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1、断其根本。
2、斗智不斗力,以柔克刚。
原文: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古人按: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
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
注释:
1、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2、而消其势:势,气势。
3、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古文今解: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煮过豆浆的人都知道,当一锅豆浆滚开了,溢出来了,你拿汤瓢用力搅和都没用,如果你不死心穷搅和,就会亲眼目睹豆浆的精华全部化为泡沫溢出,最后只剩半锅清水,白忙活一场。当豆浆滚开了,惟一的对策是“釜底抽薪”:把液化气灶关上。只要家庭主妇都知道这个道理。
《吕氏春秋》上说:“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意即从根本处下手,从源头解决。和斩草除根一样、整治环境污染、治病一样。只有彻底、断根,才能真正解决,否则只是在原来结果上产生一种循环效应。
此计的正文中说:“如果不能克服敌人刚强的力量,就可以削弱敌人力量的来源,从履卦的原理出发,可以达到以阴消阳、以柔克刚的效果。”
古人按:锅子里的水,煮沸时,是靠火的力量;烈火焚烧下的沸水,势不可挡,产生巨大的相乘效果。柴木,如同是火的魂魄,它是使火成为“烈焰”的造因,但它本身没被点燃的时候,却是没有任何威胁、可轻易接触的。所以,当水沸腾(力、烈、势)时,难以靠近,却因柴木的冷凝(不被点燃或离开引火点)而使沸水(力、烈、势)也冷凝下来。
战国期的大兵法家尉缭子说:“士气高昂的时候,勇敢地投入战斗;士气不振的时候,不妨暂时退避,转进。”然而,削弱敌人士气最好的方法,不外乎“攻心为上”,从敌人的心理,彻底瓦解其斗志。
东汉初年,有位名叫吴汉的将军,某天夜晚正在酣睡时,军营被敌人偷袭,营中顿时一片慌乱,吴汉却泰然不为所动。士兵们见到长官如此镇定,也跟着静下来,于是,吴汉组织了一支精兵,发动反击,把敌人杀得落花流水。这就是不立即面对敌人,而是以计谋削弱其气势,再乘其慌乱而败之。
简评: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战争全局胜负的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
要点解析:
1、断其根本。
“断其根本”是斩草除根的最佳演绎,它是一针见血地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策略。对于交战双方来说,“主帅”、“粮草”、“某条路的进口或出口”等都可以称为根本。总之就是找到敌人最强、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进行瓦解。
事例一:美女逼走孔夫子。
春秋时,鲁国重用孔子,国泰民安,生活一天天接近小康水平。为此刚刚失去贤相晏婴的齐景公感到了失落和威胁,他对大夫黎弥说:“自打孔老二辅佐鲁国以来,鲁国就一天天兴旺发达起来,将来它要是成就了霸业,我们国家是第一个受害者,这该怎么办呢?”
黎弥作沉思状:“想办法逼走孔丘,鲁国就又会恢复其以前的衰样了。”
齐景公:“孔老二在鲁国正走红,怎么逼得走他?”
黎弥:“俗话说,饱暖思****,贫穷起盗心。现在鲁国一片太平盛世,鲁定公肯定有好色的念头。我们如果选一群美女送给他,让他夜夜笙歌艳舞,一本正经的孔夫子哪里会受得了,更不会有诚心辅佐好色的景公了。这样一来,保管气走孔夫子,那大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齐景公连称妙计,令黎弥挑选八十多个美女,个个不仅能歌善舞,还让她们个个学得一副“狐狸精”的媚容,另外选了一百二十匹宝马,特别修饰,一并送到鲁国,说是给鲁定公享受的。
鲁国的另一位丞相季斯听到这个消息后,即刻换了便服,坐车到南门去看美女,看到美女们的歌舞表演,只看见美女们在面前翩翩起舞,娇笑之声不绝于耳,他眼珠子都快掉地上,哈喇子把衣襟都打湿了。
等到定公几番宣召他入宫,把齐国国书给他看时,他立刻答道:“这是齐王的好意,不应该推辞。”于是定公便在季斯的带领下去看这群美女,只见美女们摇臂摆身,似临风之芍药;歌声乍起,疑为群莺出谷。鲁定公乐得神魂飘荡,手舞足蹈。
鲁定公当即回宫,便叫季斯多谢齐王,重赏齐使,把两批厚礼收宫去。定公从此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孔子见状,十分忧心。他几次劝谏鲁定公,他毫无效果。孔子感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在鲁国施展,于是又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去了。至此齐景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画龙点睛:
鲁国繁盛,是因为有个孔子在主持大局;欲削弱鲁国,再没有比赶走一个人更有效的了,恐怕也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了。明摆着,齐国用的是“釜底抽薪”之计。
没有无源之水,没有无本之木,任何一支政治力量都有其根源,从根源入手,必能得胜。
事例二:曹操偷袭乌巢得奇胜。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大家都很熟悉,它的来龙去脉就不细说。我们主要讲讲起义后的故事。且说起义后来被镇压下去,但东汉王朝却已被折腾得没了元气,被一些雄心勃勃的野心家四处割据,战乱不休。中国的北方被袁绍与曹操这两个大军事集团占领。袁绍拥兵数十万,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曹操则占领了黄河以南数个州郡,他又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难守,且后方很不巩固,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仍与曹操为敌。所以总体作战形势利袁而不利曹。
