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又见洋债:胡雪岩在杭州开药铺大获成功的时候,平定新疆的陕甘总督左宗棠正在经营西北,恢复农耕,可是和以前的情况一样,左宗棠手里没钱,很多事想办也办不起来,无奈之下,准备再次筹借债款,用于西北几省的战后恢复工作。
按左宗棠的估算,这一笔洋债需要三百五十万两银子。这是左宗棠率军西征以来所借的第五笔洋债,可这一次左宗棠动了别的心思。
从同治六年(1867)为西征而借第一笔洋债,到现在前后已经借了五笔,本金一千零二十万两银子,付给洋人的利息也有四百万两了。左宗棠觉得与其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白银流到洋人手里去,不如跟中国人借几个钱,好歹这些银子还是在大清国流通呢。
这时候江南的战乱已经平息多年,生产基本恢复正常,民间也有了钱了,左宗棠以朝廷的名义跟江南商人借钱,应该也借得到了。左宗棠把这事儿跟胡雪岩一提,老胡也觉得有道理,就由他出面找江南商人,商量借款的事儿。
这笔借款对华人洋人一视同仁,照样由各省“协饷”支付,海关出票据,督抚盖图章作为担保,而偿还的“保底”还是阜康钱庄。
要说这“三重担保”的借债方式,不管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还是信得过的,给的利息也不低(上笔洋债利息是一分二厘五丝,这次虽然还没定,但大概也会照这个走),所以有钱的华商、买办们也都愿意参与,胡雪岩就挑头成立了一个“股份公司”叫乾泰公司,由这家乾泰公司统一收集华商拿出来的借款,按股平摊,五千两银子一股,一一分写借据,然后合起来,由朝廷写个“总借据”交给乾泰公司做担保。
结果华商大家一凑,居然凑出来一百七十五万两白银。这比左宗棠和胡雪岩早前估计的要多。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江南经济确实恢复了,民间有钱了;二是经过这么多年磨合,大清国商人和官府之间那道深不见底的“鸿沟”正在被慢慢“填平”。商人的地位越来越高,势力越来越大,对官府已经不像早先那么畏惧了。
这次用“股份”方式成功向华商借款,还不能算是“分水岭”,但它是个征兆:大清国,这个暮气沉沉的老大帝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被裹挟进现代潮流之中,封建社会正在瓦解,商业社会,正在形成。
当然,左大帅这次要借三百五十万两银子,现在只凑了一半,另一半还是得借洋债。
这一次胡雪岩又找了汇丰银行,这帮英国人也没废话,痛痛快快把钱借出来了。洋人华商各出一百七十五万银子,合成三百五十万两银子,从光绪五年(1879)算起,为期六年还清,利息仍然是一分二厘五丝。
光绪六年(1880)春天,胡雪岩从泰来洋行购买的德国机器开始陆续运到兰州,建起了兰州织呢局。
这年秋天,胡雪岩负责购买的那批挖河机器——运到宁夏泾源(与甘肃接壤)的挖河工地,开始挖沟。这年冬天,左宗棠被调离西北,于光绪七年(1881)正月二十九日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并管理兵部事务。左宗棠当上军机大臣,很大一个原因,是慈禧太后和恭亲王之间的互。
这时候,同治皇帝——慈禧太后唯一的亲骨肉已经死了七年了。慈禧太后这个人,命太硬,逮谁克谁!结果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这对她在朝廷中的实力和她个人的精神都造成了极大的打击。慈禧太后变得越来越多疑、暴躁、昏聩了。
以前,亲生儿子坐在皇位上,慈禧心里非常踏实,为亲儿子管理江山,她满怀热情,尽职尽责。可现在儿子死了,坐在皇位上的已经不是她的亲骨肉,这个女人不得不想一想,自己的位子稳不稳,会不会被别人推倒?
