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安二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为讨伐长沙王司马乂,任命陆机为前锋大都督,率二十万人马前往洛阳。此时的陆机对于自己担任如此重要的军事首领很不安,他认为陆氏自先祖陆逊起,三世为将,杀戮过多,恐遭不祥。同时也感到自己是东吴旧臣,如今在晋任要职,也容易引起忌恨。于是向司马颖提出辞职,未允。后陆机与司马乂大战于鹿苑,20万人马从朝歌排到河桥,杀声震撼数百里,这是魏晋之际最惨烈的一仗。陆机军队惨败,司马颖的宦官孟玖兄弟及卢志等人乘机诬告其谋反,并作了伪证。司马颖大怒,派人秘密逮捕陆机于军中,同时被杀的还有陆云及陆机的两个儿子陆蔚、陆夏。二陆兄弟当时年仅43岁和42岁。据《世说新语》载:陆机临刑前神色坦然,只是对天自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意谓家乡华亭的鹤鸣,再也听不到了,可见他对家乡松江的无限眷恋,对小昆山的不尽思念。据《晋书·陆机传》云:“机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议者以为陆氏之冤。”其后,华亭的父老乡亲在小昆山读书台不远的山坡上,建起了鹤鸣亭,呼唤着英魂的归来。二陆作为松江的儿子,最后又魂归于故乡的怀抱。元代诗人、书法家凌岩诗云:“九峰西峙比昆仑,晋代将军墓尚存。今日扪萝登绝顶,桑丘麦垄自村村。”
陆机挥笔写下千古不朽的《平复帖》与《文赋》,不仅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地位,也使故乡松江从而闻名遐迩,成为祖帖故里、书贤之乡。
三、推崇皇帖二帝王尊评祖帖董其昌
陆机所书《平复帖》原系问候友人贺循(字彦先)病情的一份信札,纵23.7厘米,横20.6厘米,9行,86字,字体系章草,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平复帖》并不仅仅以现存世最早的传世墨迹而珍贵,其书法艺术水平也是相当精湛的。《大观录》称其为“若篆若隶,笔法奇崛”。观其运笔奇崛古朴而丰神流动,其气韵亦恣肆疏逸而从容内敛,达到了一种难以企及的雅秀简静、遒劲畅朗的化境,晋书“韵胜”、“度高”的风格得到了生动的演绎。为此,开创贞观盛世,有着深深的书法情节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子之尊,亲撰《陆机传论》云:“观夫陆机、陆云,实荆衡之杞梓,挺珪璋于秀实,驰英华于早年。风鉴澄爽,神情俊迈。文藻宏丽,独步当时,言论慷慨,冠乎终古。……故远超枚马,高蹑王刘,百代文宗,一人而已。”并对二陆悲剧性的命运深表同情:“华亭之鹤,方悔于后。卒令覆宗绝祀,良可悲夫。”从历代典章及庙堂皇制来看,唐太宗对二陆故乡“华亭”的提及,是对该地的极大尊崇与褒扬。也说明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一代帝王唐太宗已关注这个江南小城。而据史料记载,李唐王朝也是最早将《平复帖》收藏入皇府的藏家。《平复帖》至唐被收入《晋贤十四帖》,原与谢安的《慰问帖》同在一轴,被驸马都尉李玮收入。李玮娶唐仁宗皇帝的公主为妻,自己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画家,尤善章草,对陆机墨迹十分服膺。《平复帖》至宋入皇内府,宋徽宗赵佶更是痴迷于书画的一位帝王,他于宣和二年(1120)在宫中亲自用泥金题写瘦金书“晋陆机平复帖”,并钤盖“宣和”、“政和”二皇家收藏鉴定印。唐宋两代帝王对《平复帖》的推崇,终使《平复帖》名扬天下。华亭的父老乡亲也始终守护着二陆的遗踪旧迹,并将小昆山上的读书台代代相传,使之“芳草年年绿,风物岁岁新”。
《平复帖》、《文赋》与读书台、二陆故居结缘千秋,小昆山从此亦成为一道穿越千年的人文古迹、艺苑名胜。《九域志》曾引李太白《题王处士水亭》中云:“齐朝南苑,是陆机宅。”神宗熙宁年间两度任相的王安石,在辞相退隐江宁(今南京)时,曾专程来华亭,伫立深思在读书台,并留下了感叹的诗章:“悲哉世所珍,一出受稀倾。不如鹤与猿,栖息尚全生。”北宋早期诗人梅尧臣在庆历四年(1044)亦慕名来到华亭,瞻陆氏故宅,上二陆书台,即兴写下颇有沧桑感的《过华亭》。其后,在一个菊黄枫红的秋山夕照中,被贬的苏东坡带着疲惫的身心登临读书台。他望着夕阳山外山,绿树村外村,百感交集。这位亦工于书法、精于诗文的大才子与二陆的心是相通的。他似乎在秋风拂荡的读书台上,闻到了二陆当年遗存的墨香,聆听到了二陆当年留下的书声,在抖落了一身风尘和无限惆怅后,他在读书台的石壁上欣然题写了“夕阳在山,子瞻”。从此,在小昆山那条窄小的通往读书台的小径上,历代名士贤者、各地诗人墨客的脚步从未停止。
