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服法:黄精6~10克,泡水或煎开代茶饮。
3.玉米须(1)作用:有利尿、降血压、降血糖的作用,可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血液黏稠度。但可增加血中凝血酶原,加速血液凝固,因此患有脑梗塞和心肌梗塞者不宜服用。
(2)服法:①玉米须50克,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半月;②玉米须50克,空心菜梗100克,煎汤随意饮;③玉米须50克,猪胰1只,煎汤,每天1剂,食肉喝汤,10天为一疗程。
4.南瓜和苦瓜
(1)作用:南瓜含有丰富的果胶和可溶性纤维素,可减慢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因而有微弱的降糖作用及降血脂功能。但是因其含有一部分葡萄糖,大量食用时宜减少部分主食,假如代替主食吃最好。
(2)服法:除蒸、煮或炒食外,还可把南瓜晾成南瓜干,然后研成粉状,每次6克,每日2次,温水送服。苦瓜也可晾晒成苦瓜干,然后研粉,每次10克,每日2次,温水送服。
5.西瓜翠衣
(1)作用:西瓜翠衣即削去西瓜老皮,去掉西瓜瓤后所剩淡绿色的瓜皮部分,可消暑解渴除烦,对改善糖尿病症状有效。
(2)服法:取西瓜翠衣200克,切成片后入锅煎30分钟即可代茶饮。
6.蜂胶是一种很有药用价值的蜂产品,在国内外应用历史已很悠久,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哈罗德特斯在他的《历史》著作中就记载有:古埃及制作木乃伊时就用蜂胶做防腐剂,印度人曾用蜂胶治疗传染病。公元6世纪阿拉伯人记载:用蜂胶作净化血液之用。但是,对蜂胶的广泛研究是进入20世纪之后,尤其是近几十年,蜂胶的奇特功效日益引起科学界的重视,对蜂胶的研究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科学家们发现:蜂胶有降糖和降脂的作用,其降糖功效与口服降糖药相当,而且没有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不会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分析其降糖功效是由于蜂胶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纤维素,改善了患者的糖代谢,另外蜂胶含有大量的黄酮类、萜烯类物质,因而具有降糖降脂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还发现蜂胶在降低血糖和血脂的同时,治疗了并发症牙周炎,这和蜂胶的抗菌、消炎作用有关。尽管这样,作者还针对目前糖尿病发病率高、降糖药价格贵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研制一种服务于百姓大众的,以蜂胶为主的纯中药(黄芪、花粉、生地、黄连、麦冬)组合煎剂——降糖合剂。该药不仅价格低廉、降糖效果显著、症状改善明显,还具有改善糖耐量异常的特点,不仅可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还可用于糖尿病的预防。
十八、有降糖作用的中成药
1.玉泉丸
(1)组成及作用:由黄连、生地、天花粉、知母、麦冬、人参、五味子、莲子肉、乌梅、当归、甘草等组成。有降血糖作用,且生津止渴、清热除燥,对改善糖尿病症状有明显的作用。适用于轻型或初患糖尿病的患者,或用于中、重型糖尿病的辅助治疗。
(2)服法:现市场及各医院都有成药销售。每服6~9克,每日2~3次,温水送服。
2.消渴丸(1)组成及作用:由黄芪、生地、天花粉及西药优降糖组成。具有滋肾阴、益气生津的作用,可明显改善糖尿病的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及腰痛等症状,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2)服法:该药的成药在市场及医院均有销售。由于其成分中含有优降糖,故服用量可按优降糖的量计算。该药每10粒中含有优降糖2.5毫克(1片),每次可服5~10粒,相当于1/2~1片优降糖,每日2~3次,须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于餐前半小时服用该药,不可随便加量,以免发生低血糖。
3.金芪降糖片(1)组成及作用:以金银花、黄芪为主组成的复合中药片剂,有改善糖代谢作用,可促进肝糖原合成,降低血糖,明显缓解糖尿病患者的三多一少症状,对实验动物的胰岛素抵抗,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内源性和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可纠正脂代谢异常,降低甘油三酯,并有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的作用。功能:清热益气。用于初发的轻中型糖尿病患者的气虚内热症,即:口渴喜饮、易饥多食、气短乏力症。亦可和西药二甲双胍或拜糖苹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改善应用西药后的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
