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看的世界历史
4430500000053

第53章 石头和玻璃做成的 《圣经》

你去过教堂吗?

在西方基督教国家,星期天是去教堂的日子,每个人在这一天都要去参加教堂的礼拜。

而在中世纪,人们几乎每天都会去教堂,有时候一天还会去好几次。就算没有礼拜,他们也会去教堂。他们到教堂去,找个位子坐下来,做祈祷;或者找到牧师做告解,向牧师诉说自己的烦恼,听取牧师的意见;也可以向圣母玛利亚点一支蜡烛许愿;或者,什么都不干,就是到那儿去找朋友聊聊天。

在数次十字军东征期间的那么多年,包括十字军东征之后的很多年,中世纪的人们生活的中心,就是他们的教堂。

教堂成了人们社交活动的场所。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向教会捐献钱财,并且愿意花时间、出劳力到教堂来,参加各种劳动,把自己的教堂建设得更好。在当时的法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建成了大量精美的教堂和大教堂。这些教堂一直保存到现在,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们也是不可多得的建筑精品。正因为如此,今天的人们也依然愿意不远万里,到这些教堂所在的地方去参观。

你知道什么是“大教堂”吗?大教堂在规模上比普通的教堂要大,因为它不是普通的教堂,而是供一个教区的主教居住和传教的地方。在大教堂的大殿中,你能看到一张特别的椅子,这是供主教坐的,所以大教堂又被称为“主教座堂”。

中世纪修建起来的这些教堂或主教座堂,同此前古代希腊或罗马的建筑样式完全不同。实际上,它们同之前任何形式的建筑都不一样。

如果让你用木头修建房屋,你一定会这样施工:首先把四根木头直立在地基的四个角上,然后再在上面用别的木头搭出屋顶。古希腊人和罗马人也是这样修房子的。

可是,中世纪的欧洲人完全不是这样修房子的。

如果你想搭一个玩具小屋,要是不按上面那个方法的话,你还可能怎么做?也许你会把两根木头头对头地那样支起来,支成字母A的样子。可是这种方式并不能做到完全稳固,很容易向一边倒去,这样一来,整栋房子都会倒塌。可是,当时的那些教堂基本上就是用这种方式搭建起来的。其方法是在直立的石柱上再搭建左右两边向中心合拢的尖顶,为了防止尖顶把下面的石柱推倒,建筑师们又另外设计了加固整个结构的支柱。这些支柱也是石头做成的,它们在建筑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作“飞扶壁”。

意大利人在看到这样的建筑结构时,觉得非常难以接受。他们觉得这样修出来的建筑一定不可能稳固,会很容易倒掉——这样的房子不就像是扑克牌搭的房子吗?意大利在公元476年曾被哥特人征服,哥特人都是些野蛮无知的人,所以在那之后,人们把野蛮、不文明的东西都称为“哥特式的”。所以,上面我讲到的这些教堂,因为它们那充满力量的外观,也被人们称为“哥特式建筑”。实际上,哥特人同这些教堂没有任何关系,在这些教堂被修建起来的时候,纯正的哥特人早就消亡了很多年了。

还有,不知你从我上面的描述中对于这种哥特式建筑得出了什么样的印象。你会不会觉得这种要靠外部的飞扶壁撑起来的建筑,可能看起来随时都会倒塌,样子也很丑陋?可是,实际的情况却刚好相反。哥特式建筑一点也不丑,而且很坚固结实,只有一些修建得非常马虎的哥特式建筑才会垮塌掉,而绝大多数大型的哥特式建筑都一直屹立至今。而且,除了那些最为守旧的人,只认为古希腊、古罗马样式的建筑最正宗、最美观好看之外,大多数人都逐渐接受了哥特式建筑的特征。

