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在危机中苦苦挣扎
金融危机对华尔街的冲击使得有些学者宁愿把早已约定俗成的中文译名“华尔街”(Wall Street)更改为“栅栏街”,他们甚至拿出考证“Wall”的拉丁语词根就是“栅栏”这样博学的理由。当然,促使学者们如此创意想法的却是金融危机下华尔街的现状。他们认为如今的华尔街译为“栅栏街”可能更为准确。栅栏一般都是用木、竹做成的,经不起风吹雨打,时间一久就会朽烂,就不是“坚不可摧”的了。
从人们潜意识把“华尔街”更改为“栅栏街”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出危机之下的华尔街摇摇欲坠,苦苦挣扎的生存状态。
在新兴科技公司挂牌上市,股价一翻再翻的年代,还有衍生金融产品与股市的组合投资让人们充满信心与期望的几年里,华尔街金融机构在人们心目中可算得上是金字招牌,而在华尔街工作的基金经理人、市场分析师、律师、会计师甚至股市交易员,都是令人羡慕的高收入阶层。
正是因为许多重要金融机构的总部及纽约的证券交易所都坐落在华尔街和外围一带,使得这条300多年前旧城墙拆除后铺设的街道——华尔街(Wall Street),已成为金钱的代名词。
然而,2008年9月2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华尔街“地震”中幸存的两大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公司获准向商业银行转型。至此,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已经在华尔街金融危机中全部消失。至此,一些学者和经济学家们纷纷把他们的演讲稿或文章中的“正在消失的华尔街”重新修正为“要消失的华尔街”。作为美国经济的“晴雨表”,如今它预报的都是阴、雨、冰雹和暴风雪。不少人不得不像鱿鱼一样被炒走了,而对之心向神往的人现在已不做此想或想也没有用了。
甚至曾经以在华尔街上班而自豪的银行家和白领们成为了“过街鼠”和“贱民”。他们的日子不好过了,他们不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饱尝世态炎凉。他们羞于提及曾经引以为荣的华尔街经历,甚至不惜谎称自己是色情行业从业者。曾经在摩根大通供职11年的艾丽·周在危机中遭遇了裁员。她说,对于这份工作,她有很多怀念:朝夕相处的同事,不菲的收入,自己所在的技术支持团队……但有一样东西她不会留念,那就是向别人提及自己曾在摩根大通工作过。现年35岁的周女士说。“能在摩根大通工作一直是件充满荣耀的事情,可是一个星期前,当我向一个摄影师提及自己的工作时,他看了我一眼,不屑地说:‘哦,你就是其中一员啊。’”
新泽西州一份报纸新近刊登一幅政治漫画,画的是一艘快要沉没的破船上,老鼠四处逃窜。船身上写着“华尔街”,老鼠们则挂着“首席执行官”和“分红”的标签。
华尔街的形象遭受破坏也正说明了华尔街危机的严重性。
根据市场顾问公司Oliver Wyman的资料,2008年华尔街的12家最大的投资银行就裁减了15%的人员。由于美国政府对于接受紧急扶困援助金融机构的监管设了许多新规定,包括薪酬设限,不少并没有被裁员的金融专才也不愿意在被束缚的机构工作。《纽约时报》形容“华尔街弥漫出走的气氛”,那些过去原来在大金融机构担任决策主管的人士在离职后自立门户。甚至不少人是带着客户和熟悉的业务投靠外国银行或是新兴金融服务公司。而金融专才的出走可能使得这些仍在困境中挣扎的公司更难复原。
华尔街弥漫着恐怖气氛。房地美高级副总裁兼代理首席财务官大卫·凯勒曼因压力所迫选择了自杀。
凯勒曼在可以退出的情况下选择留在公司努力解决危机带来的难题。然而挽救房地美要比凯勒曼想像的艰难很多。不断高涨的房贷坏账率和不断贬值的用来抵御利率变动的金融衍生品使得房地美亏损不断扩大,特别是被政府接管之后,房地美作为实现奥巴马挽救房地产市场政策的工具之一,被迫购买那些低于售价的房屋,并且超额借贷,强势监管与股东利益难以同时兼顾,而敏感的奖金问题让凯勒曼遭到了舆论的谴责。超负荷运转的凯勒曼感到了力不从心。事实上,无论是房地美还是整个美国房地产市场,境况确实没有多少好转。作为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持有或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总额占全美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近一半。房地美在被美国政府接管之后,财务和经营状况并没有好转,2008年全年巨亏500亿美元,仅去年第四季度净亏损就达到239亿美元,相当于上年同期亏损额的近十倍。
凯勒曼最终选择自杀更为美国经济和华尔街增添了一份悲剧色彩。人们也从中看到这场危机影响之深,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之艰难。
经济危机给华尔街更大的打击还在继续。曾经傲视全球的花旗股票如今沦为垃圾股。
2009年3月5日的市场交易中,花旗银行的股价一度跌至每股97美分。这是花旗银行的股价自1986年上市以来首次跌破每股1美元。
次贷危机爆发前夕,花旗的股价曾达到每股55.70美元,公司市值达到2772亿美元。而在2009年3月5日,如果按照每股1.02美元的收盘价计算,花旗的市值只剩下55.96亿美元,公司市值缩水幅度达到98%。花旗目前在全球银行业的市值排名已落至第184名。按照纽约证券交易所过去的规定,如果公司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每股一美元,股票将被摘牌。所幸的是,鉴于金融危机的特殊情况,纽交所刚刚更改了规矩,因此花旗银行的股票在2009年6月30日之前暂时没有被摘牌的危险。
花旗的沦落不过是美国新一轮金融危机的一个写照。3月5日当天,在穆迪公司宣布可能降低对美国几大银行的评级等消息影响下,美国的另外三大银行的股票遭到市场抛售。富国银行股价下跌15.94%,美国银行股价下跌11.70%,摩根大通股价下跌13.99%。如果这样跌下去,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将不得不寻求政府救助。
美国金融股现在是卖空者的天下,没有买家敢于接手。美国政府可能要考虑国有化所有的银行。这对于一贯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美国经济体制来说不是一个好兆头。
美联储和奥巴马政府挽救华尔街和美国金融的努力在继续加大。
美联储欲将宽松货币政策“进行到底”。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联储自2007年9月开始降息,当时的利率水平为5.255%。美联储在2008年12月举行的例会上把利率降到了0~0.25%之间。美联储在2009年将维持这一利率水平。
美联储将2009年的经济金融政策重点放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其他措施,支持金融市场正常运转和刺激经济活动。还将设立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以便于家庭和小企业获得所需要的信贷。这一措施的启动,最高可达2000亿美元的资金将用于刺激个人汽车、学生和信用卡贷款以及小企业贷款。
面对华尔街的摇摇欲坠,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坐不住了,终于开始着手变革美国金融体系以往的放任监管制度。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在2009年5月7日发表讲话,呼吁全面加强对美国银行体系的监管。
伯南克说,当前这场金融危机使美国部分金融机构存在的“严重的缺陷”暴露无遗,监管者正在努力修补。从中应该吸取的一个主要教训是,仅仅将监管集中于个体银行,可能察觉不到更广泛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正在对整个体系构成危害。监管者不仅要加强对个体银行的评估分析,而且必须加强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检查和研究,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危及正常信贷流动、市场运转和商业秩序的风险,从而维护经济的平稳发展。
尽管华尔街正在苦苦挣扎,但希望还在,美国政府仍在努力挽救,全世界所有人都不希望华尔街真正消失。也许危机之后,华尔街依然是金融精英们的游戏池,依然是全世界经济和金融的枢纽和标杆。
欧美国家饱受煎熬
G20伦敦峰会上,欧美日等经济体及新兴发展中国家达成了拯救世界金融的一系列利好协议措施。会后,世界各国都积极兑现诺言,纷纷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危机对世界金融体系的冲击和伤害。于是,世界金融危机的恶化似乎得到了遏制,再加上流行于世界的“甲型HlNl流感”抢占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版面,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金融危机的问题似乎被淡化。
然而世界金融危机的危害仍在继续,它在世界媒体的“障眼法”背后已经入侵到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实体,已经演变成了全球经济危机。在美国,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正饱受煎熬。
继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或破产或被兼并转型消失之后,美国几大汽车公司譬如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纷纷传出面临破产的不利消息。似乎“破产”成为美国汽车巨头们惟一的“美好”出路。
