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代重大战争详解
42911700000009

第9章 诸葛亮伐魏之战

(一)第一次伐魏——街亭之战:太和2年(公元228年)春2月诸葛亮使马谡进军街亭,为魏将张郃所破,退还汉中。

(二)第二次伐魏——攻陈仓之战:太和2年12月,围攻陈仓不克。明年春,亮与魏将郭淮战于建威……获胜,追至祁山。

(三)第三次伐魏——首阳之战:太和4年7月,魏攻汉中因霖雨中止,退军。再击败魏将郭淮于首阳。

(四)第四次伐魏——围攻祁山之战:太和5年2月亮率军进围祁山,粮尽引军还,魏将张郃追击,亮回军击斩之。

(五)第五次伐魏——吴蜀连兵伐魏及武功对峙战:青龙2年(公元234年)1月,亮大举伐魏与司马懿对峙于武功。8月亮卒,蜀军还汉中。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魏吴方面:黄初4年(公元223年)8月,任城威王曹彰,寿肃侯贾诩皆卒。黄初5年7月,曹丕以去年10月,吴绝魏和蜀,乃大兴师伐吴,侍中谏毗辣之,不听。以尚书仆射司马懿镇许昌,8月,亲统水军御龙舟自许昌循蔡颍浮淮水至寿春;9年,至广陵以伐吴。吴安东将军徐盛,乃用诡计,植木以苇为城,自石头(秣陵)至于江乘(今江苏省句容县北)绵延相接数百里,一夕而成,又大集舟舰于江。时适江水盛涨,丕临江望而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遂罢兵……

黄初5年10月,丕自广陵还至许昌,11月鲜卑轲比能始数扰边境,幽并二州皆苦之。

黄初6年3月,丕又大举伐吴,8月丕自谯(今安徽省毫县)亲统舟师循涡水入淮,10月至广陵,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有大举渡江之势。吴严兵固守,时适天寒水冰舟不得入江,丕见江水波涛沟涌,叹曰:“嗟呼!固天所以限南北也。”乃自邗沟引兵还。是为曹丕自代汉以来,第三次大举伐吴之举。

蜀汉方面:刘备已死,签州南部益州郡(治滇池今云南省昆明)耆帅雍闿,杀太守正昂,因吴交趾(今越南)太守士爕,求附于吴。吴遂于黄初4年6月以闿为永昌郡(治不韦,今云南省保山县北)太守。闿又诱永昌郡人孟获,使煽惑诸夷叛蜀。于是柯郡(治故且兰,在今贵州省镇享县西南永宁镇南)太守朱褒,越嶲郡(治邛都,今西康省西昌县西北)

夷王高定,皆叛患之。诸葛亮以新遭刘备之丧,且吴人为其后援,不便加兵,因抚而不讨,而积极从事内治,约官职,修法制,发敎言,集众思,事必躬亲,以务农植谷,闭关息民,欲使民安,食足,恢复猇亭战败后之国力,然后用之。

是年,魏曹丕以蜀不能征其四郡之叛,又知蜀诸葛亮承此疲敝之余,处于主少国疑之中,可以言词动之。乃使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等,各作书致亮,陈说天命人事,欲使亮举蜀国称藩。亮不报其害,而书正议一文,以示国人曰……“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虚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審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破哉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偪于元祸苟免者耶?昔世祖(指刘秀)之创述旧基,夺嬴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曹操以其谲胜之力,举数10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竭,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种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曹丕淫逸,继之以篡。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词,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听不为也。”又作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亮使尚书邓芝使吴,以离间吴魏间之连系,再争取吴为与国。(上引三国忠卷30五诸葛亮传注亮集)

黄初4年10月,诸葛亮遣尚书邓芝往与吴修好,吴王孙权以吴与魏尚未绝交,狐疑难决,不见芝。芝告其左右曰:“芝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权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国小,势偪,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预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入朝,下求太平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诃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久曰:“吓君言是也。”吴由此绝魏,专与蜀汉连和,并使张温报聘于蜀,吴遂放弃对益州南部四郡之支持。(上引三国志卷四15邓芝传)

黄初6年,蜀建兴3年,吴黄武4年(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声讨南中。遣马忠伐柯(今贵州省平越县);李恢向益州(今贵州省仁怀县南);亮亲率诸军自水道入越嶲(今西康省西昌县东南)……破斩高定,进兵永昌(今云南省保山县北五十里)。越嶲太守马谡送亮出境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阻,不服久矣,虽今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争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心,又见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5月渡泸(今云南省保山县西北),擒孟获,使观营阵,纵之使再战,深入不毛之地,凡七擒七纵,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益州、永昌、柯、越涛四郡皆平。亮即其渠帅而用之,于是丞相亮在南中不设官,不留兵,使当地人粗定纪纲……夷汉相安而还。自此南中后杰多为蜀之官吏,各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蜀以富饶,终亮之世,夷不复反。南中民欲为兵者,蜀募编之为一军,以登山涉险见长,号之曰“飞军”。(上引三国志卷30九马谡传、诸葛亮传)

