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1、摧其坚,夺其魁。
2、抓住主要矛盾。
原文: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古人按: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功之亏也。全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识,剡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注释:
1、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争斗在田野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
古文今解:
战争中,打败敌人,利益是取之不尽的。如果满足于小的胜利而错过了获取大胜的时机,那是士兵的胜利,将军的累赘,主帅的祸害,战功的损失。打了个小的胜仗,而不去摧毁敌军主力,不去摧毁敌军指挥部,捉拿敌军首领,那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擒贼擒王,语出唐代诗人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蛇无头不行,打了蛇头,这条蛇也就玩完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擒贼擒王,就是捕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机关,敌方陷于混乱,便于彻底击溃之。
为什么擒贼先携王?“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王”就是国家、社团、机构、部门、宗派或帮会等社会组织的火车头,是组织发挥整体力量的枢纽或关键。没了火车头,火车自然无法前进。
此计正文中也说:摧毁敌人最强大的主力、擒拿指挥敌军的首领,才能彻底瓦解对方的战斗力。失去了统帅的敌人,即使如强龙般在旷野争斗,也会走入溃败的困境。
人们常说枪打出头鸟,世间大多数人怕当出头鸟,习惯随大流。因此一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少数关键人物。一旦关键人物不存在,便树倒猢狲散。所以,要消灭和瓦解一个组织,攻击的重心是它的首领和核心人物,一旦把他们击倒,组织就会群龙无首。
古人按:在战争中获胜,其利益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满足于小规模的胜利,而放弃、遗漏了影响全局的战机,虽然可以减少伤亡,对兵卒来说是好的,但却是将领的累赘、主帅的祸患,使全局的胜利功亏一篑。大获全胜却不摧毁敌人主力、无法捉拿首脑,就等于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想捉拿首领,不能只靠辨识旗帜,要观察谁是指挥者。下文讲的“被秸杆打败的将领”就是运用的一个识主帅的精妙之法。
简评: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擒贼擒王,就是捕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机关,敌方陷于混乱,便于彻底击溃之。指挥员不能满足于小的胜利,要通观全局,扩大战果,以得全胜。如果错过时机,放走了敌军主力和敌方首领,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此计除了应用于军事领域以外,还可以覆盖政治、外交、经济等领域。
“擒贼擒王”的“王”包括:偶像、明星、意见领袖、专家、政要。“贼”是:信徒、选票、支持者、消费者、市场。
此策略思维的前提是:群众(贼)是盲目的,需要“以王领贼”,只要一举擒王,众贼都会望风披靡。
擒王是控制和消灭一个组织的首要任务或核心任务,但具体的实施又有很多做法,并可以联用很多计谋。36计中,很多计都可以用于擒王。而方法之中,又可以有很多变通。
硬擒硬杀是一种办法。但往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而且不易成功。荆柯刺秦王就是一个例子,目的没有达到,自己先成了肉泥。
调虎离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王是虎,王和部众在一起,如龙在潭,虎在穴,王和部众结成一体,坚不可摧。设法引诱王离开部众,使王和部众无法接触与联系,先擒孤立的王,再打击部众,如同捣无虎之虎穴,敌对组织便能迅速被破坏或消灭。
美人计用来擒王或控制王也威力很大。勾践先用西施的美色擒住夫差,然后灭吴;中国帝王们以真公主假公主擒住蕃邦君王,使蕃邦臣服中国。
还有一种就是窃权弄国的宠臣,用阿谀奉承的方式擒王,和武力擒王相比,代价要小得多,成功系数要高得多。
要点解析:
1、摧其坚,夺其魁。
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翅不飞。”擒敌首脑,打其要害,向来是克敌制胜的要诀。不仅战法战术上如此,在军事战略乃至国家战略上也不例外。“擒贼擒王”的作战指导原理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得到过广泛运用,可以给人以诸多启示。
事例一:被秸杆打败的将领。
要说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悲壮和最惨烈的战役,唐朝安史之乱间的“睢阳保卫战”是其一。其间,睢阳城守将张巡的大智大勇更是被传为佳话。
