。

总之,贷款是银行的一种古老业务,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贷款领域、贷款方式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贷款时间

贷款,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生意。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一般做生意都要开一个门店。就算你非常勤劳,从早上7:00干到晚上24:00,但是周末和工作日关门停业的时候还是不能盈利。而贷款不一样,一旦把钱贷出去,这些钱不管是周末还是半夜,不管你在吃饭还是睡觉,它都在不停地创造利润。对吗?

每贷出一笔款,都需要了解客户信息,确认还款能力和动机。营业厅的工作人员制作办理一系列手续,成本都是一样的。在这个前提下,你希望贷出去的款项时间长呢还是时间短呢?当然是时间越长越好,因为一次性扣除了成本之后,贷款就可以长时间地自己创造稳定的利润了。最好是一年当中只花一天,把所有款项都贷出去,剩下364天都去度假,对吗?

你倒是想得挺好,关键是借款人能配合你吗?他们如果为了少还几天利息,三天两头地贷款、还款(短期贷款),那可有多烦人呀。怎么办?很简单,你只要规定,贷款时间越长利率越低(长期贷款)不就行了,你们两边不就都踏实、都消停了!

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贷款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利率的原因了。

目前,银行贷款从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长期、中期和短期。

如果你想贷大量的款,而又不能很快还款,可以采用长期贷款,5年以上的都属于长期贷款,我们买房子的30年按揭就属于长期贷款;

如果你有生意需要资金周转,就需要中期贷款,时限为1-5年;

如果你只是手头紧,想临时周转一下也可以,时限在1年以下的属于短期贷款。最典型的是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只借几个小时。

至于它们利率的高低,我想已经不言自明了吧。

贷款利率

朋友们,假如你是一位银行家,

请问你为什么要把钱贷出去呀?对了,为了赚取利息。

怎么保证人家愿意贷你款,而不去贷别的银行的款呢?菜市场小商贩招揽顾客靠的是服务态度好,蔬菜品种全,但是关键还得价格低。银行间的竞争也是一个道理,放贷利率低,意味着借款客户的成本会降低,等于让利给客户,自然会提高竞争力。

由此我们可以推出,放贷的利率作为银行间的竞争手段,是可以高低不同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对吗?

但是问题来了,假如我的贷款期限很长,期间银行放贷利率变化了怎么办呢?假如我借款的时候贷款利率是5%,等我还款的时候你突然告诉我变成10%了,那我肯定不干呀!

银行为了留住你,一定会承诺:请放心,无论以后利率怎么变化,您的还款利率按照合同规定固定不变。这就是固定利率贷款。

放贷的利率作为银行间的竞争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上浮也浮动不了多少。假如我借款的时候利率为5%,而等我还款的时候利率变成了3%,如果我和银行间签订的是固定利率合同,那岂不是白白多付了很多利息?不要紧,你可以和银行签订合同,按浮动利率支付利息。

一切均在变化之中,因此,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也没有什么绝对的优劣之分。

当然了,你也可以采取二者兼有的方式,比如开始采用固定利率,后面采用浮动利率;当然也可以先采用浮动利率,后采用固定利率;还可以采用一部分使用固定利率,另一部分使用浮动利率。

在国际间合作、援助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部分贷款采用低息或无息(零利率),一部分采用固定或浮动利率;还有的干脆说:其中的一部分连本带息都不用还了(中国的对外援助经常采取这种方式)。以上所说均属于混合贷款。

高利贷———不太靠谱的业务

一提到高利贷,很多朋友就想到歌剧《白毛女》里黄世仁用高利贷抢走喜儿、逼死杨白劳的故事,就认为高利贷真不是个好东西,谈高利贷色变。

那究竟什么是高利贷呢?实际就是民间借贷。为什么民间借贷就叫高利贷呢?

假如你是一位很有钱的绅士,有很多存款,想贷出去赚钱。假如银行的存款利息为2%,而向你借钱的人也只愿意付2%的利息给你,你愿意吗?当然不愿意,那样还不如存银行不动呢。因此,你必定希望对方支付的利息超过银行,比如2.2%,这样你的收益才能比存银行强一点,对吗?如此一来,你的贷款利息一定是高于银行贷款利息的,对吗?因此,你的贷出的款就是高利贷。有朋友说,我才比银行高出0.2%,这算什么高利贷。这个高就是相对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只要你比银行的贷款利率高,就属于高利贷。

我们可以再理清一下思路。贷款利率的高低,是银行间的竞争方式。长期竞争的结果使各银行间贷款利率趋同。而银行的储户中很多人不满足于银行给他们的利息,想自己把钱贷出去挣利息,因此这些贷款一定高于银行利率,因此就叫高利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