为了稳住自己的位置,慈禧太后决定用朝中“清流”的力量来打击和压制恭亲王,最好是能把恭亲王打趴下,让他以后再也站不直。
为此,慈禧想了好多办法,设了无数的“局”,其中就包括调左宗棠进军机处。
因为左宗棠是一员虎将,一味忠直,在任何问题上他都是最强硬的。他的这种态度和朝廷里的“清流”是合拍的,也很对大清国老百姓的胃口,慈禧太后正可以利用左宗棠这种个性和态度,对以恭亲王为首的“洋务派”实施打击。
左宗棠升了军机大臣,离开西北了。可眼下的西北百废待兴,无粮无饷,财政异常困难,情况很不好办。继任的陕甘总督杨昌浚手里一个钱没有,挺抓瞎,只好跟左宗棠商量,看能不能再找胡雪岩帮一回忙,借一笔洋债,帮着西北地区解决财政困难。
这时候左宗棠人已经到了北京,可心还没离开西北。既然杨昌浚的处境这么困难,老左就给胡雪岩来信,请他帮这个忙。
对这个事儿,胡雪岩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又找汇丰银行借了四百万两银子的洋债,经过反复商谈,这笔洋债的利息定为九厘七毫五丝,预计六年还清。
这是胡雪岩借的最后一笔洋债了。
光绪八年六月初四,左宗棠上了一道《光绪四年正月初一日起至六年十二月底止甘肃新疆军需报销折》,把在新疆打仗这两年所收到的军费银两以及怎么花掉这些钱,一一报出了流水账。
在这个流水账奏折中,在“收上海局道员胡光墉解到挪借华洋各商军饷银三百五十万两银子(就是老胡从乾泰公司和汇丰银行处借来的洋债)”下面赫然有一笔“收上海局道员胡光墉扣回洋商利息银八万九千七百(零)一两二钱五分”。
“扣回洋商利息银”……
左宗棠并没有进一步说明胡雪岩给他送来的这近九万两银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只孤零零地写了这么一笔。
2.回扣风波:要说胡雪岩这一辈子,最受争议的,就是他出面去借的这些洋债。
从同治六年(1867)奉命借第一笔洋债开始,胡雪岩先后借了六笔洋债,总计一千七百七十万两银子,而还债时需付的利息总数差不多有八百万两银子,胡雪岩自己在借洋债的时候吃的回扣,累计约有两百万两银子。
老胡这个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就被泼了一身的脏水,死了之后,又被泼了一百多年脏水,谁都不拿他当“好人”看,所有人都指着鼻子骂他“奸商”,究其原因,除了那些凭空而来的“谣言”之外,借洋债的时候吃回扣,是他这一辈子最“遭人骂”的把柄。
既然这么“遭人骂”,当然就会有人跳着脚儿地骂他,其中骂胡雪岩骂得最出名的,大概要算曾纪泽了。曾纪泽,湘军大帅曾国藩的长子,在清末历史上,曾纪泽是位著名的外交家,素来以强硬著称。
在左宗棠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之后,整个新疆只剩伊犁一带还被沙俄占据着。光绪四年(1878)朝廷派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去跟俄国人谈判。
想不到崇厚这小子是个彻头彻尾的大废物!居然瞒着朝廷跟俄国人签订了一个《里瓦几亚条约》,只换回来一座伊犁城,而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里斯河流域的大片领土都割让给俄国了,另外还答应赔款五百万卢布!
崇厚这人确实太混蛋了,把慈禧太后都气得够戗,把他弄回来要杀他!后来好歹没杀,定了个“斩监候”(死缓),这老小子从家里弄了三十万两银子献给朝廷,才“赎”了自己一条命。
在这种特别艰难的时候,朝廷把以强硬著称的曾纪泽派上去了。老曾到俄国之后,毫不客气,天天跟俄国人死磕,光谈判记录就弄了几大本子!最后终于收回了乌宗岛山和伊犁南境特克斯河国土,取消了俄国人可到天津、汉口、西安等地进行经济活动的条款,废除了俄国人在松花江行船、贸易,侵犯中国内河主权等规定。
就是这位强硬的外交家,在他的《使英日记》里提道:“十二月初二,葛德立言及胡雪岩之代借洋款,洋人得息八厘丝而胡道报一分五厘丝,奸商谋利病民蠹国,虽籍没其资财,科以汉奸之罪,殆不为枉!而复委任之,良可慨也……”
光绪五年(1879)十二月初二,英国外交官葛德立跟我说起了胡雪岩代借洋款的事,洋人定的利息是八厘丝,而胡雪岩上报朝廷是一分五厘丝(其实是一分二厘五丝,估计曾纪泽听错了,或者笔误,也可能是那个洋人葛德立弄错了),奸商谋利病民蠹国,就算抄他的家,治他一个“汉奸”之罪,也不冤枉!而左宗棠左大帅居然还委任他这号儿人当“转运局”委员,真是让人慨叹了……
曾纪泽说的这番话,也许是大清国官员、士绅以及后世的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人人都想说(其实是想骂)的话吧。
说到这里,咱们一定要强调一个事儿了,这个事儿不强调出来,可能读者会被误导得一塌糊涂。
胡雪岩在借洋债的时候吃回扣,这是公开的!左宗棠也好,朝廷也好,都知道,而且都默许。
还记得胡雪岩在同治六年(1867)借第一笔洋债的时候,利息里多出了两厘五丝,当时朝廷就下旨追问,左宗棠说那是因为“英镑汇率”什么什么的……
那两厘五丝就是回扣!左宗棠知道这是回扣,朝廷也知道。你别以为大清朝廷糊涂,人家不傻!那么大个户部衙门,里头全是理财专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支都算得清清楚楚,这么一笔回扣他们会看不明白吗?
