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综合形象理想。即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头脑中已开始发展起笼统的走向未来的理想,在个别的场合能把理想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他们初步形成起来的理想还不太稳定,今日想当作家,明日又可能换成科学家,后天又想成为工程师。他们的理想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这一年龄段为中学中年级学生。
第三,概括性理想。即能清晰地意识到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目标的理想。
这一年龄段为中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知识经验,自我意识在增强,已经摆脱了单纯的模仿。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了,对一切事物都要经过自己独立思考,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为自己设计理想。如有的学生在与其他人的比较中发现自己较其他同学长于绘画,就为自己设计将来当一名有成就的画家。有的同学觉得某种工作是令人羡慕的职业,极具诱惑力,而自己在这方面又有某些长处,经过努力是能够取得好成绩的,于是他就选定这种职业为奋斗目标。
进入18岁后,青年已能够独立地为自己设计有坚实基础的理想蓝图。金兹伯格把18岁以后的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他们试图把自己的选择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探索如何按社会需要去设计职业蓝图;然后,他们开始专注某一职业并为其奋斗;最后,以追求特定的某种职业为目的而进入高一级的学校接受某种专业训练,或者由于所从事的工作不理想试图通过进一步学习来更换工作。
(四)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碰到现实这个无情的对立面。不仅如此,在理想实现的道路上,现实也会作为一种必然时刻影响、调整着理想。如果把理想比喻成人生之花,那么现实则是使这一花儿永不凋谢的沃土;如果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那么,行动就是架在两者之间的桥梁。
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现实孕育着理想,又不同于理想。现实是理想的根基。理想是现实的升华,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作为人们生活在其中的客观存在,现实是理想的基础和摇篮。无论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都是由人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现实中直接派生出来的,理想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离开了现实,理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客观现实的升华。理想具有实践性的特征,理想产生于实践,社会实践是人们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最基本条件和唯一途径。理想对现实的反映不只是停留于事物的现存状态,而是反映了现实事物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它的未来。这种来源于现实,在现实中形成的理想,又对改变现实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力量。
理想与现实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人类不断地向更美好的未来进步、发展。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为理想的确立和实现提供了规律性依据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又说明理想的确立与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的过程。要实现人生的美好理想,就必须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做到既富有理想,又立足现实。
现实是理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切美好的理想都只能根植于现实之中,从现实的土壤中吸取营养,并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理想是真善美的结晶,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希望。因此,理想总是绚丽多彩、富有诗情画意的。然而现实生活是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有光明,也有黑暗;既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存在着矛盾和问题。
因此,用理想化的眼光看待现实,常会感到困惑、失望。
现实生活中,要正确认识和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一个恒久的难题。在认识和对待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现实矛盾问题上,有人持“怀疑论”与“渺茫论”观点。究其原因:一是对“共产主义”的科学含义没有正确理解。“共产主义”有三层基本含义:一种思想体系,一种现实运动,一种社会制度。作为思想体系和现实运动,共产主义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社会制度,它亦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必然从低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它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故虽遥远但不“渺茫”。二是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缺乏正确认识。面对社会主义事业在当前遭受的困难与曲折,一些人便动摇、怀疑。三是仅从个人角度出发,认为自己“看不见,摸不着”,就怀疑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人的寿命是短暂的,社会制度的更替则是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因此,以个人看不见便怀疑共产主义理想的想法是要不得的。
总之,在对待理想与现实问题上,首先应该承认理想与现实是存在差距的,正是因为这种差距,人们才需要理想,理想才更具有感召力,更需要付出努力去追求理想。其次,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扩大问题,既不将错综复杂的现实完全理想化,又不为现实中存在的某些支流现象所迷惑。而要在复杂的矛盾中找出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树立信心,坚定理想。再次,要正视现实,改造现实。一个真正的强者,应勇于正视生活中的假恶丑,并与之作坚决斗争。
(五)走向理想的彼岸
把理想变为现实,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著名的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我们的青少年学生该怎样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呢?
