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如果情志刺激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超过人体生理调节的极限,就会导致脏腑气血失调而发病。中医称之为“七情内伤”,即暴怒伤肝、惊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恐惧伤肾,引起脏腑气机的逆乱,以及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正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甚则引起整个气机逆乱,气血不和,而诱发种种变证危象,以致昏厥等;思虑过度,致气机阻滞,脾运不健,而出现消化不良。
七情失调虽然是一致病因素,但七情调适亦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现代生理学、心身医学的研究证实情志活动即大脑机能,与直接控制人体生命活动和物质代谢的大脑边缘系统密切联系。
高兴、欢欣、愉快等平稳的积极情绪状态,能提高大脑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提高脑力、体力劳动的耐受力,使各器官协调一致,使个内分泌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
十三、心理疾病与病从口入
现代人进食的目的已不仅是果腹,饮食已成为日新月异的文化,它不仅是人体的生理需要,还是影响心理的重要因素。常言道“病从口入”,而心理疾病又何尝不会从口而入呢?如果你能充分了解各种食物所给予个性的影响,并注意食物的选择,你会变成人见人爱的“个性美人”。
在我们每日进食的食物中,一些食物对人的个性有正面影响,而有些食物则有负面影响。譬如,喜食肉之人比较活泼外向且有行动力;喜食鱼之人则比较消沉、消极,给人一种内向、安静的感觉。这是因为鱼和肉中的蛋白质不同。另外,蔬菜是摄取蛋白质时必要食物,缺它就会缺乏维生素而使血液中尿酸增多,使人变得顽固、不知变通,且好以自我为中心。辣椒,一般人认为它属刺激性食物,不利健康,其实适量摄取,能刺激大脑,促进分泌消化液,有助消化吸收。过咸的食物,会使动脉硬化,使身体的水分失去平衡,使人变得有气无力、无精打采。过多的甜食,会使人健忘且情绪不稳定。咖啡、红茶含有咖啡因,如果过量饮用,将刺激大脑,即使晚上也呈现一种“脱睡状态”,无论睡多少都很难消除疲劳。所以,你习惯进食的食物如何组合,就会使你变成怎样一个特定个性的人。另外,影响个性的另一个因素为“吃法”。例如有的人不吃早餐,这不仅不利健康,还易使人暴躁易怒。
吃饭过快,其人易产生急躁的个性。细嚼慢咽的人个性安定、冷静。
生活中常见的饮食习惯特征与改善方法有如下几种:经常自作主张且惯于对别人产生攻击行为的人,在饮食方面喜欢吃肉以及辛辣性食物,且盐分摄取过高,就容易造成这种积极、攻击、易怒的个性。另外,因其不喜欢吃青菜,使得无法吸收到足够的维生素,促使血液尿酸增加,而成为顽固不通的人。改善此个性的重点为:肉类摄取维持现状,但青菜要吃到肉的3倍量,且盐分要减低,吃清淡一点,少进油炸性食物,多吃酸性食物。
喜欢照顾他人的贤妻良母型这类人温柔善良且乐于助人,但其缺点是不善于适时拒绝别人,且优柔寡断,无法勇敢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意愿。这类人吃得往往很清淡,大部分吃青菜和鱼,动物性蛋白质摄取量不够,形成不愿与人争斗、消极且优柔寡断的性格。改善重点为每天一定要吃动物性蛋白质的食物,且多摄取钙质等矿物质。
具有卓越的分析、判断力的理智型个性这类人显得冷静客观成熟,但事无巨细都以机械化而缺感情色彩的方式处理,让人觉得是冷血动物,缺少人情味。特别是女性,更觉得其缺少女人味而魅力全无。这类人多为动物蛋白质、维生素吃得过多,但对个性有负面影响的盐分、糖分几乎摄取很少,因此造成过于客观、理智,凡事精打细算的个性。这些人对菜单、吃法都很讲究,所以健康方面也很良好。改善重点为稍微多吃一些含盐分高的食物,吃一些甜食,且维持现在的饮食规律为上策。
感情、欲望毫不掩饰自然流露的天真烂漫型个性好恶感重,充满想象力、幽默感,对自己的感情与欲望袒露无遗,喜欢追求新鲜感、流行感,无拘无束,好奇心强。但若过度则会变成脾气任性,且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类人不但喜欢吃肉类,还常常吃乳制品,因此精力充沛,且辛辣食物也常吃,常暴饮暴食,或空腹不食东西,这样会破坏人体激素的恒常代谢机能。改善重点为:要养成规则的饮食习惯及稳定的饮食情绪,多摄取维生素B及矿物质。
柔顺而依赖性强的个性在人际关系中一味地考虑别人而漠视自己,被人牵着鼻子走则不是好事。这种人更易悲观不自信,平素不注重也不太喜欢吃,平常只吃零食、糖果饼干、速食等,这样会变得更为消极,要引起注意。改善重点为,减少摄取糖分和盐分,多吃些肉类食物,且少吃绿色蔬菜及乳类食品。
十四、精神抑郁——心脏病发作后最危险的致命因素对于心脏病发作后的幸存者,以往最关注的是如何坚持有关心脏病的治疗,预防复发。新近研究发现,精神抑郁是心脏病发作后最危险的致命因素。心肌梗塞后伴有抑郁症的患者,短期内死亡率是没有抑郁症患者的5.7倍。如何解除精神抑郁是降低心脏病发作后死亡率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美国医学会杂志》报道,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的心理学家南希·弗莱啸·史密斯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调查研究了在某医院住院治疗后出院的222例心肌梗塞患者,年龄在24岁~88岁,平均60岁。出院后15天内,全部病人接受一次有关精神病学方面的谈话和检查,发现其中35例患者有抑郁症,其主要表现为过度悲伤、深感自己人生道路上无助无望、前途茫茫,各种兴趣索然。其余187例则无明显的抑郁症表现。就心脏病的症状和病史而言,抑郁症组病人的症状并不比非抑郁症组严重,病史也并不更长。然而在出院后的6个月内,抑郁症组病人的病死率高达17%,非抑郁症组病死率仅为3%。研究认为,心脏病发作后出现精神抑郁,引起人体应激反应,会导致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机能下降,不但可以直接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而且还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凝块,阻塞冠状动脉,造成第二次心脏病发作。另外,精神抑郁的人往往不会按照医生嘱咐坚持服药,更不去戒烟、控制饮食和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这些均是造成心脏病发作后伴有抑郁症的人病死率显著增高的原因。
