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孩子在家里、在学校里往往能够较好地遵守礼仪规范,可一旦到了外面的公共场合,就会忘掉规矩,变得我行我素。
之所以如此,和孩子本身所具备的好奇心不无关系。即使作为大人,当我们到一个陌生环境后,也会不由自主地观察周围的一切,而孩子则往往表现出更为活跃、兴奋,甚至爱调皮捣蛋的样子。其实,大多数孩子只要经受父母悉心的教导,都可以做到家里家外一个样。
所以,如果想让你的孩子不要成为公共场所的“小魔头”,那么就提前给孩子打一打“预防针”,让孩子遵守公共场合中的礼仪规范吧。
钟瑞是爸爸妈妈及老师眼里的好孩子,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也非常懂规矩、讲礼貌。可是,让爸爸妈妈大惑不解的是,每当到了公共场所,儿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有时候大声喊叫,有时候上蹿下跳,或者到处乱跑,经常弄得父母好不尴尬。
为此,妈妈和爸爸教育过他多次,可都收效甚微。即便当时钟瑞答应下来,可到了下次依然如故。
比如,有一次,钟瑞和妈妈在商场购物,妈妈见儿子又犯“多动症”了,就说:“你能不能停下来呢,如果再这样,下次不带你出来了!”
妈妈的威胁起到了一点作用,钟瑞很快安静了下来。可是,不久后娘儿俩又一起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钟瑞的老毛病又犯了。
这种事情总是不断地上演,钟瑞的爸爸妈妈真不知道儿子为什么家里家外两重天。
一个在家及学校的乖小子,却是公共场合中的捣蛋鬼,换做谁是钟瑞这样的小朋友的家长,都会又喜又恼,喜的是孩子在家和学校表现优秀,忧的是孩子在公共场合不懂规矩。
如果留意一下,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喜欢在火车车厢、商场、酒楼等公共场所走来走去,甚至乱跑乱撞。这些孩子或许也像钟瑞一样,除了公共场所之外的其他地方,他们都会有不错的表现。可是为什么一到公共场合就变得如此呢?
儿童心理专家告诉我们,这种情况通常会涉及3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孩子自控能力差,即使理解了大人的要求,但是无法做到。孩子虽然知道在公共场合不应该乱跑,或是做一些不礼貌的行为,但因为年纪小,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差,所以就会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而且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时,孩子会有新鲜感,难免会控制不住自己,东跑跑、西逛逛。
其次就是孩子心里有个想引起别人注意的小算盘。第三点就是缺乏公共意识,不会想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麻烦。
因此,家长要想纠正孩子不守规矩的行为,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进行预防和制止,让孩子做到家里家外一个样,成为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好少年。
1.提前预防,好过事后补救
我们常说“防患于未然”,或者“把××扼杀在萌芽状态”。事实上,对于任何不良行为或事物,如果在还没有到来之前或刚要到来的时候,我们能够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处理,那么就会相对比较容易地解决掉。而当事情真的发生了,甚至结束了,那么这时候再进行补救可能就需要多花好几倍的精力,所以,当我们打算陪孩子外出的时候,在临行前,要先告诉他此次出行的目的是什么,让他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同时也要告诉他必须遵守的规则。最后,还要确定他的确已经明白,并答应遵守。
2.当发现孩子打破规则的时候,父母要及时提醒
虽然在家里立下了一些规矩,可到了外面,孩子可能就会因为被新鲜事物吸引而忘掉“诺言”。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触犯了某些规矩,就要及时提醒,并耐心地纠正,直到孩子遵守为止。
3.父母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父母订立了规矩,不要因为孩子的求饶而妥协,而是要坚决贯彻执行。比如,当孩子在超市奔跑吵闹,屡劝无效时,可问他:“你是要安静下来,还是要离开?”如果孩子不听劝说,就冷静地带他回家,千万不要向他妥协。让孩子清楚地知道,除非在公共场所表现得宜,否则不能再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