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都百思不得其解阿里巴巴到底要做什么的时候,马云给出了答案:阿里巴巴的发展包括诚信体系、市场、搜索、软件和支付5个发展方向。简单来说,阿里巴巴要提供的是这样一个平台:将全球的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因此,“倾听客户的声音,满足客户的需求”是阿里巴巴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对此马云说:“什么是电子商务,这两年电子商务被说得越来越神奇。说实在的,我不太愿意参加IT的论坛。人家一说马云是IT的业内人士我就慌了,阿里巴巴不是一家IT企业,阿里巴巴是一家服务公司。我们以网络为手段帮助我们的客户,把客户变成电子商务公司。如果明天发现有一样东西比互联网更好,我们就会用那种方法。我们不要成为高科技公司,那是为了得到优惠政策。跟客户讲的时候你越低越好,你跟客户说你是高科技,客户会崇拜地看着你,不会买你的产品。高科技太远了。我们讲高科技是说给别人听的,你自己都相信了,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说我们不是高科技,不是IT企业,我们是商务服务公司,互联网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互联网是一个工具,电子商务就是一个工具。”
正因为马云认定了“电子商务就是一个工具,阿里巴巴是个服务公司”,因此马云要求:技术,就应该是傻瓜式服务。技术应该为人服务,人不能为技术服务。阿里巴巴能够发展这么好,主要是他们的CEO不懂技术。大批懂技术的人跟不懂技术的人工作,马云蛮开心,因为有85%的商人跟马云一样不懂技术。马云要求阿里巴巴技术非常简单,使用时不需要看说明书,一点就能找到想要的东西。
马云给阿里巴巴的定位就是帮助大家在网站收集其他人的信息,在网上促成交易,从而把企业的产品推到全国、全世界。马云很坦诚地告诉客户,企业要成长需要做很多工作,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工具,不是救命稻草,它只是企业发展中运用的一种手段。所以,投多少钱进去要三思而后行。有效果就多投,没有效果就少投。而对于为什么没有效果,这也需要多方面思考,搞清是电子商务本身的问题还是企业内部的问题。马云倡导将电子商务还给商人。将电子商务还给商人,就是让商人来决定需要什么样的电子商务。用商人能听懂的语言,开发商人能使用的技术,让商人来控制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就是利用先进的手段,增加贸易机会、提高生产和贸易效率、降低生产和贸易成本。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就不会对社会生产产生影响。因此,一个产品、一种服务的好坏不是由评论家或媒体来判断,而是要看企业是否从中获益。每次遇到自己的客户,马云总是和他们探讨如何创办、经营企业。
首先,你要想好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然后才能摆脱各种诱惑,照着这个思路一路走下去,其次,你要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选择具有长远空间的业务去发展。正是这种劝告式的推销,使阿里巴巴获得了客户的信赖。马云说阿里巴巴的目标很明确,首先是帮助客户赚钱,再过几年帮助他们快乐地赚钱,再过几年帮助他们赚大钱,最后帮他们省钱。阿里巴巴可以改变一切,但不改变“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使命。
马云还说,今天是用电子商务帮助客户成功,如果明天有更好的方法帮助客户成功的话,他一定会扔掉电子商务把它经营起来,客户是最重要的,用什么样的办法并不重要。
未来电子商务的赢家绝对不是纯传统企业,也不是纯网络公司,未来的赢家一定是能把传统企业和电子商务结合好的企业。空间。阿里巴巴为他们设计的IT和互联网服务虽然在技术上不是最先进的,但却是最适合他们的。
这是一条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颠覆性道路。如果说现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希望未来与已经有几百年商业社会历史的西方国家平起平坐的话,那么这几乎是一条唯一可能的道路,一条由互联网帮助这些国家崛起的道路。而中国,由于其勤奋的人民和稳定的体制,在这条道路上走通的可能性很大。通过这条道路,中国和其他一些类似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才有可能分解西方已经完全成型的制造业,把它拆解成成本更低的中小型企业,进而获得自己的发展。
这是一条属于未来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阿里巴巴走得非常稳健。我们不能说以这种思想主导阿里巴巴前进的马云一定是对的,但在相当多的领域,这种思想使阿里巴巴正在快速得到发展。至少在阿里巴巴和他的用户们心里存在着这样一个未来,那就是总有那么一天,全世界所有的中小企业主早晨来到他的公司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脑,而其桌面上跳出的是阿里巴巴的系统,从操作界面到即时通讯。
这是一个绝不亚于比尔·盖茨让每个家庭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的伟大梦想,而与盖茨不同的,马云是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普通人。他之所以能够构想出这样一个梦想,是因为他幸运地出生在中国的浙江,这个古老国家迈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最活跃的一个省份,一个中小企业最为活跃的省份。而他之所以可以向这个梦想迈进,是因为他的这个梦想吸引了众多最优秀的同伴来帮助他。IT和风险投资行业最优秀的高级经理人从一开始就加入阿里巴巴的行列,而到2006年,更多传统行业的优秀人才开始进入这个年轻公司。
但是我们还是要追问,在商业上已经成为王者的阿里巴巴在今后的路上会走得稳吗?一个如此巨大的梦想变成现实中间要经历多少艰辛?
