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与孩子沟通须知道(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懂生活)
43017800000026

第26章 第二十五集:听有意思的故事:《小猪唏哩呼噜》

我记得,曾在一个晚上,我和孩子早早地躺在床上,我给他讲《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孩子让我讲了一个故事又讲一个故事,一个接一个地讲下去,本来是想靠讲故事催眠的,没成想,他越听越兴奋。我也很惊奇地发现,这些故事讲起来居然那么流畅和有趣,我对里面的故事居然能记忆得那么清楚。我特有成就感的是,有时候为了把故事讲得更精彩,随意发挥一下,逗得孩子“嘎嘎嘎”地笑。好故事,是有伸缩空间的。讲《小猪唏哩呼噜》的那个夜晚,我和孩子都兴奋地睡不着。

《小猪唏哩呼噜》是孙幼军先生的著作,裘兆明女士绘制的插图。我读的版本是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aoe名著”注音版的上下两册。

现在打开这两本书,仔仔细细重新阅读了一遍,还是兴致盎然,读起来轻松愉快。限于篇幅,在本文中,主要结合其中的一篇《唏哩呼噜历险记》,穿插其他的几篇,欣赏好故事。

《唏哩呼噜历险记》讲的是小猪唏哩呼噜智胜大狼,又吓走月牙熊,救了三只小狼的故事。

故事的叙述语调就像拉家常,读着故事,我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时代,母亲在静谧的夜晚,把故事娓娓道来。作者又好像是个说书人,听众急着听,说书的却轻重缓急地拿捏着,卖个关子,颇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关节设置。

作者并不急着讲历险的故事,而是先介绍唏哩呼噜是谁,此时,作者扎实的写作功底显示出来了。介绍唏哩呼噜是谁,不几句话就介绍完了吗?不,作者用了6页的篇幅,把来龙去脉介绍得清清楚楚,因此,在“唏哩呼噜是谁”这一节里,我们不仅认识了小猪唏哩呼噜,还认识了唏哩呼噜的一家。猪妈妈生了12个孩子,前面几个都是女孩子,只有唏哩呼噜是男孩子,倒不是“重男轻女”,12个里头才这么一个,“物以希为贵”,爸爸当然喜欢这个“好宝贝”了,看看,唏哩呼噜就是以这么独特的身份登场了。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万绿丛中一点红”,唏哩呼噜就是众多孩子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哪个孩子不梦想自己备受瞩目,但总是被淹没了,不过,没关系,想想看,在众多的人中,自己的独特性在哪里呢?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东西,要试着发现呀。

小猪唏哩呼噜本来不叫这个名字,他原来叫小十二,因为爸爸给孩子起名字时费了很大的力气,忙到天黑点灯了,才想出来两个,猪妈妈想了个省事的办法,孩子干脆叫“老大”、“小二”、“小三”、“小四”……既能分出是谁,又好记。

记得我的孩子出生之前,为了给孩子起名字,孩子的爸爸也是翻看了很多书,参看的书有《现代汉语词典》、《论语》、《孟子》、《左传》、《诗经》等,参考古代的书更多一些,因为古文典雅。还专门找来一个笔记本,把起的男孩名字写在一页,女孩名字写在一页,然后逐一比较、筛选,最后确定了一个男孩名字,一女孩名字,这样无论生男孩还是生女孩,都有名字了。起名字时,考虑了很多,既要考虑名字的性别,又要考虑其美好的意义,并且名字读起来还要响亮,两三个字连起来读,音调协调,不拗口。最关键的是不能和别人重名,但又不能用生僻的字。当时还给孩子起了两套名字,一套乳名,一套学名。小时候在家叫着亲切的是乳名,长大了上学去,即使成年人了,还适合叫的名字当学名。当我看到猪爸爸起名字的辛苦时,深有同感。

小猪小十二后来怎么又叫“唏哩呼噜”了?猪家吃饭时,“呱唧呱唧”、“呼噜呼噜”一片响,马小姐笑话他们“一家子开饭,全村人都听得见”,小十二却当是夸奖,吃得更起劲儿了。马小姐捂着嘴巴笑他:“唏哩呼噜、唏哩呼噜,好香,好香!”猪妈妈很不高兴,嘟囔着挑剔马小姐贫嘴多舌,长得脖子又细又长,还长着那么大一条尾巴,跟个大扫帚似的,丑死啦。猪妈妈对人不满时的表现,在其他故事里,很多角色也有很多类似的做法,挑剔别人啦、“激将法”啦、“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啦”等等。猪爸爸却很乐观,认为“唏哩呼噜”蛮好的,一听,就觉得饭也香、菜也香,浑身都舒服。于是,小十二就叫“唏哩呼噜”了。

那小猪怎么会历险呢?此处设置了一个关节,就是大狼叼走了唏哩呼噜。我非常钦佩的是,作者那种轻松又细致的笔调,既使故事中其他角色的形象丰满起来,还让人体会到了故事的乐趣。比如,大狼在来猪家之前,先去了山羊先生家,又去了鸭太太家。讲故事,不能急,慢慢来。

到了小猪家,大狼的表现,写得可仔细了,轻轻推门,侧着耳朵听,就好像真地看到了大狼蹑手蹑脚、鬼鬼祟祟的样子。大狼先是拖猪爸爸,猪爸爸贪睡,大狼放心地拖,可是拖了几次,都纹丝不动,又去拖猪妈妈,猪妈妈的皮一拖老长,肉不鲜嫩,最后叼走了唏哩呼噜。猪爸爸的嗜睡,猪妈妈的身体特征,大狼的心理和行动,都细致地表现了出来。在其他的故事里,精彩的细节也是俯拾皆是。比如,在《小猪当保镖》里,唏哩呼噜去驴先生家借箩筐,驴先生说话时先“啊,啊,啊”,很幽默地写出了驴的特征。在《唏哩呼噜当大侠》里,有一处细节让人过目难忘,因为我从没想到过兔子的耳朵还有那用处。兔子耳朵有什么用处呢?作者写道:“兔子玲玲两手各抓着一只长耳朵擦眼泪,耳朵都湿透了……”看看,“长耳朵擦眼泪”,此处写得妙不妙?看似很轻巧的一笔,可是不寻常的创意。

在故事里,还非常喜欢用谐音,增强故事的生动性。如“狼”听成“杭”,“子弹”听成“死蛋”,“唏哩呼噜”叫成“稀里糊涂”。尤其是“给,你的枪!”听成“给你一枪。”把大狼给吓跑了,问题得以圆满地解决。

《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粗读有骨架,细读有血肉,如果你想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即兴发挥一下,还有施展腾挪的空间。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