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42916100000003

第3章 心理健康综述(3)

四是“戒躁”。这里所说的“躁”,指急躁、烦躁、暴躁,是情绪激动的表现。躁可导致愤怒、忧愁、悲哀。科学家研究证明,人躁时,心理失去平衡,体内大量释放激素并与白血球结合,削弱人体的免疫能力。身体弱、抵抗力差的老年人尤应戒躁。在遇到打击时不要急躁;喜出望外时不要太激动,要做到“冷处理”,平息感情“冲动”高峰。

八、坏脾气——容易忽视的家庭公害

提起家庭公害,人们首先会想到吸烟、酗酒、噪音、厨房油烟,然而坏脾气这项“公害”却常被人忽视。

家庭是个情绪整体,每个成员在情绪上不可能完全独立,必然相互影响、相互感染,某个成员因故产生负情绪和忧愁苦闷、抑郁寡欢势必影响到亲人,使对方情绪低落,甚至焦虑不安。有趣的是,关系越亲密,感情越深厚,影响就越大。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的焦虑程度越高,就越想得到亲人的同情和安慰,否则就会责怪自己的亲人,会因为失望而引起恼怒,导致情绪恶性循环,闹得一家人不得安宁。这就直接影响到家人的正常生活,所以有人把坏脾气列入家庭公害。

要重视改掉坏脾气,这就少不了亲友帮助,特别是每位家庭成员更应主动承担责任,对坏脾气者的每个微小进步都予以鼓励。

与此同时,要宽容和体谅坏脾气者,这是医治坏脾气的良药。如果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有些坏脾气者的家庭生活也很幸福,原因何在呢?谜底就在他的亲人身上。家人出于对坏脾气者的爱和关心,对常发脾气者采取宽容和谅解态度,实际已构成对坏脾气者的心理治疗。谅解他人更是保护自己。当你宽容他人,你就避免一次可能引起的伤害,同事之间应如此,家人之间更应如此。那些对自己亲人毫不相让而针锋相对的人,得到的只能是双方身心健康的两败俱伤,后面常跟着更大的不幸。

九、为什么会发生心理障碍与心理失衡

俗语说“人为万物之灵”。这个“灵”字指的是万物之中只有人才具有的得天独厚的“灵魂”,这“灵魂”不是别的,正是人所独有的极其丰富和复杂、具有创造智慧的主观心理世界,也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于人来说,如果只有躯体而没有灵魂,那就无法体现“万物之灵”这个崇高的称号。所以,保持健康的正常的心理活动,对人来说是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事情。然而,人的心理活动也和人体生理活动一样,会出现毛病或发生障碍。

那么,人的心理活动为什么会失去平衡、出现毛病、发生障碍呢?造成人的心理失衡和障碍的原因虽然是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的,但一般说来,主要的不外是两个方面。①从外部来考察,主要是心理创伤(或称应激紧张与精神压力);②从人的内在特点来考察,主要是人格偏常或不良的心理素质所造成的不良倾向。

心理创伤又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情况。所谓急性心理创伤主要是指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或人际关系的急剧或重大变动,而人又不能及时调整原有的应对(或适应)方式,就会带来情绪上的剧烈变化以及急骤的情绪体验的袭击,从而造成神经系统的过度紧张和大脑功能的急速紊乱,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所谓慢性心理创伤,主要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情境和人际关系的缓慢的经常的变动,并伴随而来一种长期而持续的不良情绪体验,使整个大脑机能失调与紊乱,从而导致心理失衡与心理障碍。

人格偏常或不良心理素质所造成的不良倾向是指一个人在过去的生活历程中,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在自己的心理素质上造成某种弱点或者在性格(个性)的发展上出现了对常人状态的偏离。人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性格,是代表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人对外界事物如何进行感知,经受情感体验,作出思考,形成态度,给予反应等的基础或出发点。这就是说,一个人具有怎样的性格或心理素质,就会进行怎样的感知、经受怎样的情感体验、作出怎样的思考,形成怎样的态度,给予怎样的行为反应,如此等等。一个性格偏常或心理素质不良的人,从其基础或起点出发,引申出来的这一连串的感知、体验、思考、态度及行为反应等也必然会偏离常人。

