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农村体育健身常识——大众体育
42938700000008

第8章 其他大众体育(1)

拔河

民间传统竞技游戏项目,原称“钩拒之戏”,比赛时在地上画两线为河界,由人数相等的两队,各执绳的一端,按比赛规则用力拉绳,以把对方拉过河界为胜。拔河始于距今两千四百年前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水军发明一种称之为“钩拒”的兵器,专门用于水上作战。当敌人败退时,军士以钩拒将敌船钩住,使劲往后拉,使之逃脱不了。后来钩拒从军中流传至民间,演变为拔河比赛。

冰戏

中国古代冰上运动的总称。又称“冰嬉”。兴盛于明、清时期。清朝以速度滑冰和冰床、冰上射箭等运动为主要方式,有“滑擦”“打滑挞”和“冰上蹙鞠”。“滑擦”以比赛速度为主。“打滑挞”从专设的冰坡向下滑。“冰上蹙鞠”是冰上足球运动,为军事训练项目。“冰上蹙鞠”比赛每队队员数十人,将用皮革制的球掷出,夺得球者为胜。清朝每年在太液池(今北海)举行规模盛大的冰上活动,对八旗兵进行校阅,除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外,还有冰上杂戏。清福隆安等绘的《冰嬉图》,反映了太液池(北海)花样滑冰及冰上射箭的情景。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幅清《拖床冰嬉图》,是对清朝冰床活动的形象描绘。

捶丸

中国古代运动项目。由唐代“步打”发展而来,宋、辽、金、元时均盛行。元世祖至元十九年间著有《体育捶丸》,共32章,对捶丸活动的场地、设备、竞赛方式与裁判原则等均有详细记载。根据地形选择场地,作成球穴,球以坚固的木料制成,棒为木、竹合制。竞赛人数可3~10人,双数可分2班比赛。竞赛方法主要为以棒击球进穴,以筹计胜负。山西省洪洞县水神庙明应王殿壁画《捶丸图》,描述了元朝2个捶丸者,右手均握球杆,其中一人作击球状,一人注视前方地上的“窝”,旁边有一侍者持掏球棒,反映了当时捶丸活动的情景。上海博物馆藏有《仕女图》卷局部,此图生动地描绘了明代仕女进行捶丸活动的场景。

蹴鞠

中国古代一种踢球运动,又称“蹋鞠”“踏鞠”“蹙鞠”“踢鞠”。用以练武、娱乐、健身。“蹴鞠”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匪涨亓写》中,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蹴鞠游戏。汉代的蹴鞠活动已具有多种形式,既有竞技比赛,又有表现技巧的“蹴鞠舞”,蹴鞠已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时修建有“鞠城”(指带围墙的露天球场)专供竞赛之用。唐代是蹴鞠活动的昌盛时期,出现了用灌气的球代替过去用毛发之物填充的球,称为“气毯”,并用球门代替了鞠室(指室内球场)。到宋代蹴鞠愈益盛行,宫廷府第中常有蹴鞠之戏。在民间还产生了蹴鞠组织“圆社”(亦称齐云社)。至明、清时期,踢球依然流行,习惯把“蹴鞠”叫为“踢鞠”。据日本史籍《日本书记》载,蹴鞠在644年前已传至日本。

蹴球

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蹴球比赛是在一块10×10平方米的正方形平整土地上进行,分2队进行比赛,每队2名运动员。古代是用石头斫成的健身球,现代用地掷球代替,每队2只球。比赛方法是脚跟着地,脚掌触球,用力蹴球,凡一方球击中对方球,根据规则可得1~2分,把对方球击出场外则得4分,先积50分者为胜方,三局两胜。蹴球由于器材简单,场地面积小,可进行单人、双人、团体赛几种形式。1999年蹴球比赛项目被列为第6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达瓦孜

维吾尔族的传统技巧类体育项目,兼有体育和杂技的双重特点。在空旷的广场中心竖起一根大约30米的高杆,将一条长约80米的走绳的一头系在竿顶,另一头系在地上的铁钩上,并在走绳的中间再搭几个木架支撑绳子。表演者手持三米多长竿作平衡器,不系保险带,光着脚,在唢呐,羯鼓声中表演走绳,踩着粗绳顺坡而上,直通高杆的顶端。在绳上做侧身走绳、蒙眼走绳、倒立走绳、踩碟走绳、飞身跃绳等动作。阿迪力是达瓦孜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1997年6月22日阿迪力以13分48秒的成绩在一根长646米、高402米的钢丝绳上成功地跨越了长江三峡,刷新了美籍加拿大人科克伦创造的53分10秒的吉尼斯纪录。2002年5月7日上午11点,阿迪力又创造了高空生存22天的人类的世界纪录。

打陀螺

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即用鞭子连续抽击一圆锥物体,使之在平滑地面上旋转。陀螺有木制、竹制、石制、陶制及砖瓦磨制之分。近代的木制陀螺在接触地面的尖底部处多加铁钉或钢珠,以减少摩擦。各地对陀螺有不同的称呼,如“地黄牛”“老牛”“牛牛儿”“菱角”等。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灰土岭文化遗址曾出土1个陶制小陀螺,表明在4000多年前,中国就有这种与现代陀螺形状基本一致的娱乐玩具。由于打陀螺的趣味性强,在中国北方各地,每到冬天有众多的少年儿童到冰上参加这项活动。

