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前些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的著作在校园中风靡,一度成为热门书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一些学生所喜闻乐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含什么内容,我们该如何评价它呢?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这些层次由低向高发展。(1954年,《幼机与人格》)第一层次也是最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包括食欲、性欲、睡欲、本能性活动以及母性行为等需要。这种需求比较强烈,它往往比其他需要占优势,而成为其他需要的基础。当一个人处在饥饿状态或极端口渴,或疼痛难忍的时候,这就要消除这种不适状态,充分满足这种需要,才能较容易地去关心高级需要。所谓“衣食足而后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即渴望避免野兽的伤害,极热或极冷的气候和犯罪、袭击、谋杀、专制等威胁,以及偏爱职位固定、有保障的工作,要求有积蓄和各种保险。安全的需要也体现在哲理、科学和艺术方面,从事这方面活动的人们都试图从其观点中获得安全。只有安全需要获得满足,个人生活才有安定感。
第三层次是友爱与归属需要。即渴望和家庭、朋友、同事、上司等保持良好关系,得到爱、深情。渴望归属某些团体,对别人进行帮助并受到别人的帮助等。这类需要比上两类需要更复杂、更难捉摸,但对大多数人来讲是很强烈的一类需要。
第四层次是尊重需要。这种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独立与自由;另一类是希望自己有名誉或威望,受人赏识、重视与高度评价。尊重需要被满足,即当个人的能力和成就为他人所重视和承认时,个人才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价值,觉得自己在社会中占有一定地位,这时个人的力量、能力和自信倍感增强。反之,这些需要受到挫折则会产生自卑、软弱无力、脆弱等体验。
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需要。即希望自己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去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科学家要发明创造,文学艺术大师要创作,音乐家要作曲,都是为了要把潜能发挥到更高的境地,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友爱与归属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示意图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一定可取之处。首先,他对人生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符合人生需要多样性这个特点,与行为主义抹煞人的需要动机的机械主义相区别;他把人生需要分成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两大类,与弗洛伊德主义只强调人的性欲本能相区别。其次,他指出人生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符合人类需要的一般规律。再次,他指出人生需要具有递进式发展的性质,每个时期有一个对人和行为起作用的主导性需要,这是符合实际的。另外,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列为需要层次的第一层次,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生理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前提的观点相一致,因而是正确的。
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孤立地考察个人需要,而没有考察社会的需要,更没有联系社会需要来考察个人需要,使个人需要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上,个人需要从来就不可能纯粹是个人的需要,相反,个人需要或多或少是社会需要的反映,不可能不受制于社会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离开社会需要的制约性而孤立地考察个人需要,在实践中极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因此,马斯洛的需要观实质上是一种个人主义的需要观。
其次,马斯洛认为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需要,才能向高层次需要发展,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机械主义色彩。据此观点,中国古代先哲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他们的物质需要远未能充分满足,难道他们就不能有精神追求了吗?事实上,高层次需要对低层次需要具有反作用。精神支配物质,而不被物质所束缚,这正是人高于动物之处。
第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虽然揭示了需要由低向高的发展规律,却不懂得这种规律必须通过复杂的形式来进行;虽然指出了需要层次运动的有序性和必然性,却忽视了有序是通过无序、必然是通过偶然实现的。由于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人需要总是通过无序和不规则来表现上升的趋势,这是需要发展的辩证法。
(二)青少年需要的种类及结构
青少年的需要是极为多样的,从吃喝的需要,娱乐的需要,到求知需要,爱情需要,直至创造需要、贡献需要等,几乎囊括人类的一切主要需要。
综合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青少年需要状况的一系列调查,可以把我国青少年的需要归纳为如下三大类、九小类、二十七种。
青少年需要的种类
高级社会性需要
贡献需要
奉献需要助人需要
劳动需要渴望为集体、为国家、为人类作出贡献的需要
乐意帮助他人,为他人做好事的需要
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上,显示自身的劳动价值,社会价值需要
成就需要实现需要建树需要成功需要
发挥自己潜能,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需要
标新立异,力求有所创造,有所建树的需要
希望胜过周围人,获得成功机会的需要
发展需要求德需要求美需要求知需要健体需要
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品德修养的需要
追求自身美,提高审美力的需要
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追求真理的需要
锻炼身体,发展身体素质的需要
基本社会性需要
尊重需要权力需要自尊需要理解需要
对权力、地位、荣誉等方面的需要
渴望获得他人对自己尊重的需要
希望获得他人理解的需要
依恋需要爱情需要爱的需要被爱的需要
发展异性间的爱情需要