所以说胡雪岩在借洋债时吃回扣,是公开的,是左宗棠、户部衙门、慈禧老佛爷……所有人都默许了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弄明白。
如果胡雪岩吃回扣不是明吃,是“偷吃”,那他就成了一个坏人(比“败类”还邪恶)!罪过就大了,一旦查出来,直接就是抄家灭门的罪!
既然胡雪岩“吃回扣”是完全公开的,是得到朝廷许可的,是合法的,曾纪泽为什么要骂他呢?这就是问题的要害所在了。
曾纪泽是曾国藩的儿子,家教极严,从小胸怀大志,一心为国为民,是一个刚强正直、一本正经的儒门弟子和正统官僚。他一直坚持这样的观念:
第一,人生在世,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为了皇上,你胡雪岩借洋债,这是给国家办事,给皇帝效忠,是每个臣子应尽的义务,更是一种无上荣耀,哪有“吃回扣”的道理?
第二,借洋债是和洋人打交道,你在洋人面前吃这个回扣,岂不丢了中国人的脸面?
第三,堂堂中国,不到万不得已,是绝不肯借洋债的,这么要紧的钱,你居然还在里头“吃回扣”,赚劳务费,这简直没有廉耻了嘛!
第四,回扣又吃得这么大,贪哪,太贪了!
所以在曾纪泽眼里,“吃回扣”的胡雪岩是欺君、辱国、无耻、贪婪的货色,这种人,叫曾先生怎么能不恨?怎么能不骂!
曾纪泽这个人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可同时,老曾也是个“儒生”。他根本就不理解“商人”,甚至不打算去“理解”,只是在拿儒家那一套道德标准来“套”胡雪岩,结果发现处处都不合适,他就无法容忍了。
这不是曾纪泽一个人的看法,这是整个大清帝国所有官员的共同想法,是陈旧的封建社会和新兴的商业社会,在道德理念方面发生的最剧烈、最根本的冲突。
在大清国,有两种人最看不上胡雪岩,也最瞧不起商人。
第一种, 是“夫子”。
这些道学先生们,满脑子都是儒家正统思想,除了忠君爱国,除了杀身成仁,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能接受。在他们看来,商人张扬个性,讲求自我,追逐利润!这是不可理解,更不可原谅的。所以“夫子”们永远瞧不起商人,甚至仇视商人。
第二种,是“败类”。
败类,这个东西,官里有,商里有,工农艺匠,贩夫走卒,社会上各行各业各个角落,难免都会冒出几个。这些“东西们”很有趣,他自己没有个性,没有道德,所以在他眼里,社会上的所有人都跟他们一样没有个性,没有道德。
败类看官,皆是贪官,有正直的官,他也不认。
败类看商,皆是奸商,有正派商人,他也不信。
败类是不值得分析的,我们知道有这一伙子东西就行了。
而“夫子”呢?在大清国,“夫子”满大街都是,假正经的人也从来不缺。
3.电报之争:且说左宗棠被调到北京当了军机大臣,在任上整顿风气、以身作则(老左这个人以清廉正直著称),做了不少事儿。可他在军机处没待多久,九个月吧,就辞职不干了。
军机处,很厉害。左宗棠进军机处,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慈禧要借这个劲儿收拾恭亲王,可恭亲王也不是那么好“收拾”的。
军机处里除了左宗棠之外,其他几位都是恭亲王的人,整天跟左宗棠作对,其中军机大臣宝鋆(前文提过他,京油子“小喷壶”宝森的哥哥,在老胡那儿存过“私钱”的那位)更是指着鼻子骂左宗棠是“一团茅草”,在朝房里就当着百官的面儿跟他对。
结果左宗棠在军机处里人单势孤,几个月就待不住了,提出辞职!不当官了……
慈禧对左大帅是很看重的呀,哪能就这么让他辞职回乡?考虑之后,决定让左宗棠担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光绪七年(1881)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宗棠到了江宁(南京),接任两江总督。
要说左大帅在地方上那名声是相当的好!这次外放两江,所到之处老百姓是张灯结彩万人空巷!从上海租界经过的时候,洋人专门升挂大清龙旗,派兵来给清理街道,维持秩序,海上停着的洋人兵舰水兵列队,鸣礼炮致敬!那排场真是大了去了。
就在左大帅担任两江总督的同时,有个小子也从天津来到了江南。
谁呀?——盛宣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