叼羊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所喜爱的传统马上体育项目。叼羊活动主要方式有哈萨克式叼羊、柯尔克孜式、单骑式叼羊3种形式。参加叼羊赛者需有强健的体魄、勇敢的精神和娴熟的马术。赛前由若干名骑手分为几队,聚集在平坦开阔的草坪上等候,将一只羊放置于数百米外作为目标。比赛开始,众骑手疾驰上前,先得羊者将羊夹抱着或置于马背上左躲右闪,其余人纵马追逐,施展各种技巧夺取,羊常为数人所争得,以最后得羊并首先到达预定终点者为胜。

斗鸡

以鸡相斗的传统民间娱乐项目,也叫“咬鸡”“打鸡”“军鸡”。把两只性情凶猛的公鸡放在规定场地内(直径不小于6米的圆形地,中心再有一直径1米的小圆为起斗点),按重量、年龄、体形,分组比斗,比赛10分钟一盘,一般三、四盘可分出胜负,斗鸡的场面激烈,斗完后鸡冠流血,啼叫无力,唐代的文学家韩愈曾用诗描写斗鸡的场面:“裂血失鸣声,啄殷甚饥馁,对起何急惊,随旋诚巧绐。”孟郊也写过有关斗鸡的诗云:“事爪深难解,嗔睛时未怠。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斗鸡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唐朝时盛行,常是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王侯将相的娱乐项目,今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斗鸡也非常流行,如“菲律宾”斗鸡。

风筝

中国传统运动项目。春秋时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曾制木鸢飞上天空。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竹哨升入空中。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筝”。20世纪30年代是风筝活动由民间娱乐向体育运动发展的转折时期。1934年青岛市体育协会举办了第1届风筝比赛。风筝在中国极为普遍,潍坊、北京、天津、南通四地制作的风筝自成一派,各具特色。1986年在潍坊举行了第1届全国风筝邀请赛。1987年成立中国风筝协会。1989年国际风筝联合会在山东潍坊成立,决定每年举办一次国际风筝会。1991年国家体委把风筝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每年举行全国比赛。

古代技巧

中国古代体育项目。以中国古代百戏中的倒立、柔术和翻筋斗为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技巧运动的高难动作和多样的运动形式,形成了中国古代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河南省新野县出土汉朝(前206~公元220年)的戏车技巧画像砖,这件包括走索、倒立、缘杆等技巧形式的戏车画像砖,其高超而惊险的动作画面令人叹为观止。中国历史博物馆明朝(1368~1644年)的《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展示了明代元宵节宫中行乐盛况的一个场面,内容包括冲狭、倒立、柔术、转轮等技巧表演形式。

古代马术

中国古代体育项目。主要有赛马、马上技巧和马戏等形式。汉朝时除了赛马活动继续盛行,马戏表演也成为百戏的主要内容之一。唐、宋时期,马术活动有了新的发展,马术在宫廷中已成为一种娱乐项目。明、清时期,马术的比赛和表演活动更盛。河南省郑州市出土的汉朝(前206~公元220年)赛马画像砖拓本,描述了2骑者正在驰马比赛的情景。河南省登封县少宝阙画像石——马上技巧画像砖拓本,是一幅表现女子马上技巧的图画,反映了汉朝马上技巧的高超水平。清朝(1644~1911年)的《马术图》,画面中骑士们正在马上表演各种技巧动作。明朝的(1368~1644年)《百美人图》反映了仕女赛马的画面。

古典式摔跤

摔跤运动项目,也称“古典式角力”“希腊罗马式角力”。运动员在角力台的比赛区域内互摔,不准用手和腿进攻对手的下肢,只准抱握对手腰以上的身体部位,在5分钟时间内以把对手两个肩胛骨同时触及垫子或比对手得分多10分为胜,规定时间未出现以上情况则按一场比赛得分多少决出胜负,如得分相同则要通过3分钟加时,如果再次相同则以比赛中消极次数少者为胜,比赛按体重分为10个级别,古典式摔跤是古奥林匹克5项运动(角力、赛跑、跳跃、投枪、掷铁饼)之首,角力失利,其他四项虽胜也不能获得冠军,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古典式摔跤被列为比赛项目,20世纪50年代该项目开始在中国开展。

广播体操

体操运动项目,简称“广播操”。将成套徒手动作配上音乐通过广播来指挥的身体操练。分儿童、少年和成年三种,每种有若干节,包括上下肢、胸背躯干、全身及跳跃等运动。做完一套广播体操,能使身体各个部分的关节、肌肉、韧带都得到锻炼。1951年11月24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公布和推行了第1套成人广播操。1954、1955年又先后公布了第一套少年广播操和儿童广播操。截至20世纪90年代国家体委已公布22套广播体操。

狐步舞

摩登舞项目。狐步舞20世纪起源于欧美,据传是模仿狐狸走路所创。节奏为4/4拍,每分钟28~30小节,每小节为四拍,第一拍为重拍,第三拍为次重拍,基本步伐是四拍走三步,每四拍为一个循环。分快、慢步、第一步为慢步,占二拍,第二三步为快步,各占一拍,基本节奏为慢、快、快。以足踝、足底、掌趾的动作,完成升降起伏,注重反身、肩引导和倾斜技术。

击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