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4366400000074

第74章

第四篇 当下禅第一章世道

于细微之处见真知

“越是真理越明了,越是大道越简捷,真理往往平凡得像阳光、空气和水。”用这句话来形容处世之道,再合适不过。

世之艰辛,人人都有各自的体悟,在这一番摸爬滚打中,人人皆可清晰洞见事理的微妙。有人说,在碱水里煮三次,在盐水里滚三次,在泪水里泡三次……每一次痛苦,都是灵魂对真理的一次接近。只有当灵魂在现实生活中的天堂与地狱里辗转轮回后,人们才会一步步寻觅到那藏匿于每个人身边的至理大道。

第一节心海无风不起浪

“通常用海作比喻,海面无浪是不可能的,除非海变成琉璃、水晶,才不被风吹成浪。心亦如此,若未稳定坚固,必会受到境风的事所扰乱。凡夫的心就像海面的水,外境就像风,只要风一动,水就起波浪,一起波浪,它就糊涂混乱了。”

在《禅的生活》一书中,圣严法师用这番话阐述了外境对人的内心的影响。心中有事,杂念丛生,心海就会一片混沌,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他人,恐怕就连自己也无法看清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而越是想要探求究竟,情绪就会愈加混乱,探手入水搅动,海水只会更加混浊。

有人认为人生短暂,如果情绪若一潭死水,毫无波动,生活就未免太平淡无味了。圣严法师并不赞同这种“大悲大喜才活得过瘾”的观点,而是主张人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有心越来越静,才会摒除外界的干扰,使心真得像琉璃或水晶一样清澈而坚固。

有一位妇人脾气十分古怪,经常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闹情绪。她也很清楚自己的脾气不好,但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在朋友的建议下,她找到了一位得道高僧,向他倾吐心事,请他为自己指点迷津。妇人的态度十分恳切,而高僧一言不发地听完她的阐述后就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然后锁上房门,无声而去。

妇人本想从禅师那里听到一些开导的话,没想到禅师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把她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她气得跳脚大骂,但是无论她怎么骂,禅师就是不理会她。妇人实在忍受不了,便开始哀求,但禅师还是无动于衷,任由她在那里说个不停。

过了很久,房间里终于没有声音了,禅师在门外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生自己的气,我怎么会听信别人的话,到你这里来!”

禅师听完,说道:“你连自己都不肯原谅,怎么会原谅别人呢?”于是转身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不生气了。”

“为什么不生气了呢?”

“我生气有什么用呢?只能被你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

禅师说:“你这样其实更可怕,因为你把你的气都压在了一起,一旦爆发,会比以前更加强烈。”说完又转身离去了。

等到第三次禅师问她的时候,妇女说:“我不生气了,因为你不值得我为你生气。”

“你生气的根还在,你还没有从气的旋涡中摆脱出来!”禅师说道。

又过了很长时间,妇人主动问道:“禅师,你能告诉我气是什么吗?”

高僧还是不说话,只是看似无意地将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妇女终于顿悟:原来,自己不气,哪里来的气?心地透明了,了无一物,何气之有?

在禅师的开示下,这名妇人终于摆脱了情绪的控制,将累计在心中的不成系统的杂念抛置一边。

圣严法师将恶劣的情绪称为“累积在我们心里面拉拉杂杂、肮肮脏脏、鬼鬼祟祟的念头”,倘若这些年头得不到有效地化解或梳理,就会一直在身体或脑海中胡乱打扰。对待这种随时可能会爆发的情绪,唯有像对待毒疮一样,狠下心来切开疮口,清除脓血,才能长出新的血肉。

真正做到不为情绪所动,内心清明、沉稳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圣严法师在《印度佛教史》中曾经用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佛陀的一生:

释尊成道以来,调护众生,善尽教化,不论处于何处何种环境之下,总是温和宽大,持之中道,他没有说过一句出于激越的话语,也没有有过一个诉之于情绪的动作。在他充满了悲悯之心的襟怀之中,同时也蕴蓄着无限的智慧之光,所以他不论处理什么问题,无一不是衡之于理性的考察。因此,佛陀是众生的慈父,也是人天的导师,佛之为佛者,其在于此。

其实,圣严法师本人所追求的,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