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健康
一、就是不要太任性
【案例】
有个叫丁丁的男孩特别的任性。“我不要,不要,就是不要!”下雨了,无论妈妈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丁丁就是不肯带雨具出去玩,这是他一贯的性格。
还有星期日本来是个快活的日子,丁丁的小表哥国国在地区儿童绘画中获了奖,又逢8岁生日。爸爸妈妈就带丁丁一起去祝贺,还送给表哥一盒装饰得很精致的画笔。不料,这使丁丁十分嫉妒,执意让妈妈立即为他也买一盒相同的画笔,否则就不吃饭。丁丁的任性使得妈妈十分不高兴。
造成孩子任性的具体原因就是对孩子太过宠爱,甚至是娇生惯养、百依百顺。
孩子任性脾气大多数是由于平时家教的原因,特别是爷爷奶奶辈的家长过分宠爱造成的。由于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家长总是把孩子视为至宝,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时刻不离孩子左右,一切包办代替,结果使之发展到了成人无法控制的程度。
【心理医生提示】
任性是孩子常见的品德性问题行为。任性的孩子缺乏自我约束,无论什么事都要随着自己的心愿,如不能如愿就抵制或反抗成人的要求,由着性子来。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再袒护下去,要立即对其进行有益心理发展的教育。
首先对孩子的任性行为要严格对待。一些家长对年幼孩子的任性缺乏应有的重视,觉得孩子任性一点也没多大关系,有的甚至认为是一种聪明的表现,在外可以不吃别人的亏。要知道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有的从小任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完全把家长的教育、劝导当作耳旁风,甚至根本不把家长放在眼里。
防止孩子过分的任性就要切忌娇惯。家长的娇养宠惯,是幼儿任性心理、行为发展的温床。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防止和纠正幼儿的任性心理和行为,家长对待孩子的各种要求应做到:一要把握原则,严格区分合理要求和不合理要求;二要把握分寸,即使是合理或正当的要求,也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度的满足,切忌百依百顺。
对孩子的管教要一致。孩子任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常常是建立在利用家长弱点的基础上的。通常,孩子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也在对家长进行试探,了解家长的弱点。多数孩子在4岁左右就能感悟家庭中微妙的人际关系,比如家里是爸爸说了算还是妈妈说了算,应向谁提出买玩具的要求,犯了错误应向谁求饶,等等。
面对孩子的任性要冷静处理。教育任性的孩子要采取一些策略,当孩子出现任性哭闹时,成人不可立即作出反应,应采取不理睬或冷淡孩子的态度。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任性行为发生时,不要去注意他,不要作出任何有强化作用的反应,而是转过身去不理他,或走出房间离开孩子,任其一个人在那儿发作,直至他发现自己的任性表现起不了任何作用时,也就觉得无趣或厌倦了。
二、孩子撒谎怎么办
【案例】
聪聪出去了。一会儿就拿着一张美丽的贴画,上面画的都是令孩子们着迷的“蜘蛛侠”的形象,美滋滋地回来了。
“聪聪,你在哪儿拿的贴画呀?”妈妈插嘴问道,因为她知道孩子刚才出去的时候什么都没拿。
“是……是……美美送我的。”聪聪眼中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慌。
“不可以随便要别人的东西,”妈妈有意启发他,“好孩子,告诉妈妈……”
“是我在地上捡的。”聪聪又改嘴说。
“捡到的东西要交给老师,明天去幼儿园时,要当着妈妈的面交给老师。”妈妈继续试探他。
“不!妈妈……我是……”聪聪更加不安。
究竟怎么回事儿?原来,是聪聪刚刚才在附近的商店买的,因为妈妈不让她乱花钱,所以她就撒了谎。
有的孩子说谎是为了得到朋友和大人的关注,在他们的谎话中掺杂着一些逗人的话,或创造出一些古怪的词句,以期引人注意,也有的活灵活现地说些自己好像真的亲身体验过的事情。这类情况多见于没有朋友,或父母不够关心,在集体中又不被注意,缺乏现实感的孩子。
有的则是家长对孩子的管束十分严厉,只要发现做错事就会狠狠打他,即使孩子承认错误,但是依然不能得到原谅。因而,当孩子下次做错事时,就会非常害怕,只得胡编乱造或加以隐瞒,企图蒙骗过关。
【心理医生提示】
大人对儿童的说谎是非常敏感的,一般会把说谎看作是一种最坏的、令人不能容忍的品行。经常听到一些父母在议论: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说谎,瞎编假话骗人,真令人担心。因此,面对爱说谎的孩子,大人与老师要进行正确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从中得到启示,以有利于改掉说谎的不良行为。
纠正儿童爱撒谎的心理,首先要鼓励孩子认识错误。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孩子做了错事,往往因害怕惩罚而不敢承认,做父母的应该鼓励孩子勇于认错,并使他感到不会因为认错而受到处罚。
不管他的过错怎样大,只要讲了真话,就要宽恕他,而且以后也不要动不动旧事重提,这样就能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
家长要明白,体罚不能教育孩子诚实,更不是纠正孩子说谎的办法。因为在恐吓、责骂、棍棒的威胁下,孩子感到说了实话也要遭到处罚,他就只好用谎言这个武器来“自卫”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说谎是大人“逼”出来的。
