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也是快乐的重要条件。心理学家多易居说,佛家早就看出,人类不快乐的最大原因是欲望得不到满足与期望不得实现。而美国文化培养出来的普拉格则详细区分“欲望”与“期望”。他说:“虽然欲望也许有碍快乐,却是‘美好人生’不可缺少和无法消除的成分;期望则是另一回事,例如,我们期望健康,但得付出代价”。
普拉格举例说,某一天你发现身上长了个瘤,你心怀忐忑找医师检查。一个礼拜后,当听到良性瘤的诊断结果时,你会感到这一天是你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事实上,这一天和你怀疑身上有瘤的那一天一样,生理上的健康情形并没有改变,如今你却快乐得不得了。为什么?因为今天你并没有期望自己会很健康。
因此他说我们能够也应该“欲望”健康。但不应该“期望”健康!就好像我们不应期望人生当中许多事:求职口试顺利,投资策略成功,甚至所爱的人长命百岁。他说,如果我们分不清“欲望”和“期望”,我们便会感到“失望”。期望得不到实现。不但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也会破坏我们的感恩心,而感恩心是快乐的必要条件。
所有快乐的人都心怀感恩,不知感恩的人不会快乐,而你期望越多,感恩心就越少。在期望获得满足的一刹那,我们必须想到那绝不是必然的事。既然如此。感恩之心会增加我们的愉悦,也会使我们将来不至于不快乐。
犹太教和佛教都教人随时心怀感恩。犹太教徒凡事都要感谢上帝:为了盘中的食物,清晨醒来、休假,甚至见到美丽的彩虹,都有感激上帝的诵词。
各行各业的人努力工作,我们才有一切衣食器具与避风寒的屋宇,天下各种动物、植物、矿物的存在,提供我们维持生命和赏心悦目的资源。
生气的时候跑三圈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四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何苦要气?气便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你不看它时,它便会消散了。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夕阳如金,皎月如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尚且享受不尽,哪里还有时间去气呢?
有位修行者,脾气很暴躁,但他却很用心,想将这暴躁的坏脾气改掉。于是他花了许多钱,盖了一间庙宇。他特地找人在庙宇大门口的横匾上,刻了“百忍寺”三个大字。
这位修行者,为了显示自己的诚心,特地一一向前来的进香者说明自己改过向善的意念,大家也都十分敬佩他的用心。此时,有位过客向修行者问庙宇横匾上的字。修行者说:“百忍寺。”过客再问一次,修行者口气略有不耐:“百忍寺。”过客故意又问了一次:“请再说一遍。”修行者已经按捺不住,暴躁地回道:“百忍寺,你听不懂啊!”过客笑道:“你才说了三遍就受不了了,还建什么百忍寺呢?”
“忍”字拆开是“心”字上面“一把刀”,可见我们能够做到“忍”是很难的。当我们忍不住时,就试试美国前总统杰弗逊的方法:“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每次生气和人起争执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上三圈。然后坐在田边喘气。
爱地巴工作非常勤劳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多了。但不管房子和土地有多广大,只要与人争论而生气的时候,他就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
“爱地巴为什么每次生气都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呢?”所有认识他的人,心里都感到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明说。
直到有一天,爱地巴很老了,他的房子和土地也已经太广大了,他生了气,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转,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太阳已经下山了,爱地巴独自坐在田边喘气。
他的孙子在身边恳求他:“阿公!您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这附近地区也没有其他人的土地比您的更广,您不能再像从前,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了。还有,您可不可以告诉我您一生气就要绕着土地跑三圈的秘密?”
爱地巴终于说出隐藏在心里多年的秘密,他说:“年轻的时候。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去和人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努力工作。”
孙子问道:“阿公!您年老了,又变成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呢?”
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
学会嘲笑自己
不管天资多么聪颖,我们偶尔也会做些蠢事。一般人出了丑,总是羞赧不堪,直想躲避众人耳目。何必呢?换个角度来看,这些蠢事其实还蛮有趣的。要是能够一笑置之,不是更好吗?
这就是自嘲。
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之一,就在于能够偶尔嘲笑一下自己。我们必须能让别人享受我们的滑稽,我们必须时时保持幽默,我们必须时时开怀大笑。
我们都太严肃了。因为社会不断在告诫我们:不能出错让别人看笑话,不可以用自娱来娱人。结果,每个人都摆出一副正儿八经的模样。
但是,这世界怎能少得了小丑?于是,在自己不能扮小丑的限制之下,大多数人都在等着别人出丑,逮着了机会,就好好嘲笑一番。相反地,要是自己丑着了,就非得尽量掩饰不可,免得成了别人的笑柄。
有这么严重吗?
