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农村文化娱乐常识——相声
42934700000005

第5章 相声派别

(第一节)侯派相声

侯派相声的代表人物有侯宝林、侯跃文、师胜杰等。

侯宝林是一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相声大师。他的相声语言清新、流畅,格调高雅。是相声中的“阳春白雪”。台风潇洒、漂亮。侯式相声的特点“以唱功见长”。这和他童年学过京剧有很大的关系。侯门弟子众多,以马季和师胜杰最为著名。马季学艺较早,又长期在侯老身边工作,有得天独厚的学艺条件。无奈,其自身条件和舞台形象与老师相去甚远。实在看不出他身上有侯宝林的影子。师胜杰在舞台形象、嗓音条件方面有些像侯宝林。特别是在“说口”和“唱功”上,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出色。可惜他进入侯门的时间较晚,又是带艺投师(他出身相声世家,七岁拜天津相声名家朱相臣为师。1984年拜师侯宝林门下),其作为相声演员的各方面素质都已定型。学艺时间短,且学艺又不是很方便。尽管如此,他还是学到了老师的一些东西。表演上依稀可见侯宝林的影子,这一点非常难得。也是侯老晚年比较得意的一个弟子。但侯老一生中最想收在门下的弟子是天津的相声演员——刘文亨。

侯派相声的最佳继承人应该是侯耀文。他比较全面地继承了侯派艺术。说、学、逗、唱,舞台上一举手、一投足,颇有乃父遗风。当然他身上有马三立的东西(比如说“自嘲”),“侯大明白”正在向“马大学问”靠拢。再细听他身上还有师哥马季的东西(比如说马季的“坏”),他时不时地要给石富宽下套儿,让石富宽往里钻。然后他在一边偷着乐。这说明他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博采众家之长,来充实、丰富自己。但他身上最主要的“成分”还是侯宝林的东西,这一点不容置疑。尽管他拜师天津相声名家赵佩茹,但更多地属于是“有名无实”的那种。仅仅是取得同行认可的一种仪式而已。这些都不影响欣赏他的艺术,他仍是侯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侯氏相声的最佳继承人!2007年,侯先生不幸去世,是相声界的一大损失。

(第二节)张派相声

张派相声以相声宗师张寿臣(1899~1970年)为代表,其表演的特点是勇于创新,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养分,创造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运用“包袱”的特点是铺垫平稳,翻抖自然。

门下弟子有:赵立梧、常宝堃、刘宝瑞、刘化民、康立本、叶立中、冯立樟、朱相臣、冯立全、袁佩楼、沈君、张少清、穆祥林、于世德、胡振江、戴少甫、侯少尘、邢炳涛、田立禾、佟大方、张嘉利等。其子张立林也是相声演员,在天津很有知名度。

张派相声传人简介:

常宝堃(1922~1951年),的表演叙述自然、真切、生动,模拟活灵活现、特征鲜明。

刘宝瑞(1915~1968年),他以表演单口相声见长,表演火爆、炽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善于借鉴吸收独角戏、评话、电影、戏剧等姐妹艺术的优点,大胆革新创造,形成了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

朱相臣(1908~1973年),他的表演稳健朴实,幽默含蓄,回味悠长,别具一格。他一副冷面孔,几分书卷气,语言不多,但能出奇制胜。

冯立樟(1923~1967年),他天资慧敏,学艺刻苦,深受乃师喜爱与器重,故得以真传。他单口、对口皆精,尤擅文哏段子,曾与朱相臣、叶立(利)中、白全福、康立本、班德贵等人合作,相互切磋,研究技艺,对相声艺术的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于世德(1932~1986年),他的捧哏,幽默细腻,浑厚瓷实,尺度适当,包袱运用恰到好处,为节目起到了添姿润色、画龙点睛的作用。

戴少甫(?~1943年),他的说、学、逗、唱无一不精,更主要的是他能将旧的节目充实不少新内容,所以演出与众不同。

田立禾(1935年~),他的表演潇洒自如、幽默风趣、台风朴实、包袱响脆的独特艺术风格。

张立林(1945年~),他继承了其父张寿臣单口相声的表演技巧,表演潇洒自如。

(第三节)苏派相声

苏派相声以“文哏大师”苏文茂(1929年~)先生为代表。苏文茂先生是当今相声界德高望重的大家。他以其苏派相声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相声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以“文哏”见长,文而不温,含蓄隽永,他是我国相声界“文哏”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将相声“文哏”艺术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人誉为“文哏”大师。

