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生物进化密码
43646500000029

第29章 白头海雕

白头海雕,又叫美洲雕,是鸟纲、鹰科下的一个属。白头海雕是北美洲所特有的一种大型猛禽。一只完全成熟的海雕,体长可达1米,翼展2米多长。白头海雕的大小随着年龄、性别和生活区域的不同而变化。但是,由于年轻的雕有较长的尾羽和翅羽,所以未成年雕往往比成年雕的个头还大。

生物命名

由于雄性白头海雕的头是白色的,所以白头海雕的俗名和学名都是源于此。俗名中的“bald”其实是源于一个英语的旧词“piebald”,意为“黑白相间的”,表示了它们白色的头部、尾部和黑色的身躯。学名“Haliaeetus leucocephalus”中的“Haliaeetus”是新拉丁语,意思是“海雕”(源自古希腊语中的“haliaetos”),而“leucocephalus”一字是拉丁语,意思是“白头”,源自古希腊语中的“leukos”或“λευκο?”即“白”和“kephale”或“κεφαλη”即“头”。由此可见,白头海雕的生物命名是根据它的外形特征而起的。

外形特征

白头海雕外形美丽、性情凶猛,其嘴、爪都较为锐利而钩曲,而且目光敏锐。在展开双翅,搏击长空,凌空翱翔时,总是那样英姿威武、威风凛凛。有时候,白头海雕被译为秃鹰。这样就会让人以为,白头海雕像秃鹫一样头上没有羽毛。其实,白头海雕被叫做“秃鹰”是因为白头海雕的头部为白色,并且一直覆盖到颈部,闪闪发光,同身上的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远远望去,总是给人一种没长羽毛的“光秃秃”的感觉,所以俗称为“秃鹰”。由此可见,秃鹰的这种叫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全身羽毛丰满,并无秃可言。

白头海雕是北美洲所特有的一种大型猛禽。它和大部分食肉猛禽一样,雌雕要比雄雕个头大。其中的原因有许多种可能。有些生物学家认为,雌雕的大个头能让它们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巢、蛋和小雕。个头较小的雄雕翱翔起来更为轻松。一般来讲,雌白头海雕的翼展长达2.3米,雄白头海雕的翼展却仅有1.8米。白头雕的这种外形更能守护好自己的地盘。

未成年的白头海雕全身是深棕色的羽毛;4到6岁成年后,白头海雕的眼、虹膜、嘴和脚为淡黄色,头、颈和尾部的羽毛为白色,身体其他部位的羽毛为暗褐色,十分雄壮美丽。一只完全成熟的白头海雕,体长71~96厘米,翼展168~244厘米,重量3~6.3公斤。白头海雕的平均寿命为15年~20年,被豢养的有可能活到50岁左右。

分布范围

白头海雕分布在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国本土和北墨西哥。白头雕是北美洲惟一的海鹰。白头海雕居住在北美洲的变化的栖所从多沼泽的支流、路易斯安那、Sonoran沙漠以及东部落叶林、魁北克和新英格兰。北部的白头海雕属候鸟,而南部的白头海雕为留鸟。白头海雕早先养殖在北美洲中部。但是,白头海雕的最低数量主要限于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北部和东加拿大和佛罗里达。此外,白头海雕的亚种也分布于北美洲的各地区。

生活环境

白头海雕是一种凶猛的捕杀动物。它们具有利爪和撕裂动物用的钩嘴,这也正是鸟类学家授予它们猛禽的称谓。白头海雕像其他大多数猛禽一样,是日间捕食性鸟类,常成对出猎,凭其异常敏锐的视力,即使在高空飞翔,也能洞察到地面、水中和树上的一切猎物。不过,白头海雕还是以鱼类为主食,所以,它们常栖息于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沿岸。在美国阿拉斯加州海纳斯附近的奇卡特河区域,在每年11月份鲑鱼洄游时期,仅仅10多公里长的河岸,竟能吸引三四千只白头海雕。由于白头海雕的到来,也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一笔可观的经济效益。