进一步纠正孩子说谎的心理,以爱心与和睦的关系来感化也相当重要。比如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对于养成儿童的诚实品质、防止儿童说谎,也有很大的作用。
三、男孩有孤独症怎么办
【案例】
有个5岁的小男孩,很少讲话,班主任反映他两个月内共讲了6句话。
生活中很常见的事他也不会说,而且在幼儿园整天是一个人玩,不与他人交往。父母一直以为是发音器官有缺陷,经专科多次会诊,认为发音器官无异常。经测试诊断,发现小男孩的其他能力均属正常,只是语言发育迟缓,并伴有性格上明显的变异,属于孤独症。
富有爱心的班主任老师通过进一步的了解,才知道小男孩的父母是地质工作人员,长期在野外工作生活。小孩出生后不久便被送到农村的外婆家,直到4岁时才送到基地的幼儿园入托。而外婆无文化,且寡居而形成孤独的性格。
语言障碍是孤独症患儿的突出症状。大多数患儿语言发育迟缓,显得很安静,常常是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
除了语言障碍,孤独症患儿还会有孤独离群、不适应集体生活,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情感冷淡、面无表情;兴趣狭窄,行为活动单调刻板等症状。
孤独症患儿的身体素质有极端性,要么非常好,要么非常弱。患儿易患与植物神经系统失调有关的喘息病、自体中毒症等病症。
【心理医生提示】
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还可让孩子传递一些简单的信息。患儿在说话时,常常会出现一些用词不当、词语颠倒等现象。此时一定要耐心地倾听,不能表现出不耐烦,以免伤害患儿的自尊心,失去说话的兴趣,产生对说话的恐惧感和口吃的语言障碍,否则,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的孤独症。
加强言语训练是治疗孤独症的重要内容。对刚开始理解语言的患儿,多余的词句会把孩子弄糊涂,所以说话应尽量使用孩子能够理解的简短语句。
针对孤独症的儿童心理治疗师采取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母亲与孩子面对面地坐在地板上,母亲一手拿孩子喜欢的那本书,一手拿糖果、饼干等孩子平时喜欢吃的东西,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
第二步:母亲将书突然呈现在孩子面前,放在地上,这时孩子可能表现出非常喜欢这本书并伸手去拿,紧接着母亲又在他面前摆出他喜欢吃的东西,他又可能会伸手去拿。这时母亲要把吃的东西放在离孩子稍远一点的地方让他去取,孩子吃到东西会表现得很高兴。以后每天按上述方法去做,多次重复,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出现书的同时,还会用眼去找吃的东西。
第三步:将书的位置由地上换到小椅子上,孩子看到后伸手去拿,这时立即把糖果等放在椅子上。按这种方法,使书靠近孩子眼睛的水平方向。
第四步:将书放在母亲左眼侧面,再移到右眼侧面,不断给糖果以刺激强化,让孩子眼光逐渐适应,慢慢注视到母亲的眼光。进而逐渐改为拥抱、亲吻孩子,慢慢地使孩子与母亲建立起母子感情。
(第二节)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健康
一、孩子爱嫉妒怎么办
【案例】
青少年一方面由于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范围日益的扩大,置身一种充满竞争的学校或社会环境,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中被突出了,由此而导致的优越地位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也由此引起了种种消极的心态及行为。
有个叫张华的初二女生,不但漂亮活泼而且还是班里的学习尖子生,因此成了同学们的偶像。几个学期以来都是这样,张华的心里也暗自高兴,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别人眼里的“白雪公主”。不料,这个新学期刚开始,班里就来了一位十分漂亮的女同学,同学们都说她长得像刘亦菲,把张华给气得好多天都不跟同学们说一句话。
谁想这新来的同学学习还特别勤奋用功,考试成绩一出来,竟然是全班第一。而张华则由于近来心情不好,竟然倒退了好几名,这下可把张华给气的怒火中烧,晚上胡思乱想的睡不着觉,白天精神恍惚没心思学习。因此,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强烈的嫉妒终于成了她的心病,最后不得不去求助心理医生。
嫉妒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它俗称“红眼病”,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
羡慕他人的优势,激发起一个人的奋发图强的精神,这是积极方面,但也可能使人因此而产生嫉妒心理。由于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无力或不愿改变现状,于是就会对对方表示不满、愤恨,甚至加以损害。
青少年嫉妒心理的内容通常表现在学习工作、情感和才貌三个方面。
嫉妒这种“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常导致害人又害己的不良后果,青少年应学会理智地处理嫉妒心理。
【心理医生提示】
人生本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角色,人人是“自得其所”,各有归宿;要有勇气承认对方有比自己更高明、更优越的地方,从而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自己。这样就能从病态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中解放出来,从嫉妒的泥潭中自拔出来。