于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已做到:“守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诸政,依其隆中计划,即开始准备北伐曹魏。(上引三国志卷30五诸葛亮传)

第二节 作战准备及双方作战方略

蜀汉方面:诸葛亮北伐之准备与方略,仍一本其隆中所画之策而行,“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即命将北伐以秉之。兹述其事如下:(隆中策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一)内修政理:当刘备袭刘璋克成都时,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益州太守,署左将军府事……佐备治蜀……是时,亮即已策定“治蜀尚严”之原则而付诸实施。故尝时法正谓亮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王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致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齐。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思,文法羁麇,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士人每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敝,实由于此。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及刘备卒后,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益能发挥其政治主张。故”至于吏不容好,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之政绩。(皆见三国志卷30五诸葛亮传及注)

(二)足食足兵:刘备死(黄初4年4月)后,益州郡(今云南省曲靖县)耆帅雍闿叛蜀,因吴交趾太守士燮求附于吴,吴以闿为永昌太守(郡治在斗云南省保山县北五十里),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拒守,闿不能进。闿使郡人郡孟获诱煽诸夷,诸夷皆从之。柯太守朱褒(郡治故且兰,今贵州省平越),越溜夷王高定(居今西康省小相岭,大凉山脉一带)等,曾叛应闿。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民安食足而后用之。

(三)东连孙权:刘备卒后之是年9年,遗尚书邓芝使吴,与吴恢复故盟。吴因绝魏连蜀。

(四)西和诸戎南抚夷越:黄初6年3月,诸葛亮以内政已定,乃帅大军讨雍闿斩之,至秋抚定孟获,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五)部署后方政事:魏明帝太和元年,蜀建兴5年,吴黄武6年(公元227年)3月,诸葛亮统率诸军北驻汉中,使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统留府事,并上疏部署诸事(即出师表)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1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勤,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5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遗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尤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责攸之袆尤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书,深追先帝遗诏,臣下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率军北上汉中,屯军于沔北阳平、白马山,准备北攻。(上引三国志诸葛亮传)

(六)策反孟达:达原焉刘封所迫而降魏。今为与吴协同攻魏,乃诱使达归蜀,以便与吴在战略上连成一气。

魏国方面:黄初7年5月,魏文帝丕卒,太子叡即位,是为明帝。帝以曹真为大将军,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都督荆豫州诸军事镇于宛。及闻诸葛亮驻军汉中,乃欲大发兵攻之,而谋于散骑常侍孙赛,赛曰:“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强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拨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又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及转运:镇守南方四州(荆徐扬豫),遏御水贼,凡用15六万人,必当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诫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慑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有罢敝。”遂决采取守势以备蜀(魏书孙资传)。

初孟达降魏,为文帝所宠,又与桓楷、夏侯尚亲善。及文帝卒,楷尚皆卒,于是达心不自安……诸葛亮书而诱之……因数与亮书,阴谋归蜀。其中致亮书有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此相及覆,1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辦,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时达适与魏兴太守(郡治在今陕西省安康县西北)申仪有隙,仪表告达反状,是年闰12月帝乃诏司马懿讨之。达闻之惶惧,欲举兵反,司马懿以害慰解之,达因是犹豫未决。懿乃潜冤进袭,诸将言达与吴蜀交通,宜观望而后动。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达遣使告亮请救曰:“吾举事八日,而兵到城下,何其神速也?”亮遣偏将向阳城(今陕西省安康县西北)、木兰塞(今安康县东),吴亦遣偏将向安桥(失考,按当在今湖北省保康县境)以救达。懿乃一面道遣拒阻吴蜀援兵,一面围攻孟达所驻之新城(今湖北省房县),攻十六日拔之,斩孟达(太和2年1月)……按诸葛亮诱孟达,本欲使汉中与吴之南郡连成一气,以便吴蜀协同以攻魏者。及孟达被斩……新城复为魏所有,于是诸葛亮在战略上之损失实甚大。(上引晋书卷一宣帝纪)

魏已克新城,于是一面仍使司马懿屯兵于宛,一面遣大将军曹真进屯长安,遂完成其战略守势之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