2008年11月份,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特这三大汽车厂总裁们曾聚在华盛顿拼命游说国会议员,希望能从政府得到2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资金扶持”。其中通用公司希望得到100亿美元的资助,福特公司的期望值为80亿美元,而克莱斯特则寻求获得70亿美元的资金扶持。尽管这几大汽车巨头反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恳请援助,但美国国会和白宫似乎不为所动。
美国素有“车轮上的国家”之称,平均每100人就有60辆汽车。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是全球出名的大汽车制造商,代表美国的汽车工业。奥巴马将美国汽车业描绘成“美国精神的标志”,是“撑起千千万万美国人民梦想的精神支柱”。尽管如此,美国政府对于出手救助的时机和方式尚存犹豫,美国政府希望汽车巨头们“先改革,再救助”,以迫使彻底变革汽车企业们的高成本低效率的混乱管理。
美国政府救助犹豫不决,美国工会方面似乎更加着急,他们认为美国政府的这一救助思维无疑是将美国的三大汽车巨头们迅速推向破产,后果将是大量的汽车制造工人和汽车销售服务人员的失业。
汽车巨头们迫于无奈各想其招。福特公司在2009年3月份开始着手改革和重组计划,2009年4月初福特公司宣布已经完成了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债务重组计划,其债务总额因此减少了99亿美元。目前,福特汽车正在采取削减成本的措施,试图避免向联邦政府申请援助资金。
而克莱斯勒已于4月30日宣布破产保护。而通用汽车的重组和改革计划似乎不很成功,破产也是“几乎不可避免”。
美国汽车业的破产和减产势必造成了美国失业率的高涨不下。美国的高失业率及未来经济主体的不稳定性,使得美国民众心头萦绕着“恐惧”气氛。他们正在改变美国以往的“借贷”透支消费习惯,开始学会过节衣缩食的生活。华尔街银行家和白领们也已节俭到不会再花上4美元擦一双皮鞋的份上,要知道穿一双锃亮的皮鞋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的身份象征。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09年4月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2009年3月份,美国消费信贷按年率计算下降了5.2%,是1990年12月以来的最大单月降幅。从金额来看,3月份消费信贷按年率计算下降了111亿美元,远远超过分析人士预期的35亿美元,是1943年以来按金额计算的最大降幅。截至3月底,美国消费信贷总额为2.55万亿美元。
消费信贷反映个人消费开支情况。个人消费开支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考虑到当前美国经济衰退和失业率攀升等因素,消费者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仍将对消费持谨慎态度。
对于花得比挣得多的消费一族来说,回归节俭也许是一种有益的变化,但也有副作用:美国各行各业对消费支出依赖性强,减少消费可能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对失业以及房价和股市下跌的担忧使得美国人开始将更多的工资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在过去一年,储蓄率从0上升到了4%以上。
家庭储蓄的持续上涨将使美国经济的调整面临一段艰难时期。美国经济受消费开支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一开支占到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
有宏观经济学家们开始担心,美国消费开支的减少,加上拟议中的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终止,可能会出现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重新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美国经济的复苏。
美国民众们也许还不习惯过紧缩的节俭生活,但现实的情况迫使他们必须接受这样的生活煎熬。
危机之下欧洲的日子并不轻松,遭受煎熬的因素不仅仅是企业的破产、失业的压力、民众消费支出的节俭,更甚于美国的是欧洲将遭受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不稳定。
欧洲国家同美国一样,面临着企业破产的危机。
法国调研机构Deloitte和Altares联合发表的调研报告称,2008年,法国有54820家企业宣布破产,这是自1991年以来从未有过的最高纪录,而且此趋势将延续至2010年。
德国联邦统计局2009年5月13日表示,德国2月企业破产数量年升1.2%。2月共有2394家企业申请破产,1至2月企业破产数量年升0.6%至4838家。
欧洲其他国特别是东欧国家的一大批企业的破产,造成欧盟国家失业率突增。欧洲失业率的高涨,造成的影响不同于美国。
欧洲各国的民众在生活消费支出方面开始节俭。譬如英国政府重新提倡鼓励市民们骑自行车上下班,以便减少汽油消费的开支。
欧洲民众是一个习惯罢工游行集会的群体。每年的“五一”
节是欧洲工薪阶层传统的集会日子。2009年的“五一”欧洲各国集会的主题是金融危机。这次的集会方式出现了两种不同以往的变化:
一是各国集会者的暴力倾向加剧。在德国的柏林、汉堡等许多城市,集会者与警察发生严重暴力冲突,仅柏林一地就有289人被抓、136人受伤,警方也有273人受伤。柏林警方表示,今年出现了明显的“暴力升级”,去年集会时只有12名警察受伤。
集会者打出的标语是“资本主义等于战争和危机”。在希腊,集会者阻断交通、冲击银行,警察使用了眩目弹,奥林匹亚航空公司被迫取消了100多个航班。在瑞士的苏黎世、日内瓦等地也发生了暴力事件。苏黎世警方动用了高压水枪、橡皮子弹,至少抓了83人。
二是工会组织开始联手行动。在法国,全国八大工会自二战以来首次组成“统一阵线”,在全国举办了283场集会,号称有100多万人参加,联合声讨萨科齐政府应对金融危机不力、照顾平民利益不够,实现了“历史性的动员”。法国警方说,去年只有12万人参加集会,今年的规模远远超过往年。此外,今年集会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年轻化”。在瑞士被抓的人中,18岁以下的超过了14.许多集会的口号是“我们不为危机埋单”。在奥地利等其他欧洲国家,虽未发生大规模暴力事件,但矛头也非常明确,要求征收针对富人的“资产税”。
从集会者的口号和政策主张不难看出,导致欧洲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危机。令人不安的是欧洲经济不仅看不到转机,而且衰退还在加剧。
这次暴力冲突严重的地区,失业率都在10%以上,青年人的失业率更高。欧盟的平均失业率已超过8%,失业大军每个月都在增长,到年底有可能突破10%。经济萎缩导致欧盟各国的税收锐减,而失业增加却使政府的开支加大,加上刺激经济的需求,欧盟各国早已入不敷出。欧盟的材料表明,各成员国今年新增预算赤字平均等于GDP的5.3%,明年将达6.5%,远远高于欧盟稳定公约规定的3%的上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有些学者提出了“靠政府支出维持的‘稳定’还能支撑多久”的问题。
此外,欧洲“民主体制”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选战不断。从地方选举到州选举、全国选举、欧洲选举,大小选战连年不断。各国政要的相当精力都在考虑如何赢得选战,有些政策措施也是为了迎合部分选民。这在繁荣稳定时期可以使分配更趋合理,并及时化解一些矛盾。但在应对严重危机时,却显得瞻前顾后,相互掣肘,影响到决策效果,更影响到中长期的安排。这不仅延缓了欧洲走出危机阴影和经济衰退的步伐,也可能成为影响欧洲稳定的又一个因素。
欧洲和美国应对由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危机带给国家经济和民众生活以及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不安因素,将会持续煎熬欧美国家的政治家和社会民众们。
美国人种下的金融危机种子,在全欧洲开出的毒花,结出的恶果比美国要多许多。
最幸福的国家“破产”
冰岛意为“冰冻的陆地”,而实际上这个游离于北欧大陆之外的岛国,却是个绿草茵茵、地热丰富、渔业发达的富饶国家。
在那里,空气与水源的清新纯净堪称世界第一。人的平均寿命达到女子82岁,男子78岁。该国的全民文化程度较高,早在100多年前冰岛就消灭了文盲。
冰岛经济主要依靠海洋渔业。渔业提供冰岛60%的出口收入,雇用了8%的劳工人口。单一的经济发展使冰岛的对外依赖性很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旅游业近年来发展很快。有权威杂志曾评论冰岛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冰岛是高福利、高待遇、高税收的国家。
这里的高福利制度保证了小孩子可以免费读完大学,国民的医疗费用政府几乎全包,失业后也能领到不低的福利金。贫富差异不大,犯罪率几乎为零。
谁也没有想到,当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渐渐登上欧洲大陆后,这个世界上最幸福、最富有的国家一夜之间却沦为了国际“乞丐”,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业的“冰岛”。