在《平复帖》收藏、流传的漫长过程中,明代的文坛巨擘、华亭画派领袖、与二陆同乡的董其昌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宋入明后,《平复帖》在万历初年由韩世能、韩逢禧收藏,二韩父子作为明大收藏家对此帖十分珍视,当时的诗人李维贞在《答范生诗》中曾写道:“昨朝同尔过韩郎,陆机墨迹锦装潢。草草八行半漶灭,尚道千金非所屑。”为了进一步增加《平复帖》的历史内涵、文化底蕴及艺术价值,注重乡谊、崇尚先贤、关爱遗珍的董其昌在万历十九年(1591)为《平复帖》题签。十三年后的万历三十二年(1604),董又再次为《平复帖》题跋,此段跋至今还留在帖后。董其昌还从整个书法发展史的角度评其为:“右军(王羲之)以前,元常(钟繇)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陆机殉难于公元303年,而此年王羲之刚出生。尽管对于《平复帖》的书写年代历来众说纷纭,但据笔者查考,应是写于太安二年(303)。彦先在301年因“赵王伦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职”,即彦先因内乱而以病辞职。而303年,战乱又起,陆机与彦先是好友,平时常有诗文唱和,在《陆机文集》中就有《赠尚书郎顾彦先二首》、《为彦先赠妇二首》、《赠彦先诗》、《为顾彦先作诗》等多首。为了使彦先复出一起平叛,他才挥毫写了此封问候邀请的信札。而《兰亭序》写于永和九年(353),可见《平复帖》比《兰亭序》早了整整五十年。博学多才、自视甚高的董其昌,以皇长子讲官、南京礼部尚书、明文坛泰斗之尊,两次关注《平复帖》,并为其题签写跋,从而不仅进一步确立了《平复帖》的历史地位,而且更提升了《平复帖》的艺术价值。与董其昌、莫是龙同为“松江三名士”的陈继儒,也在其《妮古录》中专门评介了《平复帖》,认为陆机用笔与索靖很相似。坦率地说,董其昌的确是颇有文化领袖气派与艺术大师气质的,他以高瞻的历史眼光、高迈的文化抉择和高雅的艺术取向,不仅为陆机的《平复帖》最后奠定了“祖帖”的尊贵地位,而且使松江在当时成为一个重要的江南文化艺术重镇,积聚了相当丰沛的文化资源和书法人气,创作了相当精彩的艺术作品。清代著名诗人张宪有《登小昆山》诗云:“昔贤同逝水,今我登此山。隔代人如昨,千年鹤未还。帆飞芳树里,雁落暮云间。夜就松风塌,冷然蝶梦闲。”
结语
千百年来,正是陆机《平复帖》的人文意义和艺术价值,使古城松江形成了特有的文脉史绪,构建了永久的笔墨空间,奠定了珍贵的帖学地位。《平复帖》与松江的血缘关系已成为一种历史状态和文化形式。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松江对小昆山也作了一些初步的开发与保护,如1984年绕山修筑了一道长1500米,高2.5米,宽50厘米的石墙,以保护小昆山上诸多遗址。1990年将小昆山西山腰原九峰寺进香小道,辟修成一道长200多米,宽1.5米的石嵌山路,便于人们上读书台拜瞻。2002年10月在山上储水池旧址修缮成“两陆草堂”,内存二陆与家族简介,另有《平复帖》、绣像、诗文等影印件。
而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应进一步认识《平复帖》历史遗产的独特性与文化资源的不可取代性,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开发。同时,对小昆山的二陆读书台、二陆草堂、二陆故宅等也应作全面的、整体性的规划及修造,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江南最早的书法圣地。几年前,《平复帖》从深藏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回上海博物馆“省亲”展示时,可谓万人争睹、盛况空前,故乡的人们对这本“祖帖”有着浓重的桑梓之情和深厚的笔墨之缘。尽管上海开埠才一百多年,然而它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延伸却是悠久而丰厚的,《平复帖》是上海这座城市弥足珍贵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