(2)用法:每天3次,每次7~10片。注意:非气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4.降糖舒(1)组成及作用:由熟地黄、生地黄、枸杞子、刺五加、黄芪、元参、麦冬、知母、葛根、人参、黄精、天花粉等22味中药组合而成。具有滋阴补肾、生津止渴作用,对于糖尿病的阴阳两虚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尤其适用于中晚期的糖尿病患者。
(2)用法:每日3次,每次4~6粒。
5.六味地黄丸(1)组成及作用:由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六味药组成。
这六味药都有微弱的降糖作用,同时,可以明显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口干、多饮、腰酸腿痛等症状,因而颇受糖尿病患者的欢迎。
(2)用法:每日2次,每次30粒。
6.知柏地黄丸(1)组成及作用:该药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上知母和黄柏共八味药物组成。除有微弱的降糖作用外,还有清虚热的作用,适用于口燥、咽干、多饮、心烦症,较六味地黄适应证更加明显者。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咽炎者尤为适用。
(2)用法:每日2次,每次30粒。
(第二节)糖尿病非药物治疗
一、针灸治疗糖尿病
1.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种类针灸疗法,可分针刺疗法和艾灸疗法两大类。前者是采用不同的针具刺激体表的穴位,运用各种方法激发经气,以调整人体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常用疗法;后者则用燃烧艾绒而治病,即艾灸施于穴位,由艾灸燃烧时的物理因子和药化因子,与腧穴的特殊作用、经络的特殊途径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
2.针灸治疗糖尿病的原理针灸疗法治疗糖尿病的原理是:神经、体液、内分泌等多系统的综合效应,即调节全身功能的综合作用。针刺(及艾灸),既有调整胰岛素的分子水平功能,也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胰岛的重新控制作用,以达到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同时还有较强的胰外作用,增加胰岛素靶细胞受体的数目,增强受体的敏感性。此外,针刺(与艾灸),还可以促进细胞解聚,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循环与组织血液供应,间接调节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降低血糖,治疗并发症等。
3.针刺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技法针刺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技法包括下述五方面:①针刺的角度:主要从腧穴部位及疾病性质两方面来决定;从腧穴部位看,如头部多用沿皮平刺法,胸背部多用斜刺法,四肢和腰腹部多用垂直刺法,面部则可酌行直刺或斜刺法等;在疾病方面,如对并发有心、肝胆、脾胃病时,可分别选取心俞、肝俞、脾俞时,以沿皮平刺法,分别透厥阴俞、胆俞和胃俞,既减少针数、增强疗效,又较为安全等。②针刺的深度:衡量病情和所选经穴部位,尽可能做到针刺深度恰如其分。如对新病、瘦弱、老幼、畏针及阳证者,宜浅刺;头面部、胸背部应浅刺;对久病、肌肉丰满、年富力强、感觉迟钝及阴证者,可酌行深刺或透穴。③针刺得气:即进针到达一定深度,通过提插、捻转等运针手法后,多能产生得气。此时,术者指下沉紧,如鱼吞钩饵之感,患者就有针感(即为得气)。如进针后,经运针而不得气时,往往是取穴不准确、针刺偏倚或未达到一定深度等所致。经调正部位、角度和深度,即可得气;如经上述调整后,仍不得气,则应续行提插、捻转等运针手法,就能气至。如久病气虚,可留针少顷,以候气至,再行运针,则多可得气。对宿疾顽痹,经久针砭,患者已有一定的针刺耐受性者,则可适当加大运针频率与幅度,方可使之得气。④针刺补泻:对特定的腧穴,在进针得气后,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法,就可获得针刺的补虚泻实。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有提插补泻、开合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等,可单独或结合使用。⑤留针选择:对寒证行补泻手法后,应留针15~30分钟,以宣通寒凝;对剧痛疾患,可酌行留针,间歇运针,以增强镇痛效果;对顽症痼疾,留针颇有裨益。但对热证行手法后,则应立即出针,以外泻邪热。
