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孩子学礼仪的第一本书“小橘灯”亲子学堂丛书
43743100000034

第34章 恰当地称呼别人很重要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不爱跟人打招呼而发愁,而有的家长则因为孩子不懂得如何恰当地称呼别人而头痛。无疑,这两种情况都是家长不希望看到的。如果说不爱打招呼带来的更多的是尴尬的话,那么不会恰当地称呼别人则在尴尬之外又多了一个“不懂事”。

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一天,卿卿和妈妈一起去中山音乐堂看演出,在买票的时候,前面一位坐轮椅的男士的票掉到了地上,而他自己却浑然未觉。卿卿看到了,就急忙提醒他说道:“哎,前面那个残疾人,你的票掉了。”

这时候,周围的人都把脸转向了卿卿,而那个坐轮椅的男士也尴尬地说了声“谢谢”。

此时,卿卿并不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还沉浸在帮助他人的快乐里呢。可当她看到妈妈一脸严肃的表情时,似乎明白了自己说话的不妥。

当时由于人多,妈妈没有指出卿卿的不礼貌之处,待到进入礼堂,妈妈小声地凑到卿卿耳边说:“卿卿,你刚才帮助那个坐轮椅的叔叔是好事,但是你那样称呼他则是不对的。你应该说,前面那位坐轮椅的叔叔,您的票掉了。”卿卿听了,点点头。

笑笑有一次也犯了类似的错误。一天,她和妈妈整理家务,收拾出来一些矿泉水瓶和旧纸盒。妈妈让她到楼下找个收废品的师傅来,把这些东西卖掉。

笑笑爽快地答应了,她走到楼下,看到离自己家居住的这栋楼不远处停着一辆收废品的三轮车,就大声喊道:“喂,瞪三轮的民工,过来一下,我家有废品要卖!”那位收废品的师傅听见喊声,知道是叫自己,可是他故意不答应。

笑笑又嚷道:“叫你呢,没听见吗?”那个师傅还是不理她。

这时候,由于妈妈见笑笑还没上楼,就追下来了。她听了女儿跟对方说话的口气就感觉不对劲,她问笑笑是怎么回事,笑笑把刚才的经过说了,边说还边委屈着。

妈妈听了摇摇头,对笑笑说:“你这样称呼人家,人家当然不爱听了。你听妈妈怎么说。”

“收废品的师傅,麻烦您来我家一下吧,有废品卖给您!”妈妈说道。就在妈妈刚把话说完,那位师傅就把三轮车骑了过来。

笑笑一看,果然是妈妈“厉害”,从那之后,她再也不这样用不尊重的称呼来叫别人了。

上述案例中的两个女孩由于用不恰当的语言称呼别人,导致了别人的尴尬和不配合。她们不知道,人都是需要受到别人尊重的,如果别人用让自己难以接受的语言来称呼自己,那么心里自然会不好受,也就不愿意配合对方。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引导他们要想赢得别人的好感,增进彼此的交流,一定要避免使用不恰当的称呼,像“喂”、“那个胖子”、“戴帽子的”等这样的称呼是极其不礼貌,应绝对禁止的。

1.教导孩子对长者要使用尊称

伟大的中国是礼仪之邦,单单在称呼上就能初见端倪。在教导孩子时,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用尊称来称呼长者,比如,“您老”、“老人家”,而不能用“老头子”、“老太婆”。

2.让孩子学会根据年龄和亲近关系来称呼

首先是根据年龄来称呼别人。例如,我们告诉孩子,对年老的人称为“老伯伯”、“老爷爷”,或者称“老奶奶”、“老大娘”等;而对于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则可以称“小弟弟”、“小妹妹”、“小朋友”等。如果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对方,那么就让孩子有礼貌地问一下:“请问我该怎样称呼您呢?”

其次,是教导孩子根据亲近关系来称呼,比如遇到邻居或者家长的同事、朋友等,可以按照亲属关系来称呼,在称呼对方时可以加上姓氏,比如“王叔叔”、“刘阿姨”等,这样会显得更加亲切。

3.告诉孩子在学校对老师和同学应怎样称呼

这一点对孩子来讲比较容易,在此只简单提一下即可。家长可以教导孩子,对老师的称呼可以根据其职务进行,也可以直接称之为老师;对于同学的称呼可以直呼其名,也可以不带姓,只叫名字,这样也会显得格外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