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经商就学胡雪岩
4286600000048

第48章 胡庆余堂 (2)

胡雪岩开始制药是在同治三年湘军攻克杭州的时候,他给城里的灾民熬制避瘟疫的汤药,这个药熬出来都是无偿发给灾民的。后来老胡又奉了左大帅之命,给前线部队配制“诸葛行军散”和“避瘟丹”,再后来杭州局势稳定了,胡雪岩又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在城外官道上摆了茶摊儿,免费给过路人提供茶水,算是做个善事吧。

这时候胡雪岩就已经想到,免费向路人赠送“诸葛行军散”和“避瘟丹”,给自己的药打打名号,同时也给自己和阜康钱庄树树口碑。

茶摊儿一摆,来喝茶的人挺多,这些人一看茶摊儿上白送避暑药,特别高兴,一人拿一瓶儿,结果一天下来,硬是送出去好几百瓶“诸葛行军散”!

这下子把看茶摊儿的人给吓坏了!一天几百瓶,这哪儿赔得起呀。

底下的人赶紧来找胡雪岩商量:咱们可不能再“赠送”药物了,再这么赠下去,连药厂都关门了。

胡雪岩那脑子多好使,想事儿想得最透彻,就说了:你头一天派药,大家都没见过这个药,那当然谁都想拿一瓶,可老百姓谁家也不会有人天天中暑闹肚子,多数人把药拿回去,就收起来了,不会马上吃,不吃,人家就不会再上你这儿来拿药了,所以头一天送出去的肯定多,往后就不会这么多了。

“那要是有人看咱的药好,天天跑来拿一瓶,怎么办?”

“不会,咱杭州的老百姓都是厚道人儿,没你说的那样的人。”

你别说,胡雪岩说的还真对,赠药头几天送出去的药特别多,后来果然越来越少,最后每天就维持在十几瓶的样子吧。

可老胡的药厂生产的“诸葛行军散”从此就在杭州这一带传出了名儿了。

再往后,老胡到上海当“转运局”委员去了,他又在上海到处赠送药品,连那帮跟他打交道的洋人们也送。结果这些洋人有个头疼脑热跑肚拉稀的,把老胡送的药拿出来一吃,效果还真不错,很管事儿!就开始重视这些中药,也有洋人出钱从老胡手里成箱成箱地买了往他们国内寄。

可是洋人对中药,说到底还是信不过,所以胡雪岩并没把太多心思花在他们身上,而是借着筹粮筹饷、给全国各省捐钱的机会,把他的几种药往外传。尤其是哪个省有了旱灾水灾,老胡在捐钱捐米的同时,总不忘了送点儿药。

天灾人祸,这种时候灾区的老百姓当然需要药品,而老胡的“诸葛行军散”确实不凡,药到病除,结果很快就弄得全国知名了。

到最后有人说了:北京同仁堂(当时全中国最著名的大药铺)药品虽然全,可是“诸葛行军散”还是杭州出的好。

其实这时候胡雪岩还没开药铺呢,他的药厂总共只能生产这么几种成药,而老胡自己对中药更是一窍不通。可就因为他能看到长远的商机,肯让利,结果药铺还没办,药已经红了,名声也打出去了。

到后来左宗棠西征结束,老胡回到杭州,准备开药铺了,地还没买呢,他就招了一班伙计,开始在杭州附近水陆码头到处派发药物,打“活广告”。

可想不到左宗棠西征刚打完,直接又奔了新疆,老胡这个药铺也只好拖了好几年,胡雪岩一咬牙,决定把“活广告”打到底!

结果这个“活广告”一直打到光绪四年“胡庆余堂”开张营业,几年工夫,光是在码头上送药,硬是送出去十几万两银子!

再后来建起了“胡庆余堂”,胡雪岩又专门在药铺院里建了个“鹿苑”,在里头养上从东北买回来的梅花鹿,让来买药的顾客看,以便大家确信他药铺用的鹿茸都是真品。可想不到,这个鹿苑的“活广告”倒给老胡惹了点儿麻烦。

“胡庆余堂”除了鹿苑,还建了个胶厂,专门生产驴皮阿胶。结果杭州城里忽然传出个谣言,说“胡庆余堂”的名贵中药“全鹿丸”是用驴身上的玩意儿做的。

可“胡庆余堂”不是有个鹿苑吗?

