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北京舞蹈学校集中全力,成功地上演了世界著名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全剧,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通过严格排练,高速度地造就了一支具有多方面人才的芭蕾舞剧队伍。如今,《天鹅湖》已在中国“落户”——成为对观众最有号召力的芭蕾舞目。
1959年底,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成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芭蕾舞团。次年,上海成立了与北京建制相同的舞蹈学校,也承担起培养专业芭蕾人才的任务。
继《天鹅湖》之后,1959和1960年,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又相继成功地上演了《海侠》《吉赛尔》。年轻的中国芭蕾队伍承担这两部风格不同的著名芭蕾舞剧已显得比较从容,此间还相继推出其他舞剧……
1963年,中央歌剧舞剧院成立,学校附属的芭蕾舞团结束了其实验阶段,归属于国家级剧院。不久,蒋祖慧又执导了一部著名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短短10年间,中国的编导、演员基本上已可独立驾驭经典芭蕾舞剧的创作、排练、舞台演出了。
从1964年起,开始了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实践。
大型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上演,虽不是严格意义的“首开纪录”,却可以说是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中国芭蕾舞剧—— 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红色娘子军》(1964年首演),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讲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
这部舞剧以震撼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从它诞生起,就赢得多方好评。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白毛女》(1965年首演)与《红色娘子军》同期出台,平分秋色,它是中国芭蕾舞剧的又一成功探索。
歌剧《白毛女》家喻户晓,这部芭蕾舞剧并未因循于原作,而是根据芭蕾艺术特点,进行了再创造。它巧妙地吸收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
《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们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
与其他舞蹈、舞剧作品的命运不同,这两部作品在“文革”中,被定为“样板戏”——是当时唯一获准上演的两部舞剧。一时间形成了百花凋零,一《红》一《白》“大普及”的局面。如今,《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经受了时间与社会的检验,依然葆有其艺术生命力。
文艺复苏期在芭蕾领域中的表现,首先是恢复西方芭蕾经典保留剧目的演出,在久违多彩的芭蕾艺术之后,掀起了一阵《天鹅湖》的狂热。新时期的中国芭蕾,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首先是以更开放的眼光,面向世界广泛吸收、借鉴,而不只局限于单一的俄罗斯学派的影响。
10多年间,中国陆续上演了多部不同风格的西方经典剧目。
如法国浪漫主义的著名芭蕾舞剧《希尔维亚》;安东?道林版的《吉塞尔》;1985年,在世界级芭蕾艺术家鲁道夫?纽利耶夫和芭蕾大师尤金?波里亚柯夫等亲自指导下演出了《唐?吉珂德》《罗密欧与朱丽叶》《睡美人》等。
在新形势下,中国芭蕾舞剧的探索也迈出了新的步伐。以中国文学、戏剧名著改编的芭蕾舞剧,成果显著。如1981年首演的《雷雨》,1983年首演的《家》。其他如根据鲁迅的原著改编的《魂》《阿Q》《伤逝》等。
此类作品中,根据鲁迅著名小说《祝福》改编的同名舞剧和根据曹雪芹的传世之作《红楼梦》改编的《林黛玉》,颇具影响。
《祝福》小说原著以深刻的笔触揭示了旧时代的劳动妇女在封建桎梏统治下的悲惨命运。
大型三幕芭蕾舞剧《祝福》以其创造性的构思和独特的舞剧呈现方式,使这部改编难度极大的作品,放射出异彩。尤其是它的二幕——“抗婚”,编导悉心运用了“新娘子蒙盖头”的中国婚俗,精心地设计了“三揭盖头”的情节:当贺老六的亲朋——淳朴的山里人,跳着欢乐的民间舞,吹吹打打地为新娘一层一层地揭开盖头时,万万没有想到眼前的新娘被捆绑着手,口中塞着棉布团。她泪流满面地一头撞到桌案上——但求一死……引起人们心灵的强烈震撼。贺老六怀着同情还她以自由,祥林嫂被他的善良所感动,决定留下。《祝福》二幕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精彩的双人舞段和荡气回肠的情节处理,成为独立上演的舞剧篇章。
《林黛玉》(1982年首演),这部清代文学家的鸿篇巨制,以描写显赫封建望族的兴荣衰败,敲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丧钟。书中上百个人物,性格迥异——各具音容笑貌。