2008年以来,冰岛经济承继2007年下半年弱势发展趋势。
银行业国际融资困难,国际融资成本过高,3月底三大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缺失互换(CDS)超过500点,很多投资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2008年10月8日,新华网斯德哥尔摩电,冰岛第三大银行当天被政府接管进入破产保护程序,政府同时宣布放弃冰岛克朗的固定汇率,该国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
冰岛总理盖尔·希尔马·哈尔德表示,该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走出此次金融危机的阴影。他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从这次经历中得到的教训是,小国试图引领国际银行业是不明智的。”
为了缩小急速下滑的银行业规模,冰岛政府8日宣布接管国内第三大银行Glitnir银行,立即着手重组工作,称将出售该银行在芬兰和瑞典的业务。
另外,由于市场缺乏足够支撑,冰岛央行8日决定放弃前一天制定的131冰岛克朗兑换1欧元的固定汇率,任冰岛克朗自由浮动。
哈尔德说,冰岛正与在雷克雅未克督察冰岛金融危机应对工作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代表进行商谈,但仍未决定是否正式向IMF借款。另外,与俄罗斯关于40亿欧元借款的谈判将于14日如期在莫斯科举行。他说,政府期待本国银行体系到9日能够恢复正常。
据统计,截至9日,冰岛前三大银行机构均由政府接管。美国彭博新闻社提供的数据显示,3家银行所欠债务共计610亿美元,是冰岛经济总量的12倍。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包括儿童在内的每名冰岛公民身负20万美元债务。
虽然人口不多,但冰岛银行业一段时期以来在欧洲的地位不可小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冰岛股票市场繁荣刺激银行业快速发展。金融危机爆发前,冰岛金融机构展开海外并购热潮,触角伸至整个欧洲。这一发展策略使冰岛成为全球人均国民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
然而,银行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投资也过多集中于高风险领域。自2004年以来,冰岛最大3家银行资产扩大4倍,但多数增长由借贷融资推动。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银行业借贷利率上升、资本流动性骤减,冰岛银行业顿时陷入困境。
冰岛政府接管银行后,银行数十万海外储户的取款服务中止,引起多国政府及其民众不满。其中,英国受影响最大。《每日邮报》报道说,除数十万个人储户的至少24亿英镑(约合41.5亿美元)存款外,英国还有近百个地方政府机构或民间组织在冰岛银行有储蓄或投资业务,总额可能达到10亿英镑(17.3亿美元),涉及英国地方市政委员会、大学、医院,甚至警察局。
“冰岛发生的事情让人完全不能接受,”英国首相戈登·布朗谈及冰岛冻结储户存款措施时说,“我已经与冰岛总理联系,告诉对方,他们采取的措施非法……他们不仅辜负了冰岛民众,还辜负了英国民众。”
为保护储户存款,布朗根据2001年颁布的相关反恐安全法,冻结冰岛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在英国分支的资产。针对冰岛方面的抗议,布朗说,“我不会为这一做法道歉……现在是非常不寻常的时期,某个国家事实上已无力偿还债务”。
除英国宣布冻结冰岛第二大银行在英国分支的资产外,当天,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 Fin)也宣布冻结冰岛最大银行Kaupthing在德国的所有业务。这一机构在一份声明中说,德国大约3.08万客户在这家冰岛银行拥有账户,由于银行总部“不能再向分支提供足够流动资金”,金融监管局“有义务采取这一措施,保护德国分支的资产”。
面对愈发严峻的形势,冰岛政府多管齐下,试图借助于多项措施挽回储户和投资者信心。
冰岛金融监管局宣布,Kaupthing银行的国内储蓄业务将得到保障,所有国内分支、服务中心、取款机和网上银行业务将恢复正常运营。
冰岛总理吉尔·哈尔德呼吁储户保持冷静,不要急于从银行取走存款,因为这样做可能给银行系统带来更大麻烦。
“我想强调,”哈尔德说,“人们应该冷静,应该了解到交易系统仍在全面运作,存款仍然安全。”为防止恐慌情绪诱发更大冲击,冰岛证券交易所宣布所有股票交易暂停,至13日恢复交易。
为了拯救国家的金融体系,2008年10月27日,冰岛总理哈尔德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宣布,冰岛已正式请求同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丹麦、芬兰、瑞典和挪威提供贷款以支持雷克雅未克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条件下摆脱困境,避免国家破产的厄运。
哈尔德10月27日抵达赫尔辛基参加为期三天的斯堪的纳维亚五国领导人峰会,讨论如何克服当前面临的世界金融危机问题。在谈到向北欧四国请求贷款援助问题时,他拒绝明确冰岛具体要求北欧四国提供多少资金援助。哈尔德说:“我不准备宣布(我们请求贷款援助)的细节。”
冰岛的金融危机引起世界各国的反思和重视。多数专家认为,以金融立国的冰岛在最近的金融风暴中受到巨大冲击,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坚实的实体经济做支撑。这给其他国家在选择发展模式和抵御金融全球化风险方面敲响了警钟。
虽然长久以来,渔业一直是冰岛的支柱产业,但冰岛政府认为,靠资源拉动的经济增长过于缓慢,于是大力发展金融业,社会经济资源也开始向扶植金融产业方向倾斜。2005年,雷克雅未克大学的报告显示,冰岛金融业对国内总产值的贡献已经与渔业相等。特别是最近两年,冰岛金融业发展迅速,已处于经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渔业等传统实体产业却持续萎缩。
冰岛金融业的过度扩张,导致其虚拟经济规模超过了实体经济,经济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形。官方数据表明,冰岛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而其几大主要银行的资产规模却高达1280亿美元,所欠外债超过1000亿欧元,冰岛中央银行所能动用的流动国外资产仅有40亿欧元。此外,冰岛银行业构成了该国股票交易市场的主要部分,其中80%的股份由外国投资者持有。
简而言之,冰岛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利用高利率和低管制的开放金融环境吸引海外资本,然后投入高收益的金融项目,进而在全球资本流动增值链中获利。这种依托国际信贷市场的杠杆式发展,收益高但风险也大。一旦全球金融危机导致金融市场信贷紧缩,货币市场融资停滞,其生命力自然会衰退。正如丹麦银行资深分析师克列斯腾森指出:“冰岛的做法更像是个私人投资基金而非政府。信贷危机发生后,他们便成为最脆弱的国家。”
全球化带来了全球资本的流动,一个国家可以搏杀于全球资本市场,参与金融利益的分成,并攀上全球金融生态链的高端,但前提是有足够强大的实体经济做支撑。从经济规模看,冰岛似乎并不具备这种实力,不止如此,冰岛还把发展经济的筹码过多地押在了虚拟经济上,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一般而言,虚拟经济中运行的资本可以脱离实体资本进行独立的增值,其定价完全基于未来收入的预期,波动性大,风险度高。在经济繁荣期,虚拟资本会成倍增值,但是遇到衰退则可能成倍贬值。也就是说,冰岛金融业此前的良性发展基本建立在对金融发展趋势向好的预期上,一旦出现危机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此外,由于虚拟经济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国际性,如果一个国家的大部分资产都是虚拟资产,其经济命脉就会掌握在全球金融投资者手中,从而变相失去了一部分金融自主权。此次金融危机中,冰岛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后盾,当危机发生时没有足够的资金救市,政府缺乏拯救经济的能力,最终导致了国家信用的“破产”,只能以让渡更多金融主权为代价,寻求IMF等的援助。
全球金融风暴来势凶猛。在冰岛之后,一些波罗的海国家也陷入类似的困境。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它们对其他国家的警示意义在于:唯有从本国国情出发,谨慎地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方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获得健康发展的机会。
英国——山姆大叔的难兄难弟
英国虽然是一个发达国家,但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它仍然没有逃脱经济衰退的命运。