人家说了:你看老胡那鹿苑总共才养了几十头鹿,要是拿来配“全鹿丸”,那鹿早杀光了!所以他肯定是骗人,养鹿是给大家看的,配药用的不是鹿。

你看看,谣言厉害不。编得人都没法反驳。怎么办呢?

胡雪岩有办法,让伙计们牵上一头活鹿,披红挂彩在杭州城里游行一圈,然后当众杀鹿,配药。这么一搞,“驴骨头配全鹿丸”的谣言慢慢没人提起了。

在这一轮一轮地摸索中,胡雪岩慢慢儿体会到了“广告”的意义,最后,他搞了一批招贴,送到各地的钱庄、当铺分号,让那些伙计派送给上门存款的客人,同时有工夫了,到大街上去派发一下,给“胡庆余堂”在全国各大城市好好造个声势。

这一招儿在当时,已经是登峰造极的广告手段了。一百多年前老胡发明的这招儿,今天还在用。你看,热闹的大街上站着几个姑娘小伙儿,一人手里拿着一摞花纸头,见人就往手里塞,这样的人,都是胡雪岩的学生。

4.“善”战:胡雪岩在杭州城里开起“胡庆余堂”大药铺,前前后后下了十几年工夫,一开张就轰动全城,风生水起,规模之大,顿时压倒了杭州城里的所有同业。

这一下,杭州著名的大药铺“叶种德堂”不乐意了。“叶种德堂”是宁波人叶谱山于嘉庆十三年(1808)所创,几十年来始终是杭州城里规模最大、牌子最响的药店,现在经营这家药店的是叶家第四代传人叶鸿年。

眼看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刚一开张,声名就压过了“叶种德”,叶鸿年不高兴了。这时候又传出了一个无聊的谣言,说胡庆余堂营业厅里挂的青龙招牌上写着“饮和食德”,是要“吃”他的“叶种德”,一听这话,叶鸿年这暴脾气就压不住了,下决心跟“胡庆余堂”好好干一仗!

怎么干仗呢?就是降价。

“叶种德堂”毕竟年头老,验方多,客户也多,它们成药的销量比刚开张的“胡庆余堂”大得多了。叶鸿年就派人去打听了“胡庆余堂”成药的名目,拿自己手里的药降价销售,和“胡庆余堂”那边争夺客源。

你有牛黄解毒丸,我也有,好,我的牛黄解毒丸降价。你有紫雪丹,我也有,好,我的紫雪丹降价。你卖人参,我也卖,好,我的人参降价……

价格大战,自古至今,始终是商场上恶性竞争的“第一法宝”。这个东西往外一亮,通常都能立竿见影。果然,“叶种德堂”的成药一降价,“胡庆余堂”这边的顾客立刻锐减。

“胡庆余堂”开张不久,客源不足,尤其是大批发往外埠的成药,它们本来就做不过“叶种德堂”。现在对手又压价销售,更是把比较大的客户都吸引过去了,把个“胡庆余堂”搞得门庭冷落,局面很不好看。

业务经理就跟胡雪岩提出:人家压价卖药,咱们不回应不行,时间一长,客户全抢光了,受不了。

“怎么回应?”

“要不咱们也降价吧。”

其实说到财雄势大,胡雪岩胜过叶鸿年岂止十倍?真要打价格战,老胡拼着一个钱不赚,甚至往外干赔,砸也能砸垮叶鸿年。可这是个笨办法。

做生意是一件最灵活的事情,就像打仗一样,因势利导,不能拘于成法。只有出奇才能制胜。

这次胡雪岩是这么想的:成药这个东西所有药店都在做,配方上也没有太大差别,多少年竞争下来,本身的利润已经基本是透明的了。“叶种德堂”降价之后,它们的纯利是多少,胡雪岩这边都能估算得出来。

如果“叶种德堂”只单纯降价,而不降低制药成本,那药物走得批量越大,它们的利润就会摊得越薄,时间长了,会赔得受不了。

如果它们想降低成本,那就得想办法省工省料,这么一来,药效就差了。这样的话,“叶种德堂”的牌子很快就会砸掉。

这么一琢磨,老胡心里踏实了:“开药店跟别的买卖不一样,客人买回去是治病救命的!那可不是省俩钱儿的事。现在‘叶种德’那边打价格战,那是它们吃饱撑的,你甭理他,让他随便闹去吧,时间一长,它们就顶不住了。”

结果还真就应了胡雪岩的话。

“叶种德堂”的成药原本就不如“胡庆余堂”的精细,药效上有点儿差距,现在它们主动降价,胡雪岩这边就势宣传,说:“你看它们的药,根本就不行,不然它们干吗降价呢?”

