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轻松看透经济,实现你的财富自由
44836200000012

第12章 汇率———一把斧头两只羊的游戏(4)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发展中国家几十年用汗水换来的外汇全部奉还给发达国家,几乎一夜之间,经济又返回到了几十年前。我听说,韩国人很爱国,为了稳定汇率,把金首饰都卖了。可是你想一想,金首饰必须兑换成美元之后,再购买韩元,才能起到稳定汇率的作用。但韩国人根本不缺韩元,而是那些手里有美元的人用纸换走了他们的金首饰。这种挣扎只能更加倾家荡产。亚洲金融风暴中,毫无疑问的是发达国家赢了。

有朋友问,索罗斯不是在中国和俄罗斯受挫了吗?他们不是损失惨重吗?是不是中国和俄罗斯赢了?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中国和俄罗斯之所以能赢是因为家底比较厚,但这个胜利是建立在美元大量流失的基础上,而且为此经济受到重创,代价极为惨重。

很多发展中国家还会得出结论,要维护金融的稳定,必须要有高额外汇储备来抵御风险。这样我们就走入另一个误区,因为此前我们提到,高额外汇储备本身就说明出卖了太多自己人民的血汗。而用血汗钱买回的是什么?只是继续出卖血汗的资格,还必须忍受出卖血汗后带来的国内的通货膨胀,而赢家永远都是发达国家。

有的朋友说,你这是阴谋论。英国可不是发展中国家,怎么也遭受了索罗斯的攻击呢?我们说过,国际贸易是强者之间的游戏,贸易和金融规则本身就是列强相互斗争和妥协的结果。英国当年盯住马克实行固定汇率,可是自己国力日衰,高估了英镑,自然有被攻击的漏洞。但那不过是发达国家俱乐部的老大教训一下不守规矩的小弟而已。

大家好像真的没希望了,对吗?最好的结果就是继续出卖血汗和通货膨胀。怎么办呢?

之所以感到无望,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别人的经济规则中游戏,当然处处吃亏。因此,出路只有一条,富国强民,做一个发达国家,使自己的货币成为信誉高的货币,从而另辟蹊径,另外制定一套游戏规则。

到了那个时候,估计我们也会扮演现在欧美的角色,因为这个世界永远属于强者。

汇率引起的不公———当货币变成商品

我从小就想不通,为什么一个美元就可以换6、7块人民币呢?同样一双布鞋,在中国是20元人民币,在美国是20美元,不是差不多嘛?一个在美国混得不怎么样的人,到中国就成大款了,就因为他挣的是美元,你们觉得公平吗?当然不公平,但是,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不公平呢?

后来我才明白,这种不公平来源于货币市场。

货币原本是商品的价值尺度,但是它有一个假设前提,就是在国内流通。货币一旦流通到国外,必须经过货币市场,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本身也变成了商品,汇率成为它自身价值的体现。

在国外市场,货币的购买力表现为:本身的价值尺度×汇率。也就是说,它的价值尺度被汇率所扭曲,已经失去了价值尺度的功能。

之前我们讲到,受汇率的影响,发达国家的货币总是受欢迎,欠发达国家的货币就不容易流通,因此1美元就可以兑换6、7元人民币,反映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就是不公平。

当然,它的不公还体现在对国家贫富的评价上,以及生产和贸易上。虽然荒诞,但是仍然被社会上很多人引用。

比如,中国的一个小康之家的生活质量可能会比一个美国的普通家庭的生活质量要好得多,但是换算成美元之后,经济学家得出的结论却恰恰相反。

再比如,有一次一位县委书记说,我县2010年的目标是人均收入1000美元,可2009年人民币一升值,目标马上提前实现了。

购买力平价汇率———“巨无霸指数”

上次我们谈到,货币市场上的汇率导致了货币购买力的不公。是不是觉得秦始皇统一货币很伟大?省了多少事呀。现在统一世界货币好像不太可能,那能不能统一到某些产品上呢?有,那就是购买力平价汇率。

曾经有一段时间,它的“乳名”叫“巨无霸指数”。如果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4美元=3英镑。听起来既有道理,又荒谬可笑。