2008年10月16日,投资大鳄索罗斯就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和美国国际集团陷入困境发表意见,当时,他似乎更关心英国的命运,并坦言英国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受到的冲击将远比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更严重,必然成为美国的难兄难弟。事实上,在索罗斯预言的同时,英国这个以金融业为经济主体的国家已经受到了美国金融风暴的袭击。
2008年10月25日,据英国官方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经济十六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已处于衰退边缘。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署发布的数据,英国2008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为-0.5%,超过此前预期。经济分析人士警告说,在未来几个月,经济萎缩得甚至更快。
英国首相布朗10月24日曾表示,眼下的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金融衰退,英国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抵御经济衰退。布朗称,英国政府正“放更多钱到人民口袋里”,包括增加老人的冬季取暖补助和给基本纳税人120英镑的减税等。布朗还说:“我们看到央行已经做出了利率调整,我相信在未来数周他们还会考虑进一步降息。”
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也发出警告,英国经济可能正走向衰退,而将经济增长恢复到正常状态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英国央行副行长宾恩则表示,“这是一生才有一次的危机,并且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受悲观消息影响,伦敦股市富时一百指数24日下跌204点,跌幅为5%。英镑汇率也出现跳水,英镑兑美元五年来首次跌至1英镑兑1.6美元以下,一度跌至1:1.58.
2008年11月12日,英国央行表示,英国经济从本年下半年起已经进入衰退,预计衰退将持续到明年。央行行长默文·金表示,如果有必要,央行会继续降息,明年基准利率将维持在3%以下。
据英国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的数据,英国最近三个月新增失业人数14万,总失业人数达到182万,为11年来最高纪录,失业率已从第二季度的5.4%上升到第三季度的5.8%。
另据英国央行公布的通货膨胀报告,随着经济衰退,英国通胀率有望迅速回落,2009年下半年将降至2%的目标水平,2010年将进一步降到1%左右。
央行警告说,由于货币和信贷供应大幅减少,消费者实际收入增速减缓以及房价大幅下跌,英国甚至可能出现通货紧缩。不过央行认为,英国经济2009年年底有望开始复苏,其主要推动力是央行进一步降息、政府救助银行后放贷逐步恢复、全球能源和商品价格下降、英镑贬值以及政府支出扩大。
默文·金说,目前经历的金融危机是一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它使商业行为和消费者信心遭受巨大打击,对英国实体经济也造成显著影响。他表示,英镑对一揽子货币大幅贬值可以增加出口,但从长远看,这不利于英国控制通货膨胀。
2008年11月17日,英国工业联合会表示,英国经济衰退的时间长度和严重程度都将超出预期,并将导致失业人数达到近300万人的峰值,利率也将降至历史低点。
据报道,英国工业联合会在季度经济预期中称,英国经济将面临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类似的经济衰退。
英国工业联合会预计,英国2008年经济增速将放缓至0.8%,2009年经济将萎缩1.7%。英国工业联合会同时预计,经济复苏进程缓慢,预计2010年经济温和增长1.2%。此外预计,为抗击经济衰退,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货币政策委员会2009年将至少把基准利率下调至1.50%,这将是该行自1694年创建以来利率达到的最低水平。该机构还预计,货币政策委员会将在12月份下调利率25-50个基点。
为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稳定民心,英伦银行早在9月15日和16日先后向市场投入50亿英镑和200亿英镑救市,然而16日英国各大银行股均告急跌,其中英国最大抵押贷款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HBOS)的股价一度下泻34%,并以下跌22%收市。拥有英国20%的房揭贷款、2000多万借贷客户的英国最大地产贷款银行——夏利法斯房揭社是HBOS属下银行,17日开市时,HBOS股先升8点后又立即回落。皇家苏格兰银行和英国国民西敏寺银行也同属HBOS集团,继16日股市分别下跌10%后,17日开市也未见回升。
业内人士说,其实,英国金融界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英国的金融大厦早在2007年就开始晃动了。2007年10月8日,英国专业研究机构——经济和商务研究中心曾发布报告指出,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伦敦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从今年的3.6%放缓至明年的1.4%,房价涨幅会从16%降至1.6%,金融城的就业岗位也会减少6500个。英国北岩银行挤兑事件更是突出例子。2007年9月14日,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北岩银行爆发挤兑风潮,全国各地慌乱的投资者们,挤满了北岩银行在英国的70家分行提取存款。继北岩银行遭遇挤兑风暴之后,英国第七大银行股价也大跌31%。与此同时,有迹象表明:恐慌正在向整个英国银行业领域蔓延。
亚洲国家的日子也不好过
金融危机对亚洲金融领域的影响似乎小于欧美。这可能源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金融补救措施,使得亚洲各国对金融危机产生抗体。然而当金融危机的影响蔓延到全球经济基本面的时候,亚洲国家的经济体系遭到的伤害程度比欧美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首先看日本。纵观日本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支柱不难发现,在全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机的肆虐时,日本经济必然要早于国际其他经济体系出现经济萧条。
日本为岛国。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大,能源和矿产缺乏,能源和矿产的来源全部依靠进口;日本经济的第一大支柱是出口,以技术和金融出口为导向,加之工业和服务业出口;日本是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日本的银行金融业触角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日元也是当今国际货币舞台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货币之一,在国际货币储备份额中占到了十分之一之多;虽然日本的内需消费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第二支柱,但是日本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远低于美国和欧洲,况且日本又是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日本民众的不安全感大增,一旦世界经济出现风吹草动,日本民众就会马上捂紧他们的钱袋子,以储备现金来应对各种危机。
日本虽不是金融危机的爆发源,但日本经济却以“赶美超欧”的加速度滑入经济衰退期,日本经济已经不可遏止地进入了不可控的下落状态,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更坏的方向前进。
日本内阁公布的数据显示,扣除物价变动因素,2008年第四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下降了12.7%。这是日本经济连续第3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也是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近35年来最大季度跌幅。
日本媒体分析指出,出口减少和内需不振是拖累日本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日本经济未能改变严重依赖出口的弱点,这使得日本实体经济在这场源于海外的金融危机中,遭受了比欧美更加严重的打击。
日本银行2009年4月17日发表新一期地域经济报告,指出在日本全国九大地域中,除“东海”和“中国”之外,其他七大地域的景气判断继续下滑,对国内整体经济景气的描述由从上次的“恶化”转换为“大幅恶化”。报告称,虽然一部分地域生产急速下降的情况出现好转征兆,但因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的减少,各地域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丝毫看不到景气回复的迹象。