坦率地把自己的缺陷讲出来,只能引起别人的同情和爱怜,不会失去别人的敬重。如能用开玩笑的形式讲出来,那就更能表现出你非同寻常的气度了。
托尔斯泰寓言里的那只狐狸用尽了各种方法,拼命地想得到高墙上的那串葡萄,可是最后还是失败了,于是只好转身一边走一边安慰自己:“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
这只聪明的狐狸得不到那串葡萄,心里不免有些失望和不满,但它却用“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来解嘲,使失望和不满化解,使失衡的心理得到了平衡。
人的一生,谁都难免会有失误,谁身上都难免会有缺陷,谁都难免会遇上尴尬的处境。有的人喜欢藏藏掩掩,有的人喜欢辩解。其实越是藏藏掩掩,心理越是失衡,越是辩解,却会越辩越丑,越描越黑,最佳的办法是学会嘲笑自己。
美国著名演说家罗伯特,头秃得很厉害,在他头顶上很难找到几根头发。在他过60岁生日那天,有许多朋友来给他庆贺生日,妻子悄悄地劝他戴顶帽子。罗伯特却大声说:
“我的夫人劝我今天戴顶帽子,可是你们不知道光着秃头有多好,我是第一个知道下雨的人!”这句嘲笑自己的话,一下子使聚会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来点小乐子吧!要是你跌倒了,不妨笑自己一下;假如你说了些蠢话,也可以自嘲一番。
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当你出了个小岔子而极力掩饰的同时,必定会因为乱了方寸而手足无措,结果呢?丑态更是会连串爆出。原本是想平息笑声的,到头来反让笑声盈庭,你说是吗?
所以说,出了点小错没关系,笑一笑就认了,当做没发生过一样。要是耿耿于怀,就免不了会想遮掩,后果则是越遮越丑;而你的愧疚也会越深,十足是个恶性循环。
美国大实业家本特经历了1500多次的当众演说,他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讲过下面几句名言,值得我们铭记在心。他说,听众最爱听的笑话是关于演说者本人的笑话。一个演说者假如能满足听众,他就是一个理智而坚强的人。
诗人席勒也曾写道:“欢乐时,这世界将与你同欢;哭泣时,你就只能独自饮泣。”这句话很传神地将这种心态表露无遗。我不知道你的想法如何,但我宁可这世界与我同在。和世界一起嘲笑自己又何妨?
人有了自卑感,心里很容易失衡,但是我们从不少人身上发现,人有了自卑感,同时也会产生出一种不断地弥补自己弱点的本领。往往自卑感越强的人,这种补偿作用也会越强。也许这是造物主赏给人类的一种心理平衡。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从小就有自卑感,他就是通过自嘲来克服自卑,培养自己的自信心的。
大家都知道林肯长相丑陋,可他不但不忌讳这一点,相反,他常常诙谐地拿自己的长相开玩笑。在竞选总统时,他的对手攻击他两面三刀,搞阴谋诡计。林肯听了指着自己的脸说:“让公众来评判吧,如果我还有另一张脸的话,我会用现在这一张吗?”还有一次,一个反对林肯的议员,走到林肯跟前挖苦地问:“听说总统您是一位成功的自我设计者?”“不错,先生。”林肯点点头说,“不过我不明白,一个成功的自我设计者,怎么会把自己设计成这副模样?”
我们从林肯身上发现,一个人生理缺陷越大,他的自卑感越强,于是成就大业的“本钱”也就越多。林肯身上的自卑感,变成他成功的“涡轮增压”,而自嘲正是他自我超越的燃油。
某国一位领导人最爱讲一个有关他本人的笑话:“有一位总统拥有100个情侣,其中一个染有艾滋病,但很不幸,他分不出是哪一个。另一个总统有100个保镖,其中一个是恐怖分子,但很不幸,他不知是哪一个。”接着他嘲笑自己改革经济所作的努力,“而我有100个经济专家,其中有一个是很聪明的,但很不幸,我却不晓得是哪一个。”这位领导人趁着别人还来不及说长道短,评东论西时,在谈笑调侃中将自己经济改革中的失误,轻轻松松地说出来,帮助自己摆脱了尴尬难堪的局面。
自嘲是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它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自嘲作为生活的一种艺术,它具有干预生活和调整自己的功能。它不但能给人增添快乐,减少烦恼,还能帮助人更清楚地认识真实的自己,战胜自卑的心态,应付周围众说纷纭的评价带来的压力,摆脱心中种种失落和不平衡,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功。
打开心扉接受阳光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是的,我们觉得满足和幸福,我们就快乐。我们的心里灿烂,外面的世界也就处处沐浴着阳光。
某家有一对双胞胎,外表酷似,性格却迥然不同。
若一个觉得太热,另一个会觉得太冷。若一个说电视声音太大,另一个则会说根本听不到。
一个是绝对极端的乐观主义者,而另一个则是不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
为了试验双胞胎儿子们的反应,他们的父亲在他们的生日的时候,在悲观的儿子的房里堆满了各种新奇的玩具及电子游戏机,而乐观的儿子的房里则堆满了马粪。
晚上,他们的父亲走过悲观儿子的房间,发现他正坐在一大堆新玩具中间伤心地哭泣。
“儿子呀,你为什么哭呢?”父亲问道。
“因为我的朋友们都会妒忌我,我还要读那么多的使用说明才能够玩,另外,这些玩具总是不停地要换电池,而且最后全都会坏掉的!”