有爱的寄托的需要
希望获得他人的爱的需要
交往需要求援需要归属需要交友需要
渴望得到他人的支持、帮助的需要
希望他人接纳、能成为某种组织或团体一员的需要
与朋友交往,发展友谊的需要
生物性需要
享受需要娱乐需要物质享受需要参加各种旨在娱乐的活动的需要获得舒适的物质生活条件的需要
安全需要秩序需要避辱需要避害需要
希望有条不紊、和睦安定、民主和谐等方面的需要
避开人格上的受辱、贬罚等方面的需要
避开肉体上伤害、疾病等方面的需要
生理需要性的需要生存需要为种族延续或为满足性欲方面的需要
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
上述归纳的青少年各种需要,在一个具体个体身上是从低级到高级,按不同层次排列的,各层次以及各层次内的各种需要在个体心目中的地位,也即需要的强度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强,有的弱,从而形成一个层次不同,强弱不等,种类参差的各种需要有机组合的结构系统。
例如,有的个体高级社会性需要层次比较突出,有的是基本社会性需要层次比较突出,而有的则是生物性需要层次突出,再有的甚至缺乏高级社会性需要层次。在同一层次内,也可能有区别。若都为基本社会性需要层次,有的是尊重需要更强烈些,有的是交往需要更强烈些,有的则是依恋需要更强烈些。凡此种种,形成了每个个体不同的需要结构。
青少年需要结构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我们可以从需要结构内部各需要间的相互制约角度上,来分析由这种变化形成的青少年需要的动态结构。
首先,低层次需要制约高层次需要。马斯洛在把其划分的五类需要,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成五个需要层次之后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并且只有当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马斯洛认为,层次越低的需要越强烈,也越易得到满足,层次越高的需要则越相反。因此,人的需要发展呈金字塔形,最低层的生理需要,大多数人能得以实现(约占85%),而最高层是自我实现需要,实现的可能性最小(约占10%)。马斯洛的理论近年来在西方和我国都发生过重要影响,他提出的低层次制约高层次,逐级逐层发展的观点是合理的,揭示了需要动态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具有实践价值。根据这一动态结构特点,在切实解决青少年的一些生活问题的同时发展其高层次需要,有助于青少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其次,高层次需要调节低层次需要。个体身上已形成的高层次需要对低层次需要也同样具有反作用,这是需要结构中的又一动态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形成的高层次需要对低层次需要具有抑制作用,在这种作用下,低层次需要强度甚至可以降到最低点。例如,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志士在吃不饱、穿不暖、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刻,最低层次需要都严重缺乏满足的情况下,仍处处表现出强烈的为人民事业而浴血拼搏的献身精神。二是已形成的高层次需要对低层次需要具有刺激作用,使某些低层次需要强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如,当一个个体在社会组织能力方面有一个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时,那么他对交往的需要就比其他个体更为强烈。
再次,需要之间的补偿、升华与退缩。这是在青少年需要结构中经常出现的三种动态变化的形式。当一种需要不能获得满足,可以通过同层次的其他需要的满足来进行弥补、代偿,这就称为需要补偿。有的青少年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就渴望在社会上,从同龄朋友那里获得温暖,这就是一种极常见的需要补偿。再如,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他就期望在其他方面表现出众,或者成为体育健将,或者社会工作卓有成效,这样同样能够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满足尊重需要。
当低层次需要不能获得满足,也可以通过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来转移、缓解,就称为需要的升华。如歌德失恋后,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司马迁身陷囹圄而作《史记》,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司马迁的千古之作《报任安书》中有一段关于升华法的集中展示: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也有这样的情况,当高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使需要结构下降到低层次水平,这就称为需要的退缩。例如,有的青少年原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一心要有所作为,但在现实中几经挫折,便悲观失望、消沉起来,自认看破红尘,逍遥于吃喝玩乐之中,不思进取。
总之,青少年需要的动态结构是十分复杂的,既受外界环境和主体生理状态影响,又受内部个性倾向的高层次部分(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等)和自我意识系统的调节。因此,青少年的需要是其内心世界的一种折射。
(三)青少年需要发展的特点与合理调节
青少年需要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客观性。即需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诱发需要的动因、需要的内容、满足需要的手段等都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
需要是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需要是人生存、发展和延续的直接反映,是人体包含人脑机能在内的客观要求。生命一旦终止,人的任何一种需要都无从谈起。再者,人的需要也不是主观随意确定的,表面上看它表现为一种任意性、随机性和选择性的特点,以一种欲求的形式,作为主观目的和动机出现。但在这种主观形式、自由表现背后却有着客观的、不自由的内容规定。这就是客观存在的制约。时代背景、社会地位、阶级立场、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个人的经历、修养等因素构成复杂的综合体,决定着主体对需要的选择。所以,一个乞丐不会关心“一个针尖上能容纳几个天使”的争论。鲁迅说:贫穷的人不知道开交易所的烦恼,大资本家不知道北京老太太拣煤渣的辛酸,贾府的焦大也不会爱上林妹妹的。最后,满足需要的手段也是客观的。手段作为一种技能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任何手段总是凭借一定的工具和条件才能达到目的,工具和条件本身就是客观的。所以,人的需要是客观决定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