2009年5月14日,全球第二大消费电子产品业者索尼公司公布财报,2008年度第4季受日元走强与产品销售疲弱影响而连续二季亏损,且为14年来首度全年亏损。
截止到2009年3月底为止的过去一年里,索尼净损989亿日元(约合10亿美元),低于该公司1月预估的1500亿日元。营收下滑13%,由前年度的8.87兆日元降为7.73万亿日元。
去年度亏损金额虽低于分析师预估,但索尼预警,庞大的重组支出恐导致2009年度(2010年3月底止)再度出现赤字。索尼预估为亏损1200亿日元,营收7.3万亿日元。
日本东芝公司8日公布的2008财年年报显示,净利润从07财年的盈利1274亿日元,降到亏损3435亿日元。这是东芝自01财年来首次亏损,亏损额是1962财年使用合并报表以来最多的一年。数据显示,东芝08财年销售额为66,545亿日元,同比减少13.2%,并预计09财年的净亏损也将达到500亿日元。
另据报道称,NEC也于当日将08财年净亏损预期从2900亿日元调至2970亿日元。NEC和东芝都是受经济危机影响,其半导体业务等陷入苦战,日本大型电机厂商的业绩恶化愈发明显。
丰田公司200809财年第四财季(2009年1-3月)共亏损7658亿日元(约77.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3168亿日元的盈利约下降了342%。截至3月31日,丰田第四财季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46%。据《日本经济新闻》4月10日报道称,在3月底刚刚结束的上财年里,日本三大银行集团的合计最终亏损额可能高达1万亿日元(约合100亿美元)。
2009年4月9日,三井住友银行集团宣布,上财年最终亏损额预计为3900亿日元。而三菱日联银行集团与瑞穗集团在进行有价证券缩水导致的资产减记、计提坏账准备金后,预计都将出现数千亿亏损。因此,三家合计的亏损额可能有上万亿日元。
日本多数制造企业和银行业的大幅度亏损,导致了日本大量新增年轻劳动力找不到工作,日本国内的失业率徒增。日本政府想出各种办法来安置国内的大量无业年轻人。2009年春季的时候,一支有2400人组成的农村劳动对出现在日本横芝光町的田间。该劳动队是日本的一项试点项目,旨在将城市中的无业年轻人分配到农村从事农活。
作为日本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该项目实施后,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得到了解决。
随着日本经济萧条的进一步发展,年轻的就业者们面临着很大的减薪和裁员的压力,这一点在制造业中尤为明显。
“年轻人渴望工作,农民们也需要帮手,这是完美的结合。”
来自农业部的官员勳栋说。他同时调控着一项经济刺激计划中价值13亿日元(1300万美元)的项目。
这项计划是否能够真正的挽救日本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还是未知的。“农村社区会因此得到许多年轻的劳动力,但是将解决整个国家的就业问题寄希望于农业,这未免有些不大现实。”来自日本国家农业研究中心的一位官员说。
香港,从行政区域及地理位置看更是弹丸之地,但是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也是国际贸易的物流中转站。香港也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对这次的金融危机也有抗体,再加上依托中国内地的良好的经济基础,因此在2008年世界经济都在加速下滑之时香港经济仍在增长。
但是,到了2009年第一季度,香港经济难逃衰退厄运。华员会4月29日发出新闻稿表示,香港的经济正受到金融海啸冲击及甲型HlNl流感的威胁,失业率上升至5.2%,本年度政府的财赤高达399亿元。
港大亚太经济合作研究中心5月2日发表高额宏观经济预测。报告指出,将大幅调低香港第一季经济预测,由年初估计的倒退2.6%下调至倒退6.4%。预计全年香港经济将难逃衰退厄运,全年经济收缩达3%。据报告统计,香港贸易及消费都急跌,反映外部需求急速下滑。2009年第一季实质整体出口减少24%,创历史最大跌幅,本季预计跌幅收缩至21%。另外,去年第四季的私人消费开支收缩3.2%,退休存款下滑及就业市场呆滞加深市民的储蓄意欲。预计今年第一季的私人消费开支下跌4.4%,本季继续下跌3.6%。
2009年初的一系列数字表明:香港经济的“冬天”才刚刚开始。
东盟各国的日子更是不好过。全球经济危机恶化,国际消费市场的萎缩,东盟各国以出口经济为支柱的经济体遭受更为严峻的打击。
在亚洲,作为新兴市场的“金砖四国”,印度和中国的经济似乎表现还算不错。尽管印度和中国的经济表现增长,但从微观分析看印度和中国也正遭受着结构调整的挣扎,特别是中国。对于2009年的经济发展基调的定位,中国政府经过反复的论证,中央已经传达出2009年“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总基调。
中国政府之所以最终把经济发展基调锁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国际消费市场的萎靡一度造成了中国沿海地区依靠出口为支柱的企业大量破产,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严重的失业影响危机。中国政府已经看到应对目前的经济危机最好的利器就是加快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来应对中国经济的下滑。
忧则兴,预则立。形势复杂多变,机遇转瞬即逝。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影响有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的经济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放缓,中国制造业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次契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再走过去的老路。在应对危机中调整变化,在调整变化中实现升级,将成为未来更长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
中国为了经济结构调整能够快速奏效,中国政府提出了增加4万亿的投资长远计划以及发放消费券和推出“家电下乡”的具体刺激消费措施。
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就像一场世界大战。世界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脱离其外。也许亚洲的经济体系比较复杂和多样化,不同的经济体遭受的伤害程度不同而已。
拉美国家深陷危机,放弃金融自主梦
不管是出于政治目的或是为了地域经济的稳健发展,南美洲一体化进程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已经形成,正逐步完善。
2008年5月23日,南美洲国家联盟特别会议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12个成员国的领导人签署了《南美洲国家联盟宪章》。宪章指出,南美洲国家将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对话,重点在经济、金融、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区域一体化建设。宪章规定,南美洲国家联盟的专门机构包括一个由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组成的委员会、外长委员会、代表委员会以及设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的秘书处。
《南美洲国家联盟宪章》的签署,标志着南美洲一体化进程取得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也标志着南美国家从此将以一个共同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南美洲国家联盟宪章不仅规定了拉美南部12国在经济贸易方面协议结盟,而且规定了这个联盟未来将向外交社会以及国防方面发展。在现代的国际力量的格局中,南美洲正在形成一个新兴的力量。相对于北美和欧洲而言,南美洲也是一个经济发展增长较快的地区。以巴西,阿根廷以及有着丰富石油等自然能源资源的南美国家为代表,凸显了新潜力。过去,拉丁美洲国家大部分是军人强权统治,加上90年代末的经济金融危机,拉美的经济发展受到抑制。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南美的经济已经开始得到释放,成为能够同亚洲经济发展大国比如中国、印度还有非洲的南非相媲美的新兴经济亮点,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崛起的新的力量。但是南美洲的经济结盟,方向还有待进一步的明确。南美洲国家联盟目前要协调经受经济危机的考验。尽管南美联盟已经有他们自己的经济平台——南方银行。
2007年12月南方银行成立,拉美一体化进程又迈出坚实一步。