这不是一个轻易可以达到的目标,马云横向要挑战电子商务传统优势的互联网公司,纵向要挑战流通业巨头。而在每一个应用领域,他要挑战的是IT行业已经有优势的软件行业。举例而言,在战胜eBaY之后,马云现在开始对AMZON说三道四,而在流通业,他更是觉得沃尔玛是可以被取代的,在软件业,马云觉得用友公司的方向大可商榷,而他可凭借的,就是站在他背后的一大批中小商人。马云是个三头六臂的妖怪吗?他想挑战的对手是不是太多了?
不过可以让我们放心的是,马云主导下的阿里巴巴在面对竞争的时候,采取的是合作而不是吞并的方式。在马云的描述中,阿里巴巴不会成为行业的巨无霸。作为一个“小的就是美好的”这一商业思想的拥戴者,马云至少在口头上是选择与同行共生的一种方式来作为阿里巴巴的生存方式。至少到现在,在软件行业他联合微软;在搜索行业他联合雅虎;也许未来他还会有更多的联合人,而由于他背后庞大的用户群,这些顶级的行业巨子也确实愿意与他联合,而如果这种方式被阿里巴巴一以贯之地付诸于行动的话,那无疑将会是众多立志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网站和更多的中小企业主以及中国商人之福。
当然,马云不会说出来的是,如果把这一梦想的实现过程看作是一座大森林的建造过程的话,那么现在已经在营造中占有优先权的阿里巴巴,当然是这座森林的国王。因为他们从中国这个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里发现并培养了网商这个概念和人群——电子商务未来确实可以成为一座森林的话,那么这座森林中的草地是阿里巴巴培植的,而一旦失去了最底层的草地,森林及生存其中的动物都将失去存在的基础。
史玉柱向右:
1.品学兼优的学校尖子生
“人在成功时得出的经验都是虚的,只有要失败时的经验才是真叫经验,成功者的人站在高峰时是看不到真实的一面。”
——史玉柱
1962年,史玉柱出生在安徽省北部怀远县城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史玉柱的父亲是怀远县公安局的干警,而母亲则是一个普通工人,与商业并无任何联系。一直到上大学,史玉柱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这个面积2300平方公里、隶属安徽省蚌埠市的小小县城度过的。童年的史玉柱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生活得无忧无虑。转眼间,史玉柱上了初中。陌生的学习环境似乎羁绊住了史玉柱的玩心,到初二的时候,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之前,一般高中毕业后就会直接下放到农村。但当时开始有一种说法,就是将来也可以考大学了。1977年,高考制度开始恢复。有了对未来的预期,再加上父母的管教,史玉柱开始考虑人生了,在随后在学习上发起“疯”来。史玉柱“疯”成了一匹“黑马”:他各门功课的成绩都在直线上升!