生活习性

白头海雕主要以大麻哈鱼、鳟鱼等大型鱼类为食。此外,白头海雕也吃海鸥、野鸭等水鸟以和生活在水边的小型哺乳动物。白头海雕的飞行能力极强,在飞行的时候,还常发出类似海鸥的叫声。它们的视力比人类的眼睛要锐利很多倍,尤其是对移动物体的反应视力更是出类拔萃。白头海雕常常凌空盘旋,放眼四野,明察秋毫,动作敏捷,狡兔纵有三窟也难以逃脱它的利爪。此外,白头海雕还能在水面上抓起几十公斤重的大鱼。通常情况下,白头海雕都是成双成对的活动,合力追逐捕捉受伤的或瘦弱的水鸟。白头海雕偶尔会进攻那些在飞行中的天鹅,也会把浮在水面上的大鱼拖到岸边。

在捕食的时候,白头海雕一边在海面或湖面盘旋,一边用其锐利的目光搜索贴近水面游动的鱼类。一旦发现目标,便急速俯冲下来抓获。如果鱼比较小,它们就会用锐利的爪子一下抓到鱼背腾空而起;如果碰到大鱼抓不起来时,就会被大鱼拉入水中。因此,当经过奋力拼搏,实在不能获取猎物时,白头海雕就会放开大鱼,重新飞上天空。

生长繁殖

白头海雕彼此之间的交往是由一年中的不同时间而定。一般情况下,春季和夏季,成年雕忙于筑巢。为了便于捕鱼,白头海雕往往会将巢筑于河流、湖泊或海洋沿岸的大树上,年复一年地使用和修建同一个巢。在这期间,准备繁殖配对的白头海雕都会坚守着自己的地盘。它们很少和其他白头海雕接触,除非是为了赶走入侵者。那些年龄太小、还不能交配的雕会在暖和的月份里东寻西探,了解周围的环境,努力地生存下来。在冬季迁徙的时候,白头海雕彼此会交往得多一些,它们常常聚集在一个丰富的食物源周围。对此,生物学家认为,白头雕的这种冬季聚居能够为年轻的成年雕提供一个可能与配偶相遇的场所。

白头海雕实行终生配偶制。到了繁殖季节,白头海雕就会成群地集中到一些食物比较丰富的地区,将巢筑于悬崖峭壁上,或者参天大树的顶梢上。筑巢的材料主要是树枝,里面也铺垫一些鸟羽和兽毛。白头海雕和其他鹰类一样,也喜欢利用旧巢,并且在繁殖期间不断地进行修补,使巢变得越来越庞大。一般来说,白头海雕的巢直径可达2.8米,厚可达6米,重量可达2000千克。

雌白头海雕一般在每个的11月上旬产卵。但是,有的早些,有的晚些,时间可以相差几个月。每窝产卵2枚,孵化期为一个月左右,第一只雏鸟和第二只雏鸟出壳的日期可以相差好几天。在雏鸟出壳后,一般需要经过4个月,才能长成幼鸟。雏鸟由雄鸟和雌鸟共同觅食抚育。通常都是喂给它们小鱼或小型哺乳动物,在喂给雏鸟之前要先撕成碎片。随着雏鸟不断长大,饲喂的食物块也越来越大,最后便将整个的食物放在巢中,任其啄食。在育雏晚期,白头海雕每次喂给小白头海雕的食物数量更多了,但是喂的次数却逐渐减少。

幼雕的体形与成年相差不多,但体重甚至会超过成年。幼鸟全身的羽毛都是栗褐色,头部和尾部都没有白色的羽毛。幼鸟在大鸟的诱导下,开始练习用双脚捕捉猎物或抓取巢材。在练习过程中,幼鸟的肌肉力量不断增强,体重也有所下降。但是,幼鸟羽毛的颜色变化十分缓慢,一般需要5年左右,才能变成成鸟的羽色。3个月后,幼雕便可以离开巢穴独立生活。

一般鸟类在孵化期间是不产卵的,但白头雕却与众不同。雌鸟在产下第一枚卵后就开始孵化,在孵化初期还会再产第二枚卵。这样雏鸟出壳的日期先后可以相差几天,因此先出壳的雏鸟往往比后出壳雏鸟大许多。当食物极端缺乏时,便导致同窝雏鸟自相残杀的悲剧。先出壳雏鸟如果没有食物可吃,就会把后出壳的雏鸟当作食物吃掉。由此可见,白头海雕雏鸟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经过严酷的生存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