公元757年正月,得志一时、气焰嚣张的安禄山叛军命勇将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率十多万大军向河南进逼,一路上河南城镇纷纷被叛军拿下,只剩下军事重镇睢阳城在那硬撑。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求援。张巡考虑到敌强我弱,加上宁陵城很小,难以抵抗强敌,所以率精兵3000人从宁陵进入睢阳,与许远合兵共7000余人。许远因张巡智勇兼备,所以将作战指挥交张巡负责,自己担负调运军粮、修理战具等后勤保障工作。
尹子奇仗着自己人多,每天卖命地进攻睢阳,张巡率领的将士也不是吃素的,毫不畏惧地击退敌军,有时是加班加点地昼夜苦战,创下了一天之内打退叛军二十余次进攻的纪录,这令守军士气倍增,歼敌不计其数。
五月份,尹子奇开始了更玩命的进攻。张巡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据城固守。敌兵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都被打了回去。但是,张巡想,敌众我寡,总是这样下去,自己的将士不打死也被拖死,所以要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而且必须从打击敌人的统帅尹子奇开始。
尹子奇的部队在多次疯狂攻城都被打退以后,折腾得疲惫不堪,只得鸣金收工。晚上,叛军刚刚准备躺下,忽听得城头战鼓如雷,喊声震天,尹子奇急忙命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的唐军激战。而张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像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城门,没有出战。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整夜,没有得到休息,将士们疲乏已极,眼睛都睁不开,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这时,城中一声炮响,突然之间,张巡率领守兵冲杀出来。敌兵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张巡率众一鼓作气,接连斩杀五十余名敌将,五千余名士兵,敌军大乱。
大量杀敌不是这次行动的主要目的,张巡急令部队擒拿敌军头号人物尹子奇,部队一直冲到敌军帅旗之下。可问题是张巡从未见过尹子奇,根本不认识,现在他又混在乱军之中,更加难以辨认。张巡一眨眼,计上心来,他让士兵用秸杆削尖作箭,射向敌军。敌军中不少人中箭,他们以为这下小命算是玩完了,正准备作捂着胸口倒地状,可低头一看又不禁大喜,发现自己中的竟是秸杆箭,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他们争先恐后向尹子奇报告这个好消息。张巡见状,立刻辨认出了敌军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子奇左眼,这回可是玩真格的,只见尹子奇鲜血直流,抱头鼠窜。敌军也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画龙点睛:
古代交战,两军对垒,白刃相交,敌军主帅的位置比较容易判定。但也不能排除这样的情况:敌方失利兵败,敌人主帅会化装隐蔽,让你一时无法认出。张巡计高一筹,用秸杆当箭,一下子让主帅尹干奇暴露出来,将他射伤。
擒贼擒王,旨因为其能一呼百诺,通过擒敌首脑能把敌人一网打尽。张巡用“秸杆箭”投石问路,只费了几箭就将敌军首领找到,进而瓦解敌军,可以说是“擒贼擒王”计运用的成功典型。
事例二:战场上的亲情牌。
宋代开国不久,一帮派首领李继迁聚集一群兄弟造反,在偏远的西部边境大肆骚扰老百姓。太宗很是恼火。就在这时,宋朝的边防部队奏报说捉住了李的老妈,此时太宗想处死李母。因为寇准任枢密副使,皇帝便单独召见,跟他商量此事。寇准回去时,经过宰相吕端办公之处,寇准告诉了他事情的原委。吕端问道:“怎么处理这件事?”寇准说:“想要在北门外把李母杀掉算了,看那些叛贼还敢不敢再嚣张。”吕端说:“如果一定要这么做,可真是不是办法的办法。您们还是暂时缓一缓,我将去跟皇帝说说。”
进了朝堂,吕端对太宗皇帝说:“从前项羽抓住了太公(刘邦之父),想以烹刑把他处死。高祖说:‘(如果你一定要烹他)希望能分给我一杯肉羹。’办大事的人,是不会顾及儿女私情的,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悖逆之人呢?皇上今天杀了李母,明天就能捉住李继迁吗?如果不能捉住他,那就只是跟他结下怨仇,更会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
太宗说:“那怎么办呢?”
吕端说:“依我看,应当在延州安置李母,使李继迁对我归心,而他母亲的生死又掌握在我们手里。”
太宗拍着大腿连连称好,并说:“要不是爱卿,几乎误了我的大事。”就采用了他的对策。这对李继迁后来的行动果然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画龙点睛:
如果当时宋太宗杀了李继迁的母亲,手中就失去了制约李继迁的“牌”,李继迁的反叛行动只会加剧。事实证明,擒住了敌人的“王”,就掌握了主动权。换句话说,“擒王”是“擒贼”的重要手段,所以,聪明的决策者往往都把着眼点放在“擒王”上。
2、抓住主要矛盾。
