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直面金融海啸: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应对
43688400000069

第69章 加快金融开放,继续控制风险

这次金融海啸发生后,有人发现,美国的金融监管是“前台抓得不够,后台抓得较严”,表现在金融机构之间是崇尚自由竞争,导致金融衍生产品方面存在许多监管空白;而保险偿付能力比率却要求在200%以上。中国则恰恰相反,是“前台抓得较多,后台抓得不够”。

这两种方式都有弊端,理想的方式应该是“前台全面而灵活,后台强化而严厉。”根据这一要求,中国金融市场渠道必须进一步开放,但与此同时要注意控制风险。两者并举,会更有助于中国经济转型。

这次金融海啸对中国金融业在投资渠道放开、信用评级机构、金融监管机制三方面都有启示作用,这里主要探讨前两者。

先从投资渠道放开谈起。

金融业的投资渠道放开,应该在注重风险控制的前提下继续推进。

以保险业为例,应该说,自从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后,中国保险业的投资渠道就逐步放开了,股票和基金投资比例提高,未上市银行股权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海外投资、不动产投资等投资渠道也先后打开,无担保公司债试点、PE投资试点也开始推进。所有这些,都对提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增加保单吸引力、提高保险行业盈利能力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

但即使如此,中国保险行业的投资渠道开放度仍然不够。对比美国国际集团而言,美国国际集团的投资资产配置渠道比中国保险同行要广泛得多,例如它们还有房产抵押贷款、租赁飞机设备、远期、期权与互换交易、融资融券业务等。

那么,能不能因为发生这次金融海啸中国就停止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呢?显然不能。这就像不能因为我关着防盗门比较安全,就一直关着防盗门一样。即使外面大风大雨,中国也迟早要打开这扇防盗门的。

美国国际集团的经历表明,放开金融投资渠道确实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金融投资渠道放开了,投资收益才可能大幅度提高。例如美国国际集团的金融租赁尤其是飞机设备租赁业务利润非常丰厚,如果没有这一块,效益将会大大受损。可是另一方面,金融投资渠道放开后,投资业务风险也会相应提高。例如同样是美国国际集团,信贷违约掉期业务就给它造成了巨额亏损。

这样的分析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关键是怎样兴利除弊,把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不能下臭棋。

美国国际集团20世纪80年代的总资产收益率高达4%,后来开始逐年下降,一直下降到2006年的2%以下。急功近利的它这时候开始下臭棋了,决定介入风险很高的信贷违约掉期业务。

信贷违约掉期业务在产品标的债券没有违约时,能为公司创造稳定利润,具体到美国国际集团来说能提高1个百分点的利差;但风险也显而易见,一旦发生违约特别是遇到金融海啸这样的系统性风险,债券市值就可能缩水一半,即要赔付50个百分点。这就是说,50年中只要有1年发生这样的危机就等于打个平手,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就美国国际集团而言,出售信贷违约掉期产品,实际上相当于为买方提供关于标的债券的信用违约事件的保险业务。对于这家全球规模最大的保险公司来说,这应该是它擅长的财产险和责任险产品在金融市场的业务延伸,可谓是小菜一碟。可是美国国际集团再也没想到,它偏偏就遇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在信用违约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下,这条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巨轮居然就在阴沟里翻了船。

再看看信用评级机构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回过头来看这次金融海啸的爆发,信用评级机构没有真正对投资者负责、没能预警系统性风险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于投资者来说,担保债务债券、贷款抵押债券(CLO)、信贷违约掉期这样的金融衍生产品实在太复杂,不可能有足够的数据、资料、能力去对它们进行评判。所以,投资者对这些产品的内在价值和风险大小评估,主要依据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标准普尔评级公司、惠誉国际公司这样的知名机构发布的信用评级,这是一条捷径。

然而遗憾的是,在这次金融海啸中,这些全球最著名的评级机构并没有尽到应尽职责。要知道,自从2000年美国开始大规模发行次级抵押债券以来,这种次级抵押债券的投资风险,在这些评级机构看来,与普通抵押债券风险好像并没什么两样。正是这种对投资者的“误导”,大大促进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

即使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初,这些评级机构也是无动于衷。直到2008年金融海啸已经完全形成,它们才在7月10日这一天开始大范围调低次级抵押贷款的评级。可是这时候已经晚了,再也无法对投资者起到警示作用了,因为这种损失已经生米煮成熟饭。

平心而论,既然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证券发行商,那么要求它们对市场投资者负责,道理上就有些说不过去,制度上看也是一种错位。有鉴于此,目前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应当以此为戒,一开始就解决这种错位,这样才能便于它在有效预警系统性风险、真正对投资者负责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金融海啸给我们的警告”

中国经济转型离不开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与风险控制同步进行。在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迫切需要独立的、负责任的信用评级机构来预警系统性风险,这一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