我们“胡庆余堂”的成药全部货真价实,所以绝不降价!“真不二价”的金字招牌要挂一百年!好不好,看疗效。

造势,这是个大学问。

想造势,必须要有实力,有根据,说的必须是实话,而且是重量级的实话,最好还能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佐证。没有这些东西做支撑,造出来的就不是“势”,而是“谣”了。

造谣很可怕!谣言一旦造出来,那就谁也控制不了了,一不留神,没伤到对手,倒让自己中了招儿,就会死得很难看。

胡雪岩这次造势,靠的是两个事实:

一,“叶种德堂”卖的成药,自降价以后,为了降低成本,贵重药材减了分量,结果药效逐渐变差了。和“胡庆余堂”的同类药相比,“胡庆余堂”的药见效快,这是相当明显的。

二,“叶种德堂”卖的人参,以前质量很不错,可是降价之后,人参的质量下降,水分大了,让客人觉得有些吃亏。而“胡庆余堂”卖的人参,都是用生石灰“收”过的,不但不会水分大,反而是特别地干。有些人参被买回去后,没有立刻吃,在客人家里存放时吸了水气,过一段时间从盒子里拿出来再称称,会发现人参比标签上标的分量还重了……

这都是事实,谁也无法否认。

结果“胡庆余堂”这一造势,很快动摇了“叶种德堂”的声誉,“叶种德”这块牌子让“胡庆余”给比下去了。

买药的人,跟买别的东西确实不一样,他这是治病救命的呀!所以买药的人绝不会在乎贵这俩钱。现在一看“胡庆余”的药好,“叶种德”的药“不行”,这些人不买便宜的,专门买贵的,都往胡雪岩这儿跑了。

病人只认“胡庆余堂”这块牌子,那些外地来批药的大客户当然也就只批进“胡庆余堂”的成药了。结果“叶种德堂”白白降了半天价,赔了大笔银子,没有打垮对手,反而折了口碑,影响到自己最稳定的客户群,吃了一个大亏。

可是不管怎么说,“叶种德堂”是老字号,名气大,不是一下子就能动摇得了的。胡雪岩琢磨了很久,在商业竞争之外,又想出一个绝妙的点子来。

“叶种德堂”是几十年的老字号,人家这家店的选址非常讲究,在杭州城的望江门直街,从宁波、绍兴、台州、温州、丽水、金华、建德、衢州这“上八府”来杭州的人都要从西兴坐船,到望江门上岸,一上岸,正好看见“叶种德堂”的大门儿。

可“胡庆余堂”在吴山脚下河坊街的大井巷,只有从湖州、嘉兴来杭州的人从这边上岸,这么一来客人就显得没有“叶种德堂”那边多了。

这时候胡雪岩就动起脑筋来了。

首先,老胡找了有经验的船工打听,船工说了,从西兴摆渡到望江门,距离远,风浪大,不如从三廊庙过江到鼓楼距离近,可鼓楼这边没有码头……

鼓楼,离胡雪岩的药铺近得很哦。胡雪岩就说了,没码头没关系,我出钱修!于是拿出银子修了个大码头。

之后老胡又宣布:本人——“胡大善人”,准备在杭州城里办个大善事,拿出十万两白银作为基金,造一批大型渡船,专门从三廊庙到鼓楼摆渡客人,而且是义渡,不要钱!

你想,老胡一家伙拿出十万两银子,这笔钱的利息就够让这些不要钱的渡船“永远”运行下去了。这个消息一出,杭州轰动,老百姓简直都不敢相信!

好家伙,“胡大善人”真是名不虚传,这也太善了吧!

从这天起,过钱塘江进出杭州的人全都改走从三廊庙到鼓楼这条线了。一来距离近,快捷;二来,这里的渡船又大又稳,还不要钱哪,这种船谁不愿意坐……

这一下,“叶种德堂”的客人全被拉到老胡这边儿来了,“叶种德堂”立刻就走了下坡路了。

义渡善举,一举三得。既得了好名声,又使药铺附近变得更繁华,客源大增,顺便狠狠地“挤”了对手一把。

“善”战,想不到商战里还有这么一条?

在商场上有两件最精良的利器,无往不利,无坚不摧,一件是“善”;另一件是“信”。这一次胡雪岩把“信誉”和“善举”都拿出来了,他怎么会不成功呢?

孟子说:“仁者无敌。”就是这个道理。