当今社会,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在人们生活中已成为越来越普遍重视的现象,其已构成了对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必须重视心理健康,预防和消除心理失衡与心理障碍。

十、心理超负荷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所受的精神(心理)刺激超过了这个限度,即为心理超负荷。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经历、个性、修养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心理负荷大小也不一。比如,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的心理负荷能力,要比一个头一次上战场的士兵大得多。

医学研究证实,人体在心理超负荷状态下,体内植物神经功能和内分泌系统会出现剧烈的变化。比如,肾上腺素会大量分泌到血液中,使血压增高,血糖含量升高,葡萄糖氧化过程增强等。

情绪过分激动时,胃肠蠕动可停止,胃、胰和胆汁的分泌也会完全停止。若这段时间持续不长,机体内发生的上述变化可随劣性刺激的消退而迅速消失,恢复常态。但若持续时间过长,人体的某些重要器官的重要功能,会进入衰竭,甚至崩溃,引起疾病(心身症)或使原患疾病急剧恶化,甚至诱发猝死。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否超负荷呢?经过大量研究,多数医学心理学家认为,下列5点可视为心理超负荷(或称应激状态)的主要表现:①近期(一两周内)受过强烈的劣性精神刺激,或较长时期内连续反复受到劣性精神刺激,精神一直持续在紧张状态之中;②较长时期(2周以上)内经常出现疲惫感,尤其是经睡一夜觉,清晨起床后仍感到很疲倦,或出现原因不明的极度疲劳;③懒言,寡言,忧郁,不愿与他人交往,心慌意乱,烦闷不安,好生气;④食欲下降,头痛,失眠,便秘或腹泻,血压波动,心律不齐等;⑤工作或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如果基本上符合上述几项或者符合其中的3项并查不出其他原因,心理超负荷即可确立。这是对其身体健康状况发生危险的报警信号,千万不可轻视大意。

一旦发现自己的心理超负荷,就要予以正确对待。心理学家认为,对待心理超负荷的最好方法是“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所谓“扬汤止沸”,就是必须停止或减轻工作或学习量,立即休息或半休息。因为休息是减轻心理疲劳的有效措施。采取何种休息方式视具体情况而定。最好先好好地睡上一觉。如有失眠现象,应想方设法改善睡眠状况,也可以短期服用少量催眠药。条件允许,可以到公园或其他风景宜人的地方散散步,或到知心朋友家做客,或参加自己喜爱的文娱体育活动。而“釜底抽薪”则是指消除劣性的精神刺激或长期紧张的病因。解除方法:一是要本人能正确对待;二是需要得到同事、朋友特别是家属亲人的支持和帮助。

十一、饮食不当与心理行为异常

日本学者铃木雅子教授报道这样一名女学生:经常用刀子削课桌,从屋顶上浇水和吐唾沫,吃饭时抢别人的荷包蛋、香肠吃,上课时突然奔出教室或发出怪声,心理行为异常。据了解,她的饮食结构十分不合理,一天的食谱:不吃早餐和晚餐,只吃中餐及零食,中餐是面包加可口可乐。零食有点心面包三个,冰棒二根,杯装方便面二碗,肉包三个,可口可乐一升。研究认为,她的心理行为异常是由于饮食结构不当,严重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进而影响大脑功能引起的。调整饮食结构后,果然逐步痊愈。

近年来,饮食结构不当与心理行为异常的关系引起营养学家的普遍关注。铃木雅子教授对大量中学生的饮食结构和心理行为异常的对照研究表明,长期饮食结构不当的人,容易出现焦急不安,容易生气和突然发脾气,做事没有毅力和不想上学,经常用焦躁、冲动和发怒来发泄积愤。饮食结构不当主要表现在热量摄入过多,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氧化食品摄入过多,还原食品摄入不足。

