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与孩子沟通须知道(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懂生活)
43017800000025

第25章 第二十四集:自己写个小绘本:激发创造力

下面一段文字,写于2015年2月9日晚上。我的孩子说一句,我在电脑上打一句。因为他还在上幼儿园,不会写字。于是他来说,我帮他打字。

小雪人

在一个冬天,一个小男孩,拿了一团雪,堆了一个雪人。

有一个小雪人,没有帽子。有一个小雪人,没有头。还有一个小雪人,没有身体。还有一个小雪人,堆成了一个乱泥巴。

一个小雪人,一堆好就倒了,倒了也没摔坏。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打雪仗,他们打得满身都是雪。

事情的缘起是,当时正放着寒假,我的时间非常宽裕,于是在绘本馆几乎每天借阅四本书,每本书读得都很仔细,至少读两遍,并反反复复地前翻翻,后看看,边看边想。那些精彩的绘本让我充满了欣喜和好奇,因此,我在晚上一边看小孩,一边在电脑上“噼里啪啦”打字。

孩子自己看会儿动画片,玩会儿拼图,又涂会儿颜色,偶尔问我:“妈妈,你在写什么?”我回过头,漫不经心地说:“妈妈在写一个绘本,就是你经常读的那种图画书。”

在无意中说的时候,我突然间想起,是不是让孩子听听,他能不能听明白我写的故事。于是,我兴奋地说:“宝宝,妈妈把写的故事读一读,看你能不能听明白。”

于是,我颇有韵律地、充满感情地,也非常沉浸地把故事读给孩子听。读完了,我问他:“听懂了没有?”他非常直率地说:“没听懂。”我备受打击,穷追不舍地问:“一点儿都没听明白?”孩子还是非常肯定地说:“没听明白。”

我只得转过头来,对着电脑,将已经写好的故事改得面目全非,心想:“这下,他总该听明白了吧。”没想到,在好几次反反复复修改和朗读之后,孩子还是听不太明白。我只得说:“我写的可能适合十多岁的孩子,不适合你这几岁大的孩子。”但同时,我也很想知道,像他这么五、六岁的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故事,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语言讲故事。于是,我又振奋起精神,建议我们俩比赛,看谁写的故事好。

没想到,孩子还真来了精神,非常爽快地就同意了。我给他在电脑上建了个word,说:“你说一句,妈妈帮你打一句。”之后,孩子的举动,让我今天想起来都忍俊不禁,他在屋子里走过来,走过去,一边走,一边说,像个诗人吟诗一样。看来他还真投入。人在思索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发呆;有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反复走动,自己都意识不到。他的样子,还真是很入境。

于是,在不长的时间里,孩子说出了《小雪人》那段文字。

记得在最开始要写的时候,他不知道要写什么。我说:“写什么都行,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他依然没有头绪。我记得那天白天的时候,刚看过美国绘本《下雪了》和日本绘本《雪精灵》,建议他今年冬天不是见到雪了吗?你也写个雪的故事吧,想想下雪了会怎样?

孩子首先想到的是下雪了,可以堆雪人,于是就有了“小雪人”这个题目。接着顺着小雪人的思路,他一句接一句地说,进行地非常顺利,很是出乎我的意料。等在电脑上打完了,我整体上一看,如果配上图画,还真是蛮有意境的,单纯又姿态各异的美。

在白茫茫的雪地上,有一个小男孩,手里团着一团雪,不远处还有一个快堆好的雪人。这个雪人最好是戴顶帽子,虽然没有写到这个雪人戴帽子,但下面一句中的那个雪人,是没有帽子的。当然,也可以没有帽子,不必对称。如果对称,可能是成人模式化的思维在补充孩子跳跃的思维方式。我还注意到,孩子一开始就交代了冬天,说明他对季节已经分得很清楚了。他想到的那个孩子是个男孩,可能在想像自己。其实,即使成人写作,还是离不了自己的直接生活经验和体验的。

接下来,有很多雪人,一幅多姿的雪人图,没有帽子的雪人,没有头的雪人,没有身体的雪人,堆成了乱泥巴的雪人。

还有一个雪人,“一堆好就倒了,倒了也没摔坏。”孩子的思维方式,成人一想到雪人倒,第一反应是雪人会被摔散了。

尤其是最后一句,“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打雪仗,他们打得满身都是雪。”这里有一点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打雪仗”,男女性别,看来已经在他头脑里有了很深的印象。当我在电脑里打上“他们打得满身都是雪”的时候,不由地想到,满身都是雪,那他们不也变成雪人了吗?这雪地里又多了两个雪人,真人雪人!于是,我在“他们打得满身都是雪”这句话后面,添上了一句:“他们也变成了小雪人。”加完后,感觉这样才完整。没想到给孩子一说,他立刻反对,不让加那句话。看他那急着的样子,我明白了他的心思。他是当真跟我比赛呢,我帮他加了,还怎么算输赢呢。

我只得删去擅自添加的那句,又重新看了一遍。我发现,没有那句比有那句要好得多。已经满身都是雪了,那不就是雪人了吗?还用画蛇添足地再说吗?说满了,说全了,就没有可想像的空间了,这是我从孩子的思维中得到的启发。

当我把这几个句子再看几遍,和我写的那个绘本一对照,发现在五六岁孩子的故事里,还几乎不用形容词。我也因此明白了,我写的那个故事,他为什么听不懂,因为,在我的六百多字的故事里,大量地使用形容词、副词等,力求让故事充满美感和动感,但也因此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孩子把握不住故事里想说的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了。五六岁孩子的故事,还是很单纯、去雕饰的。

也许,他此次表现出来的风格只是偶然的现象,不知道再写,会是什么样子?那也是我非常期待的。但我不会着意地引导他、督促他去写。我期待着偶然的时刻,在适宜的情境下,让孩子迸发灵感和创造力,而不是当成学习的任务让他去完成、练习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