第一,实现理想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古以来,任何有伟大理想和志气的人,都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都是真正艰苦奋斗的实干家。司马迁忍腐刑之辱,集30年心血而作《史记》;摩尔根为研究社会发展史,生活于野蛮的原始部落达40年,写成《古代社会》;居里夫人从堆积如山的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这说明科学的成就无不是在艰难的攀登和奋斗中取得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栋梁,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二,实现理想要有献身精神。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凡有成就者,无不具有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古希腊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热衷于几何学研究,他与几何学形影不离。当罗马士兵进攻了他的故乡叙古拉城时,他还在市场里安然静坐,在沙土上画圈圈,计算着某些深奥的数学问题。当一个喝得醉醺醺的罗马士兵持刀向他奔来时,他对士兵说:“你等我把这道题算完,免得给后世留下一道未证实的难题。”可惜这个士兵并未理睬他,一刀便砍了下去。这位科学家临死时还说:“啊,好吧!你们夺去了我的身体,可是我将带走我的心。”阿基米德对科学的执著追求精神是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学生学习的。
第三,实现理想要有真才实学。列宁曾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知识不仅能帮助人确立科学的理想,而且能给人实现理想提供智慧的“杠杆”。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如果不以雄厚的科学知识作基础,就难以建起高耸入云的理想大厦。青少年学生应该脚踏实地地付诸努力,在学习上下一番苦功夫,培养各方面能力、修养,为今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古人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之所以美好,不仅仅在于它的最终实现,而且体现在其实现过程中,体现在实现理想的平凡劳动中。列宁说:“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要实现崇高理想,每个青少年学生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工作做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今天”、把握“现在”,做一个扎扎实实为共产主义大厦添砖加瓦的建设者。
【事例】
星期六畅想曲
星期六下午,我们这群学生,可以走出X、Y、Z,抛出A、B、C,宛如自由的小鸟飞向久违的大自然。
大家尽情地唱,尽情地跳,让一星期学习的疲劳,随着我们的欢笑飞到九霄云外去,管它“题海战术”、“考试战略”!
跳累了,就坐在草地上,海阔天空地谈论。
“喂,你们准备填什么志愿?”小A还未等众人坐定,就发问了。
“我报艺校,将来呀,成为一名大歌星。”小B说着,还做了个歌星手持麦克风的姿态。
“小C,你打算报考哪所学校?”小A问。
“我想报考美术学校。这世界多么美好,我要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画出来……”文静的小C,凝视着远方,深情地说。
“行啦,别再抒情啦。”性急的小D打断了小C的话。
“那你报考什么学校呢?”小C只得停住自己的话来问他。
小D慢条斯理地说:“我嘛,考体校,将来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
“喂,‘博士’,你考什么?”好容易等到小D把话“拖”完,小A就迫不及待地问被大家称作“博士”的斯斯文文的小E。
“那还用问吗?还不是考大学,出国留学。”总爱打岔的小B替小E抢着做了回答。
“干嘛?非要留学呢?我要考农大,用自己的知识和双手来建设我们的家乡!”小E推了推100度的镜片,出乎众人意料地说。
“……”
在我们的畅谈中,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已落山了。末了,小A站起来,对大家说:“让我们都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奋斗吧!”大家都站起来,在瑰丽的晚霞里,十几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夜幕降临了,我们也该回去了,为了实现美好的理想,明天还得早点起来学习。
【操练】
“理想与成才”读书活动
操练目的:通过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种名人传记,使其了解那些成就伟业的名人的成长过程,认识树立远大理想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
操练步骤:
(一)教师布置读书主题,开出系列读书清单。
(二)教师布置读书思考题目:
1.名人的成长过程怎样?其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
2.名人早年生活情况怎样?年轻时有否与众不同之处?名人的成功与其理想的关系。
(三)学生到图书馆查找有关书籍,对照思考题目,认真阅读有关章节,写好读书笔记。
(四)教师组织征文暨演讲活动,主题为“理想与成才”。学生根据读书情况,积极参与活动,汇报读书收获。
(五)选出一些有质量的稿件,汇编成书,供学生们进一步学习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