B族维生素缺乏与心理行为异常关系特别密切。动物实验证明,维生素B族缺乏可减低大脑神经介质乙酰胆碱含量,并可影响大脑细胞中葡萄糖代谢,使乳酸堆集,进而影响大脑功能,使脑子变得迟钝,精神不集中,容易发脾气等。美国马塞诸塞州技林学的营养学博士长达七年的研究表明,食物中严重缺乏维生素B1的人往往心情沉闷,沮丧烦躁,动辄发脾气。缺乏维生素B2,易出现抑郁、疲乏,学习能力下降。缺乏维生素B6与内源性抑郁症密切相关。缺乏维生素B12可引起精神和感情障碍。烟酸缺乏可引起烦躁、焦虑、抑郁、健忘失眠和感觉异常,重的可有性格变化甚至出现狂躁、猜疑、幻想等精神症状。叶酸缺乏是多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因素。研究人员指出,人们普遍食用的精粮、快餐、饮料、含糖高的糕点等食品,B族维生素含量严重不足,适当选用含B族维生素丰富的粗粮和坚果类食品是可取的。

“氧化食品”摄入过多,“还原食品”摄入不足也是影响大脑功能,引起心理行为异常的重要原因。“氧化食品”是指各种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等富含过氧化脂类化合物的食物,摄入人体后可发生氧化反应,尤其是在脑血管壁的氧化反应,可以促使脂质沉积在脑动脉壁,促进脑动脉硬化,影响大脑血液供应和正常的功能,使头脑迟钝和引起心理行为异常,并可诱发痴呆症。“还原食品”是指含有丰富的抗氧化成分的食品,如各种新鲜蔬菜、水果含有大量抗氧化剂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C等,摄入体内后,具有抗脂质氧化功效,对健脑和防止心理行为异常大有裨益。

十二、中医心身与七情

心身关系一直是历代医家关注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在《吕氏春秋》中就有“百病怒起”的记载。《黄帝内经》则提出“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喜伤心”“忧伤肺”的情志致病机理和“天人相应”心神合一的心身相关论和内伤七情的病因学说,及至明清的《名医类案》等众多的医学专著,许多心身病症验案,均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中医的心身观,即“神”“形”两者与养生防病的关系。

以“神形相即”为理论基础,以形神互病的辩证思想,以心身并治为治疗原则,形成了中医心身医学的独特医疗体系。依此理论体系,中医心身医学在治疗心身疾病中采用了多种疗法。如告之导之法,即用语言刺激对心理产生影响;移情变气法,即说明发病缘故,转移病人的不良精神因素;情志相胜法,即采用另一种情志活动,去战胜调节因某种情志刺激而引起的疾病;暗示开导法,即由于某种原因,心理受到刺激,长久存在于自己的意识中,经过暗示开导,诱导患者造成治愈疾病所需的条件;顺情从欲法,即顺从患者的情绪、意志,满足患者心身需要;移情易性法,即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从病的思想中解脱,从而达到调神祛疾的目的;增强耐受法,即用语言使患者神志安定,或反复刺激以增强其耐受性的方法;以诈还诈法,即借其欺而反欺之的心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是“心身医学”的发源地。它揭示了人体的心身关系,指出了心身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规律,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经济、文化、科学状况与医学发展的关系,并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对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影响。《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了精神对人体的主导作用:“百病皆生于气”“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喜怒不节必伤脏,脏伤则病起”等。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它是人体在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后产生的情绪变化,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应,是一种与内脏相关的心理过程。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人体不断受到外来的包括精神方面的各种刺激而发生反应,但这些刺激大多为良性的,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全身气血流畅,血脉通利,脏腑功能活跃,从而有利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