上了中学,史玉柱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学历天赋。上课史玉柱很少听讲,因为他总觉得老师讲的都很简单,都是一听就懂的那种。他就自己看书,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而他最感兴趣的是数学人物的传记。上中学时,史玉柱日常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周末,也没有休息日。他经常最早一个到教室,下晚自习后最后一个走。
很快,极具数学天赋、发奋图强的史玉柱成为老师重点培养的对象。而史玉柱也的确没令老师失望。他不仅数学成绩在班里,乃至这个年级一枝独秀,就连整个理科成绩在学校也无人能及。而此时的史玉柱也当之无愧地受到了父母交口称赞,成为亲戚、邻居小孩学习的榜样。
就在这不知疲倦的学习中,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六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过去了,到高考填报志愿的关头了。那时的史玉柱成绩已经相当出色,所以,班主任老师的安排足以让他搏一搏清华或者北大,为学校和老师增光。
由于史玉柱对数学的钟爱,他没有听别人的意见,而是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浙江大学,填报的院系为浙大数学系。原因是立志做中国下一个陈景润的史玉柱觉得浙江大学的数学并不比清华、北大差多少,并且浙江离家近,回家、去学校很方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浙江大学也是数学家陈景润执教的地方。
1980年,史玉柱以怀远县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数学系,而且史玉柱也是当年整个县的理科状元,顿时史玉柱的名字成了人们的焦点。而直到今天,史玉柱的童年故事还在局部范围被县城里的人们津津乐道,被县城里的家长当作教育小孩的典范。
大学四年,史玉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84年,史玉柱大学毕业后被阴差阳错地分配了到安徽省统计局工作。不过单位还是很重视这个浙大数学系的人才,分到单位没几天,史玉柱就被通知去西安统计学院进修,一去就是几个月。这次进修对史玉柱后来接触计算机影响很大。到了西安统计学院之后,进修的老师是一个美国的教授,号称抽样调查之父,他就介绍了最新的国外抽样调查方法,统计方法、抽样方法,没有一样能够离开计算机。回到单位之后,史玉柱当时负责的工作就是农村抽样调查数据的处理。那时候单位里面用的计算工具还很原始,是用计算器在那里加来加去的,史玉柱就提出要求,应该买一台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是挺昂贵的设备,但是领导也知道计算机能提高效率,既然有人能用得上,就答应了史玉柱的要求。史玉柱因此南下广州,花5万块钱扛回了一台IBMPC。有了计算机之后,史玉柱的生活变了个样。他把个人的生活实践全部花在了研究计算机上面。史玉柱的计算数学功底开始发挥作用。因为数学其实就是大脑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计算机编程不是难在语言,而是难在算法,所以一般计算数学出身的人编软件,要比计算机系编软件的人水平要高。过去应该有20、30个人干的统计的活,史玉柱用计算机,找两个录入员,一两天就干完了。
此时史玉柱就开始自己编写分析软件,这个软件设计得可以分析出很多有用的数据,比如年收入400元以上的农民会买哪些东西,消费特征是什么;年收入400元到500元的农民消费特征又是什么。把这些人的数据抽出来一汇总,然后再和平均数一对比,一分析就能出很多的结论。史玉柱的软件不断完善,此时,各地的统计局都纷纷开始使用这套软件。第二年,国家统计局在河北唐山召开全国统计系统年会上,要求全国各地的农村抽样调查都用史玉柱的软件。史玉柱因此得到了二三十元奖金和一个技术进步奖。相比当时每月54元的工资,史玉柱很有成就感。那一年是1985年,史玉柱年仅23岁。之后,史玉柱就开始基于他分析出的数据,写关于农村经济问题的文章,居然还能发表在搞学术人挺在乎的高档次杂志上。当时的安徽省副省长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看了不少史玉柱的文章,很欣赏。副省长是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深圳大学客座教授,他面试了一下史玉柱,就在1986年将史玉柱招为了深圳大学软科学专业研究生。1988年,史玉柱在深圳大学听到了当时四通公司总经理万润南的讲座。这个讲座对史玉柱的触动非常大。从那时起,史玉柱开始经历了商业思想上的第一次洗礼,之后便有了下海经商的想法。1988年,从深圳大学研究生毕业,史玉柱回到原单位安徽省统计局。毕业回到单位的史玉柱应该本分安稳地踏实工作,从一个年轻的处级一步一步往上升,过着旁人羡慕、称赞的舒适安逸的生活。
2.辞职下海创立巨人集团
“如果下海失败,我就跳海。”
——史玉柱
史玉柱从小性格中的求新求变、坚强、勇敢与不服输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读完研究生,回到单位的史玉柱作出了几乎是所有人都意料不到的抉择——要求辞职,放弃唾手可得的仕途,辞职“下海”创办企业。
没几天,他提交了辞职报告。领导和同事们为他惋惜,连平素最了解他的父母此时此刻也感到不可思议。稳稳当当的“官”不做,舒舒适适的日子不过,偏要辞职,自己把自己推到东漂西泊的未知中,不是发了“疯”又是什么?但史玉柱明白,他的心里正涌动着一股不可遏制的创业冲动。那时史玉柱他信誓旦旦地说:“如果下海失败,我就跳海。”
史玉柱决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累的知识,在这个领域里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创业是艰苦的,没资金,也没靠山,史玉柱登上飞机飞往深圳的时候,身上的全部家当就是东挪西借的4000元人民币,当时的4000元人民币在深圳已经不够大款们的一顿茶钱了,唯一让史玉柱充满信心的是他在深圳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之呕心沥血研究的“M-6401”桌面文字处理系统。1989年7月,史玉柱来到深圳。初到深圳的那几天,史玉柱来到深圳大学,租不起房子,就挤到学生宿舍去住,搞科研没有仪器,他采取能“混”就“混”的策略,“混”到学生堆里去,在学生的实验室偷偷地编写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