话虽这么说,但曹操却常常跟袁绍掐架,且说公元199年,袁、曹两军在官渡打起来了,谁也不肯认输,相持了很长时间,这时控制局势的关键就成了粮草供给问题了。10月,袁绍派大将淳于琼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西)。谋臣许攸多次建议分兵袭击许昌,均被袁绍拒绝。许攸又气又恨,想起曹操是他的老朋友,就连夜逃出袁营,投奔曹操。
半夜无眠的曹操好不容易准备去睡觉,谁知刚脱下靴子,就听说许攸来投降他,他一高兴,就光着脚板跑了出去。他恨不得对许攸来个拥抱,高兴地说:“哎呀,您肯来,我的大事就有希望了。”
许攸坐下来跟曹操掏心窝子地谈了半天,曹操确定他不是来刺探敌情后,才说出自己军营里的粮草只能维持一个月的实情。许攸说:“这个情况对您不利,不过您不用担心。现在袁绍有一万多车粮食、军械,全都放在乌巢。淳于琼的防备很松,您只要带一支轻骑兵去袭击,把他的粮草全部烧光,不出三天,他就不战自败了。”
曹操一听拍手称妙,决定依计行事。曹操命令曹洪军把守官渡,自己率五千精锐骑兵,打着袁军旗号,乘夜抄小路奔袭乌巢,围困淳于琼军,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点燃一把大火焚烧屯粮,顿时浓烟四起,袁军大乱。天亮,曹军集中兵力猛攻,先大败守城之军,再打败前来增援部队,结果凯旋而归。
脑袋进水的袁绍在官渡知道乌巢被袭后,却只派轻骑回去救援,继续用蛮力攻击官渡曹营,结果仍是白费力气。因为乌巢被攻破,粮草被烧毁的消息传至官渡前线,让袁绍军心动摇,内讧又起。将领们见大势已去,纷纷投归曹军。曹操乘势发起进攻,大获全胜,歼袁军七万余人,缴获大批军资,袁绍仅率八百余骑北逃,从此一蹶不振。
经过一年多对峙的官渡之战,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这是一个以釜底抽薪的策略取得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画龙点睛:
古今战争中,粮草为部队生存之根本,为部队战斗力的本源,因此,总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与袁绍征战,正面交锋,曹可能永远也无法击败袁,曹很聪明,烧了袁军的粮屯,断了袁军之根本与能源,因而大败了袁军。这是极为高明的釜底抽薪。
2、斗智不斗力,以柔克刚。
“釜底抽薪”的基本精神是斗智不斗力,其中含有避实击虚、以迂为直等多种含义,不但战略上可以运用,战役战术上、国际外交、经济领域也可运用。
事例一:楚鹿之征。
据《管子轻重戊》载:齐桓公想制服强大的楚国,但又怕用军事手段打不赢,就向管仲讨教计策,管仲建议从经济上入手来制服它。于是,按照管仲的具体建议,齐桓公先是建起了一片方圆百里的鹿苑保护区,贮存起国内一半以上的粮食,然后派人到楚国高价收购活鹿。楚国鹿的价钱大约是一头8万钱。管仲对楚国的商人说,您给我贩来20头活鹿,我给您金(铜)100斤。鹿增加10倍,我给您金1000斤。楚王听说此事后,认为这是获取财富的大好时机,就下令楚国百姓都放弃农业而从事猎鹿,所以楚国的男人们都忙着在野外捉鹿,女人们则为侦察鹿的行迹而住在路旁,总之,楚国举国上下都在弃农而猎鹿。
过了一段时间后,齐国百姓藏粮增加了5倍,楚国则因出卖活鹿存钱加了5倍。正当楚人自鸣得意之际,这时,齐恒公采纳管仲的建议,声言鹿已购足,关闭了关口。并下令各诸侯国封闭与楚国的所有关卡,不再也楚国发生贸易关系,相当于现代说的“经济制裁”。楚国因老百姓忙于捕鹿而放弃农业,结果手中虽有钱,但买不到粮食,其国内粮价高达每石400钱,仍不够食用,全国上下闹起了粮荒。楚国人因此而归顺楚齐国的有十分之四。经过三年的“制裁”,楚国实在吃不住劲了,只好降服了齐国。
画龙点睛:
这段记载,是管仲利用经济智谋以柔克刚使强大的敌国臣服的生动写照。如果说军事战争代表“刚”,那么经济战就代表“柔”,在这场斗争中,齐国没有与楚国硬拼军事实力,而是和它打“经济战”,正如“釜底抽薪”计中所说的“不敌其力,而消其势”,从而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事例二:阿拉伯的石油外交术。
1973年10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就联合亚、非、拉及其他产油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展开斗争。他们主要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哄抬石油价格,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增加了石油进口费用,加剧了油价上涨,因而使发达国家丧失了较大的原油利润,石油输出国则因此增加了收入;二是以石油分化敌方营垒,“谁要想得到石油,谁必须是阿拉伯人的朋友。”阿拉伯的石油部长们把欧洲石油购买者分成敌、友两类:同情以色列者为敌人,骑墙者也被列为敌人,支持阿拉伯者为朋友。这对那些敌视或漠视阿拉伯人而又每天要进口数百万桶石油的国家业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欧共体国家因此立场发生了转变,他们要求以色列撤回到10月22日的停火线以内。作为石油禁运的主要对象——美国,也因此低下了高昴的的头颅,开始对以色列施加压力,劝其接受阿拉伯人的某些条件。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8天以后,在美国和苏联的干涉下,阿以双方停火。但阿拉伯人仍然利用石油武器进行斗争,他们扬言如果继续进行战争,阿拉伯将停止全部石油生产。
阿拉伯世界用这种釜底抽薪的战略,制止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蔓延。
画龙点睛:
从军事上来说,以色列支持者众多,阿拉伯打不赢它,于是聪明的阿拉伯放弃与以色列正面斗争,以石油为武器牵制其他国家,使以色列失去强有力的后盾,阿拉伯遂达到了不战而胜的效果。这也是斗智不斗力,以柔克刚达到“釜底抽薪”效果的成功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