4.针刺治疗的注意事项对糖尿病患者行针刺治疗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针刺疗法对早期、轻型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效果较好,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疗效不明显。②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皮肤感染,故针具及操作应严格消毒与无菌操作。③体质虚弱的糖尿病患者,针刺不宜过深,手法不宜过重,并应尽量选用卧位;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忌用针刺疗法,以免晕针。④怀孕3个月以下的糖尿病患者,下腹部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禁针;此外,凡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三阴交、至阴、昆仑及合谷等,均不宜针刺;妇女行经时,除为调经外,亦不应针刺。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进针时指力应均匀,进针后体位勿移动,严格掌握进针的角度、深度,防止折针、弯针、断针等情况发生。⑥针灸小腹部穴位时,应在排空小便后进行,并应掌握适当的针刺角度和方向。⑦凡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⑧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⑨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⑩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部位,不宜直刺、深刺。针刺治疗前已用激素者,不宜立即停药,应逐步减量,直至撤除。
5.针刺治疗糖尿病上消证
糖尿病上消证的主症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小便频数、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宜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等治之。下述针刺方,可供酌情选用:
(1)大椎、肺俞、合谷、鱼际、太渊: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针以泻法。
(2)肺俞、合谷、鱼际、少商、胰俞: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采用泻法,10次为1个疗程。
(3)肺俞、胰俞、膈俞、脾俞、肾俞、少商、兑端: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采用泻法,10次为1个疗程。
(4)肺俞、心俞、胰俞、膈俞、曲池、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太渊、神门、廉泉、内庭、鱼际、少商: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用补法或平补法。
6.针刺治疗糖尿病中消证
糖尿病中消证的主证为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齿燥口渴,舌红苔黄干或燥,脉洪实有力或滑数。宜清胃泻火治之,下述针刺方可供酌情选用:
(1)胰俞、脾俞、胃俞、中脘、曲池、足三里、阳陵泉:每日针刺1次,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采用平补平泻法。
(2)肺俞、胰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庭: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用泻法。
(3)合谷、胰俞、脾俞、胃俞、三阴交、内庭、足三里: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针以泻法。
7.针刺治疗糖尿病下消证
糖尿病下消证的主证为尿多尿频、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根据辨证,下消可分肾阴虚、气阴两伤及阴阳两虚等证,分别可采用滋阴补肾、益气养阴及温阳滋阴固涩等治之。下述针刺方,可供酌情选用之:
(1)肝俞、肾俞、关元、三阴交、然谷、太溪:隔日针刺1次,留针20分钟,采用补法。本方适用于尿频尿多,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下消证候。
(2)脾俞、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隔日针刺1次,留针20分钟,采用补法。本方适用于尿频尿多、小便混浊、消瘦乏力、腰膝酸软,肢冷阳痿等阴阳两虚型下消证候。