“南方银行”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倡议、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等国积极响应共同筹划成立的,其目的是替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多边信贷组织在南美洲的作用,为南美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融资服务。该银行总部将设在加拉加斯,分部设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和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根据计划,作为拉美国家金融一体化的重要尝试,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拉美七国将共同出资100亿美元作为启动资金,随后再逐步增加投入,使南方银行的自有运作资金增至约200亿美元,以此协调地区经济发展。
南方银行的组建,也会产生另一个重大影响。它将使得成员国进一步拉开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之间的距离,削弱上述国际金融机构对南美的影响力。近几年来,伴随着阿根廷爆发金融危机和南美许多国家的“向左转”,南美国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惨烈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出的“药方”备受质疑,它的权威性在拉美政治领导人和经济学家中受到很大挑战。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所附加的条件,也令南美一些政府深感掣肘。于是巴西、阿根廷等国纷纷提前还清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赢得了财政金融政策上更大的自由。
然而就像当初有人提出的怀疑:南美洲的经济联盟还需要经得起金融危机的考验。
这个考验已经来了,而且是那么猛烈。正向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正在冲击着拉美地区的经济命脉。作为南美经济支柱的石油、矿产品和农产品等初级产品,近几个月价格暴跌,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拉美国家的出口贸易都受到严重打击,导致这些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速减缓甚至出现下滑势头。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拉美国家汇率出现剧烈波动,部分国家货币贬值程度明显超过其他国家,打破了原先的汇率平衡和地区贸易平衡。为此,一些拉美国家相继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贸易冲突加剧,这多少已经显现出本来就不是很稳定的南美联盟体系。然而,将随着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随时都将冲击美国经济的其他领域。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财政收入锐减,同时阿根廷、巴西等国正在遭受着货币贬值、资金撤离和股市震荡的冲击。不断下行的经济走势不仅使启动南方银行的相关谈判陷入困顿,拉美国家还不得不重新叩响国际金融机构的大门以获取贷款渡过难关。
事实情况是这些国家已经等不及南方银行的救助,他们已重新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启动了对阿根廷经济的评估工作,双方就如何降低通货膨胀、减少公共开支等问题进行了磋商。这一次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美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重新成为拉美国家的求援对象。美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已分别向拉美提供了60亿和27亿美元的紧急贷款。美洲开发银行今年对拉美的贷款额度增至创纪录的180亿美元,世界银行也计划向该地区贷款130亿美元。
虽然如此,由于金融危机仍见不到好转的迹象,2009年拉美国家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更严重的是,拉美国家在近期现金偿还国际债务就高达2800亿美元。形势的逼迫使得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不得不重新将目光转向国际金融组织。
对南美经济联盟最为严重的打击是这次金融危机还加剧了拉美国家之间的债务纠纷。如厄瓜多尔最近宣布拖欠巴西的部分债务“非法”,巴西担心其他拉美国家也会仿效厄瓜多尔的做法,拒绝偿还巴西金融机构的部分债务。这些不信任的因素一旦在拉美国家之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使拉美联盟这几年已取得重大进展的拉美地区金融合作受到致命的伤害。
面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也许让拉美国家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美国和欧洲的经济都陷于困境,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步伐也有所减缓,拉美地区的出口受到影响,在拉美内部开拓市场成为化解金融危机重要的一步。对于大部分拉美国家来说,国内市场规模较小,即使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国民消费,也很难拉动经济增长。因此,部分拉美国家提出加快本地区贸易自由化进程的设想,通过增加地区内贸易,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增长。虽然启动南方银行的进程被推迟,可是南美国家意识到,这一地区性金融机构在危急时刻其实能够扮演非常积极和重要的角色。一旦南方银行的成员国面临金融动荡、资金短缺,南方银行可以提供援助帮其稳定市场,从而起到稳定地区金融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这次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世界经济和金融格局都将发生变化,拉美国家希望在改革后的国际金融秩序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正如在G20伦敦峰会上巴西总统卢拉和其他“金砖四国”的首脑们团结起来争取更多的地位一样。对于这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对拉美地区一体化进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拉美国家如果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不仅能够通过加强地区一体化进程共同克服金融危机,而且能让拉美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对于眼下的国际金融形势和南美联盟国家之间出现的尴尬现实,虽然拉美国家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放弃地区金融一体化的努力,但是国际金融机构重新介入拉美经济预示着该地区金融一体化进程暂时受阻,南方银行主创国实现获得地区金融主导权的梦想仍需时日。
全球金价:危机的指向标
2009年,注定要在世界上留下伤痛的痕迹。始于美国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不但没有好转的迹象,相反正在向全世界各个角落蔓延扩张,其局势越演越烈。
处在漩涡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正面临即将崩溃的危险,美元再一次受到被全世界失去信任的危机之中。那些趋“政治化”的国际投资人无心听信和顾及那些远未成为现实的争抢,他们很实际地大量购进黄金储备保值,仍旧信奉经济学家凯恩斯对黄金作用的评价:“黄金在我们的制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最后的卫兵和紧急需要时的储备金,还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可以取代它。”
就在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日常的货币政策会议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突然宣布“为维持市场稳定将收购最多高达3000亿美元的长期美国国债”的消息。当天的国际金价每盎司上涨了近40美元,也许这是国际金价暴涨的刚刚开始,引起了人们开始预测国际黄金价格将会攀升到1500美元每盎司,有乐观的人士预测至少也在1200美元每盎司。国际上众多机构也纷纷发布了对2009年黄金市场的预测报告,这些预测一致认为金价将上涨,包括高盛集团、汇丰银行、摩根士丹利、瑞银、摩根大通、巴克莱资本以及贵金属咨询机构GFMS等的国际投资银行和研究机构一致认为,在避险需求推动下,2009年金价将攀升至每盎司1000美元。
美联储这一消息是在告示国际社会,美国要开足他们的美元印钞机的马力,向世界供应无限量的纸质货币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此进行评价:“这个口子一开,美国国债还有其他国家买吗?美国自己开动印钞机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这已经严重触及市场经济的底线。”这一政策对世界各国的损害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像中国、日本等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的国家,同时也可能带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快速恶化。
