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高血压病
42914500000003

第3章 高血压病的治疗(1)

(第一节)治疗常识

一、走出降压药不合理应用的误区

既然降压药物不少,为什么脑卒中等并发症依旧很多,发生率下降不十分明显呢?其中原因不少,但降压药应用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合理应用降压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把降压药与非降压药区别开来:高血压病的特征是血压升高,用降压药才能把血压降下来。有的病人,甚至还有些医务人员,分不清降压药与非降压药。听信一些非降压药不正确的宣传,认为可以“软化血管”,对心脏疾病有利,对降低血黏度有好处,可以治疗高血压病。其实这些药物并没有降压作用,长期服用结果是血压仍处在高水平下,导致发生脑卒中等并发症。

(2)服用降压药的剂量不足:高血压病的治疗,必须使血压降到正常水平,并长期服用,才能算达标。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预防并发症的目的。不少病人服用降压药剂量太低,结果血压仍高于正常。一般说,高血压病人60%~70%用一种降压药可以使血压降到正常;另外约20%需两种降压药合用,才能使血压达到正常;另有10%左右需3种降压药合用。还有<10%的病人属顽固性高血压;有的是继发性高血压,没有被诊断出来;有的是病情已属晚期,肾脏已严重损害,出现尿毒症。如果需要服用两种降压药才能使血压正常,而你只用一种降压药,血压自然是高于正常。同样道理,如需同时服用3种降压药才能控制血压,而你只服两种或一种,则血压自然也就不会降到正常范围。临床上常遇到有病人问,我在服××药,但血压仍高,怎么办?其实很简单,你的降压药剂量不够。就像糖尿病人一样,如果每天注射胰岛素S单位,血糖仍高,就要逐渐增加胰岛素的剂量,至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高血压出是一样,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达到控制高血压病的目的。

(3)药物配伍不恰当:两种降压药合用,配伍会加强作用;不能合用的药物合用,会产生不良反应,有些甚至会很严重:有些非降压药与降压药合用会削弱降压药的作用。一般说同一类或不宜合用。这方面必须由诊病的医生来决定。

(4)服用的药物太多:所有药物都有不良反应,中药也有不良反应,中医有句话“是药三分毒”,所谓“毒”就是不良反应。

服药太多,进入身体后会互相产生反应,即药物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产生以下几种结果:①治疗作用加强;②治疗作用削弱;③对治疗作用没有影响;④使不良反应减轻;⑤使不良反应增加;⑥产生不良的中间产物,危害身体健康等。所以说,有病服药要有针对性。能用一种药治好病的话,就不要用两种药;能用两种药治好病的话,就不要用三种药。同样治好病,用药愈少的医生最高明。

药物一般都经肝脏代谢,从肾脏排泄。所以如果有肝、肾疾病,肝肾功能已不正常的病人,更要尽可能减少服用药物,以减轻肝肾负担,让肝肾有较好的休息。

(5)自己随意服药,不遵照医生的医嘱:降压药在发达国家都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看病后给处方,药房根据处方卖给药,按医生处方的服用方法,按时按量服用。使用正确,剂量足够,才能治病;剂量不足,达不到治疗目的;使用不当或过量服用会引起不良反应,有的甚至会很严重。我国尚未实行该制度。病人只要出钱,随处可买到降压药,看病也比较随便。不少病人去过很多医院,即使在一个医院看病,药未服完又去看病开药,有的经常换药。有的病人家中往往有多种降压药。遇到不舒服时,也不测血压,就随意挑几种服用,感觉好一些后就不服药了。结果是治疗达不到目的,有时还会因为用错药而造成不良反应。不能合用的两药一起服用,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甚至去看急症。还认为这些药都是医院医生给的,说这些药不好。

(6)听信虚假宣传:有些病人不听国家正规医院医生的意见,喜欢道听途说。去打听是否有根治的特效药,或去打听所谓的高明医生,为了迎合这种心理状态,骗人的虚假宣传就应运而生,造成病人损失很大。如有这样一名病人,年龄较轻,血压很高,没有经过正规治疗,用了一些所谓的“特效药”,结果发生脑出血,造成偏瘫,在急救时已用去医药费数万元。有些人不是很好地坚持服用降压药,而喜欢应用一种所谓的“特效药”或“特效方法”,结果自然是血压没有达标。

究竟应该怎样应用降压药呢?首先必须去看医生,由医生根据病情,给予合适的降压药。一般的1、2级(轻、中度)慢性高血压病人,降压药都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直至达到控制高血压为目的。如果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能达到正常,服药后感觉很好,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也没有实验室检查的不良后果,那么就要坚持下去,使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所以要因人而异,并定期到门诊去检查。

