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常见传染病防治综合知识
一、16种常见的传染病简介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
农家书屋必备书系(第9卷)——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传染病防治
1. 病毒性肝炎
是当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组传染病,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目前已知可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和庚型肝炎病毒引起。各型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基本相似,可有疲乏、纳差、尿黄、肝肿大和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有黄疸,但亦有许多患者毫无症状,仅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被发现。其中乙型、丙型和庚型肝炎可发展为慢性,尤以慢性乙型肝炎最为常见。病情重者(如重型肝炎),可发生出血、昏迷、肾功能衰竭、继发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当有不明原因的疲乏、纳差、恶心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医院作肝功能化验。一般首先检查的项目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必要时再作进一步的检查。
2. 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是由蚊子传播的一种以脑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常在夏季7~9月份发病。患者以发高烧、抽搐、昏迷和一系列脑实质病变表现为临床特征。患乙脑的患儿较易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病情严重者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因此,一旦怀疑本病,早诊早治极为重要。
3.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烧、咳嗽、流鼻涕、眼结膜充血、皮肤出现红色的斑丘疹等。以6个月至5岁的小儿多见,但偶尔成人也可患病,并且症状比小儿更加明显。麻疹的传染性极强,容易在幼儿园引起流行。
4. 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和青少年多见,以发烧、腮腺肿大、头痛为临床特征,有的患者伴有脑膜炎和睾丸炎。腮腺炎的传染性也很强,易在学校引起流行。
5. 流行性出血热
通常由老鼠传播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低血压、休克、皮肤出血、头颈和胸前皮肤发红(醉酒样)、先尿少而后尿多(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6. 艾滋病
由艾滋病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不良性行为和输血等途径传播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临床表现很复杂,呈示出缓慢的、进行性恶化的发病过程。患者的整个免疫系统陷于崩溃,极易发生多种平时很罕见的严重感染和肿瘤。急性感染后少数病人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厌食、恶心、肌肉酸痛、关节痛和淋巴结肿大等。大多数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而后逐渐出现持续性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晚期常因各种严重的继发感染而死亡。
7. 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脉搏不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听力减退、胸腹部淡红色皮疹(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较易出现中毒性肝炎、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8. 细菌性痢疾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也是夏秋季节的常见病之一。主要临床特征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意很急而每次排便量很少)、黏液脓血便,常伴有发热和全身毒血症状,严重病例可出现休克、抽搐和昏迷等。
9. 霍乱
是一种古老的烈性肠道传染病,由霍乱弧菌引起。起病急,极易引起传播流行。病情轻者仅有腹泻,病情重者常出现剧烈的呕吐、腹泻,吐泻之物呈黄水样或清水样,有的如米汤样,常出现脱水、休克和肌肉痉挛。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1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征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出血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出现休克、昏迷、抽搐。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导致死亡。
11. 败血症
由于各种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一种病情严重的全身性感染。临床特征为寒战、高热、全身毒血症状、皮疹和关节痛,有的患者出现的部位的转移性脓肿,严重者常出现休克。是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
12.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通过皮肤侵入人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急起发热、全身酸痛、疲乏无力、眼结膜充血、小腿捏痛和全身淋巴结肿大等,重者出现肺出血、肝损害、肾功能衰竭和脑膜炎等。
13. 阿米巴病
由于阿米巴原虫寄生在体内导致的疾病,常见的类型有阿米巴痢疾和阿米巴肝脓肿。阿米巴痢疾常表现为慢性腹泻、排黏液血便,外观如草莓果酱样。阿米巴肝脓肿通常是阿米巴痢疾的一个并发症,为阿米巴原虫寄生于肝脏所致,临床特征为不规则发热,肝区疼痛,肝脏肿大,甚至可见肝区隆起、水肿,局部可有明显压痛。
14. 疟疾
是由于疟原虫经蚊子叮咬人体而传播的寄生虫病。临床表现通常有明显的特征性,寒战—发热—出汗—退热症状间歇出现,一般每隔一天或两天发作一次。不典型的病病例也可每天发作。发作次数较多之后,由于红细胞的大量破坏,可出现贫血。脾肿大是常见体征。
15. 结核病
是由于结核杆菌感染人体所致的传染病,通常表现为慢性经过,可犯及肺、胸膜、脑膜、腹膜、淋巴结等部位,临床上以肺结核最为常见。肺结核的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等呼吸道症状和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纳差、消瘦、疲乏等。
16. 淋病
是指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黏膜感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主要表现为排尿时疼痛、尿频尿急、尿道口溢出黄绿色脓液、尿道口发红,女性患者尚有白带增多、子宫颈炎等。
二、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1.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尤以呼吸道传染病常见。它们分别是: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等。
2.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
传染源:大多为发病期患者。
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即患者讲话、咳嗽、喷嚏时的唾液飞沫)传染。
3.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