研究还发现,没有亲人和好友的心脏病患者,在心脏病发作以后,最容易得抑郁症。来自至爱亲朋和社会各方面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可以作为一种保护因子,减轻应激源——精神抑郁——对人体冲击,这对顺利地控制心理应激反应,防治心脏病复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家庭和社会要对心脏病患者给予更多的精神和心理上支持,要配合医生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保持一种乐观、平静的心理状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要督促和鼓励病人坚持服用治疗心脏病药物,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脂肪和食盐摄入,戒烟,少饮酒,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等。
十五、退缩行为与心理健康
成人时期的许多心理障碍及心理问题,都与儿童时期的心理发育不良有关系。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如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父母们仅单纯强调孩子智力培养已远远不够,还应注意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现代家庭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平时表现正常,只有在社交情境或集体生活中才出现异样表现,如见生人害羞,不说话,回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交往,表情淡漠等,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社交性退缩,是儿童不良个性品质中的一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属于气质性社交障碍,生性腼腆、胆小脆弱、喜欢独处;有的属于挫折性社交障碍,由于某次社交情境中不愉快的挫折经验而产生自卑,为寻求自我保护而怕与人交往;有的则是由于家庭教养不当造成的封闭性格,特别是孩子幼时处于一个封闭环境,受父母分过保护,缺乏与同伴交往的实践。家长如何从小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预防并帮助孩子克服社交性退缩呢?
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封闭可以使儿童从小出现的交友意愿逐渐萎缩,导致孩子形成封闭性人格。如果父母在孩子社会交际性处于萌芽阶段时,不失时机地提供给孩子多种社会生活和交往体验的话,可以预防孩子出现社交性退缩。所以,家长应该尽可能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不要让孩子只生活在单一的家庭环境中,应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
减弱孩子对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这自然就会降低他们的社交恐惧感。
其次,要为孩子提供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孩子面对社会环境之前,父母应为孩子提供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孩子的“大朋友”,为孩子提供交际实习情境。如先与孩子玩各种假设情境游戏,扮演不同角色,处理各种问题。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一些交往技能。然后,由父母作为中介人,帮助孩子与其他儿童建立联系,最后,父母退出孩子的交往圈,让孩子能独立地与人交往。这种方法可消除和防止孩子出现社交性退缩。孩子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再次,要及早让孩子参与集体生活。孩子在3岁之后开始产生了交往的愿望,这预示了他们交往心理萌发。只和成人特别是父母交往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社会需求了,他们强烈希望与同龄人交流、沟通。这时,如果将孩子及时送入幼儿园,在集体生活中满足他们的要求,会使孩子的交际能力获得良好的发展,有更多的交往活动,有更强的交际能力。
否则,孩子长大以后,面对陌生、复杂的社会环境,会不知所措,胆怯退缩,无法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立足和发展。
十六、奇妙的情志相胜疗法
中医学十分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的心理因素,也十分重视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情志活动是机体在正常调节下对客观事物各种刺激所产生的不同的适应性精神反应。
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是生理现象,并不会使人致病。相反,若没有正常的七情反应,则属病态。故俗话说:“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所谓七情致病,是指情志波动过于突然,过于强烈,超过了人体本身生理耐受程度,使人体的气机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故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之说。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又称之为“五志”。用一种情志去纠正所胜的情志,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方法可归纳为:“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
据《徐洄溪医案》记载:清朝一新中状元因欢喜若狂,笑无休止,便到徐洄溪那里求医,徐询问病情后说:“你这病已无法医治了,再过七天一定会死的。”这位新中状元听后惊恐万分。七天后这位状元不但未死,相反病症痊愈,便嘲笑起徐洄溪来。这时随从才呈上徐留下的书柬,状元看后方才明白。徐正是采用了“恐胜喜”的情志相胜疗法。
又如怒则气上,头痛易怒、胸闷胁痛、突发昏厥,而悲则气消,用悲来改变因怒所产生的气逆,以缓解其对人体的冲击,故有“悲胜怒”之说。日常生活中,过于悲伤的人神色不足、气短无力、颓丧懊恼,失去其活力,人们用美好的事去劝慰,也就是运用了“喜胜悲”的道理。因惊恐而致病的人,心悸怔忡、腰酸腿软、举止失常,使其思考惊恐的原因而消除之,可使疾病痊愈,即是“思胜恐”疗法。忧思不断,必患郁结,食纳不香、抑郁寡欢、心烦不眠,对此,采用怒去冲破郁思之苦,其病可在大怒之下而消除,即是“怒胜思”重新调整了心理的结果。总之,精神情志刺激致病虽可伤及五脏,但根据临床观察,心主神志,为一身之大主,心病还需心来医是有医学道理的。
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在某些场合下可使药物治疗逊色,但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同时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对疾病的治愈将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