碰到狡猾的“王”,用一般的办法难以制服,必须抓住其主要矛盾,或骗、或诱、或劝……才能制服。将此原理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和日常生活、工作中,也是如此。抓住了主要矛盾,就会事半功倍;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就会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
事例一:会演戏的吴王。
唐末宋初间,曾出现过“五代十国”这样一种政局剧烈动荡的割据局面。其中合肥人杨行密于902年被唐封为吴王。他死后,其子杨溥正式立吴国,杨行密被尊为吴太祖。
杨行密(852~905年),字化源,出身农家,传说他属于那种天生异禀的人,少年时即长得高大魁伟,能“手举300斤,日行300里”,是当之无愧的举重冠军和飞毛腿。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经过庐州,他应召入伍。后来,杨行密被唐兵俘获,庐州刺史郑綮见他力大善走,相貌不凡,就释放了他。杨行密遂被唐庐州府募为州兵,当了治安队长,带领乡兵戍守朔方;期满刚回到庐州,都将又派他再次带队出发。那时候戍边是很辛苦的事,杨行密觉得不该老派他去,便挺身前往都将住所质问。都将问他还需要什么,行密大叫:“就少你的人头了!”说时迟,那时快,手起刀落,都将人头落地。杨行密于是号令诸营,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占了庐州全境。不久,杨行密被唐招抚,封为庐州刺史。公元902年,杨行密被唐昭宗正式封为吴王,成为唐朝的藩王。
看来此人的江山是拳头打下来的,但这人可不仅仅有一身好武艺,还有一个好头脑,他的江山是靠智谋保住的。
话说当年,有未延寿、安仁义这两个人,曾跟着他打天下,是他的得力战将,杨被封王后,他们鸡犬升天,成为了朝中的权臣。但这两个人自认为功比天高,特别牛,尤其是他们率军将淮、徐地区平定之后,两人更是十分骄纵放肆,且图谋反叛吴国朝廷。
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吴王的位置应该由他们来坐。
吴王杨行密对此早有觉察。且决定施用擒贼擒王之计,伺机将这两个政治上的心腹大患一举除掉。作为政治家的杨行密,政治上足智多谋。他诡称眼睛有恶疾,当接待未延寿派遣来打探动静的朱延寿夫人时,便装作因眼疾而将一切东西都看错了,甚至行走时也故意装看不见而撞在宫殿的柱子上,以至于仆倒在地。
这时,杨行密趁机伏地,佯装哭泣着说:“俺虽然立国之大业已成,然而却已双目失明。这是上天让我成为废人啊!我的儿子都不足以继承我立下的大业,而如能让未延寿这位有本领、有功劳的臣下来接替我的位置的话,那么吴国的江山可保,我也就没有什么遗恨了。”未夫人听了这话便信以为真,万般感激,又将未延寿亲自召来,要他面听吴王的传位诏谕。然而,当未延寿刚走进吴王杨行密的寝殿之门时,吴王便令人刺杀了他,随即又迅速将安仁义擒住,斩首示众,遂使欲行反叛的“贼王”被擒杀。而一场即将爆发的叛乱,也很快被粉碎。
画龙点睛:
这是吴王向企图反叛的权臣政敌示病、示弱、示虚位、示信任,以引擒、诱招未延寿入宫加以歼灭的成功用计,也是他对拥有重兵大权在握的权臣“贼王”的“智擒”之术。其成功的关键是其抓住了“未延寿垂涎皇位”这个主要矛盾,借眼疾失明而做幌子,行痹“贼王”,诱“贼王”,擒“贼王”,斩杀“贼王”,消灭政敌,断绝后患之实。
事例二:屈臣氏巧用名人效应。
现在说起屈臣氏,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可以说是爷爷级的长寿企业了。说起它最先在我国的发展,那就更有历史了。在1842年,“屈臣氏大药房”以香港为进军中国市场的根据地,成立了分公司。当时,屈臣氏卖的药可是够令人眼花的,什么“眼药水”、“嫩面水”、“花露水”等,以及各种治疗花柳病毒、宁神安眠、内外痔、牙痛耳聋、男女诸症的药水、药饼、药膏、药酒,应有尽有。简直就是疑难杂症药店了。
说起现在各企业王花八门的广告,屈臣氏也可称得上鼻祖了,早在1843年,其上海分公司就出版了一部《惠济全书》,介绍各种药品的疗效,屈臣氏还在报纸上大作宣传,同时刊出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沈葆桢、刘坤一等17位清朝名臣政要题赠的匾额,这些当朝鼎鼎有名的人物的墨宝刊登出来后,很是吸人眼球。
看看这些晚清政要名流们都写了些什么,让屈臣氏如此有派头。李鸿章为屈臣氏题赠的是“妙手回春”,左宗棠题的是“仙术佛心”、沈葆桢题的是“慧心仁术”、曾国荃题的是“海西仙药”、刘坤一题的是“惠此中国”,就这几个汉字匾额就抒屈臣氏大药房的品牌点缀得有声有色。
那么,屈臣氏到底用的什么攻心术,能让清朝台面上的政治大腕们为他宣传呢?说来倒是一个讽刺,在英国用鸦片对中国人进行摧残肆虐时。起源于英国的屈臣氏却借《惠济全书》的出版,力推龙头产品“戒洋烟精粉”广告,宣称要斩断数百万人的烟瘾,并将戒烟药呈送给诸位总督、巡抚,请他们分送给瘾君子们除害,就是这个举动撬开了政要们的心,于是他们才慷慨题赠匾额,表示嘉勉。精明的屈臣氏于是将匾额集中,趁机宣传了一把。
画龙点睛:
产品抢占市场如同作战中谁先占据有利地形一样重要,当需要讲求速成、效率、爆发力时,必须抓大头,举大端;如果还在一步一脚印,那就缓不济急了!屈臣氏找晚清政坛名人推荐戒洋烟产品,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抓大头,从关键人物下手,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带动力,能去影响大众的消费行为。可以说屈臣氏此妙招是“擒贼擒王”策略在近代商场运用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