他的门下弟子有:赵伟洲、武福星、吉马、郭新、黄运成、刘俊杰、苏士杰、崔金泉、宋德全等人。

苏派相声传人简介:

赵伟洲:他是“文哏大师”苏文茂先生的大弟子,逗哏儿的本事自然是十分出色,再加上极强的创作能力,可以说是同一代相声演员中的佼佼者,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曾经与很多演员合作过,其中有杨少华、阎月明、谢天顺、刘惠、李嘉存、张志宽等等,宋德全:1980年调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曲艺队任相声演员,1986年调中国煤矿文工团工作至今,他还是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2001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快板大赛中,他们创作表演的《曲艺摇篮天津卫》,获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2002年创作对口快板《曲艺摇篮天津卫》,获第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

(第四节)马派相声

马派相声以马三立(1914~2003年)、马志明(1945年~)为代表。说是以他们爷俩为代表,其实目前也就他们俩人儿,马六甲虽已崭露头角,但毕竟年纪还小,相声界地道的马派艺术,只靠马六甲来继承发扬,可谓任重而道远。马派艺术的特点是“冷面滑稽”、“外松内紧”、“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本色、自然,丝毫没有表演的痕迹。内容上善于刻画小市民的形象,艺术手法和美学趣味以“自嘲”为主,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马派艺术,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大智若愚,高深莫测。

马三立,虽然门下弟子众多,但无人能继承马派艺术的衣钵,像阎笑儒、张笑勤、金笑天、张笑非、班德贵、高笑林、于宝林、常宝华、常宝丰等,亦可能大多是拜门儿的徒弟的缘故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马三立是个性格演员。其特点外人不易模仿和掌握。所以马派艺术的继承人是马三立的长子——马志明。马志明在相声门儿里拜的是朱阔泉(侯宝林的师傅)。但他主要还是跟他的父亲马三立学艺。近些年他和黄族民上演了一批马派艺术的代表作,象《开粥厂》《白事会》《卖挂票》等,将马派艺术的风格、特点、艺术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内行评价他是有继承又有发展。

(第五节)刘派相声

刘派相声以单口大王刘宝瑞(1915~1968年)为代表、以表演单口相声见长。特点:火爆、炽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门下有弟子殷文硕、寇庚儒、高洪顺、唐杰忠等。尤以寇庚儒最具刘派风格。其“口锋”以及“绘声绘色”的叙述方式,“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简直就是刘宝瑞的“原版拷贝”。殷文硕也不错,除了说相声,还整理了不少老师的资料、文献,为使刘派艺术发扬光大,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唐杰忠自打出道以后一直以捧哏为主,先捧马季,再捧郝爱民,最后捧姜昆,被人们称为捧哏大家。所以刘派艺术的特点在他身上少有体现,最起码是不明显。

(第六节)常氏相声

常氏相声创始人是常连安先生,后承续其子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庆、常宝丰,第三代则有常贵田、常贵生、常贵德,如今第四代的常亮、常远、杨凯等亦开始崭露头角。可以说,如果评选一个家庭中相声演员最多者,常氏当仁不让,独占鳌头。

(第七节)日本相声

日本有和相声相似的艺术形式,单口叫做落语,对口叫做漫才。日本的相声是有段位的,年轻人要从低段开始往上。而且,段位跟演出场所是挂钩的,一些高级的演出场所,低段位的演员是不能去的。

漫才,日本曲艺的一种。又称万岁或万才。一般由两人表演,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见长,类似中国的对口相声。漫才源于古代日本人大年初一拜年表演的万岁。即把拜年作为一种仪式,由艺人头目和配角为一组,头戴乌纱,身着大礼服,到各家以风趣吉祥的语言道贺,然后击鼓表演歌舞。据说这种歌舞模仿的是唐朝的踏歌舞。这种表演在镰仓、室町时代称作千秋万岁,民间出现了许多艺人。发展至江户时代,甚至连爱知县的很多人都来江户町表演万岁卖艺。到了明治时代,万岁的内容已不单纯是拜年贺词,而是把传统的《三曲万才》和《御殿万岁》融为一体,改称万才,并由艺人园辰于1887年首次作为舞台艺术搬进了剧场。万才后来又改作漫才,形式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不仅融进了口技、舞蹈、歌唱等艺术,而且出现了戏剧漫才(相声剧)、多口漫才(多口相声)以及女漫才师表演的漫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