(3)百会、肾俞、命门、关元、三阴交、太溪:隔日针刺1次,留针15分钟,采用补法。本方适用于溲频量多,甚则饮一溲一,尿如脂膏,面色黧黑,阳事不举,闭经,耳轮焦干,舌淡苔白或无苔,脉沉细无力等阴阳两虚型下消证候。
(4)胰俞、肾俞、脾俞、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太溪:隔日针刺1次,留针15~20分钟。本方适用于溲频量多,如脂如膏或尿甘、口干多饮、困倦气短,舌淡红,脉细数等气阴两伤型下消证候。
(5)肾俞、胰俞、关元、三阴交、太溪: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施以补法,10次为1个疗程。本方适用于溲频量多,如膏如脂,或尿甘,腰酸无力,或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数等肾阴虚型下消证候。
(6)曲池、太渊、胰俞、膈俞、肾俞、三焦俞、关元、命门、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复溜、水泉: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10次为1个疗程。本方适用于下消证候。
8.针刺治疗肺胃燥热型肥胖性糖尿病肺胃燥热型肥胖性糖尿病患者的主证为:形体肥胖、烦渴喜引饮、消谷善饥、口干舌燥、尿多色浊,舌红苔黄,脉数或滑。宜清热、润燥、生津治之。
主穴:少商、鱼际、曲池、肺俞、膈俞、中脘、内庭。
配穴:胃俞、足三里、阳池、公孙、承浆。
针刺法:毫针刺,肺俞、膈俞采用平补平泻法。其余诸穴均用泻法。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
9.针刺治疗肠燥津伤型肥胖性糖尿病肠燥津伤型肥胖性糖尿病患者的主症为:形体肥胖、多食易饥、口渴引饮、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黄干燥,脉数或实。宜滋阴通腑治之。
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上巨虚、内庭。
配穴:曲池、照海、支沟、大横、腹结、丰隆。
针刺法:毫针刺,背俞穴用平补平泻法,余穴用泻法,中强刺激为好。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背俞穴还可用梅花针叩刺,每穴200次。
10.针刺治疗湿热中阻型肥胖性糖尿病湿热中阻型肥胖性糖尿病患者的主证为:形体肥胖、口渴不欲饮、胸闷腹胀、多食易饥、尿少便结,苔黄兼腻,脉濡数。宜清热化湿治之。
主穴:中脘、天枢、阴陵泉、内庭、公孙。
配穴:合谷、内关、曲池、脾俞、大肠俞、足三里、丰隆。
针刺法:毫针刺,内庭、阴陵泉二穴用泻法,其余用平补平泻法施治。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
11.针刺治疗肝郁气滞型肥胖性糖尿病肝郁气滞型肥胖性糖尿病患者的主证为:形体肥胖、精神抑郁、胸闷不舒、烦躁易怒,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月经不调、失眠少寐,舌质暗红,脉弦细涩。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治之。
主穴:合谷、肝俞、曲泉、血海(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法:医者以对侧手掌按于患者膝盖上,掌心对准髌骨中央,2至5指向膝上伸直,大指向膝内侧约呈45°斜置,大指尖端下即是穴。
配穴:百会、风池、中极、昆仑、侠溪针。刺法:毫针刺,肝俞宜用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泻法施治,宜以强刺激为好。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
12.针刺治疗脾胃气虚型肥胖性糖尿病
脾胃气虚型肥胖性糖尿病患者的主证为:形体肥胖、纳少便溏、口渴欲饮、倦怠乏力、面色萎黄不华,舌淡苔白,脉缓弱。宜健脾益气治之。
主穴:脾俞、中脘、阴陵泉、足三里。
配穴:胃俞、气海、上脘、公孙、足临泣。
针灸法:毫针刺,除阴陵泉用平补平泻法外,余穴均用补法。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脾俞、中脘可加灸,针灸并施,脾胃健旺,运化有权,水谷精微四布,效更佳。
13.肝肾阴虚型肥胖性糖尿病的针刺治疗
肝肾阴虚型肥胖性糖尿病患者的主证为:形体肥胖、头晕目眩、健忘耳鸣、口干咽燥、尿频尿多、浊稠如膏、两胁胀痛、五心烦热、女子经少、男子遗精,舌红少苔,脉细弦数。宜滋补肝肾治之。
主穴: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百会、气海、太冲、志室。
配穴:足三里、阳陵泉、承浆、关元,悬钟。
针刺法:毫针刺,弱刺激施治,诸穴均用补法。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