(1)麻疹:属乙类传染病,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凡未患过麻疹且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均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潜伏期为10天左右,最长可达21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流涕、眼结膜炎、咳嗽和皮肤斑丘疹。疫苗为一类疫苗。
(2)流脑属乙类传染病,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易感人群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潜伏期1~7天,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临床分为普通型、暴发型两种类型,暴发型病死率极高。
(3)风疹属丙类传染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临床特点是: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合并症少见。
(4)流行性腮腺炎属丙类传染病,又名“撑耳黄”,好发于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肿胀、发热、不化脓、易传染为其特征。常见于冬春季节。以4~15岁儿童发病率较高,成人发病症状往往较儿童为重。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多见。一次得病之后,可有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本病者,极为少见。本病可并发睾丸炎、重型脑炎及心肌病。
(5)水痘:是一种好发于幼儿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亦可感染发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多伴搔痒或疼痛。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在10日以内可自愈,无后遗症。
4.在春季出现哪些症状需警惕传染病的发生发热或不发热、伴无诱因的皮疹出现,即应警惕传染病的发生。发病后及时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
5.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1)以上传染病都是疫苗可预防的,及时接种相应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2)传染病高发季节,避免前往空气不流通、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发病期患者。
(3)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勤晒被褥,保持环境卫生。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共用私人物品。不随地吐痰。
(5)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劳逸结合。
三、皮疹防治须知
(1)斑丘疹:形状大小不一的红色皮疹,皮疹可平坦或略隆起。
(2)水疱疹:皮疹隆起,内有透明液体。
(3)出血性皮疹:皮肤上散有出血点或出血瘀斑,压迫不退色。
识别某些传染病的皮疹的方法:有些急性传染病在发病过程中可以出现皮疹,如水痘、猩红热、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斑疹伤寒、伤寒、风疹、幼儿急疹等,各病的皮疹具有独自特点,除了水痘和猩红热皮疹有明显的痒感外,其他各病的皮疹无论出的多少均无痒感,而且在形态、大小、数量多少也有所不同。注意识别它们,对早期确定诊断极为重要。
可以从以下几点识别:①皮疹出现的时间:当感染某种发疹性传染病后,皮疹在发烧后几天出现,是有一定规律的。②皮疹起始的部位和分布:麻疹始自耳后、发缘,继而面部,再躯干四肢;猩红热从颈部上胸部开始,蔓延至全身;水痘由躯干开始可以波及发内,口腔黏膜;伤寒则在胸、腹部出现而且数量稀疏;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风疹、幼儿急疹也是分布在躯干上。③皮疹的形态和数量:麻疹是遍及全身的鲜红斑丘疹稍突出皮肤;水痘开始为小丘疹,很快发展为水疱,脓疱周围红晕,圆形或椭圆形疱疹;猩红热则为皮肤潮红,均匀的细点疹如鸡皮样;斑疹伤寒与麻疹很相似;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皮疹,大小、多少每个病人相差悬殊,都是皮肤出血性的红点疹或成片状瘀斑;风疹与幼儿急疹则为红丘疹;伤寒为鲜红的,用手指按压可以褪色的小红疹。
四、天花防治须知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主要发生脐凹水疱及脓疱,由于全民普种牛痘,天花在我国已完全消灭。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所引起,天花病毒有两型,毒力强的引起正型天花,弱者引起类天花。
诊断:根据其皮疹的形态,分布及发展过程等特点,结合流行学病情况,典型病例诊断不难。疑难病例的确诊,有赖于病毒与血清免疫学的检查。
1.发现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8~14天,突然发病,具有高热、头痛、呕吐等全身症状。在发病第1~2天,在下肢部、大腿内侧、腋下及腰部两侧可出现一过性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前驱疹)。在发病的第3~4天,体温迅速下降,自觉症状减轻,同时出现离心性分布的皮疹,即头、面、四肢末端较躯干多密。初为暗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在病期第6~7天,则变成水疱。中央凹陷,周围有红晕,此时口腔、咽喉及眼角、结膜等处也有发疹。病期第8~9天,水疱转变为脓疱,此时体温再度上升,中毒症状加重,在病期第11~12天,脓疱逐渐干燥,结成黄绿色厚痂,自觉剧痒,体温渐降,全身情况好转,于病期2~4周后,开始脱痂,留有瘢痕。上述正型天花(称普通型)见于从未接种牛痘者,此外尚有轻型及重型天花。轻型者系感染一种毒力弱的类天花病毒或发生于曾接种牛痘但抗体己降低者,其全身症状轻,皮疹少,一般可不发展成水疱或脓疱,故病程短,愈后不留瘢痕。重型者,全身症状严重,皮疹为出血性或脓疱互相融合,并发症多。
2.治疗
(1)做好种痘工作,美替沙腙预防天花有效。
(2)加强护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对症治疗。可选用抗生素,以防治细菌继发感染。对重症患者,可输全血或血浆,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
(3)中医中药疗法,在前驱发热时,可用桑菊饮加减,在发疹初期,可用升麻葛根汤加减,形成脓疱时,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3.并发症
以皮肤、黏膜继发细菌感染较为常见。重者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等,亦可并发喉炎、中耳炎、支气管或肺炎、角膜浑浊溃疡,导致失眠。
五、麻疹防治综合知识
麻疹是以往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始广泛应用减毒活疫苗以来,麻疹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呈球形颗粒,直径约100~250微米,有6种结构蛋白;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在人胚胎或猴肾组织中培养5~10天时,细胞出现病理改变,可见多核巨细胞伴核内嗜酸性包涵体。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病毒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本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后,发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目前发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和青年人中多见,甚至可形成社区内的流行。
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虽然绝大部分婴儿在9个月时血内的母亲抗体已测不出,但有些小儿仍可持续存在,甚至长达15个月,会影响疫苗接种。易感母亲的婴儿对麻疹无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后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