先前奥巴马政府及美联储一次又一次大手笔的救市行动都不能力挽狂澜,伯南克最终还是迫于无奈甘于冒世界之大不韪,真的要“坐上飞机洒钞票了”。消息发布的当天美国股市及美国长期国债的确一路高涨,证实了美国国内投资人对美元进一步大幅度贬值的猜测。美联储这一鸵鸟政策就真的能够对美国经济带出艳阳天来?美联储和奥巴马政府也许比谁都清楚这只是一时之策,对已蔓延全世界的金融危机的境况下只是对美国本土的一次治标不治本的应对而已,正像一些批评人士站在政治的角度所讲的这只是为了美国国会连任而走的一步棋路。
美元又一次大幅度贬值了!全世界的人们再一轮的疯狂储备黄金保值,再次回归到货币“金本位”的认识中来。也预示世界金融危机更深一层此地陷入了深不可见底的混沌状态。
人们不否认美元现如今仍是国际货币,仍是世界货币的霸主,这也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敢于大量印刷美元的资本。然而人们也早已意识到现在的美元并不是尼克松就任总统之前与黄金挂钩的绝对硬通货币了。
20世界初叶,世界大国的经济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摧毁,美国成为战后世界主要的经济力量。在各国弃用货币的“金本位”制后,世界各国采用美元标准、以美元的价值支持各种货币的价值似乎是明智的做法;美元则与黄金挂钩,每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这就是所谓的可调整固定汇率制,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的就是管理国际金融体系,并在必要时填补漏洞。
然而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反共战争”的思想指导下,花费大量金钱资助国外的各种军事行动。在越南和其他行动上花费的大量军费使美国持续出现巨额贸易赤字,急剧增长的国外美元供应超过了美国国内的黄金储备。1971年,尼克松总统被迫放弃黄金价格与美元挂钩的做法。随着美国国外军事行动的日益频繁,美元相对黄金不断贬值,国际货币体系受到严重干扰,随后不久可调整固定汇率体系完全崩溃,由美国政府操控的美元肆无忌惮的在世界金融舞台上兴风作浪。
美元的肆无忌惮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对美元产生了信任危机,于是就有了欧元的产生,就有了货币“金本位”的回归。
黄金仍是人们储备保值的最信任选择。诞生于1999年的欧元货币体系欧洲15国央行的声明中,再次确认黄金仍是公认的金融资产,明确黄金占该体系货币储备的15%。这是黄金货币金融功能的回归。黄金仍是可以被国际接受的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大国际结算货币。
现在黄金可视为一种准货币,尽管目前影响黄金价格高涨的因素很多,譬如黄金供给因素、黄金实际需求量(首饰业、工业等)的变化、国际政局动荡、战争、恐怖事件等等,在没有新的“超主权储备货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语)”出现之前,黄金价格涨落仍是特殊环境下金融危机发展恶化的晴雨表。每当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来临,美元出现贬值或其他不确定因素的时候,黄金价格自然就飙升。反过来,国际黄金价格飙升得越快越高,也就证明金融危机发展恶化越剧烈。
国际黄金价格保持着持续走高的趋势,而且国际各大黄金存储机构也在显著增仓。欧美央行纷纷增加黄金储备,德国、意大利的黄金储备总计均超过了3000吨,增加幅度达20%以上,法国也首次成为黄金净投资国。
种种关于国际黄金价格飙升的信息进一步证明了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显示了国际金融危机不会在近期内有所缓解,相反正在面临着进一步恶化的处境。
第二波海啸正在逼近
也许人们刚枕着发端于次级贷款的金融海啸忐忑入眠,正在经受的美国金融业新一轮海啸冲击可能又要将其惊醒。从经济学逻辑上看,金融海啸引发实体经济衰退,而实体经济衰退又反作用于金融业,第二波海啸正在逼近。
1.“次优”危机浮出水面
金融海啸第二波的首要触发点,是“次优”抵押贷款。所谓“次优”抵押贷款,是指商业银行针对信用记录在次级抵押贷款和优质抵押贷款所规定的标准之间的人群所发放的贷款。
该产品设计初衷是能让那些信用记录良好但收入不固定的人士买得起房,对于贷款人资质的证明文件要求极低,还可以接受还款额度低于累计的利息(少付的那部分利息会被算入贷款余额),因此得以名噪一时。
但该贷款的变质速度和评级机构反应之强烈,让人瞠目结舌,违约案例也不断飙升。
半年前,穆迪(Moody)还曾对“次优”抵押贷款持乐观态度,而现在它预计这些抵押贷款所支持的债券将产生四倍于以前的损失。评级下调的个案如潮水般增加,大量与“次优”抵押相关的资产也纷纷跳水。穆迪预计2006—2007年发行的与“次优”抵押关联的证券损失将达到20%,然而其历史平均损失的数值还不到1%。
高盛的分析师称,贷款总额为1.3万亿美元的“次优”债券(包括证券化及非证券化),损失可能将达到6000亿美元,几乎与次贷危机的预计损失相同。
有的银行将很大部分的“次优”证券以极低的折扣出售给了对冲基金和其他资产管理公司。随着“次优”抵押证券的市价下跌,金融机构都需要被迫接受“未实现”的损失。
“次优”贷款已经让人头疼不已了,但是更坏的情况还在后面。危机发展到这一步,究其原因是实体经济的衰退反作用于金融业。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美国2009年1月失业率为7.6%,是1992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一些经济学家还预计,美国未来几个月失业率或升至9%。
如果美国失业率继续走高,优质的贷款也要变质。银行越来越担心其账面上1.1万亿美元的优质抵押贷款及其证券。
有业内人士表示,金融危机的第一波是“次贷”,目前我们正在经受“次优”贷款的打击,也许会横扫整个贷款市场。
2.公司债违约风暴爆发
金融海啸第二波的另一触发点,是公司债、金融债及地方政府债。截至2007年年底,仅美国公司债市场的总规模已超过22万亿美元,而公司债中的垃圾债违约率不断攀升,由2007年8月1.4%的历史低点飙升至12%还多,其总规模已高达1万亿美元。
据报道,负债逾200亿美元的美国第四大有线电视业者Charter Communications,2008年2月14日宣布4月1日前申请破产保护,这起最新案例反映出美国正爆发新一波公司债违约危机。该公司是由微软创办人之一艾伦所设立。
事实上,Charter不堪巨额债务压力申请破产保护只是其冰山一角,Aleris International制铝业者与游戏开发商Midway Games也于09年2月14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制作背景音乐的Muzak Holdings公司与生产包装材料的Pliant公司则早在14日前几天即有此举动。
目前,公司债违约问题已蔓延至众多产业,债信评等机构点名媒体、娱乐业、赌场饭店、汽车制造商及零售商等产业经营最为困难。据信评机构标准普尔估计,263家接受评等的媒体与娱乐业者,有近9成存在违约风险。
因此,美国很可能即将陷入史上最严重的公司债违约风暴。
标普预估,今年高收益公司债券违约率达13.9%,若经济恶化程度超出预期,还会向上攀至18.5%。穆迪则预测今年高收益债违约率约在16.4%。
全球金融体系已因抵押贷款、信用卡债务、学生贷款及其他消费信贷等违约率升高损失上万亿美元,接踵而来的公司债违约潮将令局势雪上加霜。可以肯定,公司债违约问题势必对金融市场带来又一波冲击。届时,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倒闭潮将涌现,美国商业银行系统更会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多家商业银行巨头亦很可能在这一波海啸中倒下。
3.信用卡坏账率猛增
金融海啸第二波的再一个触发点,可能是美国9700亿美元的信用卡未偿还贷款。有报道称,过去10年中,美国居民负债一直在上升,自1999年至今,信用卡债务增加了75%,而居民实际收入仅增长了4%。并且随着失业人群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信用卡持有者将无力偿付信用卡债务。2009年,信用卡违约造成的坏账率有可能猛增到前所未有的10%,比过去10年间5%的平均水平翻一倍;2009年1季度的坏账额将达到186亿美元,4季度将进一步增至970亿美元。更严重的是,过去四年间,在美国最大的信用卡发行机构中,有7家曾将信用卡债务打包成证券,出售给投资者。今年以来,随着信用卡违约事件的不断上升,很可能诱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有业内人士表示,金融危机的第一波是“次贷”,目前我们正在经受的“卡债”打击,也许会横扫整个消费贷款市场。
4.力保就业是当务之急
“次贷危机”已经让人头疼不已了,但是更坏的情况也许还在后面。危机发展到这一步,究其原因是实体经济的衰退反作用于金融业。