芭蕾舞剧《林黛玉》割舍了原著的精雕细凿和复杂情节,撷取其中最动人的爱情故事——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及最终的悲剧结局,其中四幕的“黛玉之死”颇具匠心。也成为独立上演的舞剧篇章。
此外,辽宁芭蕾舞团的大型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1983)也是探索芭蕾民族化的积极成果,此外,还有《觅光三部曲》(1985)、《兰花花》(1988)、《红楼幻想曲》(1992)等。前者在结构、语汇、技法上借鉴了较多的现代芭蕾;后者则是交响芭蕾的勇敢探索。
1992年天津正式成立芭蕾舞团,公演了《天方夜谭》《天鹅湖》等剧目;1995年,广州市芭蕾舞团以《安娜?卡列尼娜》的演出作为建团后的首次“亮相”……
半个多世纪以来芭蕾艺术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今,正雄心勃勃地步人“芭蕾大国”的行列。
五、现代舞在中国方兴未艾
现代舞在中国有着宽泛的定义和曲折的发展过程。如前所述,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等新舞艺术的先驱们在自身的舞蹈启蒙教育中,都曾拜名师学习过地道的西方现代舞。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葆有与现代舞相通的自由与创新的理念,同时更强烈地追求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精神。其中,吴晓邦“和着时代的脉搏跳舞”的至理名言及其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饥火》等应视为“中国现代舞”的珍贵财富。
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发展的历程中,广义而言,凡是不具有特定民族风格或古典程式的舞蹈,似乎都可划入“中国式的现代舞”。
但是,前面曾提到过的那些从生活中提炼舞蹈语言,反映民众关切的社会、历史事件,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品格的作品,我们之所以未纳入“现代舞”范畴来介绍,因为从严格意义上,它们与属于西方现代派艺术体系的“现代舞”,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都具有明显差异性。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吴晓邦创建了“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为走出一条“中国现代舞”的路子,进行了多方面的创作实践。
由于种种原因“天马工作室”中断,现代舞在中国的探索势渐衰微。
中国现代舞重新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日益发展。初期的一批被群众称之为现代舞的作品如《希望》《无声的歌》《再见吧,妈妈》《刑场上的婚礼》《割不断的琴弦》等。从构思到语言模式的突破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和较大的冲击力。此后,上海歌舞团演出了《理想的呼唤》《绳波》《血沉》《对弈随想曲》《彼岸》《独白》。从作品的创意到表现形式——语言载体,似乎可以感觉到编导正向着他心目中的“现代舞”靠近。
中国真正放开手脚,直接引进西方“正宗”现代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是近十多年的事,并以改革开放的前哨城市广州和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为“基地”。
1987年广东省开办第一个现代舞实验班;1991年北京舞蹈学院正式开办现代舞教研室。陆续邀请西方著名现代舞专家,进行系统的形体及编舞法训练。
当代年轻的现代舞人大都带着对于西方现代舞的新奇和“虔诚感”进入这一领域。由于中国的专业舞蹈教育已形成体系,技艺训练达到了很高水平。那些经过严格选拔进入实验现代舞培训班的“新兵”具有扎实的芭蕾或中国舞的功底,一流的身体素质,绝非在一张“白纸”上作“现代舞”之“画图”,高强度的现代舞培训班成效卓著,令老师惊喜,对“学员”来说,则如虎添翼。
不久,年轻的中国现代舞员便以独特的风姿在世界舞坛崭露头角:首开纪录的是广东现代舞班的演员,在1990年巴黎第4届国际现代舞比赛中,以《传音》《太极印象》一举夺得双人舞金牌;此后在1994年、1996年,巴黎第六届、第七届国际现代舞的金牌又被中国人夺得。他们演出的作品有《光明背影》《晃》等。
现代舞比民族舞、芭蕾舞更强调自我意识,在人体语言上更自由、更具通用性而不要求特殊的风格与规范,加之现代舞的训练提倡舞者的即兴创造。因此比起民族舞与芭蕾舞演员,中国现代舞演员大都较早地投入编舞实践——编、演结合,表现了较高的才华,出现了一批公认的优秀现代舞目。世界各国现代舞权威人士惊异地发现:“中国艺术家如此快速地在现代舞领域里与国际接轨,在他们的作品中散发着东方民族的特殊魅力。”
1992年广东实验现代舞团正式成立,当前北京也组建了现代舞团。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拓宽,人们的欣赏习惯愈加多样化,但创造真正的中国现代舞还须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同样应该高扬时代精神和体现民族的魂魄。
开放的中国,现代舞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