二、走出治疗高血压病的心理误区

(1)不重视:由于高血压病起病隐匿,病程缓慢不易发觉,虽有头晕等症状,但一经休息即可缓解,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多数病人还都抱有“年岁大,血压自然有点高”的错误认识,更易忽视血压高带给自己的警告信号。

(2)不懂“文武之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高血压病是一种身心疾病,患有高血压的人尤其要懂得张弛有度的道理。而根据对北京24所高校的调查,发现中年知识分子患高血压病的占60%,而工人组只有16%。中年知识分子患病率高的一个因素,就是工作的持续紧张。

(3)治病就得靠药:不少人知道自己有了高血压病,也知道服药治疗,但却又陷入单纯依赖药物的误区。我们说,降压药确实可以使血压下降,可它是通过改变体内的生物化学活动来使血压下降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药物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了,而且这种被动的治疗还受机体主观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情绪激动时所伴随的血压升高,单用降压药效果很差,这时,若控制情绪,甚至不用药,就可使血压明显下降。现在对高血压的治疗,已非常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指导病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应用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可以明显地减少药物的用量,有的人还可以停药。

(4)放任自己:“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多数人都懂。可是,能坚持运动的不多;限盐、减体重、放松情绪,可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这道理也有不少人知道。可是,一到现实中,身体力行的却不多。是这些病人不想康复吗?想,绝对想,可就是要改变以往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难。所以,病人懂得道理后,要战胜高血压病,必须先战胜自己对自己的放任。什么措施要见效,也不是一日之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获益。

三、服用降压药不要跟着感觉走

(1)以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事实上,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因为每个人对血压升高耐受性不同,加上脏器损害程度有时候与血压高低也不一定完全平行有关,因此,仅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定期测量血压,每周至少测量两次。

(2)没有感觉可以不服药:有人认为,人老了,血压高点没关系,只要没有感觉,能吃能喝并不碍事,就不必服药。他们不知道,人体的适应性与调节功能是有限的,高血压病如久拖不治,病情发展到有并发症时,由于脑、心、肾严重损害,发生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的可能性极大,严重威胁生命与健康。

有的高血压病人,虽已发现患了高血压病,但由于自己毫无症状,因此自认为病情不重,盲目乐观,而未引起重视,既没有定期检查血压,也不积极治疗。实际上,高血压病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与症状相一致,由于个体的差异,各人对症状的耐受性也不一样,而高血压病又是一个慢性过程,往往容易适应而不出现症状,但是一旦出现症状,就很可能已有了严重并发症。因此,高血压病的治疗,是以血压的高低为依据的,而绝不是以有无症状来决定的,一经确定患有高血压病,就需要积极正确的治疗。

(3)血压已下降可以不再服药:有些人服药后血压下降就自行停药,血压再次上升则再服药。如此服服停停,使血压降降升升,反反复复。骤然停药,会出现“降压停药综合征”:24小时内血压将大幅度反跳,甚至升得更高,加剧了对心脑血管的损害,甚至有突发脑卒中的危险。

(4)药物有副作用不可久服:每种降压药确有某些副作用,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副作用完全能够避免和消除。有人跟着广告走,迷信所谓“降压鞋”“降压帽”“降压仪”以及“神针”什么的。这些东西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降压药才是唯一可靠的降压途径。

(5)“低压”不高可以不服药:“低压”不高的高血压(收缩压≥186千帕〈140毫米汞柱〉,舒张压<120千帕〈90毫米汞柱〉),又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老年高血压病人中有半数属于这种类型。现在认为,收缩压升高和脉压差(即收缩压减舒张压之差)增大,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更大,更需要服务队用降压药治疗。那种认为“低压不高可以不服药”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6)夜间血压低可以不服药:一般来说,人的血压昼夜变化呈“两峰”(上午8时至9时与下午17时至18时两个高峰)“一谷”(深夜0时至2时血压较白昼下降10%以上),血压变化曲线呈长柄勺型。这类高血压病人夜间不宜服降压药。但也有部分病人(有心脏、肾脏损害)夜间血压不降或下降幅度很小,其血压变化曲线呈非勺型。这类高血压病人心、脑血管长期处于过度负荷状态,突发脑卒中及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更大。因此,对2、3级(中、重度)高血压病人,有必要测一测夜间血压,若下降幅度不足5%,则应在入睡时加服一次降压药。