走进乐观儿子的房间,父亲发现他正在马粪堆里快活地手舞足蹈。
“咦,你高兴什么呀?”父亲问道。
这位乐观的儿子答道,“我能不高兴吗?附近肯定有一匹小马!”
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人的心态变得积极,就可以得到快乐,就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乐观豁达的人,能把平凡的日子变得富有情趣,能把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活泼,能把苦难的光阴变得甜美珍贵,能把繁琐的事项变得简单可行……这时候,快乐已经来临!
正如英国人狄斯累利所说:“境遇不造人,是人造境遇。”
由于境由心造,人们很容易将思维编入既存的框架里,或满足或失意或进取等等。失意的人就会产生“命中注定”或“无法更改”的思维定式,逐渐失去踏出围绕我们的框架的勇气,然后将自己对人生的梦想和野心一个个抛弃掉。而没有追逐梦想、实现野心的热情,人生也将会缺乏激情。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很好的朋友,但是两人也喜欢彼此打趣。
有一天,两人坐着打禅。
一会儿工夫,苏东坡睁开眼问佛印:“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像什么?”
佛印看了看,频频点头称赞:“嗯!你像一尊高贵的佛。”
苏东坡暗自窃喜。
佛印也反问道:“那你看我像什么呢?”
苏东坡故意气佛印:“我看你简直像一堆牛粪。”
佛印居然微微一笑,没有提出反驳。
回到家了,苏东坡得意地告诉他的妹妹:“今天佛印被我好好地修理了一番。”
当苏小妹听了事情原委后,反而笑了出来。
苏东坡好奇地问道:“有什么好笑的?”
“人家佛印和尚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粪,所以看人如粪。其实输的是你呀!”
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
的确,有什么样的心态,就决定我们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佛教讲“境随心转”,的确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但这种大智慧并不高深莫测,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因为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每个人都是自己心态的主人,也是自己所面临环境的主人。
还有一个故事。
一位老和尚。带着他年轻的徒弟匆匆地赶路。
两人在山路上走着走着,来到了一条湍急的小溪旁。他们看到一位衣着端庄、貌美如花的姑娘,正坐在溪畔的石头上,望着河水发呆。
老和尚虽然和徒弟急着要涉水过溪、继续赶路,倒也没忘记出家人慈悲为怀的善念,见到这么一位标致的姑娘独自呆坐,立即便念了声佛号,询问那位姑娘为何独自坐在溪旁?
原来这位姑娘赶着到邻家赴亲友的喜宴,打扮妥当来到溪边,本以为可以撩起裙摆涉水而过。却不料溪水因为大雨而变得又急又深,使得她受困在溪旁,一筹莫展。
老和尚了解姑娘的困境之后,于是便提议让那位姑娘坐在自己的肩上,由他背负渡过这条小溪。这位姑娘想了想,也别无他法,亦欣然同意。
老和尚肩上背着那位姑娘,和年轻徒弟三人顺利过了小溪。姑娘道谢之后,便分头赶路。向前走了一大段路之后,年轻和尚满心疑惑,突然开口问道:“师父,我们出家人一向四大皆空,需得守五戒,尤其是这‘色’戒……”
老和尚笑道:“你认为,我背负那位姑娘过溪,这件事做得不对?”
年轻和尚迟疑地答道:“这个……男女授受不亲……”
老和尚悠悠地道:“这位姑娘啊,我在溪旁已经将她放下,任她自行离去了。而你啊,直到此际,犹不愿将她从心头放下,硬是拴住她,还不肯放人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