可笑的是,中国人吃汉堡的人太少,吃馒头、包子的多,是不是应该用馒头和包子作衡量商品呢?因此,现在它开始用1000多种日常商品加权后的价格进行比较,大概结论是市场汇率的一半,举个例子,美元和人民币的市场汇率如果是1∶8,那么购买力平价汇率基本上是1∶4。

购买力平价是最有影响力的汇率理论,但为什么大家都很少听说呢?原因有三:

第一,日常用品选择上仍然有争议,诸多技术性困难也未被突破;

第二,忽视了贸易成本、贸易壁垒对价格的影响;

第三,跨越了货币市场,进而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你说4元人民币换1美元,市场上没人给你呀。

因此,购买力平价汇率仅成为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

广场协议———汇率不是罪魁

很多经济学家总是认为,1985年“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日本出口下降,从而日本进入了泡沫经济时期,开始了日本数十年的经济衰退。

乍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但是也许大家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广场协议中被逼迫升值的不只是日元,还有德国马克。同样是被迫升值,德国的经济为什么走得非常稳健?货币升值、出口降低、经济衰退就一定是固定的因果关系吗?

我们讲过,货币、人、科技、管理、资源、市场作为社会生产力要素,缺一不可。

“广场协议”使日本和德国都面临同一个窘境:国际“市场”萎缩。而此时,日本和德国在应对上采用了不同的做法。

日本失去国际市场后,国内出口企业产品没有销路,失业增加。为了拉动内需,政府便增发货币(类似于中国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增发4万亿),从而造成了通货膨胀。而出口企业急于使资金保值或者继续赚取财富,因此,他们纷纷开始炒楼、炒股、炒古玩、炒古董……(和中国现在差不多)。

再后来,没有人接盘,经济泡沫就破灭了。经济泡沫对社会的伤害十分有限,只不过造成了一部分人的经济损失(假如A买了房子高价转卖给B,B又高价转卖给C,C又高价转卖给D,没有接盘人以后,经济泡沫破灭,ABC都没有受到损失,受到损失的只有D),而日本政府却把经济挫折的病根归结为泡沫经济。因而,在经济并没有受到重创,并且已经开始复苏的时候,却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于企业来讲更是雪上加霜,因而导致经济萎缩,于是经济就真的衰退了。

德国失去国际市场后,政府并没有急于用金融手段来调节消费,而是让市场逼迫企业产品转型升级。而企业也并没有急于将资金投资于金融市场或者哄炒物价,而是潜心致力于技术的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将危机转化为机遇,从而再次回到国际市场,最终促成了德国的稳健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汇率变化不过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足以对一个健康国家产生致命冲击。而对于一个国家,只有提高自身的生产力要素能力,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的冲击。

世界货币———任重道远

朋友们,讲了这么长时间的汇率,是不是都有些烦了?汇率是如此复杂,又是如此不公,要是能消灭汇率就好了!

消灭汇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消灭国家,形成统一的政权。为什么呢?

现在是信用货币时代,每个国家的政府都想通过掌握货币发行权来收取铸币税,这已经在“货币”篇的“通货膨胀”里讲过。因此只要有国家存在,就必定存在不同的主权货币。

有人说,欧元区不就在诸多国家间统一了货币吗?不错,但是为什么会出现欧债危机呢?根本原因是国家间发展不均衡,也不可能均衡。一个国家内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怎样实现均衡呢?我们在税收中讲过,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比如中国上海上缴中央政府的利税,并不在乎补贴给中国的新疆或西藏,因为大家都是同胞,反正利税总是要交,中央政府如何处置也不大关心。可是,欧盟是由不同国家组成的,我德国的钱为什么要白给希腊呢?

消灭汇率的第二个条件是要有公开、透明,受到监督和制约的公共货币发行权。

美元实际已经是准世界货币。假如全世界货币统一发行于一个国家,你敢用一个遥远大陆印刷出的货币吗?当然不敢,奥巴马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大量印钱)一直让你心有余悸。

总之,世界货币的诞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消除国家主权;二是货币发行机关的决策和运作要受到严格的监督。这意味着,世界货币的诞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