(7)丢掉幻想,打持久战:有许多高血压病人盼望能服几次药或打几次针就把高血压病彻底根治,一劳永逸。这一想法不切实际。目前尚未发现根治高血压的“灵丹妙药”,绝大多数病人需要长期乃至终身服药,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正确服用降压药的原则可归纳为“终身服药,监测血压,增减剂量,切勿停药”。在有效降压后,按原则剂量继续服药2~6周,然后逐渐减少剂量,以维持并稳定在理想范围内。在服用降压药时,还应该定期监测,做到心中有数。初服者每隔三天测一次;血压下降并稳定后,每1~2周复测一次,以便根据自己的血压动态变化,及时调整降压药的种类、剂量及服药次数,将血压保持在较理想的水平。

四、学会自觉控制血压

无高血压病要早防。高血压病不痛不痒无症状,是“隐形杀手”,健康成年人一定要年年监测自己的血压。收缩压(高压)>186千帕(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压)>120千帕(90毫米汞柱),两者之一或两者均有即为高血压。收缩压172~185千帕(130~139毫米汞柱),或舒张压113~118千帕(85~89毫米汞柱)为“正常高限血压或高正常血压”,这是高血压病的“警戒线”。“正常高限血压”容易发展为高血压病,“正常高限血压”时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已比正常血压时明显增高,此时期不需用降压药物治疗,但应严格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低盐、减肥、坚持有氧代谢运动,控制紧张等,父母有高血压的人更应关注自己血压的变化。有高血压病的人要早治。即使1级高血压(轻度高血压),在认真改变生活方式基础上,也往往需用降压药。治疗高血压病要持之以恒,血压降至正常后应持续用药,降压药不会进一步降低正常血压,却可防止血压回升,大多数病人需终身服药。血压高就用药,降至正常就停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昼夜多变,清晨一觉醒来是血压增高最明显的时刻,也是心肌梗死、心绞痛和心脏猝死的高峰时刻。保持24小时血压平稳下降,方可避免凌晨高危时刻,因而提倡使用每日服用一次的长效降压药物。如用短效药物,应先服药,后晨练。

把血压控制到满意水平。血压下降到172/113千帕(130/85毫米汞柱)或更低有益,无风险。心肌梗死后和脑卒中病情稳定后仍应把血压降至上述的满意水平。有糖尿病和尿中可检查出蛋白的病人,血压控制应更严格,降至160~172/106千帕(120~130/80毫米汞柱)。老年人患了高血压病,则不一定遵循以上标准,而将血压控制在186/120千帕(140/90毫米汞柱)

以下。单纯收缩压增高危险大于舒张压升高,应认真控制。

满意控制血压。大多数联合使用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降压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从一种药物小剂量起始,逐渐增加剂量或品种,递增应缓慢,不可操之过急,注意因人而异。满意控制血压同时并坚持服用75~100毫克/日的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风险,不会增加脑出血危险,但应注意阿司匹林引起胃等部位出血的副作用。

平时,人们可用质量可靠的血压计自测血压,增强自我参与意识,这有利于血压长期得到满意控制。

五、几种治疗高血压病的中草药

(1)松黄:又名松花粉,为松科植物马尾松的雄花花粉,质轻松滑腻,色淡黄,微香,民间用以制糕团,并可入药。其味甘,性微温。松花粉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糖类、多种维生素、酵素。据实验观察,松花粉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养血祛风、益气平肝、防治心血管疾病之功效。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心血管病患者各取松花粉5克,装入绢袋,酒浸7~10日,每日2次,饭后饮服少量,长服有益。

(2)鲍鱼:为海产软体动物,中医称为石决明,产于我国的青岛、烟台、昌潍等海滨浅水中,以足吸附岩礁上,肉可食,贝壳入药。其味成,性平,无毒。肉含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类;贝壳含碳酸钙9%以上,有机质367%,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和微量碘。石决明能明目去瘴,治骨蒸,通五淋。高血压伴眼底出血者,取石决明10克,甘菊6克,草决明子10克,煎水饮服。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可持续服用一个时期。

(3)淡菜:为贻贝科动物的贝肉,俗称水菜,因晒干时不加食盐,故名淡菜。产于浙江近海,其肉质味美,营养本富,既为营养食品,也供药用。其味甘,性温,无毒。肉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烟酸、维生素A和B族纸生素以及钙、磷、铁。淡菜具有补虚除热、降低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者,取淡菜15克,焙干研细,松花蛋1个,酸淡菜细末,每晚1次用完,连服7日为1个疗程,视需要,可续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