青少年首先要正确看待人生价值。这样就能摆脱一切私心杂念,心胸开阔,不计较眼前得失,更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嫉妒他人的成功了。一个埋头于自己的事业追求的人是无暇顾及别人的事情的。
许多嫉妒心理是由误解产生的。嫉妒者误认为对方的优势会造成对自己的损害,从而耿耿于怀。所以要打开心扉,主动接近,密切交往,加深理解,加强心理沟通和融洽,避免发生误会,即使发生了也要及时妥善地消除。
二、孩子自卑怎么办
【案例】
有个读初二的女孩,皮肤黝黑,五官也不算精致,是个名副其实的丑小鸭,但是小时候她并不也知道自己长得不漂亮,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还是充满积极与热情的。
谁知到了中学以后,由于青春期发育的原因,校园里大部分的女孩子都出落得漂亮、娇美,唯独她还是一副黑黝黝的老模样,于是一些爱多事的男生和女生开始在一边悄悄地议论她。
“瞧,她怎么这么丑?”
“是啊,简直可以和乌鸦媲美。”
“哼,就她副尊容,将来谁想娶她?哈哈……”
这些风言风语,终于传到了她的耳朵里。她开始伤心起来,而且不再与同学们来往,她觉得所有的人都在嘲笑她,看不起她,即使与以最前要好的同学也产生了的距离。于是,她便不理任何人,见了同学们就躲着走。
这样,她就不肯与任何人来往,在学习上也没有心情,同学们就更是看她怪怪的,而她的伤心也愈加严重,结果就不想上学、不想见到任何人,终于形成了难以自拔的绝望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在人群中相当普遍,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疾病。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猜疑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
生理上的某些不足也会引起青少年消极的自我暗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有些青少年会因为个子矮、过胖、五官不正、身体有残疾、缺陷等抑制了自己天性的发挥,于是感到精神压力重,常怀疑或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耻笑,因而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
有些青少年由于学业上、工作上成绩平平,无出色表现而过低估计自己的才智水平,甚至导致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甚至对整个自我认识消极,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于是在交往中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担心自己成为笑料或被人算计。
【心理医生提示】
自卑是心理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对此可以通过补偿的方法来加以调适,这种补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的青少年明知自己能力不强,却故作姿态,甚至以奇异打扮来引人注意,借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这种消极的补偿方法是不足取的。
青少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失败时往往找不到恰当的方法排解自卑感、挫折感,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失败导致自卑,自卑引起失败。
要知道,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上,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而挫折和失败倒是必然会发生的,如果对此持平常之心,就不会在感情上产生很大的波动了。
自信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凡事都要有一个必成的信念,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对事态发展的前途抱乐观态度。在自信的基础上,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将某件事做到某种程度的心理需求。“抱负水平”不宜定得太低或过高。定得太低,激不起奋斗热情,反而引起惰性;定得过高,超过自身能力,达不成时则易引发“失败感”。所以,“抱负水平”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条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对自己作出公正的全面的评价,既不沾沾自喜,又不顾影自怜。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要善于挖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以补偿自己的不足。
(第三节)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与健康
一、不敢走上社会的女大学生
【案例】
所谓择业忧虑,是指毕业生或成年人在就业工作单位之前,表现出来的长期焦躁不安的心理障碍。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怕”字当头,向往就业、关心分配,可是一谈到就业就有大难将临之感,焦虑不安,忧心忡忡;从生理上看,轻者长吁短叹,重者血压升高,疲劳不堪;在行动上表现为择业时小心有余,果敢不足,茶不思、饭不想,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