哥特式建筑同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不同之处还有一些。在任何一所哥特式教堂开始动工修建之前,人们首先会在教堂所在的地面上画上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十字架的头都冲着东方,因为那儿是耶路撒冷所在的方向。之后,人们再在这个十字之上修建教堂。因此,当教堂全部修建完毕之后,如果你从空中俯瞰这座教堂,你会发现整个教堂看起来是个十字,而且祭坛大堂永远朝向东方。

哥特式教堂还有非常漂亮的尖顶,这些尖顶都非常高,看上去像直指苍天的手指。教堂的门窗既不是方形也不是圆形的,而是尖顶的样式,看起来像祈祷时人们合起来的手指。

哥特式教堂的墙壁几乎全都是玻璃做成的,最吸引人的是这些玻璃窗户的样式。这些窗户都不是像我们家里面用的那种透明的普通玻璃,而是用各种颜色的玻璃拼成的图案,一小块一小块不同颜色的玻璃被拼接起来,镶嵌成一大幅绘画,讲述着《圣经》里面的故事。这样的玻璃镶嵌画比普通的绘画看上去要更好看,因为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阳光从彩色玻璃中穿过,使得这样的彩色玻璃窗看上去就像宝石一样耀眼夺目。蓝色的玻璃看上去像是碧蓝的天空,黄色的玻璃像是灿烂的朝阳,红色的玻璃像是红宝石。每一扇彩色玻璃都讲述了一个《圣经》故事,整个教堂的彩色玻璃加起来,就像是一本《圣经》故事插图。这样,就算来到教堂的人不识字,没法自己读《圣经》,他也能通过观看这些彩色玻璃来温习《圣经》的内容。

在教堂里面,还有不少石头雕塑。这些雕塑反映的是基督教历史上的圣徒,或者天使,当然还有《圣经》里面的人物。所以我们说,这些教堂,就是一本用石头和玻璃做成的《圣经》。

除了圣徒和天使,你还能看到奇形怪状的野兽或怪物的雕塑——这些野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同自然界中的野兽完全不同。它们一般都被摆放在教堂外面,例如屋檐的转角处,被用作滴水檐。这种怪物滴水檐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作“滴水嘴”。人们还相信,它们可怕的样子能够吓走恶灵。

现在我们无从了解谁是这种哥特式建筑最初的设计师或建造者,也没有人知道是谁最先雕刻了哥特式建筑里的那些雕塑。因为在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时代,几乎每一个人都对此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因为他们修建的是他们自己的教堂。他们不一定为工程捐献钱财,而是在参与方面花时间、出劳力。谁有雕刻的技术,谁就去做雕像,或者切玻璃;如果什么技术也没有,那也可以去搬石头。

有些巨大的哥特式教堂用了无数人的劳力,花去了数百年的时间才修建完毕。有些参与修建的人,到死也没有亲眼看到教堂完工的样子。最有代表性的几座大型哥特式教堂有:英国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

其中,科隆大教堂修建的时间最久,从破土动工一直修了七百年都还没有修完!另外,法国的兰斯大教堂在一战德军的炮火下几乎完全被摧毁。

哥特式教堂是在众人齐心协力下,用石头和玻璃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在修建的过程中,一切环节无不精益求精。而且,修建教堂的方式几乎也因此都固定下来了。今天的人再修建教堂,基本上都是按照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来的,要修高高的尖顶高塔,尖顶形式的门,彩色玻璃窗户,而且祭坛也基本上是冲着东方。不过,尽管今天的教堂在这些方面可以模仿哥特式教堂,但是今天的教堂不会再像哥特式教堂那样有石制的穹顶,也不会再用到飞扶壁,彩色玻璃窗户的面积也小了很多。现在的教堂,穹顶大多是木制的,有时候整座教堂都用木制,或者别的什么现代材料。因为真正的哥特式建筑造价非常高昂,而且工艺复杂,耗时耗工。今天的人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也没有热情来修建这样的建筑了。

这就是哥特式建筑的故事。再说一遍,它同哥特人可没有一点关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