金融危机第一波倒下的主要是投资银行,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关张的关张,改行的改行。这一波倒下的可能是大的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这种级别的银行出问题,其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危机已经从金融市场蔓延到实体经济,信贷如果继续萎缩,不要说中小企业,像通用汽车、克莱斯勒、福特汽车这种级别的企业,瞬间倒塌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如果美国如此,中国能独善其身吗?显然不能。中国的银行经营业绩必然下滑,利润增长就更不用想了,中国的经济必然受创,保8也相当的困难。希望在哪里呢?首先,中国的主要金融机构不会在这一波海啸冲击中倒下,主要因为他们离海边还远,还没来得及下海,冲在前面的像“平安”也只是呛了一口水,没有大碍。
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要解决就业问题。其实这不光是个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当前有两个群体值得特别关注,一个是失业回乡的农民工,一个是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如果这两个群体的大部分人没有工作,怨气在农村和校园积聚,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甲型HlNl流感让全球金融危机雪上加霜
正当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之时,在墨西哥引爆的甲型HlNl流感疫情引起世界的关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甲型HlNl流感疫情的爆发来得“太不是时候”,现在正逢全球忙于应付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这一突发事件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些贸易人士认为,如果疫情全面爆发的概率升高,进而引发贸易受阻,那么全球经济所需付出的代价可能高达数万亿美元。
2009年3月底至4月中旬,墨西哥、美国等地接连爆发新型甲型HlNl流感病毒疫情,墨西哥疑似病例达4000余人,可能已有152人死于甲型HlNl流感,美国确认有44人感染,发端于北美洲的人感染甲型HlNl流感疫情继续在全球蔓延,欧洲多国已现疑似病例。截止2009年5月1日,全球已有10个国家报告有人感染甲型HlNl流感确诊病例。
虽然尚不知甲型HlNl流感传播的方向和速度,但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4月27日晚在日内瓦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从目前的3级提高到4级。世卫组织称甲型HlNl流感堪比SARS,向全球拉响了严防警报。甲型HlNl流感疫情已经构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加拿大、新西兰、美国等已经宣布国家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随着甲型HlNl流感的快速蔓延,事件已经对全球经济以及外汇市场带来很大影响。
2009年5月1日,各国媒体纷纷报道指出,甲型HlNl流感正在快速肆虐全球,除了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外,也给本来已经脆弱不堪、正在奋力挣扎前行的世界经济一记重拳。
甲型HlNl流感病毒重新点燃了投资者对“非典”袭击的恐怖记忆,2003年大规模爆发的“非典”给工业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投资者担心一旦紧张情绪蔓延,将对已在经济危机下不堪重负的邮轮、酒店和航空业造成沉重打击。
自甲型HlNl流感疫情爆发,国际油价、金价,全球股市、汇市都有相当程度的波动。现在墨西哥的实体经济已经受到了疫情影响。
路透社4月27日的报道说,由于投资者担心在墨西哥爆发的甲型HlNl流感可能在全球蔓延,导致旅客减少出行,航空燃油需求下跌,给世界经济和旅游行业带来重创。国际油价在4月27日下降了2.7%,纽约市场油价跌回50美元水平。
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4月27日早盘大幅低开,6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1.41美元,收于每桶50.14美元,盘中并一度跌至每桶48.01美元。6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1.35美元,收于每桶51.67美元。
受墨西哥的甲型HlNl流感影响,4月27日资金大量涌入金市避险,现货金价升至四周高点,达每英两918.25美元,为4月初以来最高。北京时间4月27日晚间消息,甲型HlNl流感疫情导致投资者的避险偏好提高,推动美元汇率上涨。4月27日美元兑其他各主要货币汇率普遍上扬。劳埃德银行经济学家肯尼斯·布鲁克斯表示:“美元汇率上涨的原因,就是高品质和避险功能较强的资产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如果事实证明全球爆发甲型HlNl流感的威胁较小,美国企业界的财报将继续成为外汇市场的主宰因素;如果甲型HlNl流感全球爆发的威胁非常严重,美元汇率及其他一些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将得到更大的支撑。
2009年4月27日纽约股市三大股指纷纷下跌。到纽约股市收盘时,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比前一个交易日下跌51.29点,收于8025.00点,跌幅为0.6%。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跌8.72点,收于857.51点,跌幅为1%。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14.88点,收于1679.41点,跌幅为0.9%。中国A股的板块也大幅下降。
自从2009年4月25日墨西哥爆发甲型HlNl流感疫情的消息传出后,关于甲型HlNl流感病毒恐在全球蔓延的担忧令金融市场人心不安,消息使得投资者削减风险头寸,美元和日元的避险作用再度发挥光芒。美元在5月4日大幅冲高后,难敌各方不利因素影响重拾跌势。甲型HlNl流感疫情给投资者带来的恐慌情绪还会继续影响着汇市。
甲型HlNl流感疫情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不容低估。分析认为,如果甲型HlNl流感疫情加重,将影响本已受压的国际贸易并推迟经济复苏的势头。世界银行2008年曾预测,若出现流感大流行,全球可能要付出3万亿美元成本,随之而来的是所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之和近5%的萎缩。不过,一些药品制造商则可能从中受益。
目前,世界各地的旅行机构纷纷取消了赴墨西哥旅行的计划,其中日本旅行机构还取消了6月30日前所有的赴墨西哥旅游计划。美国还没有限制往返美国和墨西哥航班的计划,但如果爆发大规模疫情,旅客可能会取消行程,多家企业也计划限制公干次数,旅游业将因此受到重挫。
此外,猪肉及相关产品也将深受影响。美国和墨西哥的猪肉生产商的生意预计将受影响,猪肉产品销量已经出现下跌势头。
美国4月24日的生猪价格下跌至两个月的新低。有报道称,俄罗斯已表示,将限制墨西哥进口肉类。
与非典或禽流感病毒恐慌不同的是,甲型HlNl流感是在严重经济危机期间出现的,其对公共安全的威胁可以为隐形保护主义提供一个很好的借口,世界贸易额已出现了战后最快速度的萎缩,为全球化设置更多障碍只会进一步加剧世界贸易额的下滑,出口导向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由于担心感染甲型HlNl流感,人们会对外出持谨慎态度,政府也会采取限制措施。很显然,旅游业和休闲业可能是潜在的受害者。
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航空公司一直在减少航班数量以保证票价,甲型HlNl流感可能使航空公司的这种策略无法实施。此外,这将助长有关要求获得政府资助的呼吁。在欧洲航空公司中,英国航空公司受到的影响最大,其百分之三十的航线经过大西洋上空。
加拿大TD证券的分析师马格里斯表示,甲型HlNl流感的爆发可能沉重打击旅游业,同时影响餐馆、剧院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经营。他表示,甲型HlNl流感疫情的传播会对经济带来即时的冲击,投资人因此也会更加谨慎。
更何况在美国及全球经济已经脆弱不堪的情况下,再一次严重冲击将颠覆美国在缓解衰退方面取得的任何进展。如果甲型HlNl流感疫情广泛爆发,将对旅游业、食品业特别是交通运输业造成冲击,从而导致美国甚至全球经济衰退加剧。欧盟已经建议公民取消不必要的前往美国和墨西哥的旅行计划。因担忧甲型HlNl流感将严重抑制消费者需求,华尔街投资者纷纷抛售航空公司、酒店、游船经营公司以及一些食品制造公司的股票。
经济学家称,甲型HlNl流感疫情放大了美国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但大部分专家并不认为甲型HlNl流感疫情爆发本身将令美国丧失众多工作岗位或经济严重恶化。但是,如果疫情持续几个月的时间或者爆发范围广泛,甚至造成人员感染死亡,那么损失将会加重。穆迪经济网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称,这将使得美国经济复苏延迟至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